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历史解释
知道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历史背景。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
家国情怀
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博物馆馆藏丰富,藏品主要来源于孔府旧藏,在1.7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内,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在孔子博物馆,一个模仿微信界面设计的“夫子答问”互动展区成了网红打卡地。通过一个大型的触控屏幕,仅需要轻触对话框中的内容,点击发送给孔夫子,便能实现与夫子“穿越时空”对话,通过互动沉浸的方式,去聆听孔夫子的答案。孔子的智慧有何现实价值 与他同时代的中国思想家还有哪些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一)老子和《道德经》
1.教师展示:
人物 老子
生活年代 春秋后期
国籍 楚国
创立学派 道家学派
哲学观点 (1)“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2)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3)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代表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历史地位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2.教师提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章)反映了什么道理 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
师生总结:反映了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道理。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教师引导:孔子是与老子同一时代的思想家。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教师展示:
人物 孔子
生活年代 春秋后期
国籍 鲁国
创立学派 儒家学派
续表
主要思想 及教育贡献 (1)思想核心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 (3)在教育上,他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重要著作 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历史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
教师总结: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相互谦让,和睦相处。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教师讲述: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并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材料展示: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
一天,子路请教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 ”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哥哥在,应当让他们先做。”又一天,冉有问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 ”孔子回答说:“对,应当马上就去做。”学生们觉得奇怪,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回答得不一样呢 孔子说:“冉有平时碰到事情老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地去做;而子路太喜欢胜过别人,所以我要他退后一点。”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
学生回答:因材施教。
教师补充: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文献资料,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后来分成多个流派,他的学说被发扬光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教师讲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请说出其中影响最大的几个学派,并展示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生回答: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要选贤能的人治国,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拥护正义之战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春秋 末期)、吴起、 孙膑 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42页,说说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3.教师讲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那么,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学习的
学生回答: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反对侵略战争;道家的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三、课堂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多的思想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增添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