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落花生(课外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泥土的微笑
栖云
①我在花园里种满了芬芳的玫瑰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燃烧的晚霞,我想等朋友来做客的时候,让他们携带些玫瑰回家。我相信朋友捧着火红的玫瑰渐渐走远的背影,一定能点燃易感的情怀。想想,我就觉得欢喜不已。
②有一天,一位和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来探望我,我知道她平素最喜欢花花草草了,临别时我说:“采一束玫瑰点缀你的书房吧,保证十里飘香。”
③朋友轻轻跨进花园,东闻闻,西嗅嗅,神采飞扬,就是不肯采摘。我说:“没关系,多的是,我又不是花店的老板,不会靠玫瑰赚钱的。”说完我就举起剪刀准备献美。朋友急忙拦住,高声叫着:“不可,不可!这么美丽的玫瑰剪下来,让人心疼。”她抓紧我的袖子叮咛,“千万不能剪啊,玫瑰是泥土的微笑,谁忍心杀戮美得醉人的微笑 ”
④我的灵魂悚然一惊,丑陋的泥土,卑微的泥土,朴素的泥土,因为玫瑰,露出了惊艳一笑。因为这一笑,让人爱惜非常。
⑤有一位朋友在拍卖会上有幸购得一个唐朝的花瓶,花瓶细颈大肚,碎花蓝白色调,流光溢彩。从造型到色彩,整个如唐朝盛世的化身,雍容华贵。朋友请我们观赏。每个参观者都小心翼翼,生怕碰坏这盛世的宝贝。其实这不过是一撮泥土,经过窑烧才千修百炼成瓷中经典。
⑥江南的紫砂壶玲珑有致,泥人张的彩塑令人拍案叫绝,它们不都是泥土的微笑吗 即使曾丑陋,即使曾卑微,即使曾朴素,同样弥足珍贵,让人肃然起敬。
⑦我懂得了,泥土因玫瑰而美丽,玫瑰因泥土而真实。即使再平凡的人,也没有理由被埋没,只要努力活出色彩,一定会叫人刮目相看。
(选自《读者》,有删改)
1.阅读短文,“泥土的微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A.玫瑰花、一撮泥土、花瓶、彩塑
B.玫瑰花、花瓶、紫砂壶、彩塑
C.玫瑰花、紫砂壶、一撮泥土、花瓶
D.花瓶、一撮泥土、彩塑、紫砂壶
2.【思维导图】请梳理“我”的心情变化及变化的契机。
3.联系上下文,下列对“我”悚然一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园里种满了玫瑰花,让“我”惊喜。
B.朋友拒绝“我”的献美,“我”有些惊讶。
C.朋友的回答使“我”突然对泥土产生了敬意。
D.“我”第一次知道泥土会微笑。
4.【阅读要素】联系上下文,针对“我”对泥土肃然起敬的原因,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丽的玫瑰、精致的花瓶等美妙的东西都出自平凡的泥土。
B.泥土虽然丑陋、卑微、朴素,但它的“微笑”美丽、华贵、流光溢彩。
C.“我”平时熟悉的泥土竟然藏着这么大能量,能把一切事物变得美好。
D.丑陋、卑微、朴素的泥土,养育了玫瑰,玫瑰的开放,使泥土同样让人肃然起敬。
5.【情境化命题】读了选文,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请你完成对话。
落花生”带给许地山人生启示,“泥土的微笑”又给予我启示 。
联系生活,我想到了 (哪种人),因为 。
6.【链接教材】联读《落花生》和《泥土的微笑》第⑦自然段,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篇 目 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好 处
《落花生》 ① ②
《泥土的微笑》第⑦自然段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无花果
院子里有一棵无花果树,是结婚后妻从她娘家移栽来的,迄今已经有好多个年头了。移来的时候,还是一枝消瘦的枝条,现在已经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旁侧生出许多的偏枝条,经一 年一度的新绿、抽芽,郁郁葱葱,使它更具规模了!
夏秋季节,正是它得意之时,它便不失时机拼了命地长,鼓足了劲儿,把叶子“努”成了勤黑色,有立荷那么大,那么阔,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随着徐徐而来的晚风散发出一缕缕的馨香。欣赏之余,又可清新环境,是别的花树所难及的。
常有朋友说:“进了你的家,便让人忍不住要深呼吸!”到了秋末,那一颗颗圆润可爱的果实便长成了金黄色,就可摘食了,引得几个侄儿、外甥团团转,眼巴巴地看着树上的果实,馋涎欲滴。也难怪,无花果的味儿,满嘴里充满柔和的清香,连呼出的气息,也扑鼻醉人地香。
妻说无花果可以清心利肺,又可以驱寒避暑。所以,妻每年都给我收藏好多颗,给我泡茶喝,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我曾有拙诗发表在报刊上,其中几句是“无花果无花的果无法比拟的果”,妻看后,笑着奚落我道:“无花的果是错了,它也是有花的呢,只是不那么鲜,不那么艳罢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大凡花艳者,往往不容易踏踏实实地结果实。
闲暇时,我按花书上教授的方法,用压条法让它繁殖了几棵,有朋友来讨取,便送了去,并告诉他们,别小看了无花果,虽说它们没有花艳身娇的外表,但结的果实却是风味独特的呢!
7.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你是怎么理解“得意”和“努”的?
8.短文第3自然段写了无花果的“ ”,第4自然段写了无花果的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 之情。
9.你是怎样理解“大凡花艳者,往往不容易踏踏实实地结果实”这句话的?
10.对短文借助“无花果”所表达的感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写无花果的生长、味儿和作用,表达了对无花果的喜爱之情。
B.无花果并非无花,只是它的花不那么鲜艳,作者喜欢无花果的朴实无华。
C.作者笔下的无花果努力、踏实、朴实、有用,他借无花果表达了对朴实无华却有用的人的赞美之情。
D.“无花果无花的果无法比拟的果”,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无花果的作用很大,可以清心利肺、驱寒避暑。
课外阅读
白杨礼赞(节选)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11.文中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
12.作者为什么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3.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白杨树和落花生有什么相似之处?
1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白杨树精神的理解。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蜡烛
蜡烛并不起眼。用蜡裹成一根小小的蜡烛,中间穿根芯,就制成了这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蜡烛。
有人说,“蜡烛在现代社会里是落后者”,而我却并不认为蜡烛如此无用。当人们需要它并点燃它时,它就无私的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当人们熄灭它,把它冷落在角落时,它也从来没有发出过半点怨言。这平常很不起眼的蜡烛,品格是多么高尚啊!人类需要这种品格,人类不能没有这种可贵的品格!
望着蜡烛,我不由得想起了无数具有蜡烛品格的人。当你学习获得某项成功时你可曾想到,在这背后,老师正默默地耕耘着,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把知识与爱给了我们;当体育健儿夺得一块块奖牌,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时,人们可曾想到,在这背后,又有多少教练员、陪练员为此付出血;当人们靠现代化机械去劳动,自己轻松之余,人们可曾想到,科学家此刻正不分昼夜地工作着……他们不就像蜡烛一样,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吗?他们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给世界带来无限光明。
我愿化作一支蜡烛,无私的将自己的全部光亮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类,换取大家的光明!
啊!蜡烛,我赞美你!
(1)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 )
A.列举省略 B.话未说完 C.语义转换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卑鄙—— 索取—— 紧张—— 重视——
(3)按要求摘抄句子。
①文中写蜡烛精神具体体现的句子: 。
②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
③赞美具有蜡烛品格的人的原因: 。
(4)除了文中提到的这几类人,还有哪些人具有蜡烛一样的品格?请你模仿第二段的写法,在举出一个例子。
当 时,人们可曾想到 。
17.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爱在拐弯处的回头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zā zhā)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起扎(zā zhā)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sāng sàng)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爹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爸爸(突然 虽然 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突然 虽然 依然)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突然 虽然 依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1)联系上下文,选择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拼音和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伤心 简单 注视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约而同:
半信半疑:
(4)本文写父爱,抓住了爸爸回头的动作和神态来写,真切感人,请写出这句话,并从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 的人。
(5)在这个故事中,弟弟的感情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
诉苦→ → →感动
(6)父亲在拐弯处回头,这一动作让你体会到什么?
18.阅读短文,回答练习。
我爱花生花
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地边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丛中。绿里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毯子镶着粒粒的金灿灿的宝石。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花生花没有婀娜的姿态,看上去的确比不上樱花、牡丹、白莲。不过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不是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我也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觉得它美的,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
三年前,我和妈妈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刚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
____不要采____妈妈制止我____花生的花____不像桃花____梨花____花生的花____没有一朵是空花____开一朵花____地下就长一颗花生____你采掉一朵____就要少长一颗花生____
“是真的?”
“妈妈还骗你?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便结出果子,也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下,不让人知道花生结果子是自己的功劳。”
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多可爱的小黄花!千千万万的小黄花默默地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从此,我对花生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看到它,我就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1)文中说花生花“蕴藏着另一种美”。这“另一种美”是指 。
(2)第2自然段中有一个联想,由 联想到 。
(3)文中说“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段“经历”的内容。
(4)给文中没有标点的语段加上标点。
不要采 妈妈制止我 花生的花 不像桃花 梨花 花生的花 没有一朵是空花 开一朵花 地下就长一颗花生 你采掉一朵 就要少长一颗花生
(5)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B
2.当朋友不肯采摘,认真叮咛“我”时;欢喜不已;肃然起敬
3.C
4.C
5.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再平凡的人,只要努力奋斗,活出精彩,就一定会叫人刮目相看;环卫工人;他们每天干着很辛苦的活,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整洁美丽,我觉得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值得我们敬佩。
6.都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这样表达不空洞,可以使要表达的情感有所依托,生动具体,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结合文中描写,盛开的玫瑰花,精美的花瓶,玲珑有致的紫砂壶,泥人张的彩塑这些都是泥土的微笑;阅读各项,应该选择B项;
故答案为:B
2.结合短文内容,当“我”欣赏花园里的芬芳的玫瑰时,“我”欢喜不已;让朋友阻止“我”剪玫瑰,说玫瑰时泥土的微笑时,“我”悚然一惊;当“我”体会到泥土的微笑的含义时,“我”肃然起敬;结合文中描写进行总结作答。
故答案为:当朋友不肯采摘,认真叮咛“我”时;欢喜不已;肃然起敬
3.结合上下文,当“我”欣赏花园里的芬芳的玫瑰时,“我”欢喜不已;让朋友阻止“我”剪玫瑰,说玫瑰时泥土的微笑时,“我”悚然一惊;因为“我”在朋友的启发下,认识到了泥土的伟大,对泥土充满了敬意;
故答案为:C
4.结合文中描写,ABD三项中描写“我”对泥土肃然起敬的原因,表述正确,符合原文内容;
C项中因为泥土卑微、朴素甚至丑陋,但是它仍然创造出了玫瑰、花瓶、紫砂壶、彩塑等,这些美好的东西,因此“我”对泥土肃然起敬。这项理解和表述不恰当。
故答案为:C
5.结合文中描写泥土卑微、朴素甚至丑陋,但是它仍然创造出了玫瑰、花瓶、紫砂壶、彩塑等,这些美好的东西,说明人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再平凡的人,只要努力奋斗,活出精彩,也应该得到尊重;就像我们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如环卫工人、教师、医生等,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也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佩的。
故答案为: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再平凡的人,只要努力奋斗,活出精彩,就一定会叫人刮目相看;环卫工人;他们每天干着很辛苦的活,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整洁美丽,我觉得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值得我们敬佩。
6.结合课文内容,《落花生》和本文都运用了借物喻理的说明方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阐明了深刻的哲理。激发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都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这样表达不空洞,可以使要表达的情感有所依托,生动具体,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拟人;“得意”在这里是形容无花果树在夏秋季节生长茂盛、充满生机的状态,就像人得意时精神焕发一样
8.果实;功效或作用;喜爱和赞美
9.这句话借花喻人,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和踏实努力,而不是仅仅追求外表的光鲜亮丽。
10.D
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主题和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对比各选项与原文内容的关联性,可以准确找出不符合文意的选项。D选项的错误在于将无花果的作用过度解读为作者赞美的主要原因,而忽略了文中更深层次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7.无花果的喜爱﹑赞美之情。解析:“得意”形容人非常满意时的心情,用在这里是把无花果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秋是最适合它生长的季节。“努”的意思是尽量地使出,一个“努”字形象地写出无花果树生长的态势非常猛。这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无花果的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拟人/“得意”在这里是形容无花果树在夏秋季节生长茂盛、充满生机的状态,就像人得意时精神焕发一样
8.短文第3~4自然段分别写了无花果的味儿和功效,从“圆润、可爱、引得、团团转、眼巴巴、可以、又可以、受益匪浅”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无花果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果实/功效或作用/喜爱和赞美
9.能做只注重外表的人。解析: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植物如果开花开得艳,果实反而结得不多、不好;深层意思是生活中只注重外表的人,往往是无用的人,而朴实无华、不注重外表的人往往是踏踏实实、对社会有用的人。
故答案为:这句话借花喻人,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和踏实努力,而不是仅仅追求外表的光鲜亮丽。
10.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表达对无花果的喜爱与赞美,并借助无花果来赞美那些朴实无华却对社会有用的人,而D项讲无花果的药效价值,显然是不准确的。
故答案为:D
11.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是:“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12.作者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是因为它虽然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但它具有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精神。
13.短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以及对北方抗日军民的歌颂。
14.白杨树和落花生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
15.白杨树精神代表着坚韧、顽强、向上、不屈不挠。在实际生活中,比如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边防战士,他们不畏艰难,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就体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是阅读题的常见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要仔细阅读短文,充分理解短文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1.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是:“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故答案为: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是:“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12.结合句子“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可知作者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是因为它虽然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但它具有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作者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是因为它虽然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但它具有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精神。
13.短文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对抗风雪的情景,表现了白杨树的顽强不屈,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北方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故答案为: 短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以及对北方抗日军民的歌颂。
14.阅读短文,通过对比可知,白杨树和落花生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
故答案为: 白杨树和落花生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
15.短文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对抗风雪的情景,表现了白杨树的顽强不屈,在实际生活中,比如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边防战士,他们不畏艰难,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就体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故答案为: 白杨树精神代表着坚韧、顽强、向上、不屈不挠。在实际生活中,比如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边防战士,他们不畏艰难,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就体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16.(1)A
(2)高尚;奉献;轻松;冷落
(3)当人们需要它并点燃它时,它就无私的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当人们熄灭它,把它冷落在角落时,它也从来没有发出过半点怨言。;望着蜡烛,我不由得想起了无数具有蜡烛品格的人。;他们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给世界带来无限光明。
(4)我们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在这背后,又有多少清洁人员为此辛勤付出
(1)考查省略号的作用,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短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选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 A
(2)高尚、奉献、轻松、冷落
(3)①当人们需要它并点燃它时,它就无私的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当人们熄灭它,把它冷落在角落时,它也从来没有发出过半点怨言。
②望着蜡烛,我不由得想起了无数具有蜡烛品格的人。
③他们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给世界带来无限光明。
(4)我们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在这背后,又有多少清洁人员为此辛勤付出
(1)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17.(1)zhā;sāng;依然;突然;虽然
(2)悲伤;随便;注目
(3)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4)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突然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5)伤心;半信半疑
(6)父亲对于孩子的爱是默默的。
(1)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6)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zhā;sāng;依然;突然;虽然
(2)悲伤、随便、注目
(3)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4)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突然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5)伤心、半信半疑
(6)父亲对于孩子的爱是默默的。
(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精神或品质。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18.(1)不炫耀,谦虚的美
(2)绿里透黄;翠绿的大毯子上镶着金灿灿的宝石
(3)妈妈制止我摘花生花。
(4)“;。”;。“;,;、;。;,;,;,;。;,;。”
(5)我明白了做人要朴实无华,不追求名利。要学习花生花那样不炫耀、谦虚的品质。
(1)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仔细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心,说花生花“蕴藏着另一种美”。这“另一种美”是指不炫耀,谦虚的美。(2)考查对语段的理解,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比喻句,由绿里透黄联想到翠绿的大毯子上镶着金灿灿的宝石。(3)考查概括能力,找到相关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加以概括。(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不要采(。”)妈妈制止我(。“)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花生的花(,)没有一朵是空花(,)开一朵花(,)地下就长一颗花生(。)你采掉一朵(,)就要少长一颗花生(。”)(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1)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2)此题考查对语段的理解能力。(3)此题考查对语段的概括能力。(4)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