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23 09:0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莆田24中15—16(上)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
试卷分数: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015年11月
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这
带有辩证法思想的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3.
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4.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
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谈论的问题不同
D.两人有矛盾
5.“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庄子
C.荀况
D.韩非
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7.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最有利于下列哪种思想的贯彻实施
 
A.墨家学说
B.
大一统思想
C.黄老之学
D.
法家学说
8.儒学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是指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9.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10.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11.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12.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
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一位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
1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5.与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有关的是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
③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④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在地理大发现中起重要作用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
17.古代有位科学家,其著作具有总结性,并注意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重视调查,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这位科学家是
A.贾思勰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18.汉字演变的脉络是
A.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B.
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小篆
C.
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D.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行书
19.下列作品中描写市井生活的是
A.顾恺之《女史箴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马远《山径春行图》
D.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0.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商业兴盛,城市发展
B.统治者提倡
C.画家的性格
D.民间文化的发展
21.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22.
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23.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以下对两幅书法作品的鉴赏较贴切的是(

A.图1是草书作品,“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B.图l是行书作品,“既工整又活泼”
C.图2是隶书作品,“笔意秀劲,韵致超逸”
D.图2是楷书作品,“飞洒活泼,富于图案美”
24.下列甲骨文反映的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重要信息是(

A.商朝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商期王权充满神秘色彩
C.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商王掌握着臣民的生杀大权
25.关于古代书法,有以下一些说法:晋人尚韵,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据此标准,唐人(

A.尚法
B.尚态
C.尚志
D.尚理
26.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文字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27.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下列文化现象与商业发展关系不密切的是(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D.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28.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A
B
C
D
29.
“……其全景式地构图,散点透视,充满了细而巧的市井情节。货柜上的交易,街边桥头摊点的叫卖,载运米粮漕运的货船,纤夫、屠户、小贩、商人、官宦、酒保、食客、船工、挑夫、货郎、游人、行者、铁匠、脚夫,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类人等,尽皆被表现出来。还有驴子骡子,酒店酒旗、巨舟小舢,箩筐挑担,茶楼摊点,无一不被刻画得入微。”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画作属于(

A.
写意画
B.
风俗画
C.
山水画
D.
宫廷画
30.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A.司马光主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B.“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的青花瓷片
C.
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摹本
D.苏轼的《洞庭春色赋》手迹拓片
31.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
32.从唐诗、宋词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逐渐通俗化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33.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A.
尊道礼佛之风盛行
B.
心学广泛传播
C.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
D.
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34.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天人感应”学说
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36.最近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最大的悲哀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评论着眼于程朱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
此说法有失偏颇,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程朱思想
C.
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D.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37.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的是(

A.“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
38.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39.
“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幅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40.有观点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下列言论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C.“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5分,42题12分,43题13分.
41.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1)小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2)至第(4)小题。(15分)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4分)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分)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1分)理由是?(2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分别阐述儒学此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主张。(3分)
4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1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什么影响?(3分)汉武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2分)
(4)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述限制在20字以内)(2分)
43.(13分)文学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3分)
图一
张旭《古诗四帖》
图二
颜真卿书法
图三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四
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图五
明清时期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和《水浒传》。
(1)图一、图二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有何特点?它们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是什么?(4分)
(2)图三、图四分别属于中国画哪一画种?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明形成两种画风差异的原因。(6分)
(3)依据图五,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流形式是什么 (1分)简要说明出现的原因。
(2分)
莆田24中15—16(上)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A
B
D
B
B
C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C
A
B
D
D
A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B
A
A
C
B
D
B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B
C
B
D
D
C
B
B
C
41.(15分)
(1)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贵君轻。(2分)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2分)
(2)原因: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被社会各阶层接受;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体系,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③适应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受与强力推行。(3分)
(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2分)
二者没有本质差别。(1分)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2分)
(4)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3分)
42.(12分)
(1)分别是孟子和荀子(2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分)
影响: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分)
态度: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3)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分)
(4)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2分)
43【答案】(13分)
(1)图一:狂放不羁;图二:注重规范法度。时代特征:国家一统和繁盛。(4分)
(2)画风:风俗画、文人山水画。
(2分)
原因:前者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局部统一,商品经济发展。
后者国家变乱,民族矛盾尖锐,南宋偏安江南。(4分)
(3)小说的创作出现繁荣的局面。(1分)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要求文学作品进一步平民化。(2分)
.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线……………………订…………………装…………………………………………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线……………………订…………………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