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课标】3.8.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分层作业)-新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新课标】3.8.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分层作业)-新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7 18:58:5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3.8.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分层作业)
(基础+提升+长句表达,限时3层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农田 B.城市 C.森林 D.草原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详解】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在农田、城市、森林、草原四个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近几年,盱眙县等地推广了“稻虾共作”模式。稻田为龙虾提供丰富的昆虫和杂草,同时龙虾为稻田除草、治虫,其粪便也能肥田,从而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下图为某稻虾田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第2-6小题。

2.在稻虾田中,影响一株水稻生存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B.其他水稻
C.杂草、害虫、小龙虾、微生物等其他生物 D.以上都是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在稻虾田中,一株水稻的生存受到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首先,阳光、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都是水稻生长的基础条件。阳光为水稻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水是水稻进行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土壤则为水稻提供根系生长的空间和必要的养分。其次,其他水稻作为同种生物,可能会与这株水稻竞争阳光、水分、养分等资源,从而影响其生长。再次,杂草、害虫、小龙虾、微生物等其他生物也对水稻的生存产生影响。杂草可能会与水稻竞争养分和阳光,害虫可能会直接危害水稻的叶片、茎干等部位,小龙虾可能会在水稻根部活动,影响水稻的生长稳定性,而微生物则可能在土壤中与水稻根系发生相互作用,既有有益的微生物促进水稻生长,也可能有害的微生物导致水稻病害。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该食物网中包含多条食物链。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水稻→害虫→小龙虾→细菌 B.杂草→害虫→小龙虾
C.阳光→杂草→小龙虾 D.害虫→青蛙→蛇
【答案】B
【详解】A.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细菌属于分解者,不能出现在食物链中,故A错误。
B.该食物链正确地表示了生产者杂草与消费者害虫、小龙虾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符合食物链的书写规则,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故B正确。
C.阳光属于非生物因素,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应该出现非生物因素,故C错误。
D.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必须是生产者,该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消费者害虫,不符合食物链的书写规则,故D错误。
故选B。
4.在稻虾田中,能将龙虾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水稻再利用的成分是( )
A.非生物成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答案】D
【详解】A.非生物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空气、阳光等,它们本身不能直接将龙虾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只是为生物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
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有机物,而不是分解有机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消费者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包括各种动物和部分微生物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捕食或寄生等方式获取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而不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所以消费者不能将龙虾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故C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秃鹫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够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可以被水稻吸收和利用,从而实现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所以在稻虾田中,能将龙虾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水稻再利用的成分是分解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若该稻虾田中的青蛙被大量捕捉,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不会影响其自我调节能力
B.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C.害虫数量迅速增加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答案】C
【详解】A.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维持生态平衡。青蛙作为稻虾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位置,对控制害虫数量起着关键作用。大量捕捉青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故A不符合题意。
B.青蛙是害虫的天敌,大量捕捉青蛙后,害虫会因失去天敌的制约而大量繁殖,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B不符合题意。
C.青蛙以害虫为食,当青蛙被大量捕捉后,害虫的被捕食压力骤减,在短期内,害虫会因为缺少天敌的控制而大量繁殖,数量迅速增加,进而对水稻等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故C符合题意。
D.青蛙的大量捕捉会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而不是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平衡就难以恢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有关稻虾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水稻和杂草
B.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图中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C.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逆转
D.蛇获得的能量比青蛙少
【答案】A
【详解】A.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而不是水稻和杂草。水稻和杂草是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将太阳能引入生态系统,但它们本身不是能量的最终来源,故A符合题意。
B.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故B不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这是由于生物长期进化所形成的营养结构确定的,而且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热能无法被生物再利用,故C不符合题意。
D.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故蛇获得的能量比青蛙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  )
A.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有稳定的能源和生产者 D.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
【详解】A.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它更多地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流动和转化过程,而不是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原因,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其保持动态平衡的关键。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恢复或维持原有的稳定状态。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包括生物种群的自我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等,B正确。
C.稳定的能源(如太阳能)和生产者(如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但它们并不直接解释生态系统为何能够保持动态平衡,C错误。
D.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并不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多地取决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外界干扰的强度等,D错误。
故选B。
8.为了认识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四个生态瓶。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设计最科学、小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③
B.正常情况下,生态瓶中小鱼死亡最快的是④
C.①②③存在小鱼存活的共同条件是水分、温度、光照
D.若要探究光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选择②④两组作对照
【答案】D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结合分析,装置①(缺少生产者)、装置②(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装置④放置于黑暗环境中,水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储存能量,设计不合理,只有装置③克服了以上不足,A正确。
B.装置④中,黑暗环境中,水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氧气和储存能量,同时,所有的生物都要进行呼吸,消耗氧气;而装置①中没有其他生物和小鱼争夺氧气,故装置④中的小鱼最先死亡,B正确。
C.分析①②③三个生态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存在小鱼存活的共同条件:水分(这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温度(适宜的温度是生物生存和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光照(对于生产者来说,光照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虽然小鱼不直接利用光照,但光照对生产者的生存和繁殖有重要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小鱼的生存),C正确。
D.装置②和④除光照不同外,分解者也不同,故不能形成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9.下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二表示图一中有关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
备注:食物链中各环节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维持自身生命活动,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未被利用,仅10%~20%传递给下一环节。
(1)图一中水稻能固定光能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图一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与图二所示相符。
(3)图二中甲、乙代表的生物,在图一食物网中的关系为 。
(4)除图一中所示成分外,生态系统还包括 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大量捕捉蛇后,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变化是 ,最后趋于稳定。
【答案】(1)生产者
(2)两
(3)捕食和竞争
(4)分解者
(5)先增加后减少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水稻能固定光能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2)图二表示图一中有关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包含四个营养级。在图一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有两条,分别是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猫头鹰。
(3)图二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在图一中对应水稻→鼠→蛇→猫头鹰或水稻→鸟→蛇→猫头鹰。甲对应蛇,乙对应猫头鹰,两者有捕食关系,同时又有共同的食物鼠,所以又有竞争关系。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图一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5)蛇会捕食鼠,当蛇被大量捕杀,鼠由于天敌减少会大量增加,后由于生存斗争减少,最后趋于平稳。这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涟漪湖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淮安涟水,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若大量捕杀鸟类,将破坏其生态平衡。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 )
A.有限的 B.稳定的 C.不变的 D.增强的
【答案】A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
【详解】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应对外界干扰时自我恢复和维持稳定的能力。在题干中,“若大量捕杀鸟类,将破坏其生态平衡”这句话表示,生态系统在面临大量鸟类被捕杀的情况下,无法完全恢复到原有平衡状态,说明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选择“有限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内蒙古草原 B.热带雨林 C.北极冰原 D.沙漠地区
【答案】B
【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差。
【详解】A.内蒙古草原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少,食物网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于热带雨林,故A不符合题意。
B.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附近,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足,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相较于内蒙古草原、北极冰原和沙漠地区,其生态系统更为复杂。丰富的物种使得热带雨林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复杂多样,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其他生物的制约和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自我调节能力也就更强,故B符合题意。
C.北极冰原气候寒冷,生物种类稀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故C不符合题意。
D.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以耐旱的灌木、草本植物等为主,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也较弱,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可用下列来表示(  )
A. B.
C. D.
【答案】D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可见,四个选项的曲线图中,符合“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是D图,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有关生态平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达到生态平衡时,各种生物的数量恒定不变
B.随意引进某种动物不会影响生态平衡
C.生物圈中,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处于平衡状态
D.达到生态平衡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D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详解】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多种多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人为捕杀某种动物,或者随意引进某种动物,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小华在学习完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内容后,很感兴趣并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瓶如图,瓶中装有水草、小鱼、泥沙和河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瓶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将该生态瓶中放在黑暗处,可以较长时间维持生态平衡
C.水草能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小鱼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答案】B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生态瓶中含有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其中河水、池泥、光为非生物部分,水藻为生产者,植食性小鱼为消费者,河水、池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A正确。
B.该生态瓶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弱,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小鱼属于消费者,水草属于生产者,河泥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C正确。
D.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因此,瓶中生物生活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D正确。
故选B。
6.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画出了部分生物,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鹰对草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B.该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在一般情况下,草原上各种生物的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D.草的生活受到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答案】A
【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A.兔以牧草为食,对牧草造成直接影响,鹰以兔为食,可以控制兔的数量,所以鹰和兔对牧草的生活都有影响,A错误。
B.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C正确。
D.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牧草的生活,D正确。
故选A。
1.稻田养蟹好处多,例如蟹能清除杂草、吃掉害虫,其排泄物还能肥田、促进水稻的生长;而水稻又为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两者互利共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如下图为人工蟹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作答:
(1)此食物网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
(2)此食物网中,一共有 条食物链,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
(3)若想将该蟹田生态系统补充完整,图中还需添加 和 。
(4)此人工生态系统, 能力差,一旦疏于管理,很容易破坏 平衡。
【答案】(1)太阳能
(2) 5/五 竞争
(3)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4) 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生态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1)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可以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其他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可以发现5条食物链:①杂草→害虫→河蟹→人;②杂草→河蟹→人;③水稻→害虫→河蟹→人;④水稻→河蟹→人;⑤水稻→人。水稻和杂草共同竞争阳光、水分等因此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若想将该蟹田生态系统补充完整,图中还需添加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因此,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此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少量少,自动调节能力差,一旦疏于管理,很容易打破生态平衡。
2.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哪些生态因素有关,在四个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C、D中放入等量的河泥,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四个瓶中各放入种类、数量、大小和生长状况都相同的小鱼,A、B、C放在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定期投放等量的食物,小鱼生存天数如下表:
生态瓶编号 A B C D
小鱼生存天数 3 11 25 2
(1)生态瓶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2)如果将装置A和B作为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 。根据表中数据,B中的小鱼比A中的小鱼生存时间长,原因是 。
(3)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 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4)装置B和D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吗?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请说出理由: 。
【答案】(1)生物圈
(2) 水藻 水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氧气
(3)光(光照、阳光等等)
(4) 不可以 变量不唯一(没有控制单一变量)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则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装置A和B中,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水藻,则将装置A和B作为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水藻。
装置B中的小鱼比A中的小鱼生存时间长,装置A中没有水藻,装置B中有水藻,水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从而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因此B中的小鱼比A中的小鱼生存时间长,原因是水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氧气。
(3)装置C和D中,唯一不同的条件是光照,装置C有光照,装置D没有光照,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则装置C中水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装置D中的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氧气,由表格可知,C中的小鱼比D中的小鱼生存时间长,则说明水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4)装置B和D中,有两个不同的条件,分别是河泥的有无和光照的有无,则变量不唯一,不符合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故装置B和D不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3.8.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分层作业)
(基础+提升+长句表达,限时3层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农田 B.城市 C.森林 D.草原
近几年,盱眙县等地推广了“稻虾共作”模式。稻田为龙虾提供丰富的昆虫和杂草,同时龙虾为稻田除草、治虫,其粪便也能肥田,从而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下图为某稻虾田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第2-6小题。

2.在稻虾田中,影响一株水稻生存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B.其他水稻
C.杂草、害虫、小龙虾、微生物等其他生物 D.以上都是
3.该食物网中包含多条食物链。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水稻→害虫→小龙虾→细菌 B.杂草→害虫→小龙虾
C.阳光→杂草→小龙虾 D.害虫→青蛙→蛇
4.在稻虾田中,能将龙虾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水稻再利用的成分是( )
A.非生物成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5.若该稻虾田中的青蛙被大量捕捉,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不会影响其自我调节能力
B.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C.害虫数量迅速增加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6.下列有关稻虾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水稻和杂草
B.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图中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C.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逆转
D.蛇获得的能量比青蛙少
7.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  )
A.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有稳定的能源和生产者 D.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8.为了认识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四个生态瓶。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设计最科学、小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③
B.正常情况下,生态瓶中小鱼死亡最快的是④
C.①②③存在小鱼存活的共同条件是水分、温度、光照
D.若要探究光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选择②④两组作对照
二、非选择题
9.下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二表示图一中有关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
备注:食物链中各环节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维持自身生命活动,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未被利用,仅10%~20%传递给下一环节。
(1)图一中水稻能固定光能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图一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与图二所示相符。
(3)图二中甲、乙代表的生物,在图一食物网中的关系为 。
(4)除图一中所示成分外,生态系统还包括 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大量捕捉蛇后,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变化是 ,最后趋于稳定。
1.涟漪湖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淮安涟水,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若大量捕杀鸟类,将破坏其生态平衡。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 )
A.有限的 B.稳定的 C.不变的 D.增强的
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内蒙古草原 B.热带雨林 C.北极冰原 D.沙漠地区
3.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可用下列来表示(  )
A. B.
C. D.
4.下列有关生态平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达到生态平衡时,各种生物的数量恒定不变
B.随意引进某种动物不会影响生态平衡
C.生物圈中,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处于平衡状态
D.达到生态平衡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小华在学习完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内容后,很感兴趣并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瓶如图,瓶中装有水草、小鱼、泥沙和河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瓶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将该生态瓶中放在黑暗处,可以较长时间维持生态平衡
C.水草能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小鱼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6.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画出了部分生物,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鹰对草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B.该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在一般情况下,草原上各种生物的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D.草的生活受到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1.稻田养蟹好处多,例如蟹能清除杂草、吃掉害虫,其排泄物还能肥田、促进水稻的生长;而水稻又为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两者互利共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如下图为人工蟹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作答:
(1)此食物网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
(2)此食物网中,一共有 条食物链,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
(3)若想将该蟹田生态系统补充完整,图中还需添加 和 。
(4)此人工生态系统, 能力差,一旦疏于管理,很容易破坏 平衡。
2.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哪些生态因素有关,在四个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C、D中放入等量的河泥,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四个瓶中各放入种类、数量、大小和生长状况都相同的小鱼,A、B、C放在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定期投放等量的食物,小鱼生存天数如下表:
生态瓶编号 A B C D
小鱼生存天数 3 11 25 2
(1)生态瓶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2)如果将装置A和B作为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 。根据表中数据,B中的小鱼比A中的小鱼生存时间长,原因是 。
(3)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 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4)装置B和D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吗?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请说出理由: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