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7 15: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史料实证
通过史料,理解汉化改革对鲜卑族和北方民族交融产生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
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
历史解释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淝水之战,理解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掌握十六国和北朝政权的更迭。
家国情怀
理解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南朝,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北朝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二、新课讲授
(一)淝水之战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07页,说说“十六国”政权。
学生回答: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教师讲述: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08页,用表格归纳“淝水之战”内容。
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和东晋
结果 前秦失败,东晋胜利
特点 东晋以少胜多
成语典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4.问题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前秦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99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我们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苻融说:“群臣说不可伐晋,都是忠臣,因为鲜卑族、羌族都把我们当做仇敌,经常找机会报复,现在轻易讨伐东晋,我害怕不仅讨伐不成功,而且后患无穷。”
石越说:“东晋有长江天险,并且老百姓都归附朝廷,这时不可以进攻东晋。”
学生回答: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东晋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且内部稳定;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教师讲解: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教师展示:
建立时间 民族 都城 统一北方 的时间
北魏 4世纪后期 鲜卑拓跋部 平城 439年
  教师讲述:尽管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北魏政权在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2.材料展示:
材料一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二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三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教师提问: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北魏阶级矛盾激化,材料二表明北魏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三表明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
3.教师提问: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回答: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洛阳是历史名都,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教师展示: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规定,“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材料二
材料三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步六孤 拔拔 独孤
改为汉姓 元 贺 穆 陆 长孙 刘
  材料四 孝文帝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教师提问: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什么举措
学生回答: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教师提问:北魏孝文帝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根据材料二回答,汉服与胡服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胡服狭而短,窄领小袖;汉服宽而长。
教师提问: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的什么措施 此举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改鲜卑姓为汉姓。此举的目的是使鲜卑人更好地认同和学习汉族文化,促进民族交融。
教师提问:材料四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举措 这一举措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此举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教师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北朝政权更替
图片展示: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示意图,说说北朝政权更替情况。
学生回答: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教师讲解:民族的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阅读教材第110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领域 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 内迁的各族人民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也学习北方各族人民的畜牧经验
续表
政治制度 北朝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生活 汉族人民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民族关系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2.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有哪些 并思考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方式:战争、和亲、人口迁徙、改革。变化:从民族对立到民族交融。
教师总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
◇板书设计◇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