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复沓的写法及本诗语言结构特点。
2.分析秦国的特点及此诗表达的精神。
3.反复吟诵,感受诗的音律美,并背诵全篇。
教学重点
掌握复沓的写作手法和本诗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诗经》的复沓的写作手法,体味秦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他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先秦时代生动立体的历史画卷,更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文学生命的起点,诗经中那些意境缥缈,神韵悠长的诗句,都承载着两千多年前人们的悲喜与感怀,他深深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血液之中,那么诗经究竟为后世文坛留下了怎样的传承 透过诗经,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先秦时代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无衣》。
二、背景介绍
(一)秦国特点
1.建国晚
在西周初期,分封了上百个诸侯国,如宋、卫、陈、鲁等等。此时的秦国尚未建立,秦国的祖先还是周王朝的附庸,一直替周王朝养马。到了西周末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杀,他的儿子周平王被迫东迁,定都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
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周平王很受感动,就把他封在了岐山以西,这才建立了秦国。直到这个时候,秦国得以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所以说它建国晚。
2.战争多
秦国在建国之前,主要活动在甘肃天水一带,与西戎接壤,双方为争地盘,战争从未间断。后来,周平王分封秦襄公的时候,又对他说:“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沣水的土地,你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
周幽王是被西戎人所杀,周平王是被西戎人逼走,周天子没有解决的问题,秦国经过多年拼杀,居然真的把这些地盘从西戎人手中夺回。再后来,和六国开战,统一六国。
所以,秦国是一个以善武的国家,秦国人有着尚武的精神,秦人慷慨豪迈,豪壮粗犷,《秦风》中多有体现。
(二)创作背景
《诗经· 秦风·无衣》创作于春秋初年,距秦灭六国差不多还有五百年时间。但那个所向披靡,视死如归的秦国已在诗中初见端倪,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一首军中战歌。
(三)解说题目
诗经:既是书名,也是一种诗歌体裁,一般以四言为主。因为无确切的作者,故在诗前加上“诗经”二字,表明诗歌出处 。
秦风:是指秦国的曲调;秦国的民风民歌。
无衣:译为“没有衣裳”。
三、讲解课文
1.听朗读
(1)扫清生字,并正音
戟 (jǐ) 偕 (xié) 裳 (cháng)
(2)划分本诗朗读节奏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读诗歌,思考本诗可分为几段 结构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作用是什么
明确:
本诗可分为三段。
每段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句法和复沓写法。
复沓写法的作用是:(1)易背诵;(2)层次清晰,节奏感强;(3)易于传诵。
补充:复沓写法是指每一段句式一样,只改动了几个字而已,故称为复沓。因为《诗经》是配乐演唱的,所以这种 写法在《诗经》中非常常见。
四、合作探究
1.总结本诗的写作特色
复沓写法。诗中名词差别不大,动词是递进式的。第一段同仇,是情感;第二段偕作,是行动;第三段偕行,战士们穿好战袍,擦亮武器,走上战场。歌唱起来,类似军歌。
2.本诗表达了何种精神
《无衣》代表着中国人慷慨激昂的勇气。这样的精神和勇气,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共三章,采用了复沓的写作手法,将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复渲染,将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推向全人心驰神往的境界,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作业布置
在中国历史的发端时期,有两首诗对应着先秦时期的两件大事:一是《木瓜》对应礼乐,二是《无衣》对应征伐。思考这两首诗的有哪些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