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福建省漳州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埃及,猫是减少和控制虫害鼠害的能手,备受埃及人的喜爱和尊重。每年人们都会隆重集会,举行“猫神”巴斯泰托的祭典活动。这种猫神崇拜反映古埃及( )
A.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B.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C.宗教哲学的原始性 D.动物崇拜较为兴盛
2.《汉谟拉比法典》允许个人土地买卖、出租、抵押、赠予,但又规定了地租的限额;允许私人经商、保护商人利益,但又规定商人必须守法,不准抬高物价;支持高利贷者,但又对高利贷进行限制。这些规定( )
A.调整了生产关系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抑制了商业发展 D.扩大了政权基础
3.古希腊戏剧《地母节妇女》描述:参加节日的妇女占据了普尼克斯山,举行自己的议事会和公民大会,甚至还进行司法审判。节日期间法庭和议事会暂停,影响了男性的政治活动。该作品反映了( )
A.民众对节日的热情 B.司法审判的随意性
C.直接民主制的缺陷 D.妇女对城邦的贡献
4.玉米神的死亡和复活是玛雅神话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玉米神被冥王烧成灰烬并撒入河中,其骨灰被鱼吃掉,鱼又被神鸟吞食,最后玉米神在神鸟的腹部实现了重生。此类故事被广泛地描绘于玛雅建筑及生活物品上。这体现了( )
A.宗教信仰主导社会生活 B.神话传说富含乐观精神
C.经济生活影响文艺创作 D.图腾崇拜展现自然规律
5.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建立了从首都苏萨到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弗所的“御道”,沿途设置驿站,配备人员和马匹,保障信息快速传递。该举措( )
A.促进境内经济往来 B.加强中央集权治理
C.应对外部势力威胁 D.便利帝国物资运输
6.8世纪中期至10世纪末,阿拉伯帝国组织了大规模的学术活动,系统翻译古希腊及东方科学文化典籍,史称“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因古典文本失传,将部分阿拉伯文译本重新译为拉丁文。这一过程表明,该运动( )
A.促进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B.加速中世纪欧洲的转型
C.激发古希腊文化的活力 D.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7.导致图1中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图1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演变示意图
A.商业贸易发展 B.君主专制强化 C.教会统治影响 D.贵族势力壮大
8.15世纪西欧宗教肖像画出现了诸多儿童玩具。在日课经插画里,出现了小天使的手拉玩具车和耶稣的童年玩具。这表明当时( )
A.大众审美决定宗教绘画 B.人文思潮革新教育理念
C.科学革命助推绘画发展 D.宗教生活融入世俗元素
9.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按照“世家”“列传”“年表”等中国体例进行编写,详细地记载了高丽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据此可知,朝鲜王朝( )
A.文献杂糅多国风格 B.史籍师法华夏体例
C.学术独尊儒家经典 D.文化别立东方新统
10.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
A.推动土地制度转变 B.确保社会粮食供应
C.强化国家认同观念 D.抵御外来殖民侵略
11.图2中1500—1640年间英国麦价的变化可用于实证( )
图2:1500—1640年间英国麦价变化图
A.商业革命 B.光荣革命 C.工业革命 D.价格革命
12.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 )
A.洲际间饮食习惯趋同化 B.本土物种遭到外来侵蚀
C.宗主国经济结构被改变 D.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
13.1667年,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揭开了人们对光的性质(光是粒子还是波)大讨论的序幕。这场讨论使“物体不存在固有色”等观点深入人心,并启发了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光的表现。由此可见,近代科学的发展( )
A.推动了视觉审美观念创新 B.拓展了艺术光影呈现维度
C.改变了西方社会主流信仰 D.提高了绘画作品的真实性
14.18世纪下半叶,巴黎发生了一场以女性为主的时尚商人推动的“服装革命”。她们跨越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壁垒,以时尚消费连接起宫廷、贵族和第三等级;她们开创了橱窗展示和模特推广等现代营销方式,让旧制度下专属于贵族的时尚深入民间。这场“服装革命”( )
A.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形成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C.冲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D.彰显了技术革命的力量
15.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导览手册写道:“纵观历史,美国人一直就公民身份、言论自由、投票权利与平等机会等重要问题进行辩论……从1297年版《大宪章》开始你的探索吧。《大宪章》激励了建国之父们对自由的维护。”这体现了( )
A.英国民主传统影响美国宪政 B.英美革命均以民主自由为纲
C.美国独立战争源于宪章精神 D.理性思想塑造美国民主政治
16.18世纪中叶,英国众议院议长昂斯劳指出:“大臣们是不大喜欢国会的,他们从不将事情拿到那里商讨,只是将那些非得到立法机关通过不可的问题带去。”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议会失去对内阁的监督权 B.责任内阁制已经初步形成
C.内阁与议会矛盾不可调和 D.立法权与行政权开始分离
17.19世纪初,富尔顿在研制轮船时系统分析了传统船只的构造缺陷与人力划桨的低效问题,在热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将蒸汽动力与轮式推进装置结合,成功制成了第一艘实用蒸汽船。材料主要表明( )
A.海外扩张催生交通工具研发 B.理论突破转化为新兴生产力
C.技术革新基于实际需求驱动 D.工匠经验主导技术革新方向
18.英国于1848年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此后,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欧美的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这反映出欧美国家( )
A.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完善 B.社会运动推动立法进程
C.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建成 D.民众健康需求成为共识
19.巴黎公社的市政委员大多数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随时可以罢免;公社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B.依托了先进社会政党领导
C.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D.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权特征
20.1894年,美国记者亨利·劳埃德在《财富与国民的对立》中指出,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以便消除竞争。他还称“自由创造富裕,但富裕毁灭自由”。该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B.国家资本主义出现
C.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D.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21.图3中美国总统威尔逊躬身将一个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的沉重橄榄枝交给了一只和平鸽。据此推知,作者意在( )
图3:1919年英国漫画《超重》
A.揭露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的野心 B.讽刺美国利用国联扩张的企图
C.表达对凡尔赛体系的强烈不满 D.揭示威尔逊和平计划难以实现
22.一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则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英、法、美三国的这一分歧体现了( )
A.国家利益诉求各异 B.国际秩序开始调整
C.传统均势外交延续 D.意识形态发生改变
23.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由于战争和封锁,农民的生活本来就非常困难,而1921年春天,主要是由于歉收和牲畜死亡,农民的生活状况更是达到了极严重的地步。”为应对危机,苏俄政府决定实行( )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国有化 D.农业集体化
24.图4展示了1928—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税税率统计情况,其中关税税率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图4:1928—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税税率变化图
A.国家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B.国际经济秩序趋于稳定
C.国际政治局势走向紧张 D.政府财政收入大幅缩减
25.1945年2月4—11日召开了一个没有输家的会议,会议达成的协定显示:美国和英国承认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范围——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大连旅顺港和东北铁路,还有蒙古的独立;英国没有牺牲任何海外殖民地的利益。据此可知,该协定( )
A.确定战后势力划分范围 B.达成战胜国间利益妥协
C.维系同盟国家内部团结 D.重建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26.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编写区域新历史。随后,多卷本的《非洲通史》《中亚文明史》《拉丁美洲通史》等陆续出版,书中给予非西方古代文明更高评价。这些著作的编写( )
A.展现世界文明多元图景 B.颠覆西方中心主义传统
C.实现国际文化合作交流 D.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
27.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情局秘密支持波洛克等抽象派画家在全球巡展,将抽象艺术塑造为“自由创造”的象征。1959年莫斯科美国国家展览会上,波洛克作品与苏联写实主义绘画形成鲜明对比。中情局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展示艺术创新成果 B.推进意识形态博弈
C.传播民主自由思想 D.塑造美国文化优势
28.1957年,苏联在全国设105个经济行政区,将撤销的各部所管辖的企业和组织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105个小经济区又被合并为47个,部分经济权力被中央收回。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 B.国民经济比例仍然失调
C.改革未能突破传统体制 D.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29.1985年,联邦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五国签署了《申根协定》,宣布取消五国间的边境管控。此后,众多欧洲国家陆续加入,形成“申根区”,实现了区域内人员、货物的自由流通。这( )
A.顺应了区域集团化发展潮流 B.促进了区域安全协作
C.终结了欧洲成员国内部矛盾 D.强化了政治同盟关系
30.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为“一起向未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与残奥会主题口号为“奥运更开放”。这反映出当代世界( )
A.多元文化推动交流互鉴 B.奥运项目服务政治宣传
C.经济联系助推体育赛事 D.时代诉求塑造奥运理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拜占庭帝国早期延续罗马帝国的传统,使用草纸作为书写材料。7世纪,阿拉伯占领埃及后,拜占庭帝国的草纸来源被阻断,本土造价昂贵的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众多的皮纸合同和记录留存至今。8世纪下半叶,阿拉伯人利用中国造纸术制造的“东方纸”出现在君士坦丁堡。11—12世纪造纸术又通过埃及、西班牙传入意大利,经意大利人改良后制作的纸张优于“东方纸”。13世纪初,意大利商人获得地中海商业控制权后,意大利纸逐渐成为拜占庭文献流传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拜占庭学者将大量古典作品带往意大利,“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
——摘编自陈志强总主编《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书写材料的总体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图5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西属墨西哥“双柱双地球”银币
漳州市博物馆陈列着大量西属美洲铸造银币,其中“双柱双地球”银币颇为典型,闽南民间俗称“花边银”。该银币正面中心区域为东西半球,两侧双柱象征着古希腊大力神海格力斯,柱上绶带拉丁文意为“海外还有天地”;双球与双柱顶部均饰十字架皇冠,上部文字意为“大陆与新大陆通用”,下方“M”代表墨西哥,“1765”为铸造年份。背面中央为十字架皇冠下的西班牙皇徽,其中雄狮代表西班牙亚拉冈王国,象征西班牙勇猛的民族精神;古城堡代表在西班牙统一与对外扩张进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卡斯提王国;盾形内的三朵百合花为西班牙国花,凸显西班牙王室的尊贵;币边西班牙文字意为“蒙神之恩,查理三世为西班牙及印第安国王”。
——摘编自高炳文《漳州市发现的“番银”考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双柱双地球”银币蕴含的历史信息。(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8世纪,西方列强在亚非拉等地疯狂掠夺资源,奴役当地民众。1791年,海地黑人奴隶率先起义。随后数十年间,玻利瓦尔、圣马丁等领导者涌现,他们组织了大规模武装斗争,众多拉美国家相继赢得独立。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章西女王与民众并肩作战,尽管起义失败,但为此后提拉克领导国大党组织群众集会罢工、争取“自治”积累了经验。1896年,埃塞俄比亚国王亲率民众击败意军,捍卫了国家主权。此后,非洲其他地区纷纷效仿,从部落自发抵抗逐渐转向有组织的抗争行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相互激荡中持续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进程基本完成。
——摘编自薛源官《试论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全球南方”指二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群体。1961年,25个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确立了独立自主原则。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并于1967年首次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张。1974年,联合国通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20世纪70—90年代,新加坡等亚洲新兴经济体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机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马来西亚等国家推动“东亚模式”,并于金融危机后加强了区域金融合作。2003年,巴西等21国集团在WTO会议上联合反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合法化。2010年,“全球南方”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份额改革方案,中国投票权升至6.07%。但根据UNCTAD报告,目前占全球人口70%以上的“全球南方”在人工智能专利上的持有量占比不足15%,正面临着“数字殖民”加剧和技术依赖加深的双重困境。
——摘编自崔守军《“全球南方”崛起的动因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球南方”崛起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全球南方”的演进历程对我国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启示。(4分)
2024—2025学年度福建省漳州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B D A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A C A B C A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B C B A B C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答案】(12分)
变化趋势:取材领域拓展;质量持续提高;成本逐渐降低。(任答2点,4分)
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国家间的政治冲突与领土变动;
经济因素:商业贸易推动书写材料的流通;
文化因素:文化交流与学术传承的需求;
技术因素:造纸技术的传播与改良推动书写材料革新。(8分)
32.【答案】(8分)
解读:银币正面的十字架皇冠、大力神、东西半球及币面文字,彰显西班牙借宗教与武力进行殖民扩张、构建全球贸易的野心;(4分)双柱的象征意义体现西班牙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背面雄狮、城堡与百合花等元素,凸显西班牙以王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8世纪在美洲铸造的银币流入漳州,印证早期殖民国家掠夺财富、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任答2点,4分)
33.【答案】(20分)
(1)特点:斗争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斗争形式多样;领导多元;渐进发展(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相互影响与联动。(任答4点,8分)
(2)意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多极化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任答4点,8分)
(3)启示:坚持独立自主,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国际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把握时代机遇,推动产业升级;重视制度保障,构建发展体系;关注公平发展,实现协同共进。(任答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