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7 15:1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对河姆渡人、半坡人和北京人生产工具的比较,理解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史料实证
通过考古发掘的成果,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原始农耕生活。
历史解释
识读《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和《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房屋的特点,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家国情怀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学生1回答: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
学生2回答: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教师设问: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类的生活有保障呢
学生1回答:种地、储存粮食。
学生2回答:将一时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
教师引导:是啊,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教师讲述: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第10页《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出现了非常多的原始农耕遗址。
在人类走出洞穴来到平地的同时,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2.教师提问:原始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从采集狩猎到种植农作物。
3.教师提问: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哪些品种
学生回答: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如水稻、粟、黍。
4.教师补充: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当时的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5.教师讲述:不同的食物获取方式使用的生产工具也会有所区别,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我们称其为“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我们称其为“新石器时代”。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咱们的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也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
6.教师提问:人类为什么能够开始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7.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来探索原始农耕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位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咱们首先走进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11页内容,回答河姆渡遗址距今多少年 河姆渡人居住在怎样的房屋中
学生回答:时间:距今约7000年。房屋: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构筑成屋。
教师提问: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何
学生1回答:在遗址中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学生2回答:遗址中还有大量水稻遗存,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
学生3回答: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2.教师提问:观察《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你认为这种结构的房屋有怎样的优点 河姆渡人为何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学生回答:这种房屋通风防潮。采用这种结构主要是因为江浙地区地势低,潮湿闷热。
3.教师引导:在黄河流域也有一群远古先民,现在让我们走进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教师提问:仰韶文化距今约多少年 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
学生回答: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2页,回答半坡遗址距今约多少年。它是哪一大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
学生回答: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它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
3.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12页《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你知道这种房屋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吗 半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子
学生回答:这种房屋两层或多层中的第一层是建立在地下的。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是因为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风沙大,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可以保暖。
4.教师提问: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何
学生1回答: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他们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学生2回答:半坡人还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5.教师提问:下列半坡人使用的石器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半坡人石器的制造方法明显比北京人石器的制造方法复杂得多,并且半坡人的石器更精美、更好用。这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所代表的生产力水平要比旧石器时代所代表的生产力水平高。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
6.教师提问:说说当时南北方远古先民的生活差异。为什么会有差异
师生归纳:差异:房屋结构不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黍。原因:主要是因为南北方自然环境不同。
7.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13页《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谈谈你对仰韶文化的认识。
学生回答: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8.教师过渡:从河姆渡人遗址、仰韶文化可以发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的差别。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下面我们走进大汶口文化,看看他们有没有新的变化。
9.教师提问: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 距今多少年
学生回答: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
10.教师提问:大汶口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三、课堂总结
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农业给人类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生产就多了,捕获的动物吃不了,于是出现了原始家畜饲养业。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陶器诞生了,原始手工业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原始社会逐步解体。
◇板书设计◇
原始农业与
史前社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