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宜宾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谟拉比颁布《法典》时强调自己是“恩利勒神选中的牧羊人”。在一则修水渠的铭文中也称“神将土地交给我统治……我将它两岸变成耕地……将土地上四散的人民聚集在一起并为他们提供牧场和水源地。”据此可知,汉谟拉比( )
A.排斥神权建立王权统治 B.反对专制与注重民权
C.强化了城邦的独立地位 D.重视法制与经济建设
2.波斯帝国境内修筑了从巴比伦通向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的驿道,其中通向中亚的驿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罗马人在征服了马其顿和希腊后,也修筑通往整个征服地区的驿道。这些驿道的修建( )
A.开启了欧亚的联系往来 B.完备了欧亚交通设施
C.架起了文明交流的桥梁 D.加强了封建帝国集权
3.中古时期法国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约的部分内容如下,据此可知,该城市( )
根据共同遵守的和约,凡往来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货物,均不得受到侵犯……凡违此条者(包括骑士),经两名市民指证,应对受害商人作出相应赔偿,另缴纳60先令罚金…… 凡抢劫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包括骑士),不管该物品是否为动产,经两名市民指证,均需按照前述规定进行赔偿……
A.贵族特权受到冲击 B.商人掌控了司法权
C.国际商贸往来频繁 D.市民摆脱封建束缚
4.16世纪初,西班牙在海地开始实行“监护征赋制”并加以推广。殖民者被授予一定的土地和对当地土著居民的“监护权”,他们有权征派贡赋和劳役,并承担“教化”责任。这种制度随着秘鲁和墨西哥金银矿藏的大量发现,发展到顶点。由此推知,西班牙此举( )
A.获得了政治认同 B.保护了土著居民权益
C.强化了殖民掠夺 D.推进了当地合理开发
5.宗教改革前的欧洲,男女双方只要表达了结婚的意愿,就能自由结成一桩合法的婚姻,致使私婚泛滥。但在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和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订婚约规则,比如:子女婚姻需得到父母同意才算有效,这几乎是当时欧洲社会各界的普遍要求。这一变化体现了当时欧洲( )
A.教权否定世俗婚姻 B.对个人主义的反思
C.父母主宰子女生活 D.新旧教派主张一致
6.普鲁士的一批年轻军官在拿破仑战争后,认识到战争中存在某些对抗性的东西,需要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为此,他们的祖国不仅要从军事上进行改革,而且还要从政治上进行改革。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加速了德国统一战争进程 B.影响了欧洲社会变革
C.催生了德国军国主义思想 D.结束了欧洲封建专制
7.1787年,英国废奴主义者成立废除奴隶贸易协会。1823年,他们推动议会立法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认为奴隶贸易已经失效,提出在非洲发展一种更加有利可图的“合法”贸易。英国政府也出面说服欧洲其它国家效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殖民扩张的终止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民主制度的确立 D.生产方式的革新
8.1820年,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形势变化,改变了1790年划定的南北州分界线(图1);同时,新领土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联邦;为平衡国会席位,缅因随即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史称“密苏里妥协案”。该事件反映了美国( )
图1 美国蓄奴州和自由州分界线变化图
A.议席分配机制革新 B.联邦宪法弊端解决
C.西进运动进程受阻 D.南北妥协潜藏危机
9.1815年,玻利瓦尔担忧:“突然站立起来”的美洲,最成问题的是没有管理公共事务的实践,美洲人难以担任立法者、律师、外交官、将军等官职,而这些官职是一个有组织的国家通常必设的。玻利瓦尔的“担忧”是因为拉丁美洲( )
A.独立之后面临分裂状态 B.原住民劳动力的不足
C.缺乏现代国家治理经验 D.难以融入全球化进程
10.1869年,德国印刷业资本家成立印刷业协会,以应对来自印刷工人联合会的谈判压力。此后,德国钢铁工业家联合会、木器行雇主保护协会等纷纷成立,他们往往采取一致行动,将参加工会宣传的工人列入行业黑名单。这表明当时德国( )
A.工人运动方式亟需调整 B.城市行会自治弊端凸显
C.垄断组织协调劳资矛盾 D.成为第一国际活动中心
11.十月革命后,列宁要求报刊主要报道两类内容:一是详细介绍模范公社的成绩,研究它们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它们经营的方法;二是把那些顽固地保持“资本主义传统”,即无政府状态、好逸恶劳、无秩序、投机活动的公社登上“黑榜”。这些报道有利于( )
A.终结资本主义统治 B.巩固新生的政权
C.调整工农业的比重 D.宣传新经济政策
12.1964年,南非黑人民权领袖曼德拉在法庭抗辩称:当政府通过立法禁止一切集会、罢工甚至言论自由时,我们首先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违反法律;当他们用监狱和子弹回应我们的和平诉求时,我们才决定用暴力来应对暴力,但大多数人还没做好这一准备。曼德拉强调( )
A.废奴运动时机已经成熟 B.改变司法程序不公
C.唤醒民众暴力斗争意识 D.摆脱殖民争取独立
13.据表1,英国的对印政策( )
表1
时间 英国 印度
1939年 单方面宣布印度参战,拒绝承诺战后独立 国大党执政的各省政府辞职抗议
1940年 在印度实行战时物资调配;承诺战后成立代表印度各派的制宪机构,承认穆斯林联盟诉求 国大党因承诺模糊拒绝,穆斯林联盟同意
1942年 强征印度粮食、矿产资源、士兵和劳工参战;承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允许退出英联邦,各土邦自行决定是否加入国家的制宪会议 国大党拒绝,并发起要求英国撤离的“退出印度”运动;穆斯林联盟因穆斯林地区被忽略而拒绝
1947年 蒙巴顿方案通过,按宗教实行印巴分治,各土邦自行选择加入,8月15日移交权力 各方接受,印度教主导的印度和穆斯林主导的巴基斯坦独立,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未解决
A.导致了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 B.暴露了英国维持殖民的心态
C.旨在推动印度民主政治发展 D.推动了地区长期冲突的缓和
14.1962年,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只给企业下达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还主张把盈利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发放奖金多少的标准。该文章( )
A.提供了企业改革的新思路 B.突破了苏联固有的经济模式
C.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承认了私有制经济的合理性
15.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工厂由人工昂贵的国家迁移到人工低廉的国家,西方工人也难以得到曾经习以为常的高工资;自动装置和机器人的普及逐步取代办公室“白领”和工厂“蓝领”,这使得他们觉得比大萧条时期的失业者更贫困。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B.生产过剩危机重现
C.社会保障政策的缺失 D.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16.2001年,南非引进美国孟山都等公司研发的适合非洲种植的转基因高产玉米种子,同时承诺这些公司拥有种子专利权,且放宽对转基因作物进口限制。2017年,孟山都起诉多名“私自留种”的农民侵权,引发了当地大规模“种子主权”抗议运动。这些状况反映了( )
A.南非作物完全依赖进口 B.跨国公司破坏全球化规则
C.技术垄断威胁粮食安全 D.非洲丧失农业生产自主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
中国化工博物馆在文物征集的过程中,征集到一组关于橡胶的珍贵邮票。某校历史兴趣社团的同学结合相关史料,为这组邮票撰写了题为“橡胶的历史”解说词。
橡胶的历史
南美洲发行 东南亚发行 南亚发行
橡胶树原产于南美洲热带雨林。18世纪—19世纪中叶,仅巴西一地的天然橡胶就垄断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1876年,随着英国人从巴西偷运出橡胶种子和幼苗且培育成功,荷兰、法国、美国也很快将其移种至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大兴人工栽培,林场化、商业化种植园兴起。如:法国和美国的轮胎橡胶公司就分别在法属越南和印尼兴建大规模橡胶园,保证原料供给。1879年,不伤树的连续割胶法在新加坡问世,产胶量大增,橡胶树寿命也从3年增至40年。到一战前,东南亚、南亚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橡胶产区。面对激烈竞争,巴西政府未能投入有效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之南美叶疫病肆虐,至1940年,巴西橡胶产量跌至世界总产量的1.3%,长期沦为橡胶进口国。直至1972年起,巴西政府才重新制定橡胶发展计划,这一情形才逐渐改善。
西非发行(固特异) 拉美发行(齐格勒) 欧洲发行(纳塔)
1839年,美国化学家固特异实验时偶然发现硫化法可以解决天然橡胶高温软粘、低温脆硬等实用性缺陷,又提升了其耐热性、防腐蚀性,保留了弹性、防水封闭性。从此,橡胶被广泛运用于电线、水管和蒸汽机等。进入20世纪,随着战争频仍和汽车数量大增,天然橡胶供不应求,成为与石油、煤炭、钢铁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直到50年代,德国化学家齐格勒和意大利化学家纳塔发明的化学催化剂促进了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天然橡胶资源匮乏的难题才得以缓解,橡胶制品在日常生活中也多了起来。他们两人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1世纪,世界橡胶业格局不断调整,截止至2021年,泰国、印尼、越南、中国、印度橡胶产量列居世界前五。
——据张箭《世界橡胶发展传播史初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世界橡胶业发展的趋势。(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橡胶业发展的时代机遇。(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西橡胶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谈谈全球化浪潮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产业发展遇到的挑战。(7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二十世纪的欧洲不可能以十九世纪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而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与上个世纪完全不同。第一,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欧洲从舞台的中心位置逐渐而又迅速地移于舞台的“侧翼”,这种变化或者可以称之为欧洲在世界地位的“边缘化”;第二,欧洲更加关注欧洲内部的问题了,更加重视推动“一体化”的进程,因此,二十世纪的下半个世纪和前半个世纪又有很大区别。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欧洲·世界”格局,提取材料中整体或某一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合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1751年,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开始主持编撰《百科全书》,超过160人参与撰稿,他们被称为“百科全书派”。其中不乏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他们在哲学上大多持唯物论,但还认识不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否定偶然性的存在,也否认人类意志的能动性。不过,在一些词条的解释上,他们往往又不断提出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比如:“圣饼”谈的是宗教仪式的浪费;“自然权利”则被解释为人的尊严和本质;“艺术”词条又盛赞“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艺术几乎使地球面貌为之改观”。狄德罗为争取百科全书的出版和发行,顶住教会、政府多次迫害,艰苦奋斗了近20年。到1772年,全书35卷才最终完成出版。该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科全书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科全书》成书的因素及其影响。(9分)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宜宾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C B B D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B A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趋势:①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由南美洲到全球范围;②产业中心转移,由南美(巴西)转移到东南亚、南亚地区;③规模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④橡胶制品增多,工业用品、军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等;⑤橡胶技术不断现代化,割胶技术和橡胶工艺技术不断革新;⑥经营现代化,传统经营到公司经营;⑦橡胶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任答1点2分,共8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时代机遇:历史机遇:①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扩大,促使橡胶的生产和销售走向世界;②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促进橡胶业不断升级发展;③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推动。
技术机遇:①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使橡胶种植、生产、运输等技术得以提升;②新交通工具发展对橡胶需求激增,推动橡胶制品产量增加并能快捷运往世界各地。
战争刺激: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橡胶成为重要战略物资,推动其技术的革新。
政府重视:国家的发展规划生产管控,推动对橡胶产业发展。(任答1点2分,共10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问题:①环境问题:保护亚马逊森林与发展橡胶业的冲突;②竞争问题:受东南亚、南亚等世界其它橡胶种植地区的冲击;③病虫害防治问题;④技术问题:欧美强国技术先进,巴西技术更新缓慢;⑤资金问题:投入不足等等。(任答1点2分,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应对:①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②构建并完善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和经营等;③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④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人才培养;⑤坚持对外开放,加强经济合作。(任答1点2分,2点3分;共3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8.【答案】
示例一:
观点:20世纪,欧洲的世界地位逐渐“边缘化”。(2分)
论述:20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世界中心向边缘位移的阵痛,世界地位逐步下降。一战前的欧洲长期处于世界的中心,但一战成为欧洲“边缘化”的转折点。一战除了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削弱了以欧洲为主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维也纳体系也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取代。世界的中心正从单一的欧洲中心转移到大西洋两岸。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随着又一代青年人被战火吞噬,欧洲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沦为唯美国马首是瞻的二流国家,丧失在战后雅尔塔体系中的话语主导权。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欧洲被从世界的中心“边缘化”了。(8分)
结论:20世纪欧洲世界地位的“边缘化”虽直接与两次世界大战有关,但本质上是国家实力变化的结果,导致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但这也将反推欧洲发展的转型。(2分)
其他示例。(论述略)
示例二:20世纪下半叶,欧洲积极推动其内部“一体化”格局的发展。
示例三:19世纪到20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急剧变化。
评分建议:
评分等次 标题 论述
第一等次 (9—12分) 标题适切(2分) 史实准确、价值正确、表达通顺、逻辑合理(酌情7—10分)
第二等次 (5—8分) 标题不明确(1分) 史实较准确、价值正确、表达较通顺、逻辑较合理(酌情3—6分)
第三等次 (1—4分) 无标题、文不对题(0分) 史实不准确、价值正确、表达不顺、逻辑不清(酌情1—3分)
第四等次 (0分) 无标题、文不对题(0分) 价值不正确(0分)
19.【答案】
(1)特点:①(时间方面)兴起于启蒙运动高潮期。②(地域方面)兴起于启蒙运动思想中心法国。③(人物方面)核心人物领衔主持;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各种观点并存。④(时代特征)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并存;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宗教蒙昧与专制制度;汇集多领域多国家成果并加以创新。⑤(影响方面)影响领域广;影响范围大;影响程度巨大。(任答1点2分,3点6分。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因素:①(政治因素)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革命和改革在欧洲爆发,急需规划未来世界蓝图的理论指导;②(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变革社会制度;③(思想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思想解放,启蒙运动蓬勃发展;世界联系加强,各种文明相互影响促进,如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播;④(地理因素)当时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具有良好社会基础;⑤(个人因素)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众多启蒙思想家的共同努力。⑥(技术因素)印刷术在欧洲的普及带动了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为《百科全书》的出版创造了技术条件。(任答1点2分,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推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逐步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上:有利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有利于近代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任答1点2分;2点4分至5分,其中1分根据学生的书写、表达和逻辑来判断;共5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