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史料实证
了解东汉建立及光武中兴,认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发展。
唯物史观
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史解释
通过学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理解东汉衰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统秦两汉”是朝代歌中对秦汉时期的概括,我们都知道两汉指西汉和东汉,其实在两汉之间,还有一个朝代。即王莽创立的新朝,把汉朝的历史折成了两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王朝,并了解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
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教师讲述: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
学生回答:没有。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述: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73~74页,回答东汉开国初期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生回答: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总结: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4.教师提问: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二者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师生总结: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被长期执行,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5.教师提问: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农业方面: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手工业方面: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水排的发明,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教师讲解: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这一时期,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被阉割过的男子。
2.表格展示:
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 帝 殇 帝 安 帝 顺 帝 冲 帝 质 帝 桓 帝 灵 帝 少 帝 献 帝
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 (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教师提问: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状况 这一状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且寿命不长。这一状况容易导致大权旁落。
3.教师提问:观察下图,说一说东汉中期以后,年幼的皇帝与长大的皇帝分别依靠谁。这一变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学生回答:年幼的皇帝依靠外戚,形成外戚专权局面;长大后的皇帝,依靠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取权力,又形成了宦官专权局面。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教师总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三)黄巾起义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76页,归纳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
学生回答: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教师补充:广大民众无法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最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教师引导:说说黄巾起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官府发动猛烈进攻。东汉统治者调和内部矛盾并调集军队进行镇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最后被镇压下去。
3.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最终失败了。那么,它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引发了各地州牧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4.师生归纳:比较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教师总结:相同点——都是用武装革命手段反抗压迫,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不同点——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行动。
三、课堂总结
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最终黄巾起义爆发。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