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上图书馆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在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理清全文行文线索脉络,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培根《论读书》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作者
教学过程
二、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
王佐良,诗人、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作家,翻译家,散文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巨大的贡献。
1.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王佐良是建国之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组建了《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王佐良与他的老师金岳霖、钱钟书等著名学者一起被聘为委员,共同参加了《毛泽东选集》1-4卷的翻译工作。
背景
教学过程
二、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
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中主要记述了这段期间的读书经历。
2.
教学过程
字词检测
教益( ) 音讯( )
高耸( ) 苍穹( )
白炽灯( ) 间隙( )
覆盖( ) 吟啸( )
yì
xùn
sǒng
qióng
chì
jiàn
fù
xiào
题目解读
教学过程
三、初读感知
“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 ,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 赞美图书馆。
1.
2.
教学过程
回忆上图书馆之乐
上图书馆
上中学
“公书林”
(4-5)
进清华
第三阅览室
(6—7)
由西蒙 德波伏娃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导入话题(1—3)
留学时期
包德林图书馆
(8)
圆形图书馆:升华体会总结上图书馆之奇趣 (9—10)
总
分
总
时间顺序
《上图书馆》一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教学过程
三、初读感知
明确:
3.
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教学过程
四、文本详析
明确: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1.
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教学过程
四、文本详析
明确:
收获:(1)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2)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2.
教学过程
①在“公书林”图书馆翻阅英文小说,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①
满足“我”的好奇心
启发“我”的兴趣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教学过程
四、文本详析
明确: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3.
教学过程
引领“我”在知识和情感上成长
②
②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同学好友们一起阅读西方经典名著,在知识和情感上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过程
五、深入探究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作者由上图书馆的经历,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借莎士比亚的话赞美了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
1.
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教学过程
五、深入探究
明确:
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2.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
五、深入探究
上中学
“公书林”
进清华
第三阅览室
包德林图书馆
满足好奇心
引发阅读兴趣
在深度阅读中获得
知识和情感成长
伴“我”为家国喜忧
成为心怀家国的知识分子
时间顺序
阅读广度不断扩大,
阅读深度不断加深,
阅读令“我”不断成熟
盛赞图书馆/知识伟大
圆形图书馆
上图书馆
留学期间
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试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五、深入探究
明确: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
3.
教学过程
五、深入探究
“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五、深入探究
作者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从中学阶段的“公书林”到大学阶段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再到留学期间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以及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其中包含着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时代的忧虑。
4.
1.
围绕中心,紧扣话题。
教学过程
五、深入探究
文章用光来烘托氛围与描摹心情,如清华图书馆台灯温情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然而历史的巨变,让这一切都暗淡下来,“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不言自明。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暗弱的灯光照映着用链子锁住的古书,阴暗苦闷的画面,与作者当时一边心忧祖国战乱,一边忙于眼前繁重功课的压抑情绪互相映衬。
2.
借助光来烘托氛围和描摹心情。
随着考试顺利通过,北平又传来解放的喜讯,作者的心情重归明朗,从“一心苦读”到“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作者的心境也豁然开朗。
教学过程
五、深入探究
文章在开篇就引用名人名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讲述自己的上图书馆之乐时,无论是对读书场景的描摹,还是对图书馆环境的刻画,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读来沁人心脾。
3.
富有韵味,充满文化气息。
教学过程
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
1.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书的形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的图书馆也有很多新的变化,请你说说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深度阅读。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读书的心得,围绕“读书”的主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随想。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