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教材分析:
《雷雨》是一部经典的现代话剧。这部作品以其紧凑的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剧本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和他们之间前后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展现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深入品读文本,通过人物语言来走入其内心世界。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三一律”创作原则,把握戏剧结构特征和矛盾冲突。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主人公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及其情感的复杂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悟《雷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明暗线,鉴赏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人物命运的悲剧,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蕴。
教学方法:讨论法 诵读法 讲授法 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北京人艺最初排演《雷雨》时,扮演鲁侍萍的青年演员朱琳看过剧本后对曹禺先生说:“万院长,我不想演这个角色。”曹禺问她:“为什么?”朱琳说:“鲁待萍这个女人没有骨气。”曹禺反问她:“你凭什么说她没有骨气?”朱琳说:“你看,周朴园害得她成了这个样子,三十年之后,他俩见面了,周并没有认出她来,可是鲁侍萍非要一步一步地引着周认出她来,这就是没有骨气。”曹禺问她:“假如换了你,怎么办?”朱琳说:“假如换了我,我一扭头,夹起包来就走,我才不理他呢!”
演员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没骨气的人,你怎么看?
了解话剧
话剧定义
话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是戏剧的一种。剧中矛盾冲突的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范畴的不同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话剧要素
话剧三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语言。
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3)了解术语——“三一律”
四幕话剧三一律原则:“三一律”是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主导原则,要求戏剧有时间、地点和行动(情节)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就是戏剧故事发生在“不超过一昼夜”的按时间内(时间律)发生于人物在这一段时间能到达的地点(地点律),同时所有情节要有内在的统一性(行动律)。
三、探求文本
任务一:悲叹三十年前的女子
1.作为预习任务提前布置,找学生展示。
2.展示台词带领分析,整合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3.出示鲁侍萍经典台词:
鲁侍萍 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也是不愿意认我的。
可是即使是这样倔强勇敢清高的侍萍,在30年后依旧无奈的说出了以上台词一心酸。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她意识到自己当年是不乖的。是什么让她从30年前的“不大规矩”到如今的“学乖了”呢?
解析:“他的地位,他的教育”,“这些年”这些年的经历使她意识到自己注定是要失败的。三十年前相爱的两个人地位悬殊,难成眷属;三十年后,母子地位悬殊,不能相认。是多么残酷啊!这究竟是为什么?侍萍文化程度不高,她将这一切归结为了--“命”,但是我们睿智的同学们知道根源是--封建门第制度。
任务二:找寻三十年前的美好
刚刚我们读懂了鲁侍萍的人物形象。那同学们,你认为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预设回答:冷漠无情自私冷血等。
可是我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他不是这样的人。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后再重逢,周朴园已经不再记得旧人了。
1.体会情感:从无锡开始,借助舞台说明,分析【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这句话中,你们读出了周朴园怎样的情感?
2.设置情境:请学生从课本节选的部分找出他们曾经一起生活的镜头,展开一定的合理的想象,将雷雨 30 年前鲁侍萍和周朴园的美好回忆补拍成一出戏剧。
明确:①灯下缝补②细心关窗③为儿取名④庆祝生日⑤装饰房间⑥拍照片
提问:找寻30年前的美好。我们究竟找到了什么呢?
解析:找到的似乎是一间小小的房间,我们所拼凑出来的这些美好的画面,它似乎都聚集在那间小小的房间里。这就是我们讲的戏剧的文体特征中的——空间的集中性。
任务三:理解三十年后的怀念
讨论:为什么周朴园还要在家中保留一个曾经和鲁待萍一起生活过的房间呢?他保留的究竟是什么?
①保留失落的爱情 ②保留残存的良知 ③保留过去的自己
分析:一个小小的房间,他穿越30年的岁月,他既是周朴园30年前的美好,也是他30年后的怀念,在那里保留了他失落的爱情,他残留的良知,他过去的自己。不论是什么,我们都可以说在这个房间里有一颗他真实的内心,有他真实的一份情感诉求。
任务四:看清三十年后的无情
戏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不是故事,而是--对话,文体特征中有一点是--角色扮演。周朴园如此真实怀念着一个已经死去的故人,可是当这个人真实的活过来,站在他的面前,我们发现他会立马关上这间房间的大门,他变得冷漠无情,他乃至于逃避。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害怕,
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周朴园在害怕什么?结合上下文,品味台词背后的潜台词。
2.借助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的情节,探究家庭关系。
解析:让别人以为她是病了从而掩盖家庭内部的混乱,一切都是为了(①苦心经营的好人物形象会被戳穿②体面的家庭会被戳破)表面的体面。走出这个小小的房间,周朴园他选择了要穿上一件虚伪的外衣。他虽然这样做,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也有可怜之处,就在于—他好像又不能把他那一颗真实的内心彻底地毁灭,因为历经30年,他还要将这个房间沉重的背在自己的身上。我们可以想象,在无数个夜晚,他要走到这个房间里,让那个真实的内心他浮出水面,赖以喘息。这是周朴园他这一生他都没有办法所消除的他内心世界的冲突。
任务五:读懂三十年前的妥协
讨论: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改变?
引导:应该与30年前大年三十的那个夜晚所发生的事情有关系。
请同学们找寻有关三十年前大年三十夜晚的线索,分析是什么导致了周朴园的改变?
明确:①家庭的逼迫 ②现实的残酷
解析:周朴园他这件虚伪的外衣,是他无力反抗父母逼迫后他的一种无奈和妥协,也是他饱尝失去爱人孩子的痛苦后,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和厌弃,更是他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真实生命的情感进行绞杀的必然结果。
四、探求主题:社会环境之下,《雷雨》是一出 悲剧
家庭悲剧:在控制中不断内耗
爱情悲剧:在欲望中逐渐凋零
人生悲剧:在错付中贻误一生
五、总结
《雷雨》的经典,它正如曹禺的伟大,他把悲悯投射在了一个最值得被谴责的人身上:周朴园,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必然有他的局限和弱点,这是他可恨。他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也有他的身不由己,有他作出选择之后必然要承受的代价和他饱尝的痛苦,这又是他的可怜。我想这种悲悯他不指向要仇恨哪一个,他想要的是悲悯所有的人类。
让我们保持对社会的观察与批判,带着良知与悲悯,唤醒清醒的认知以及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的勇气。
六、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底是情节还是主题更为重要?
(二)选做题:戏剧最重视的就是冲突,读出冲突,我们才理解了悲悯。我想请同学们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冲突,以“悲悯”为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