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
出古诗题目《枫桥夜泊》。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平翘舌音,争取念通顺。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的生字他有没有读正确。
一位学生读本首诗。
师:你们有意见吗?
生:
“乌啼”
的“啼”ti。
师:读一下这个词。
生:第三句“苏、寺”是平舌音。
师: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我们在学古诗时,如果联系书上的解释理解诗意就方便多了。请大家默读,注意看看书上的注解,试着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明白了吗?
学生默读。(有个别学生还在轻声读)
师(走过去轻声说):默读就是把嘴巴闭上,心里读。
学生安静地默读。然后小组交流诗义。
师:下面我们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最后一句。半夜,钟声敲响了,客船也从远方来到了苏州。
师:同学们有没有意见?
生:应该是寒山寺钟声敲响了,这个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生:我理解了当时环境比较灰暗,因为“乌啼”,在我眼中是比较昏暗的。而且“霜满天”,在我眼中也是灰蒙蒙的。
生:“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愁眠”,我感到诗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生:我想解释一下前面两句。乌鸦啼叫,秋霜布满了云天。伴随着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灯火,思乡的感情使诗人难以入眠。
生:我还知道这是诗人经今江苏枫桥边,船停靠时看到的风景。我是看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把大家刚才说的话整理起来,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如果要给你想象中的这一幅画加个题目,你会加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这是一副怎样的的江南秋夜图。
(
)的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副凄凉而又幽静的的江南秋夜图。
生:我认为这是一副辽远的的江南秋夜图,朦朦胧胧之间看到的。
师:是啊,凄凉而美丽。
师:这是一幅如此凄凉,如此幽静,如此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啊!同学们,我们读古诗,除了要了解诗句大概的意思,还要通过想象走进诗里!请闭上眼,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走进古诗的情境吧!(配音乐)请同学们轻轻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幅江南秋夜图。
在音乐声中,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刚才你读诗时,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这位诗人写出这样凄凉的诗,我感觉他很孤单。
生:他非常地思念家乡。
生:他好象有过不幸的遭遇。
生:他的心很孤独。因为第一句话就体现了周围的环境,很凄凉。
师:那诗人心中的这种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表达出来的?请同学们边读边把景物圈出来。
学生圈景物,教师巡回。
师: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圈的词语。
生:我觉得是“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寒山寺和客船。
师:对他的话有没有补充?
生:“霜满天”也是诗中的景物。
生:还有“钟声”。
师:是啊,这也是诗中不可缺少的一物啊!
师:请大家再看看这些词,请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准备。
生:我选择的是“月落”和“乌啼”。我仿佛看到了月亮西沉,乌鸦啼叫的一个画面。
生:我感到诗人很孤单,只有月亮和乌鸦在陪伴着他。
生:我仿佛看到乌鸦叫着,从天空中划过,然后飞走了。
生:我觉得“乌啼”体现了周围环境的幽静,没有别的声音。让人感到很凄凉。
师:此时此刻张继最希望听到哪些声音呢?
生:我认为张继最想听到的是家乡人的声音,比如他的父亲母亲。
生:还想听到朋友的声音。
师:是啊,朋友们可以跟他一起谈酒吟诗。
生:张继此刻最希望听到亲人们在呼唤他回来。
师:也许他最想听到的是亲人谈笑,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闲聊;他也许最想听到儿女撒娇、老母老父的叮咛……可这一切有吗?
生:没有。
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声声乌啼,有的只是一片片寒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寒霜,会满天吗?李白说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霜明明是打在地上的啊,为什么是霜满天呢?
生:因为当时天气很寒冷,霜是很冷的。
师:你看,连乌鸦都无法睡眠,所以还在啼唤。
生:这霜好比诗人心中的忧愁,所以才会感到“霜满天”。
师:是的,他的心感到十分的寒冷。
生:“霜满天”代表他的心情,他眼中看到的似乎都是霜。
师:好像都是霜了,但真的有满天寒霜吗?
生齐说:没有!
生:说明思念家乡的感情已经爬满了他的心间。
师:是啊,他一个人---------
生:非常的孤单。
师:和他做伴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空气中流动着一丝丝寒意,让他的心--------
生:也更加寒冷。
师: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下这句话,拿起书----------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乌啼、落月、霜满天,这江枫、渔火,这种种景物,化为了一个字,那就是张继此刻的心情,一起说---------
学生齐说:愁!
教师板书“愁”。把愁的感受读进去,自由读读。
生有感情读
师:我感到了这种淡淡的愁意。
生有感情读
师:我感受到了这种凄凉。
生有感情读
师:他多么忧伤,连声音都快发不出了。我们一起读,读出那种淡淡的忧伤。
学生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句,找了这些词,你还选择了哪些词说说?
生:这时候,从寒山寺远远地传来了钟声,使张继更加忧愁。
师:你看到哪几个词语的时候-------
生:我看到“寒山寺”和“钟声”的时候,眼前仿佛浮现了这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从寒山寺飘来了一阵一阵的钟声。那钟声一下一下敲打着他的心,将他的心压在底下。
师:是啊,从寒山寺传来了一阵一阵的钟声。(出寒山寺图)你听,那钟声响起来了,那钟声透过茫茫夜雾幽幽远远的传了过来,他思绪万千更是------
生:愁啊!
师:读-------
生齐读。
师:让我们登上渔船,回到那个秋夜吧!今天张继只能在渔船上过夜,伴随的只有船上的点点灯火和江边的棵棵枫树-----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有话想问问张继。你想问什么呢?
生:我想问张继,你为什么睡不着?
生:我想问张继,你为什么那么忧愁?
生:我想问张继,你是不是很想念家乡,是不是很久不能回家?
生:我想问张继,你为何忧愁?
师:是啊,张继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啊?你在愁什么?
生:我认为他可能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
生:我认为张继很久没回家乡,他在思念家人。
生:我认为张继因为某些事情带来了某些压力,而产生了对家乡的怀念。
师:的确,当时张继去长安赶考,他文才出众满以为此次必能高中,可那长长的榜单上就是没他的名字。于是坐船归来到姑苏枫桥边时,看见当时的情景,心情抑郁,这是---------落第之愁。正是因为他满怀愁思,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绪啊!《枫桥夜泊》起--------
学生齐读
师:张继仅仅是愁理想没实现吗?他还愁什么?
生:我想他还在愁,家乡的亲人怎样了。
生:我想他还可能在愁国家。因为你刚才说过,他满腹才华,但是没有被录取,说明当时的朝廷可能昏庸腐败。
师:真不错。我们很多同学猜得很有道理,当然也有一些不一定对。但我们通过猜想却能进一步理解张继的愁。是啊,(教补充简介)张继,生活在唐代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那时唐王朝正经历了安史之乱,那时战火连续不断,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诗人张继用笔道出了自己滔滔不尽的愁思啊!
师:因为战乱,田地荒芜无人耕种,长满了野草啊!这怎能不让张继愁上加愁呢!这思乡之苦,这漂泊之忧,自己理想没能实现之郁,这种种感受化为了------生齐读说:愁
!
师:《枫桥夜泊》起--------
学生齐读本诗。
教师(出图片并配乐,描绘诗的意境):明月西沉,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啼叫,卧在舟中的张继感到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渔火,他难以入眠。在这样一个静谧的深夜,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传来悠远的钟声,显得格外清晰……我们好好地回味回味,感受这愁眠的一夜吧!
师生共同吟诵本诗。
如果同学们有时间有兴趣,也可以到苏州的寒山寺一游,追寻张继留下的足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