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课标要求:掌握基本不等式《(a>0,b>0)结合具体实例,能 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2.教材分析:基本不等式属于预备知识,不仅填补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 也是在知识技能、语言表达和思想方法三个方面的补充和加强, 从而让学生更好 的适应后续的高中数学学习.
3.基本不等式具有深刻的数学内涵、丰富的几何背景. 从数与式的角度是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是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因此基本不等式 涉及的是代数中的“基本量”与最基本的运算. 从几何图形的角度,“等圆的弦弦 长不大于弦径长”“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的长度不大于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
等都是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因此基本不等式既是代数研究的对象又有丰富 的几何内涵,是沟通几何和代数的桥梁.
结合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几何解释,借助分析法,从数量关系的角度,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基本不等式;从几何解释的角度,借助几何直观,通过 数形结合探究基本不等式;后面在学习函数知识后,也可以从函数的角度构造函 数,利用函数的性质来证明基本不等式等,这也是代数证明和几何解释的典范.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证明方法和几何解释, 能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体会数学结合、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解析
1.掌握重要不等式 ,经历代数变换 ,推导出基本不等式 《(a>0,b
>0)的过程;
2.结合不等式的性质,运用分析法对基本不等式进行证明,体会分析法和综 合法的联系和区别,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3.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对基本不等式进行再认识, 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促进直观想象素养的发展;
4.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初步了解不等式的应用价值,体会 数学模型思想,发展数学运算素养.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初中已经认识不等式,上节课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进行 简单的数与式的比较,会用作差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2.能力储备: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小组讨论和探 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有待发展:学生的代数思维尚未建立起来,缺乏运用结构化的眼光看待研 究对象的意识,对于不等式的理解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去探究,学生对于 出现的最值问题,一般习惯转化为初中学过的函数图象和性质求解,对于根据不 等式求最值接触较少;
4.能力突破:充分发挥 Geogebra 动图的演示功能,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结合的 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和几何解释,用基本不等式 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温故知新
导入语:在本章前面的课程中,我们类比等式的性质从其自身特点与运算两 个角度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证明等相关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一类 非常重要的不等式--基本不等式.
复习:上节课,我们借助“赵爽弦图”得到了重要不等式,还记得它的形式 吗
追问 1 :重要不等式中 a ,b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追问 2 :等号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师生活动:回顾总结重要不等式的定义:对 a, b ∈ R,必有+》当且仅当 a=b 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回顾重要不等式的形式和特征,通过类比重要不等式的研究思路 为发现基本不等式奠定基础.
2.公式代换,发现新知
问题:我们用√a ,√b分别替换重要不等式中 a ,b,可以得到怎样的式子
师生活动:学生得到a+b》教师将其变形为 《
追问 1 :上述不等式中 a ,b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追问 2 :等号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师生活动:a>0,b>0,当且仅当 a=b 时,等号成立,总结得出基本不等式的 定义:对于 a, b > 0,必有 《 当且仅当 a=b 时,等号成立. 其中, 叫做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 叫做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问题:从平均数的角度出发,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一下基本不等式所反映的 几何意义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将重要不等式中 a,b 分别用,替换,发现基 本不等式,学生体会转化与化归思想,由学生自主完成了公式代换,发展了学生 的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接着通过进一步解释两种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从平均 数的角度表述基本不等式的代数意义,既锻炼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也开 拓了学生的代数思维.
3.课堂探究,公式证明
问题:前面,我们通过代换法获得了基本不等式,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性 质,那么能否直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基本不等式呢
师生活动:学生大多数用作差法证明上式,教师肯定学生做法后,给出分析 法的证明过程,同时指出,只要把上述过程倒过来就能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 出基本不等式了.
追问 1 :上述证明中,每一步推理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追问 2:上述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你能归纳一下用分析法证明命题的思 路吗
设计意图:直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用分析法也可以推导出基本不等式,让 学生体会分析法的思路实际上是寻找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明确推理的逻辑 顺序,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分析法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为学生高中阶段的推理 和证明提供了更丰富的策略.
4.几何解释,加深理解
如图,AB 是圆 O 的直径,点 C 是 AB 上一点,AC=a ,BC=b. 过点 C 作 CD丄AB ,CD 交圆 O 于点 D,连接 AD 、BD 、OD.
问题: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追问 1 :能从图中找到长度为 与的线段吗
追问 2 :移动 C 点,CD 和 OD 之间的大小关系有什么变化吗
追问 3 :结合我们给出的图形,你能从几何角度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吗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 Geogebra 进行动图演示,展示由不等到相等再到不等 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代表回答,根据相似得出
CD=,由于 CD 小于等于圆的弦径,所以 CD≤OD,当 C 点与圆心 O 重合
时,CD=OD,从代数角度反映了《(a>0,b>0) 当且仅当 a=b 时,等号成 立. 共同总结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圆中直径不小于任何一条弦,当且仅当 弦过圆心时,二者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寻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里 直接给出了几何图形,并引导学生将、与图中的几何元素建立起来联系, 在通过 Geogebra 的动图演示功能,让学生观察这些几何元素在变化过程中表现 的大小关系规律,从而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 的理解,进一步加强数形结合的意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促使直观想象素养的 进一步发展.
5.学以致用,迁移内化
例 1 已知 x>0 ,求x+的最小值.
追问:当 y0<2 时 ,x+》y0成立吗?这时能说 y0 是x + (x>0)的最小值吗 思考:你能说说满足什么条件的代数式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来求最值吗
例 2 已知 x,y 都是正数,求证:
(1)如果积y 等于定值 P,那么当 x=y 时,和 x+y 有最小值
(2)如果和 x+y 等于定值 S,那么当 x=y 时,积 xy 有最大值
师生活动: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总结:如果两个数(式)的和为定值 那么它们的积有最大值(和定积最大);如果两个数(式)的积为定值,那么它 们的和有最小值(积定和最小).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体验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让 学生意识到基本不等式最重要的结构特点就是和积转化. 明确基本不等式求最 值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掌握用基本不等式能够解决的两类问题,为 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
6.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①x+的最小值是 2;
②x + (x>2)的最小值是 4;
已知 1 ≤ x ≤ 1,求1 x2 的最大值
已知 x<0 ,求x+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在明确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的基础 上, 通过练习辨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7.回顾反思,提高升华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回答一下问题: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2)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需要注意什么
(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分别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和思想三个方面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收 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