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 “返、苔、亦、宜” 等生字,掌握多音字 “抹”(mǒ/mā)的用法,会写 “断、楚、孤、帆、饮、初、镜” 等字,区分 “楚、孤” 等字的结构特点(上下结构、左右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鹿柴》《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 “以动衬静”“比喻” 等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画面。
难点:体会 “以动衬静”(《鹿柴》)、比喻(《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 PPT 中的古诗插图、诗人简介、景物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 “返、苔” 等字,会写 “返、苔、楚” 等字,掌握 “鹿柴” 中 “柴” 读 zhài。
朗读并背诵《鹿柴》,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感受山林的幽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进自然之 “静”
师:(出示山林幽静图片)大自然有千姿百态,今天我们先走进一片空山深林,感受它的宁静。这节课我们学习王维的《鹿柴》。(板书诗题,齐读,注意 “柴” 读 zhài)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返景” 的 “返”、“青苔” 的 “苔”),读通诗句。
指名读,纠正读音,标出停顿: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齐读,读出古诗的韵律。
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理景物: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空山、人语、深林、青苔、返景)
品诗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师:“空山” 是什么意思?(空阔的山林)“但闻” 呢?(只听见)
生:想象画面 —— 山林里看不见人,却能听到人的说话声。
师:这是用 “人语响” 衬托山林的 “静”,这种手法叫 “以动衬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师:“返景” 指什么?(傍晚的阳光)阳光照进深林,又照在青苔上,画面是怎样的?(斑驳、幽暗)
小组讨论:诗人走进这样的山林,会有怎样的感受?(平静、向往自然)
四、背诵与写字
配乐背诵《鹿柴》,可结合画面提示背诵。
学写生字 “返、苔、楚”:
“楚”:上下结构,上边 “林” 要扁,捺变点;下边捺要舒展。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背诵《鹿柴》,用画笔描绘诗中画面。
积累 “空山、深林、青苔” 等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 “亦、宜” 等字,掌握多音字 “抹”,会写 “断、孤、帆、饮” 等字。
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感受天门山的雄奇和西湖的晴雨之美,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背诵《鹿柴》,今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 “雄奇” 与 “柔美”。
二、学习《望天门山》:感受山河之雄奇
初读知诗人: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仙”。
读准节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诗意:
圈画景物: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品关键词:
“断、开”:写出楚江冲破天门山的气势(出示图片,感受雄伟)。
“回”:江水回旋,可见山势险峻。
“出”:青山仿佛主动 “走出”,有动态美。
“来”:孤帆从日边驶来,画面开阔。
想象画面:诗人站在船上,看到这样的景色,心情如何?(激动、赞美)
背诵古诗,注意读出气势。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领略西湖之美
初读知背景:苏轼(北宋诗人)在西湖饮酒,遇晴转雨所作。
读准节奏与字音: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意 “潋滟”“空蒙” 的读音,“抹” 读 mǒ)
理解诗意:
晴日西湖:“水光潋滟”(波光闪动)—— 像浓妆的西施。
雨天西湖:“山色空蒙”(云雾迷蒙)—— 像淡妆的西施。
比喻妙处:西湖无论晴雨都美,正如西施 “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都很美,有韵味)
背诵古诗,读出赞美之情。
四、写字与默写
学写 “断、孤、帆、饮”:
“断”:左右结构,“米” 捺变点,“斤” 竖撇穿插左下方。
“孤”:左窄右宽,“瓜” 不要写成 “爪”。
默写《望天门山》,注意格式(每句居中,标点占格)。
五、总结与作业
总结:三首诗分别展现了山林之静、山河之雄、西湖之美,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作业:
背诵《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为西湖设计宣传语(体现晴雨皆美,如 “晴光潋滟雨空蒙,西湖美景总相宜”)。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鹿柴》—— 山林静(以动衬静)
《望天门山》—— 山河雄(断、开、出)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美(淡妆浓抹)
(热爱自然)
教学反思
注重结合 PPT 中的 “以动衬静”“比喻” 等手法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增加了多音字 “抹”“柴” 的讲解,强化生字结构指导,贴合 PPT 要求。
调整了课时安排,删除《望洞庭》,聚焦 PPT 中的三首诗,使内容更契合。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