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鹭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白鹭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8: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白鹭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嗜好(shì) 蓑毛(suō) B.铿锵(kēng) 苍鹭(jiù)
C.清澄(chén) 铿锵(qiāng) D.长喙(yuán) 韵味(yùn)
2.“直接描述”可以反映某一事物具体而鲜明的特点,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方法的句子是(  )
A.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
B.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C.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D.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白鹭的?(  )
A.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绘的。
B.是按照由外貌到形态的顺序来描绘的。
C.是按照方位转移的顺序来描绘的。
D.是按照时间顺序和观察的先后顺序描绘的。
4.下列关于《白鹭》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首尾呼应,开头的比喻句旨在点出白鹭的精巧,引出下文;结尾的比喻句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白鹭的美。
B.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白鹭的美,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C.这篇课文其实是告诉同学们,美就在我们身边,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美。
D.课文中的白鹭在黄昏时立于树顶,自在悠闲,像一幅美丽的画。
5.与“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那姑娘的脸上冷不丁地绽出了笑意,满脸绯红,像一朵醉了的芍药花。
B.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我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
C.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D.清脆的泉声,婉转的鸟声,微风轻吹树叶的声音,汇成了悦耳的交响曲。
6.(  )白鹭不会唱歌,(  )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之所以……是因为
7.下列对《白鹭》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赞美白鹭,表达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文章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从白鹭的外形特点着眼的。
C.文章最后又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D.“歌未免太铿锵了”是说歌太响亮了,作者借此来反衬白鹭的宁静悠然之美。
8.《白鹭》的作者是(  ),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主要作品: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等。
A.郭沫若 B.叶圣陶 C.欧阳修 D.白居易
二、填空题
9.填空题
(1)白鹭是一首   的诗。色素的   ,身段的   ,一切都很   。
(2)那   的蓑毛,那全身的   结构,那   的长喙,那   的脚,增之一分则嫌   ,减之一分则嫌   ,素之一忽则嫌   ,黛之一忽则嫌   。
(3)   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   。
(4)   望哨    恩惠    不足
(5)白鹭给人留下的印象是   、   、   。
三、综合实践
10.句子练习
(1)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2)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改为反问句)
(3)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水墨画。(仿写比喻句)
(4)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仿写句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天鹅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天性的温和正好相称。天鹅身上的一切——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羽毛,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都让我们感到舒畅。无论它到哪个地方,都会成为这个地方的点缀品,美化这个地方。
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时那么灵巧、那么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是禽类里第一名善航者,几乎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海术中最完美的典范。可不是嘛,它的颈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地道的舵;脚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自己漂行,自己操纵。
天鹅不但水上活动表现出色,而且生存本领也很高。它不断地用妙计捕捉鱼类,做出无数的不同姿态以求捕捉成功,并尽量利用它的灵巧与气力。它还会勇敢地避开或抵抗它的敌人:一只老天鹅在水里,连一只强大的狗也不怕;它用翅膀一击,连人腿都能打断,其迅疾、猛烈可想而知。
(选自《天鹅》,有删改)
【材料二】
天鹅,是雁形目鸭科天鹅属的一种鸟类,没有亚种分化。它是一种大型游禽,体形优美,体长1.5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羽毛白色,头颈很长,约占体长的一半。古往今来,天鹅成了美丽、纯真与善良的化身。
天鹅性喜集群,机警、胆怯,善游泳,喜欢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其他水禽无论在水中或空中行动均不如天鹅快速。据已有资料表明,天鹅还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只有高山兀鹫,天鹅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
(选自《能够飞越珠穆朗玛峰的大天鹅》,有删改)
11.【任务型学习】阅读材料一,将相关信息写下来。
天鹅信息卡 外形特点: ①    水上活动特点: ②    生存本领:善用妙计捕捉鱼类; ③   
12.材料二最后一句话通过   和   两种说明方法,准确有力地说明了天鹅   的特点。
13.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几乎”一词不能删掉,因为   。
14.读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材料二中与之对应的句子。通过对比,我更喜欢(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句子,因为。(先选后表述)
五、语段阅读
课外美文欣赏。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那只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15.找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16.读一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加点字“抹”和“钻”的?
17.“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这句话中描写渔人的动词有   、   、   ,从中可看出渔人动作的熟练。
六、写作题
18.你喜爱的事物有美丽的地方吗?选择一个方面,写一写你喜爱的事物,表现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答案解析部分
1.A
A、 正确。
B 、有误。“苍鹭”的“鹭”应该读“lù”。
C 、有误。“清澄”的“澄”应该读“chéng”。
D 、有误。“长喙”的“喙”应该读“huì”。
故答案为:A
考查了汉字读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2.C
A选项:“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这句话通过“清秀的面容”、“闪闪发光的眼睛”、“矫健的身体”和“轻快的四肢”等具体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某一动物(可能是松鼠)的外形特征,符合直接描述的特点。
B选项:“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通过“锐利的爪子”、“敏捷的动作”以及“迅速爬上高树”的行为描述,同样直接展现了某一动物(也可能是松鼠)的特征和能力,也符合直接描述的要求。
C选项:“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这句话是通过对比松鼠和山鼠在冬天行为的不同,来间接说明松鼠的特点。它没有直接描述松鼠的某个具体特征或行为,而是通过与山鼠的对比来突出松鼠的活跃性。因此,这句话不符合直接描述的要求。
D选项:“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这句话直接描述了松鼠窝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窝口的圆锥形盖如何遮蔽雨水,使窝内保持干燥。这种具体而详细的描述也符合直接描述的特点。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对“直接描述”手法的辨识能力,即能否从句子中准确识别出直接展现事物特征或状态的描述。要求从给定选项中找出未运用直接描述手法的句子,通过对比各选项的描述方式,确定哪个句子未直接反映事物的具体特点。
3.B
《白鹭》这篇课文主要是从外形和不同场景下的美两方面来写的,因此A、C、D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B
考查课文理解。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4.D
A、B、C表述正确。 D、有误,《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全文语言优雅,蕴含深意,用词准确,语言质朴,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效果。阅读课文首先得了解它是什么性质的课文,其次清楚它的主题思想,并且对课文的写作特点能够掌握。
5.C
例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 、比喻,喻词“像“,本体“脸“,喻体“芍药花“。
B 、比喻,喻词“像“,本体“梦“,喻体“雪花“。
C 、从“星星惊散“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D 、比喻,喻词“成了“,本体“泉声、鸟声、风吹树叶的声音“,喻体“交响曲“。
故答案为:C
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B
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虽然……但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7.C
A、B、D正确。
C、有误,文章最后又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表及里,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故答案为:C
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8.A
《白鹭》的作者是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主要作品: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等。
故答案为:A
考查了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9.(1)精巧;配合;大小;适宜
(2)雪白;流线型;铁色;青色;长;短;白;黑
(3)黄昏;恩惠
(4)放;施;美中
(5)精巧;适宜;悠然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出自课文《白鹭》。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出自课文《白鹭》。
(3)“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出自课文《白鹭》。
(4)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放望哨、施恩惠、美中不足。
(5) 《白鹭》主要写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白鹭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精巧、适宜、悠然。
故答案为:(1)精巧、配合、大小、适宜(2)雪白、流线型、铁色、青色、长、短、白、黑;(3)黄昏、恩惠;(4)放、施、美中;(5)精巧、适宜、悠然。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积累与诵读。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10.(1)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
(2)白鹭难道不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3)那金黄的稻田,那沉甸甸的稻穗,那忙碌的农民,那喜悦的笑容,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卷。
(4)人们说它在休息,可它真是在休息吗?
(1) 改为陈述句 ,去掉“不”“吗”“?”改为句号。
(2) 改为反问句 ,加上“难道”“不”“吗?”,改为: 白鹭难道不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3)句子“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水墨画。 ”是一句比喻句,仿照句式写一句比喻句即可。
(4)“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是一句反问句,仿照句式写一句反问句即可。
故答案为:(1) 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 ;(2) 白鹭难道不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3) 那金黄的稻田,那沉甸甸的稻穗,那忙碌的农民,那喜悦的笑容,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卷 ;(4) 人们说它在休息,可它真是在休息吗?
考查了改写句子、句子仿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11.面目优雅、形状妍美;灵巧自由;勇敢避开或抵抗敌人
12.列数据;作比较;飞得很高
13.“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起限定作用,更能突出天鹅航海技术的完美高超。删掉后表示天鹅是大自然中唯一最完美的航海典范,与实际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4.体形优美,体长1.5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羽毛白色,头颈很长,约占体长的一半。
示例一:材料一,材料一语言比较生动、活泼、优美。(示例二:材料二 材料二语言比较平实、简洁、直观)
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特别是“几乎”这类限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要求识别出“几乎”在描述天鹅航海技术时所起的限定、接近但不完全之意,理解其对于说明文语言严谨性的贡献,并认识到删除后可能导致的表述绝对化问题。
11.在阅读材料一后,需要提炼出关于天鹅的关键信息,并填写到天鹅信息卡上。
外形特点:原文中描述了天鹅“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并列举了“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羽毛”等具体特征,这些都是天鹅外形上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描述提炼为“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作为外形特点。
水上活动特点:原文中提到天鹅在水上活动时“那么灵巧、那么自由”,并被誉为“禽类里第一名善航者”,以及“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海术中最完美的典范”。这些描述都突出了天鹅在水上活动的灵巧和自由,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灵巧自由”作为水上活动特点。
生存本领:原文中明确提到天鹅“善用妙计捕捉鱼类”,并描述了它们如何勇敢地避开或抵抗敌人,如“一只老天鹅在水里,连一只强大的狗也不怕”。这些描述展示了天鹅的生存智慧和勇气,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勇敢避开或抵抗敌人”作为生存本领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面目优雅、形状妍美;灵巧自由;勇敢避开或抵抗敌人
12.材料二最后一句话通过“列数据”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准确有力地说明了天鹅飞得很高的特点。
列数据:原文中提到了“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这是一个具体的数据,用于量化天鹅的飞行高度。
作比较:原文中将天鹅与其他鸟类进行比较,指出“能和它比高的只有高山兀鹫”,并强调天鹅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这些比较突出了天鹅飞行高度之惊人。
故答案为:列数据;作比较;飞得很高
13.首先,需要明确“几乎”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它所修饰的内容。在原文中,“几乎”一词出现在描述天鹅航海技术的句子中,用来修饰“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海术中最完美的典范”这一表述。
接下来,分析“几乎”一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在这里,“几乎”表示十分接近,但并未完全达到。它起到了一个限定作用,使得句子中的表述更加准确、严谨。如果去掉“几乎”,那么句子就变成了“天鹅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海术中最完美的典范”,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认为天鹅的航海技术真的是无可挑剔、完美无缺的。
然后,进一步探讨如果删掉“几乎”一词会对句子的意思产生怎样的影响。删掉“几乎”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天鹅的航海技术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瑕疵。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即使是再优秀的事物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因此,这样的表述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最后,总结“几乎”一词在说明文语言中的重要性。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谨,不能出现模糊、不明确的表述。而“几乎”这样的限定词,正是用来帮助说明文达到这一要求的。它使得句子中的表述更加接近事实真相,避免了过于绝对、片面的表述方式。
故答案为:“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起限定作用,更能突出天鹅航海技术的完美高超。删掉后表示天鹅是大自然中唯一最完美的航海典范,与实际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4.在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句子时,我们需要注意两者在表述方式上的差异。
材料一:语言生动、活泼、优美,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天鹅的外形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天鹅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天性的温和正好相称”这句话就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材料二:语言平实、简洁、直观,通过具体的数字和简洁的表述,让人对天鹅的外形有了更加清晰和直观的认识。例如,“体形优美,体长1.5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羽毛白色,头颈很长,约占体长的一半”这句话就通过数据和描述让人对天鹅的外形有了具体的了解。
在对比两者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更喜欢哪一种表述方式。无论是喜欢材料一的生动优美还是材料二的平实直观,都是合理的。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做出选择。
故答案为:体形优美,体长1.5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羽毛白色,头颈很长,约占体长的一半。
示例一:材料一,材料一语言比较生动、活泼、优美。(示例二:材料二 材料二语言比较平实、简洁、直观)
15.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16.一个“抹”字,把渔人娴熟的技术、极有分寸的动作刻画得格外形象|而一个“钻”字则把鸬鹚的乖巧听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17.抓住;挤;甩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考核题型。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15.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转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文章中只有一个比喻句: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
故答案为: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16.“抹”和“钻”是捕鱼过程的动词,形象描绘捕鱼情景,“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鹧鹉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和“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可知,鹉抓鱼却不会随便吃鱼,所以体现了鹧鹉训练有素,能看懂渔人的指令,是渔人的好帮手。
故答案为:一个“抹”字,把渔人娴熟的技术、极有分寸的动作刻画得格外形象|而一个“钻”字则把鸬鹚的乖巧听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17.阅读句子“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可知”抓住、挤、甩“这些动作渔人训练有素。
故答案为:抓住;挤;甩
18.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那只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描写景色要注意:一、要注意景物的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日之内,昼夜早晚;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景色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景色也不同,我们在观察、描写景物时,就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特征。
二、要注意景物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的描写。静态描写是指对景物静止状态的描写,动态描写是指对景物运动状态的描写(风的加入,小动物,人的活动......。, 写景物的颜色,就是色泽的描写。
故答案为: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那只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该段景色描写抓住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突出湖面、渔人、鸬鹚等主要描写对象的特点,展现了一幅黄昏悠闲的风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