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7 15:1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历史解释
通过阅读史料,认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
通过考古遗址发现随葬品的对比,可知当时的社会分化,早期国家的出现;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家国情怀
通过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了解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文化遗存;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禅让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24年4月4日,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9时50分,公祭典礼正式开始,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代表共400余人参与。为何要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海内外的华人为何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二、新课讲授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5页,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文明的起源。早期城市、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2.教师提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教师过渡:了解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长江流域的良渚古城遗址和黄河流域的陶寺古城遗址,了解一下早期国家的状况。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6页,找出良渚古城发现的地点和距今的时间。
学生回答: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2.教师提问:良渚古城遗址反映出当时人们怎样的社会生活
学生回答:修建宫殿、城墙、水利工程,种植水稻等。
3.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良渚文化的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学生回答: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4.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学生回答:城市的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等。
5.教师提问:陶寺古城遗址发现的地点和距今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
6.教师提问:为什么说陶寺古城遗址发现证实,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学生回答:宫城的出现,阶级分化严重,出现观象台的遗迹等。
教师补充: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中,精美玉器——表明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内城、外城、宫城——表明城市出现;贵族墓葬陪葬品丰富——表明阶级分化。结论:早期国家形成。
教师总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三)远古的传说
1.教师提问:华夏族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教师提问: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那么,尧、舜、禹是怎样实现权力过渡的
学生回答:禅让制。
教师补充: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3.教师补充:舜在位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水患,民不聊生。他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考古发现知道了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为代表的早期国家的形成;我们知道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历史渊源。先人身上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板书设计◇
中华文明的
起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