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3.8.2 生态安全((分层作业)
(基础+提升+长句表达,限时3层提升)
一、选择题
1.清道夫鱼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观赏鱼被引入中国市场,其适应性和繁殖能力极强,能够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生存,甚至在高海拔地区也能存活。它们没有天敌,能够吃掉大量的鱼卵,导致其他本土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下列有关清道夫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缺乏天敌,清道夫鱼的数量会增加
B.可大量引入其原产地天敌进行防治
C.清道夫鱼体内存在大量的寄生虫,人食用后可能会影响健康
D.清道夫鱼的引入对本土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云南某森林公园内发现一条凶猛的外来物种一一鳄雀鳝,因其大量捕食其他鱼类,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此现象说明外来物种可能会( )
A.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B.威胁当地生态安全
C.增加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D.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措施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行动,为生物构建更多更好的生存环境
B.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
C.加快经济发展,将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D.实行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
4.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是( )
A.乱砍滥伐 B.过度放牧
C.开展义务植物活动 D.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5.江苏省某生态农业特种养殖基地启用了“稻田养蛙、以蛙护稻、稻蛙共生”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蛙与稻和谐共存,既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又可提高稻米的品质。下列关于“蛙稻共作”种养模式分析正确的是( )
A.蛙对农田环境要求不高,农药随便用
B.该种养模式形成了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C.该种养模式说明蛙和水稻之间存在种内互助
D.蛙的排泄物可作为稻田肥料,助力绿色农业
6.江西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以来,鄱阳湖再现多种濒危物种,说明我省水生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变好。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禁渔”规定的是( )
A.禁止宣传、销售、食用野生鱼类
B.杜绝非法捕捞渔业资源
C.自觉保护野生渔业资源
D.可以随意垂钓
7.下列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的是( )
A.平原绿化工程
B.太行山绿化工程
C.三北防护林工程
D.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
8.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
A.开垦荒山造田,大面积种植粮食
B.发展生态农业,适度开发特色生态旅游
C.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最美乡村小镇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二、非选择题
9.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的毛乌素沙漠,曾经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2 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食物网中含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1中的草属于 ;图1中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 。
(3)若图2的甲、乙、丙、丁代表图 1中的四种生物,则代表草的是 ,代表鹰的是 。
(4)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草的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图1中数量也随之减少的生物是 。减少放牧或禁止放牧,几年后,该地草原生物数量及比例又恢复相对稳定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1.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①植树造林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大量采伐森林 ④建立生态农村示范区 ⑤多施农药 ⑥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⑦堆放垃圾 ⑧提倡使用农家肥
A.①②③⑦⑧ B.①②④⑥⑧ C.①②④⑤⑧ D.①②④⑤⑦⑧
2.成语“竭泽而渔”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下列活动与此观念相符的是( )
A.毁林开荒 B.填湖建房 C.张网捕鸟 D.退耕还林
3.为减少沙尘带来的不良影响,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提高植物覆盖率 B.合理利用林业资源
C.退耕还林还草 D.在草原上过度放牧
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动物园
B.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C.退耕还林、将沼泽改造成人工林等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等
5.关于生态平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B.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种类、数量、所占比例在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C.生态平衡是一个绝对平衡,因为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总是不变的
D.三北防护林是个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它比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更稳定
6.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
B.积极参加当地绿化活动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D.禁止开发、利用森林
1.光伏发电是一种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塔拉滩原来是风沙肆虐的半荒漠化地区,如今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例。
(1)半荒漠化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 (填“强”或“弱”),影响该地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
(2)安装光伏后,清洁光伏板的水滋润了干涸的土壤,杂草开始肆意生长,影响光伏发电。于是工作人员引羊入站,代替人工除草,在这一创新生态模式中生长的羊被称为光伏羊。羊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排出的粪便会被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 等,被植物吸收利用。
(3)为防止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______。
A.分时段放牧
B.持续投放更多的羊
C.分区域放牧
D.调整光伏板高度以适合羊的活动
2.植物修复是一种新兴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科研人员以巨菌草为研究对象,选择 长势相近、健壮无病虫害的巨菌草幼苗50株,实验设置A~E 共5组,向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铜镉复合溶液,浓度分别为0mg/kg、50mg/kg、100mg/kg、150mg/kg、200mg/kg。曲过观测土壤和根系的重金属含量及有机物的干重,研究巨菌草对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
实验一:探究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对巨菌草生长的影响
(1)本实验的变量是 。
(2)如图1所示,对照组巨菌草的根、叶有机物干重都 (选填“高于”或“低于”)其他实验组的巨菌草,说明铜镉复合重金属 巨菌草的正常生长。
实验二:探究巨菌草对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填的修复效果。在实验一基础上,科 研人员测定巨菌草的根样品和花盆土壤样品中的铜镉含量,结果如下。
表巨菌草对土壤的修复率
组别 铜修复率% 镉修复率%
A(0mg/kg) 一 一
B(50mg/kg) 5.61 14.31
C(100mg/kg) 18.28 16.85
D(150mg/kg) 33.46 37.40
E(200mg/kg) 23.38 25.40
注:土壤的修复率是体现巨菌草吸收重金属的重要依据,土壤修复率=(土壤修复前重金属含量-土壤修复后亚金属含量)/土壤修复前重金属含量。
(3)据图2,巨菌草的根系能够 土壤中的重金属。
(4)分析表1可知,实验二的结论是: 。
(5)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说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3.8.2 生态安全((分层作业)
(基础+提升+长句表达,限时3层提升)
一、选择题
1.清道夫鱼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观赏鱼被引入中国市场,其适应性和繁殖能力极强,能够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生存,甚至在高海拔地区也能存活。它们没有天敌,能够吃掉大量的鱼卵,导致其他本土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下列有关清道夫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缺乏天敌,清道夫鱼的数量会增加
B.可大量引入其原产地天敌进行防治
C.清道夫鱼体内存在大量的寄生虫,人食用后可能会影响健康
D.清道夫鱼的引入对本土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答案】B
【分析】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详解】A.缺乏天敌的物种通常会因为没有自然的制约而大量繁殖,导致其数量迅速增加,故A正确。
B.引入外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常见的生态管理手段,但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引入的天敌未能有效控制清道夫鱼的数量,反而可能成为新的入侵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破坏,故B错误。
C.许多外来物种体内可能携带本地不常见的寄生虫或病原体,食用这些物种可能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故C正确。
D.清道夫鱼会大量捕食本土鱼类的鱼卵,导致本土鱼类种群数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故D正确。
故选B。
2.云南某森林公园内发现一条凶猛的外来物种一一鳄雀鳝,因其大量捕食其他鱼类,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此现象说明外来物种可能会( )
A.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B.威胁当地生态安全
C.增加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D.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题目中凶猛的外来物种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可能会引起生物种类和数量失衡,进而造成当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故A错误。
B.题目中的外来物种凶猛,造成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可能对当地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故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外来物种虽然是一个新的物种,但是题干中其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不仅不会增加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反而会导致该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题干中外来物种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故D错误。
故选B。
3.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措施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行动,为生物构建更多更好的生存环境
B.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
C.加快经济发展,将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D.实行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
【答案】C
【分析】人类的存在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虽然人类拥有一定的力量来改变自然影响自然,但是却永远也无法背离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基础。所以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统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详解】A.退耕还林、还草行动有助于恢复生态环境,为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生存环境,这符合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A不符合题意。
B.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B不符合题意。
C.将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会严重污染水源,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这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相悖,C符合题意。
D.实行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回收利用资源也有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符合生态保护的理念,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是( )
A.乱砍滥伐 B.过度放牧
C.开展义务植物活动 D.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答案】D
【分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
【详解】A.少开汽车、多走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生活”理念,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正确。
B.长江“十年禁渔”是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正确。
C.垃圾可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可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利于保护生态环境,C正确。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人们干预生态系统,如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错误。
故选D。
5.江苏省某生态农业特种养殖基地启用了“稻田养蛙、以蛙护稻、稻蛙共生”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蛙与稻和谐共存,既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又可提高稻米的品质。下列关于“蛙稻共作”种养模式分析正确的是( )
A.蛙对农田环境要求不高,农药随便用
B.该种养模式形成了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C.该种养模式说明蛙和水稻之间存在种内互助
D.蛙的排泄物可作为稻田肥料,助力绿色农业
【答案】D
【分析】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生态农业强调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蛙作为稻田中的生物,对农药和化肥敏感,因此不能随便使用农药,A错误。
B.“蛙稻共作”种养模式模拟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关系,如蛙吃害虫、蛙的排泄物作为肥料等,但它仍然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人类的干预和管理,B错误。
C.种内互助是指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而蛙和水稻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种间关系,C错误。
D.蛙的排泄物富含营养物质,可以作为稻田的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水稻的生长。这符合生态农业的理念,有助于减少化肥的使用,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D正确。
故选D。
6.江西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以来,鄱阳湖再现多种濒危物种,说明我省水生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变好。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禁渔”规定的是( )
A.禁止宣传、销售、食用野生鱼类
B.杜绝非法捕捞渔业资源
C.自觉保护野生渔业资源
D.可以随意垂钓
【答案】D
【分析】禁渔是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而采取的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禁止捕捞鱼虾等水生生物的措施。禁渔的时间和地点一般是鱼类繁殖的水域和时间,在2020年为了保护长江的渔业资源更是开启了长达10年的禁渔期。
【详解】ABC.禁止宣传、销售、食用野生鱼类;杜绝非法捕捞渔业资源;自觉保护长江野生渔业资源,都能够保护渔业资源,ABC正确。
D.根据“禁渔”规定,在长江干流和重要的支流,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的河湖需要严格控制垂钓,其它禁钓水域要划定可以垂钓的区域和禁止垂钓的区域,D错误。
故选D。
7.下列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的是( )
A.平原绿化工程
B.太行山绿化工程
C.三北防护林工程
D.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
【答案】C
【分析】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8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是我国的第一大植树造林工程。按照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建设面积406.9万km 2 ,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规划建林3508.3万km 2,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改善。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
【详解】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都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建设的重大项目,其中以三北防护林工程规模最大,被称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所以选C。
8.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
A.开垦荒山造田,大面积种植粮食
B.发展生态农业,适度开发特色生态旅游
C.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最美乡村小镇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答案】A
【分析】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因此,我们要爱护植被,保护植被。
【详解】A.开垦荒山造田,大面积种植粮食,这一做法虽然可能短期内增加粮食产量,但长期来看会破坏山地的自然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问题,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A符合题意。
B.发展生态农业,适度开发特色生态旅游,这一做法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B不符合题意。
C.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最美乡村小镇,这一做法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提升乡村的宜居性和吸引力,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C不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这一做法直接有助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的毛乌素沙漠,曾经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2 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食物网中含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1中的草属于 ;图1中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 。
(3)若图2的甲、乙、丙、丁代表图 1中的四种生物,则代表草的是 ,代表鹰的是 。
(4)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草的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图1中数量也随之减少的生物是 。减少放牧或禁止放牧,几年后,该地草原生物数量及比例又恢复相对稳定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答案】(1) 5/五 草→鼠→蛇→鹰
(2) 生产者 捕食和竞争
(3) 甲 丁
(4) 兔和鼠 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1)图1中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它们分别是:草 兔 鹰、草 兔 狐、草 鼠 鹰、草 鼠 蛇 鹰、草 鼠 鹰。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 鼠 蛇 鹰,它包含了四个营养级。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1中的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图1中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鹰捕食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捕食鼠,二者属于竞争关系。
(3)若图2的甲、乙、丙、丁代表图1中的四种生物,由于生产者(草)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其含有的能量最多,因此代表草的是甲。而鹰作为最高营养级,其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代表鹰的是丁。
(4)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草的数量减少。由于兔和鼠都以草为食,因此一段时间后,图1中兔和鼠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减少放牧或禁止放牧后,草原生态系统会得到恢复,几年后,该地草原生物数量及比例又恢复相对稳定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①植树造林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大量采伐森林 ④建立生态农村示范区 ⑤多施农药 ⑥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⑦堆放垃圾 ⑧提倡使用农家肥
A.①②③⑦⑧ B.①②④⑥⑧ C.①②④⑤⑧ D.①②④⑤⑦⑧
【答案】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①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②退耕还林还草,草原植物贴地生长,能够很好地覆盖地面。由于草原上的植物根系发达,因而对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树木的叶子和草原还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因而退耕还林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③大量采伐森林,使森林的大量被破坏影响了许多动物栖息环境,从而使生物不能获得食物将无法生存。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④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因此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⑤多施农药虽然可以杀死害虫,但是增加了化学农药残毒,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⑥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这种技术不仅可节省经费,还可减轻使用农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⑦堆放垃圾,不及时清理,会发生腐败,散发难闻气味,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⑧提倡使用农家肥料,可以增加农田中多种无机盐,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保护农田。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成语“竭泽而渔”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下列活动与此观念相符的是( )
A.毁林开荒 B.填湖建房 C.张网捕鸟 D.退耕还林
【答案】D
【分析】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详解】AB.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填湖建房、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AB错误。
C.鸟类是许多农业害虫的天敌,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张网捕鸟会导致鸟类减少,害虫大量繁殖,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C错误。
D.植物根系发达,因而对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树木的叶子还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退耕还林,可增加植被面积。因此,退耕还林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D正确。
故选D。
3.为减少沙尘带来的不良影响,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提高植物覆盖率 B.合理利用林业资源
C.退耕还林还草 D.在草原上过度放牧
【答案】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A.提高植物覆盖率,有利于保持水土,可以减少沙尘,故A正确。
B.森林是可再生资源,我们要保护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后及时更新,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有利于保持水土,可以减少沙尘,故B正确。
C.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改善环境,保持水土,可以减少沙尘,故C正确。
D.在草原上过度放牧,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容易形成沙尘,故D错误。
故选D。
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动物园
B.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C.退耕还林、将沼泽改造成人工林等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等
【答案】D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③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法制和教育管理。
【详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故A错误。
B.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故B错误。
C.退耕还林可以改善环境,但是将沼泽改造成人工林不能提高生物多样性,还会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故C错误。
D.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有: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故D正确。
故选D。
5.关于生态平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B.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种类、数量、所占比例在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C.生态平衡是一个绝对平衡,因为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总是不变的
D.三北防护林是个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它比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更稳定
【答案】B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
【详解】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绝对不变,而是相对、持续的稳定。三北防护林是个树种单一的人工林,自动调节能量弱,不如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稳定,可见B正确。
【点睛】此题很简单,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平衡的概念,即可解答。
6.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
B.积极参加当地绿化活动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D.禁止开发、利用森林
【答案】D
【分析】环境保护是指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防止环境质量恶化,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详解】A.针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国家于1984年和1985年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规,加强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力求使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故A正确。
B.积极参加当地绿化活动有利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故B正确。
C.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属于科学方法,故C正确。
D.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并不是禁止开放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故D错误。
故选D。
1.光伏发电是一种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塔拉滩原来是风沙肆虐的半荒漠化地区,如今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例。
(1)半荒漠化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 (填“强”或“弱”),影响该地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
(2)安装光伏后,清洁光伏板的水滋润了干涸的土壤,杂草开始肆意生长,影响光伏发电。于是工作人员引羊入站,代替人工除草,在这一创新生态模式中生长的羊被称为光伏羊。羊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排出的粪便会被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 等,被植物吸收利用。
(3)为防止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______。
A.分时段放牧
B.持续投放更多的羊
C.分区域放牧
D.调整光伏板高度以适合羊的活动
【答案】(1) 弱 水
(2) 消费者 无机盐
(3)B
【分析】(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其物种丰富度和结构复杂性密切相关。物种越多、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荒漠化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因此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了维护生态平衡,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如分时段放牧、分区域放牧和调整光伏板高度等,以避免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
【详解】(1)荒漠化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因此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影响该地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分等。
(2)在生态系统中,羊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同时,羊的粪便会被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可以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形成物质循环。
(3)A.为了防止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放牧措施。分时段放牧是有效的措施,它们可以确保草场得到充分的恢复和生长时间,A不符合题意。
B.持续投放更多的羊会导致草场过度放牧,从而破坏草场的生态平衡,引起草场退化,B符合题意。
C.分区域放牧可以确保草场得到充分的恢复和生长时间,C不符合题意。
D.调整光伏板高度以适合羊的活动也是一个可行的措施,这可以确保羊在觅食时不会受到光伏板的阻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植物修复是一种新兴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科研人员以巨菌草为研究对象,选择 长势相近、健壮无病虫害的巨菌草幼苗50株,实验设置A~E 共5组,向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铜镉复合溶液,浓度分别为0mg/kg、50mg/kg、100mg/kg、150mg/kg、200mg/kg。曲过观测土壤和根系的重金属含量及有机物的干重,研究巨菌草对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
实验一:探究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对巨菌草生长的影响
(1)本实验的变量是 。
(2)如图1所示,对照组巨菌草的根、叶有机物干重都 (选填“高于”或“低于”)其他实验组的巨菌草,说明铜镉复合重金属 巨菌草的正常生长。
实验二:探究巨菌草对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填的修复效果。在实验一基础上,科 研人员测定巨菌草的根样品和花盆土壤样品中的铜镉含量,结果如下。
表巨菌草对土壤的修复率
组别 铜修复率% 镉修复率%
A(0mg/kg) 一 一
B(50mg/kg) 5.61 14.31
C(100mg/kg) 18.28 16.85
D(150mg/kg) 33.46 37.40
E(200mg/kg) 23.38 25.40
注:土壤的修复率是体现巨菌草吸收重金属的重要依据,土壤修复率=(土壤修复前重金属含量-土壤修复后亚金属含量)/土壤修复前重金属含量。
(3)据图2,巨菌草的根系能够 土壤中的重金属。
(4)分析表1可知,实验二的结论是: 。
(5)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说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
【答案】(1)不同浓度的铜镉复合重金属溶液
(2) 高于 抑制
(3)吸收
(4)巨菌草对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当土壤中重金属浓度过高,会影响巨菌草的修复能力
(5)生物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
【分析】1.环境的污染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应引起人类的重视。
2.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3.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实验设置了不同浓度的铜镉复合溶液(0mg/kg、50mg/kg、100mg/kg、150mg/kg、200mg/kg)来研究其对巨菌草生长的影响;故实验的变量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铜镉复合重金属溶液。
(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A组铜镉复合溶液浓度为0,属于对照组,其余四组为实验组。根据实验结果,对照组巨菌草的根、叶有机物干重都高于其他实验组的巨菌草,由此可以得出镉复合重金属会抑制巨菌草的正常生长。
(3)由实验结果可知,与A组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中的铜、镉的含量都增长,这说明巨菌草的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4)根据表中数据,随着土壤中铜镉浓度的增加,巨菌草对铜的修复率先是增加,达到最高点后略有下降;而对镉的修复率也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高点后略有下降。这表明巨菌草具有一定的能力来吸收土壤中的铜和镉,但其修复效率可能受到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5)实验一说明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对巨菌草生长有影响;实验二说明巨菌草对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故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说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