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3.7.1 生态系统的构成 (分层作业)
(基础+提升+长句表达,限时3层提升)
一、选择题
1.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下列农谚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小满小满,谷粒渐满 B.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C.黑土黑土,庄稼之宝 D.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2.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大大减少了被天敌捕食的可能性;在冬季少雪或推迟下雪的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天敌捕食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
B.在沙漠中生活的生物很少,主要受水分的影响
C.“瑞雪兆丰年”是生物影响环境的结果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下列古诗中关于“环境影响生物”的表述,与其他三个选项明显不同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
A.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1只 B.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
C.纸盒上面全部用玻璃板盖住 D.纸盒底部全部铺细湿土
6.下列各项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校园内的所有植物 B.校园操场上的阳光、土壤、空气
C.一片农田 D.池塘中所有的鱼
7.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十八号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捕食者
8.鲸的尸体在腐烂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物是( )
A.螃蟹和章鱼 B.鲨鱼和盲鳗 C.植物和动物 D.细菌和真菌
二、非选择题
9.校园里有许多花草树木,有时发现树叶上有小毛毛虫,小毛毛虫往往被鸟类吃了;有时候还看到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钻出一两条蚯蚓,特别是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又能引来一群蚂蚁把蚯蚓搬走;校园里的一块地里原来种了很多小树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
(1)校园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 。
(2)上述材料描述了植物间的 关系,也描述了动物间的 关系。
(3)影响校园里树木生活的环境因素有 因素和 因素两类。
(4)资料中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①蚯蚓生活在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能 环境;②蚯蚓的活动过程又使得土壤疏松,使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 环境;③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到地面上来,说明 。
1.如图所示植物的根系发达,推测该植物生存的环境是( )
A.干旱的荒漠 B.泥泞的沼泽 C.多水的农田 D.湿润的森林
2.如图所示动物为蜜熊,它的腿细长,尾巴灵活,爪子锋利,善于攀爬。推测最适宜它生活的环境是( )
A.广阔的草原 B.茂密的雨林
C.干旱的荒漠 D.寒冷的北极
3.“海水稻”是耐盐碱性水稻,它不仅能在盐碱地上生长,而且能降低土壤中的盐浓度。这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4.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生活方式被称腐生。这种生物在自然界中充当( )角色
A.终结者 B.分解者 C.生产者 D.消费者
5.稻田养鱼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养殖的鱼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6.同学们在课堂上绘制了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表达合理的是( )
A. B.
C. D.
1.在《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实践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做了如下记录。
(1)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主要用到的记录方法有 (多选,填字母)。
a.用手触摸 b.用耳朵听 c.文字描述 d.绘制草图
(2)同学们通过看的方式感知到构成草坪的主要植被是 ,通过 的方式感知到紫薇树的花香。
(3)在观察结束时,蜜蜂飞走了,记录单中的蜜蜂 (应该/不应该)删除。
(4)草坪中的所有生物和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 。其中,影响蚂蚁分布的生物因素主要是 (紫薇树/蚜虫)。
2.某班同学看到“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将在我国空间站进行多项实验”这一报道,对其中的太空养鱼充满好奇。随后,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利用带瓶塞的无色透明玻璃瓶、塘泥、池塘水、小鱼、金鱼藻等材料,开展生态瓶养鱼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太空养鱼”在一个1升大小的密闭水族箱内进行,该水族箱内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
(2)制作生态瓶所用的塘泥含有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分解鱼类排泄物,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瓶中扮演的角色是 。
(3)实践过程中,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如下图所示。根据下表“生物部分组成成分”一栏判断,该生态瓶评价等级为 ,理由是 。
生态瓶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等级
A B C
科学性 生物部分组成成分 成分齐全 缺少一种成分 缺少两种成分或更多
光照条件 光线良好 阳光直射 没有光照
美观性 …
环保性 …
(4)上图作品经过完善后,根据上表“光照条件”一栏判断,该生态瓶最好放置在 的环境中。
(5)同学们发现完善后的生态瓶仍不能维持较长时间,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3.7.1 生态系统的构成 (分层作业)
(基础+提升+长句表达,限时3层提升)
一、选择题
1.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下列农谚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小满小满,谷粒渐满 B.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C.黑土黑土,庄稼之宝 D.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答案】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详解】A.“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即小满时节小麦籽粒(果实)逐渐饱满,属于非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表明清明时节的雨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雨水是非生物因素中的水分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这句农谚直接体现了水分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农作物)的积极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黑土黑土,庄稼之宝”强调了黑土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土壤是非生物因素之一,其质地、肥力等特性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这句农谚体现了土壤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农作物)的积极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树是影响降水的原因,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大大减少了被天敌捕食的可能性;在冬季少雪或推迟下雪的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天敌捕食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答案】D
【分析】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同时环境影响生物。
【详解】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大大减少了被天敌捕食的可能性,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但在冬季少雪或推迟下雪的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天敌捕食,上述现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
B.在沙漠中生活的生物很少,主要受水分的影响
C.“瑞雪兆丰年”是生物影响环境的结果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C
【分析】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在同一时间,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山寺通常位于高山之上,海拔较高),桃花的盛开时间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导致桃花的盛开时间推迟,故A不符合题意。
B.沙漠是一个极端环境,其中水分非常稀缺。由于水分的缺乏,沙漠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大多数生物都需要水分来维持生命活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瑞雪兆丰年”描述的是雪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雪能够保温保湿,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是环境(雪)对生物(农作物)的有利影响,故C符合题意。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落叶等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后形成养分,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古诗中关于“环境影响生物”的表述,与其他三个选项明显不同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答案】A
【分析】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描述了农田生态系统中豆苗与杂草之间的竞争关系。由于杂草生长旺盛,导致豆苗生长受到抑制,数量减少,故A符合题意。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句诗虽然主要描述的是地理位置和光照对景物的影响,但其中“向阳花木易为春”部分,明确指出了光照对花木生长有积极影响,使得花木更容易在春天生长繁茂,故B不符合题意。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句诗描述的是梅花在寒冷环境中依然能够绽放的景象,温度指出了度对梅花生长繁殖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诗直接指出了温度对橘树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在淮南生长的橘树结出的果实是橘,而在淮北生长的则变成了枳,两者品质截然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
A.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1只 B.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
C.纸盒上面全部用玻璃板盖住 D.纸盒底部全部铺细湿土
【答案】D
【分析】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唯一的变量才行,而该生物小组探究的是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水。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水是惟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
【详解】A.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和偶然性,通常需要使用一定数量的实验对象进行重复实验。使用1只鼠妇进行实验,结果可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无法准确反映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A错误。
B.如果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那么纸盒内部将处于完全黑暗的状态,这样就无法形成光照和无光照的对照,也就无法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B错误。
C.如果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那么纸盒内部将处于完全黑暗的状态,这样就无法形成光照和无光照的对照,也就无法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C错误。
D.在探究实验中为了保证单一变量,除了变量不同其他条件需要相同且适宜,因此除光照不同外,纸盒底部全部铺细湿土,D正确。
故选D。
6.下列各项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校园内的所有植物 B.校园操场上的阳光、土壤、空气
C.一片农田 D.池塘中所有的鱼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
【详解】A.校园内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部分,没有包括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校园操场上的阳光、土壤、空气只包括了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没有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也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一片农田既包括了农田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因此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正确。
D.池塘中所有的鱼只包括了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类消费者(鱼类),没有包括生产者、其他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7.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十八号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捕食者
【答案】A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详解】AD.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鱼藻是一种水生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如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转化为有机物,并储存能量。这些有机物不仅供金鱼藻自身的生长发育需要,还能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如斑马鱼)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因此,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B.消费者则是指那些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B不符合题意。
C.分解者则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鲸的尸体在腐烂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物是( )
A.螃蟹和章鱼 B.鲨鱼和盲鳗 C.植物和动物 D.细菌和真菌
【答案】D
【分析】鲸的尸体在腐烂的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物和化学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由分解者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更简单的无机物质所引起的。
【详解】A.螃蟹和章鱼都是海洋中的捕食者,它们主要以活体生物为食,而不是腐肉。因此,在鲸的尸体腐烂过程中,它们可能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故A不符合题意。
B.鲨鱼和盲鳗同样是捕食者,它们以活体生物为食,而不是腐肉。在鲸的尸体腐烂的初期,可能会有一些鲨鱼前来啃食,但它们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分解腐肉,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它们并不直接分解有机物质。而动物中,虽然有一些会食用腐肉(如某些鸟类和昆虫),但在鲸的尸体腐烂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并不是这些动物,故C不符合题意。
D.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如腐肉、植物残骸等,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在鲸的尸体腐烂过程中,细菌和真菌会大量繁殖,并分解鲸的尸体,使其逐渐转化为无机物质回归自然环境,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9.校园里有许多花草树木,有时发现树叶上有小毛毛虫,小毛毛虫往往被鸟类吃了;有时候还看到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钻出一两条蚯蚓,特别是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又能引来一群蚂蚁把蚯蚓搬走;校园里的一块地里原来种了很多小树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
(1)校园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 。
(2)上述材料描述了植物间的 关系,也描述了动物间的 关系。
(3)影响校园里树木生活的环境因素有 因素和 因素两类。
(4)资料中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①蚯蚓生活在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能 环境;②蚯蚓的活动过程又使得土壤疏松,使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 环境;③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到地面上来,说明 。
【答案】(1)生态系统
(2) 竞争 合作、捕食
(3) 生物 非生物
(4) 适应 影响 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分析】(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
(2)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形成的功能复合体。在校园这样的环境中,生物(如植物、蚯蚓、鸟类等)与其生活环境(如土壤、空气、水分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种小树苗的地方杂草丛生,影响了小树苗的生长,说明杂草和小树苗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树上的小毛毛虫被鸟类吃了,说明毛毛虫和鸟类之间是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一群蚂蚁把蚯蚓搬走”体现了动物间的合作关系。
(3)影响生物生长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上题中生物因素包括毛毛虫、杂草;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4)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改变环境,像上述题中的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能适应这样阴暗潮湿的环境;蚯蚓的活动又使的土壤空隙增多,使得植物的根呼吸通畅,土壤肥力提高,这又说明生物还能改变环境;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这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也可以说明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1.如图所示植物的根系发达,推测该植物生存的环境是( )
A.干旱的荒漠 B.泥泞的沼泽 C.多水的农田 D.湿润的森林
【答案】A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可以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干旱环境中水分缺乏,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具有厚的角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就大,散失的水分多不适应干旱环境,植株高大有利于散失水分不适应干旱环境。图中植物的形态,其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据此分析:该植物生活的环境最可能是干旱的荒漠,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如图所示动物为蜜熊,它的腿细长,尾巴灵活,爪子锋利,善于攀爬。推测最适宜它生活的环境是( )
A.广阔的草原 B.茂密的雨林
C.干旱的荒漠 D.寒冷的北极
【答案】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详解】A.广阔的草原生活的动物通常擅于快速奔跑,以便捕食或避开捕食者,如图所示动物腿细长,善于攀爬,不适合广阔的草原,故A错误。
B.茂密的雨林多高大树木,蜜熊的腿细长,尾巴灵活,爪子锋利,善于攀爬,适于在树枝间跳动和栖息,故B正确。
C.在干旱的荒漠植被稀少,通常是根系发达,矮小的灌木从,所示动物腿细长,不适合在这样的环境生存,故C错误。
D.寒冷的北极温度极低,生存的动物往往具有厚厚的脂肪,且寒冷的北极没有高大的树木,不适合善于攀爬的动物,故D错误。
故选B。
3.“海水稻”是耐盐碱性水稻,它不仅能在盐碱地上生长,而且能降低土壤中的盐浓度。这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答案】D
【分析】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也能够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详解】海水稻能在盐碱地上生长,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能降低土壤中的盐浓度,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生活方式被称腐生。这种生物在自然界中充当( )角色
A.终结者 B.分解者 C.生产者 D.消费者
【答案】B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终结者不是生态学中的专用术语,A不符合题意。
B.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生活方式被称腐生,这种生物在自然界中充当分解者角色,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B符合题意。
C.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
D.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稻田养鱼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养殖的鱼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答案】B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A错误。
B.消费者:主要是指各种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消耗者。鱼是动物,它们以稻田中的浮游生物、昆虫、植物碎屑等为食,因此它们属于消费者,B正确。
C.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大自然,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
D.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为生物提供生存的环境和条件,D错误。
故选B。
6.同学们在课堂上绘制了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表达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身,还为消费者的生存提供食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生产者和消费者死亡以后,体内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在《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实践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做了如下记录。
(1)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主要用到的记录方法有 (多选,填字母)。
a.用手触摸 b.用耳朵听 c.文字描述 d.绘制草图
(2)同学们通过看的方式感知到构成草坪的主要植被是 ,通过 的方式感知到紫薇树的花香。
(3)在观察结束时,蜜蜂飞走了,记录单中的蜜蜂 (应该/不应该)删除。
(4)草坪中的所有生物和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 。其中,影响蚂蚁分布的生物因素主要是 (紫薇树/蚜虫)。
【答案】(1)cd
(2) 马尼拉草 嗅
(3)不应该
(4) 生态系统 蚜虫
【分析】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等。
2.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3.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调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记录调查结果、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等。
【详解】(1)结合题图可知,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主要用到的记录方法有c.文字描述和d.绘制草图,而a.用手触摸和b.用耳朵听不属于记录方法,故填:cd。
(2)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皮肤是触觉器官。马尼拉草数量巨大,植株矮小,遍布草坪。可见,同学们通过看的方式感知到构成草坪的主要植被是马尼拉草,通过嗅的方式感知到紫薇树的花香。
(3)科学探究必须尊重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在观察结束时,蜜蜂飞走了,记录单中的蜜蜂不应该删除。
(4)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可见,草坪中的所有生物和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根据题干信息“有些蚂蚁在取食蚜虫分泌物”可知,影响蚂蚁分布的生物因素主要是蚜虫。
2.某班同学看到“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将在我国空间站进行多项实验”这一报道,对其中的太空养鱼充满好奇。随后,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利用带瓶塞的无色透明玻璃瓶、塘泥、池塘水、小鱼、金鱼藻等材料,开展生态瓶养鱼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太空养鱼”在一个1升大小的密闭水族箱内进行,该水族箱内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
(2)制作生态瓶所用的塘泥含有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分解鱼类排泄物,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瓶中扮演的角色是 。
(3)实践过程中,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如下图所示。根据下表“生物部分组成成分”一栏判断,该生态瓶评价等级为 ,理由是 。
生态瓶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等级
A B C
科学性 生物部分组成成分 成分齐全 缺少一种成分 缺少两种成分或更多
光照条件 光线良好 阳光直射 没有光照
美观性 …
环保性 …
(4)上图作品经过完善后,根据上表“光照条件”一栏判断,该生态瓶最好放置在 的环境中。
(5)同学们发现完善后的生态瓶仍不能维持较长时间,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生态系统
(2)分解者
(3) B 缺少生产者
(4)光线良好
(5)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太少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立体种植是光合作用的应用,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详解】(1)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太空养鱼”在一个1升大小的密闭水族箱内进行,该水族箱内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制作生态瓶所用的塘泥含有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分解鱼类排泄物,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瓶中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3)生态瓶中有塘泥,塘泥有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还有小鱼,属于消费者,阳光直射;但缺少生产者绿色植物,所以该生态瓶评价等级为B。
(4)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阳光直射可能会导致温度过高,不利用生物生长;所以应该放置在光线良好的环境中,使动植物利于生长。
(5)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就强,反之,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就弱。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太少,不能维持较长时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