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4:1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品味复沓的写法及本诗语言结构特点。
分析秦国的特点及此诗表达的精神。
反复吟诵,感受诗的音律美,并背诵全篇。
教学目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他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先秦时代生动立体的历史画卷,更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文学生命的起点,诗经中那些意境缥缈,神韵悠长的诗句,都承载着两千多年前人们的悲喜与感怀,他深深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血液之中,那么诗经究竟为后世文坛留下了怎样的传承?透过诗经,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先秦时代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无衣》。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建国晚
在西周初期,分封了上百个诸侯国,如宋、卫、陈、鲁等等。此时的秦国尚未建立,秦国的祖先还是周王朝的附庸,一直替周王朝养马。到了西周末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杀,他的儿子周平王被迫东迁,定都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
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周平王很受感动,就把他封在了岐山以西,这才建立了秦国。直到这个时候,秦国得以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所以说它建国晚。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一)秦国特点
2.战争多
秦国在建国之前,主要活动在甘肃天水一带,与西戎接壤,双方为争地盘,战争从未间断。后来,周平王分封秦襄公的时候,又对他说:“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沣水的土地,你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
周幽王是被西戎人所杀,周平王是被西戎人逼走,周天子没有解决的问题,秦国经过多年拼杀,居然真的把这些地盘从西戎人手中夺回。再后来,和六国开战,统一六国。
所以,秦国是一个以善武的国家,秦国人有着尚武的精神,秦人慷慨豪迈,豪壮粗犷,《秦风》中多有体现。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一)秦国特点
《诗经·秦风·无衣》创作于春秋初年,距秦灭六国差不多还有五百年时间。但那个所向披靡,视死如归的秦国已在诗中初见端倪,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一首军中战歌。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二)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诗经》简介
1、内容:风、雅、颂
2、表现手法:
赋——铺排陈述
比——打比方、比喻
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
3、章法特点:四言为主、反复咏唱
诗经:既是书名,也是一种诗歌体裁,一般以四言为主。因为无确切的作者,故在诗前加上“诗经”二字,表明诗歌出处。
秦风:是指秦国的曲调;秦国的民风民歌。
无衣:译为“没有衣裳”。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三)解说题目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期至秦穆公(死于前622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sìtiě)、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①扫清生字,并正音
戟(jǐ)偕(xié)裳(cháng)
教学过程
三、讲解课文
1.听朗读
②划分本诗朗读节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教学过程
三、讲解课文
战服
①袍:穿在外面的长衣。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②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③裳:下衣,此指战裙。
教学过程
三、讲解课文
兵器
①戈矛:戈和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②戟:兵器名。
③甲兵:铠甲与兵器。
活动过程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白话原文
活动过程
三、讲解课文
2.读诗歌,思考本诗可分为几段?结构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
本诗可分为三段。
每段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句法和复沓写法。
复沓写法的作用是:(1)易背诵;(2)层次清晰,节奏感强;(3)易于传诵。
补充:复沓写法是指每一段句式一样,只改动了几个字而已,故称为复沓。因为《诗经》是配乐演唱的,所以这种写法在《诗经》中非常常见。
明确:
活动过程
三、讲解课文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长袍
贴身内衣
下衣
(统一征战)
(统一行动)
铠甲兵器
(统一思想)
长柄武器
长柄武器
战服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思想行动
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兵器
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层层递进
活动过程
三、讲解课文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活动过程
三、讲解课文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活动过程
三、讲解课文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苏氏曰:秦本周地,故其民犹思周之盛时,而称先王焉。或曰:兴也。取‘与子同’三字为义。后章放此。”
清末吴闿生《诗义会通》:“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清末陈继揆《读诗臆补》:“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活动过程
三、讲解课文
《秦风·无衣》主旋律激昂奋发,诗中的战士们参战有明显的目的,在行动上高度自觉,对战争前途充满坚定乐观的信念。这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屈原的《楚辞·九歌·国殇》、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王褒的《关山篇》、吴均的《战城南》,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唐代王昌龄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具有这样的主调。
四、合作探究
1.总结本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复沓写法。诗中名词差别不大,动词是递进式的。第一段同仇,是情感;第二段偕作,是行动;第三段偕行,战士们穿好战袍,擦亮武器,走上战场。歌唱起来,类似军歌。诗歌第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2.本诗表达了何种精神?
《无衣》代表着中国人慷慨激昂的勇气。这样的精神和勇气,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学过程
图片位置
这首诗共三章,采用了复沓的写作手法,将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复渲染,将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推向全人心驰神往的境界,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在中国历史的发端时期,有两首诗对应着先秦时期的两件大事:一是《木瓜》对应礼乐,二是《无衣》对应征伐。思考这两首诗的有哪些异同?
作业布置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