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2.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件(40张,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2.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件(40张,内嵌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7 14:05:15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课 程 标 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区域认知)
2.结合材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综合思维)
3.结合材料,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人地协调观)
北方地区
一、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第二级阶梯
太 行 山
长 城
秦 岭
乌鞘岭
35°N
40°N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105°E

100°E
110°E
生态环境脆弱
过渡性
自主探究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地形
400毫米
资料: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森林与草原的分界。
平原
山地高原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合作探究一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合作探究一
结合实验结论,阅读课本相关材料,小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一
下面图片说明黄土具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与水土流失有什么关系?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蒙古、中亚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思考: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
戈壁
沙漠
黄土高原
太行山
中亚、蒙古
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二
图中的地形特征对水土流失有无影响?如何影响?
地形崎岖(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地质灾害频繁。
加剧
水土流失
降水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暴雨
流水侵蚀作用强
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三
黄土高原的降水特点与水土流失有什么关系?
黄土高原的降水特点
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650毫米;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
变率大
年降水总量
季节变化
较少
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四
图中地表植被有何特点?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
大部分为黄土覆盖,植被覆盖率低
思考:植被为什么可以保持水土?
保持水土能力弱
(1)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促进下渗,涵养水源
(2)过滤淤泥,固定和改良土壤
自然原因
土壤
降水量偏少且变率大
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地形
气候
整体性的角度
土质疏松
地表破碎,坡度大
2、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合作探究二
材料1:黄土高原人口增加,平均人口密度从夏商时期的30~40人/km2增加到现在的145人/km2。
材料2:黄土高原开垦历史悠久,据记载,从秦汉时期开始,人口不断迁入,大量开荒,尤其是建国后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轮荒耕作破坏林草植被。
材料3:据统计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土地上的沙蒿作为烧柴。牧民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材料4:秦汉、隋唐时期,黄土高原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各朝各代在此大兴土木,兴修宫殿,如秦代阿房宫、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
材料5:改革开放以来,晋陕蒙地区大力开发煤炭等矿产资源,同时大量修路,如运煤专线大秦线、神黄线。
合作探究二
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林草植被大面积破坏,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加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
开发历史早
过度开垦和放牧,过度樵采
营造宫殿、战争、过度开矿、修路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根本原因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修建宫殿
阿房宫的大兴土木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秦始皇
陡坡开荒
过度放牧
过度樵柴
露天开矿
修路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阅读课本材料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合作探究三
生态建设
植树种草
修水平梯田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根本措施
修水库
建淤地坝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思考:图片分别对应哪种治理措施?
平整土地
植树造林
修筑水平梯田
修建淤地坝
修筑水平梯田
修建淤地坝
植树造林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结合区域环境要素分析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主要)
整体性
总结
分析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岩溶区地形 所占比重
山地 65%
丘陵 20%
平原、盆地 15%
西南某地气候资料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西南地区“生态绝境”的形成原因。
材料分析
材料一
“生态绝境”
人口增长速度 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理论人口容量 ≤100人/平方公里
目前人口密度 207人/平方公里
贫困县(贫困人口) 近200个(1300多万)
人均收入 约为全国的29.7%
农业人口占比 79.4%
石漠化严重地区人均耕地 仅为0.5亩
坡度15°以上的耕地面积 274.87万公顷
西南地区农村能源利用 以烧柴为主
材料二
气候:
温暖湿润、多暴雨
岩石:
石灰岩广布,易溶蚀,成土过程极慢
地形:
山高坡陡
石漠化
水文:地表水缺乏
径流速度快,流水侵蚀强
土壤:
土层薄且贫瘠
植被:易遭破坏
西南地区石漠化广布的自然原因
人口数量多、密度大
粮食需求增加
能源需求增加
经济发展的需求……
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不合理开发建设
……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人地矛盾
石漠化加剧
经济落后、贫困
西南地区石漠化广布的人为原因
主要原因
石漠化 土地面积 石漠化
比重
自然因素 332.67万公顷 25.76%
人为因素 963.6万公顷 74.3%
作业
搜索我国石漠化材料,写一篇题为《我国石漠化地区的问题和治理措施》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