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3.7.2 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层作业)
(基础+提升+长句表达,限时3层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能够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狐吃兔子,兔子吃草
B.野兔吃植物嫩叶,野鸭吃昆虫
C.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
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
2.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B.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丙
C.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丙体内积累最多 D.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学校附近的水域环境, 制了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如图),请问图中包含河虾的食物链有( )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象地描述了相关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螳螂→蝉→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黄雀→螳螂→蝉→树 D.树→蝉→螳螂→黄雀
5.以下谚语所蕴含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
B.草尽兔狐愁:草←兔←狐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虾→小鱼→大鱼
6.九月中旬,休渔期结束后,连云港市民的餐桌上有了新鲜的带鱼、黄鱼、银鲳、鱿鱼等美味海产品。下图为某同学查阅资料后整理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 )
A.该图所示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B.图中消费者只有带鱼、黄鱼和银鲳
C.沿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D.带鱼和鱿鱼之间只存在捕食的关系
7.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都属于生产者
B.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
C.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猫头鹰
D.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传递的
8.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 )
A.甲 B.乙 C.丁 D.太阳
二、非选择题
9.稻田养鱼是一种生态种养农业模式。该模式用稻田中的水养鱼,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稻飞虱等害虫和杂草,鱼排出的粪便可以为稻田提供有机肥,促进水稻生长,从而实现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鱼属于 。
(2)该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3)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4)写出图示中的一条食物链 。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稻田养鱼的优点是 。
1.一条蛇捕食了一只老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老鼠不能适应环境 B.老鼠的能量流向了蛇
C.老鼠的数量会一直减少 D.老鼠和蛇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A.循环流动,逐级递减 B.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C.循环流动,前后不变 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若将食物链中各环节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的图形,按序排列,可形成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如图所示)。图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
A.甲 B.乙 C.丙
4.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体内某一有害物质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C.甲和乙是生产者,丁是消费者 D.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5.下列关于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所含能量之和
B.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是绿色植物体内含有的全部能量
D.是流入消费者体内的能量
6.红树林是勺嘴鹬越冬能量补给站之一。下列有关红树林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勺嘴鹬是生产者
B.共有5 条食物链
C.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
D.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恶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如图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有 条食物链,写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2)如果该图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由细菌和真菌组成的 ,以及由阳光、水、空气、土壤等组成的 部分。
(3)该生态系统中的最终能量来源是 。
(4)如果大量捕食田鼠,那么猫头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 。
(5)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 。
2.农田是养育人类的土地,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古人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词句,描绘出农田生态系统的美丽画卷!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数量最少的生态系统中的 。
(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 与 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图中所示的食物链共有 条。写出最短的一食物链链: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3.7.2 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层作业)
(基础+提升+长句表达,限时3层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能够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狐吃兔子,兔子吃草
B.野兔吃植物嫩叶,野鸭吃昆虫
C.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
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
【答案】A
【分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详解】A.草是生产者,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狐是次级消费者。它符合食物链的定义,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故A符合题意。
B.“野兔吃植物嫩叶,野鸭吃昆虫”描述了两个独立的食物关系,但它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连续的食物链。野兔吃植物嫩叶是一个食物关系,但野鸭吃昆虫与这个关系不连续,因为昆虫并不是由植物嫩叶直接转化而来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描述了一个食物关系序列,但它没有包括生产者(如藻类或其他水生植物)。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提供了整个生态系统所需的基础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
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描述了两个消费者(猫头鹰和狐)共同捕食同一个初级消费者(田鼠)的情况。然而,它并没有包括生产者,也没有形成一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连续食物链。此外,它更多地描述了食物网中的一个局部关系,而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B.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丙
C.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丙体内积累最多 D.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答案】A
【分析】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害物质积累量越多。
【详解】A.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丁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甲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乙属于最高级消费者,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故A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故B不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丙→丁→甲→乙”食物链中,乙的级别最高,有害物质含量最多,故C不符合题意。
D.该食物链表示为:丙→丁→甲→乙,因此,丙是生产者,丁、甲、乙均是消费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学校附近的水域环境, 制了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如图),请问图中包含河虾的食物链有( )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答案】B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图中食物链为:水草→河蟹→白鹭;水草→河虾→河蟹→白鹭;水草→河虾→白鹭;水草→河虾→鲫鱼→白鹭;水草→鲫鱼→白鹭;共5条食物链。其中包含河虾的食物链有3条:水草→河虾→河蟹→白鹭、水草→河虾→白鹭、水草→河虾→鲫鱼→白鹭。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象地描述了相关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螳螂→蝉→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黄雀→螳螂→蝉→树 D.树→蝉→螳螂→黄雀
【答案】D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B.起点均不是生产者,螳螂→蝉→黄雀中,螳螂与蝉的捕食关系错误,AB错误。
C.箭头方向错误,箭头应该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C错误。
D.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树与消费者蝉、螳螂、黄雀它们四者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5.以下谚语所蕴含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
B.草尽兔狐愁:草←兔←狐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虾→小鱼→大鱼
【答案】D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鹬、蚌、渔翁都是消费者,缺少生产者,故A错误。
B.草尽狐兔愁:草是生产者,兔、狐是消费者,草←兔←狐,箭头方向反了,故B错误。
C.蝉→螳螂→黄雀,缺少生产者,故C错误。
D.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植物→虾→小鱼→大鱼,故D正确。
故选D。
6.九月中旬,休渔期结束后,连云港市民的餐桌上有了新鲜的带鱼、黄鱼、银鲳、鱿鱼等美味海产品。下图为某同学查阅资料后整理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 )
A.该图所示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B.图中消费者只有带鱼、黄鱼和银鲳
C.沿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D.带鱼和鱿鱼之间只存在捕食的关系
【答案】C
【分析】图中的食物链有:硅藻→水母→银鲳、硅藻→中华哲水蚤→鳞虾→水母→银鲳、硅藻→中华哲水蚤→鳞虾→黄鱼、硅藻→中华哲水蚤→鳞虾→鱿鱼→带鱼、硅藻→中华哲水蚤→鳞虾→带鱼。
【详解】A.该图所示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A错误。
B.图中所有的动物是消费者,有水母、银鲳、鳞虾、黄鱼、带鱼等,B错误。
C.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们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因为每一个营养级都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很多能量,所以,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时,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并且是不循环的特点,C正确。
D.鱿鱼和带鱼有共同的食物鳞虾,构成竞争关系。鱿鱼是带鱼的食物,构成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7.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都属于生产者
B.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
C.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猫头鹰
D.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传递的
【答案】D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A.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在图中,草是生产者,但食草昆虫是消费者,它依赖草或其他植物为食,A错误。
B.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部分,还包括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而图中只展示了生物部分的食物网关系,没有包括非生物部分,B错误。
C.图中有4条食物链:①草→鼠→猫头鹰;②草→鼠→蛇→猫头鹰;③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④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故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的昆虫→青蛙→蛇→猫头鹰,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的,这种能量的逐级递减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特征之一,D正确。
故选D。
8.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 )
A.甲 B.乙 C.丁 D.太阳
【答案】D
【分析】图中食物链有:甲→乙→丙→丁→戊、甲→己→戊、甲→己→丁→戊。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自太阳能,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9.稻田养鱼是一种生态种养农业模式。该模式用稻田中的水养鱼,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稻飞虱等害虫和杂草,鱼排出的粪便可以为稻田提供有机肥,促进水稻生长,从而实现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鱼属于 。
(2)该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3)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4)写出图示中的一条食物链 。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稻田养鱼的优点是 。
【答案】(1)消费者
(2)太阳能/阳光
(3)竞争关系
(4)水稻→稻飞虱→鱼
(5)减少杂草与水稻的竞争以及害虫对水稻的危害/鱼粪提供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等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1)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根据食性的不同可分为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等。因此鱼属于消费者。
(2)在生态系统中,太阳能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中化学能的来源,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
(3) 竞争包括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指的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争夺食物、空间、领地等资源,如:田里的水稻和杂草是种间竞争关系。 种内竞争是同种生物之间争夺各种资源。
(4)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根据题目描述,我们可以确定食物链是:水稻 稻飞虱 鱼。这条食物链直接反映了水稻被稻飞虱等害虫啃食,而害虫又被鱼捕食的关系。
(5)稻田养鱼的优点是多方面的。首先,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了害虫对水稻的危害以及杂草与水稻的竞争,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其次,鱼排出的粪便可以为稻田提供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稻田养鱼还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等。因此,稻田养鱼是一种生态、经济、高效的农业种养模式。
1.一条蛇捕食了一只老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老鼠不能适应环境 B.老鼠的能量流向了蛇
C.老鼠的数量会一直减少 D.老鼠和蛇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答案】B
【分析】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捕食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详解】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老鼠是能适应其生存环境的,故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见,一条蛇捕食了一只老鼠,则老鼠的能量流向了蛇,故B正确。
C.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老鼠的数量不会一直减少,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故C错误。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可见,蛇和老鼠都是消费者,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故D错误。
故选B。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A.循环流动,逐级递减 B.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C.循环流动,前后不变 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详解】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单向流动,不循环。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若将食物链中各环节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的图形,按序排列,可形成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如图所示)。图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而减少。可见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植物体内的能量(数量)多于草食性动物体内的能量(数量),草食性动物体内的能量(数量)多于肉食性动物体内的能量(数量)。
【详解】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量的提供者。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起始端,属于第一营养级,数量最多,含能量最多,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数量和能量次之,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数量和能量又次之;以此类推。图中,丙面积最大,代表生产者;乙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甲面积最小,属于次级消费者。由此可见,C正确,AB错误。
故选C。
4.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体内某一有害物质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C.甲和乙是生产者,丁是消费者 D.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A
【分析】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害物质积累量越多。
图中丙的有害物质相对含量最多,营养级别最高,属于三级消费者,丁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甲再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属于生产者。
【详解】A.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体内有害物质的相对含量越少;营养级越高,体内有害物质的相对含量越多。根据图中相对含量关系,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A正确。
B.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错误。
CD.结合分析,图中乙是生产者,丁、甲、丙均是消费者,C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所含能量之和
B.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是绿色植物体内含有的全部能量
D.是流入消费者体内的能量
【答案】B
【分析】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因此,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这些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贮存在植物体中,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红树林是勺嘴鹬越冬能量补给站之一。下列有关红树林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勺嘴鹬是生产者
B.共有5 条食物链
C.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
D.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详解】A.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勺嘴鹬是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错误。
B.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表中食物链有:藻类→钩虾→勺嘴鹬,藻类→浮游动物→钩虾→勺嘴鹬,藻类→浮游动物→招潮蟹→勺嘴鹬,藻类→招潮蟹→勺嘴鹬,共4条,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该食物网中缺少生物部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1.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恶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如图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有 条食物链,写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2)如果该图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由细菌和真菌组成的 ,以及由阳光、水、空气、土壤等组成的 部分。
(3)该生态系统中的最终能量来源是 。
(4)如果大量捕食田鼠,那么猫头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 。
(5)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 。
【答案】(1) 5/五 水稻→田鼠→猫头鹰
(2) 分解者 非生物
(3) 猫头鹰 太阳能
(4)减少
(5)捕食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水稻→田鼠→猫头鹰、水稻→田鼠→蛇→猫头鹰、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有5条食物链,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水稻→田鼠→猫头鹰。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因此如果该图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由细菌和真菌组成的分解者,以及由阳光、水、空气、土壤等组成的非生物部分。
(3)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4)田鼠是猫头鹰的食物来源之一,大量捕食田鼠会导致田鼠数量减少,从而减少猫头鹰的食物来源,进而导致猫头鹰的数量也相应减少。
(5)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其次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其他关系。
2.农田是养育人类的土地,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古人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词句,描绘出农田生态系统的美丽画卷!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数量最少的生态系统中的 。
(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 与 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图中所示的食物链共有 条。写出最短的一食物链链: 。
【答案】(1) 小麦 鹰
(2) 吃 被吃
(3) 3/三 小麦→鼠→鹰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方面供自身,另一方面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和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蚯蚓、蜣螂等腐蚀性动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水等。
【详解】(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
图中食物网中,营养级最低的是小麦,营养级最高的是鹰。因此,图中数量最多的小麦,数量最少的是鹰。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食物关系,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如小麦→鼠→鹰。
(3)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因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小麦→蝗虫→蛙→蛇→鹰;小麦→鼠→蛇→鹰;小麦→鼠→鹰。其中最短的是小麦→鼠→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