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5:5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②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③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①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
②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羲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③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④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以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其本身是客观的、中性的,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中国之所以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是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D.材料二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也可以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轻易断言历史学是时间科学,我们应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
B.汤因比生活的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数量已超过650个,其中很多已走向时间的终点,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
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时间意识极强。
D.“历史是道的显现”既强调了历史应该服务于人类的道德和社会发展,又体现了中国历史编纂中的时间意识。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将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关联,《新唐书》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A.A B.B C.C D.D
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
5.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蝼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
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痛苦”与“极舒服”这对自相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男人无私伟大的父爱。
B.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
C.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
D.“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女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这里却说上帝“宽容”,因为听凭孩子死去而无力施救,对一个母亲来说更痛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倒叙方式,一入笔先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B.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
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比如“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同时运用比喻修辞,表现出母亲的痛苦与无奈。
D.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景都是模糊的,这种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力度。
8.请你具体分析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善”与“恶”。
9.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秋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十二月,公军官渡。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节选自《三国志·武帝本纪一》)
材料二: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记;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
(节选自《三国志·武帝本纪一》裴松之注)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乃引军A兼行B趣白马C未至D十馀里E良大惊F来G逆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驻军,用作动词,与《苏武传》“舆归营”的“舆”用法相同。
B.亡,逃跑,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C.济,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相同。
D.以,按照,依照,与《屈原列传》“以浮游尘埃之外”的“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攸向曹操进谋:到延津后,假意派兵渡河,佯攻袁绍后方,以逼使其向西应战,从而分其兵力。
B.颜良、文丑都是袁绍麾下的名将,然而在白马的战役中,他们都被当时身在曹营的关羽斩于马下。
C.曹操与荀彧二人都认为袁绍只是平庸的领袖,他的军队虽人数众多,但战斗力不强,不值得恐惧。
D.袁绍后来再次领兵逼近官渡,他堆垒土山挖掘地道。曹操也于本营内堆山挖沟,与袁绍针锋相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
(2)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14.《三国志·武帝本纪一》记载官渡之战时,操军不满万人,而裴松之却以为不然。裴松之依据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冬夜对书卷有感
陆游
人生如梦终当觉,世事非天孰可凭?
万卷虽多当具眼,一言惟恕①可铭膺。
所闻要足敌忧患,吾道岂其无废兴?
白发萧萧年八十,依然父子短檠②灯。
[注]①《论语·卫灵公》有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短檠:矮灯架,借指小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联叙写了自己冬夜读书时的感悟,也可视为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首联以反问揭示世事是变化的,不能沉溺于人生的表象和天命的虚幻中。
C.颈联强调学习的意义和道的永恒,通过学习、追寻道能应对遇到的困境。
D.尾联以“依然”二字展现年老的自己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传承的重视。
16.同样面对“万卷”,杜甫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形容书读得多的意义,本诗颔联作者讲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 , ”,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 ”,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就会让人担心镜面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水边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短暂一环。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节选自韩少功《遍地应答》)
18.画波浪线部分“逐一”“渐次”两个词,如果去掉,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19.问可分为疑问、设问、反问,形式不尽同,效果也各异,试分析划横线部分的“问”的艺术。
20.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就会让人担心镜面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一句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对着大海喊:“大——海——,我们爱——你——”。
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C.酒吧看上去生意不错,烛光幽暗,顾客很多——大都是外国人。
D.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搜索引擎中的很多搜索结果,已经被AI(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占据,而其中 ① 。
想象一个场景:当你的作业或者论文面临截止日,而你的工作进度又实在“惨不忍睹”,于是只好让AI根据你的描述生成一段文字来“滥竽充数”,这就是“垃圾内容”的一种。没有营养的、虚假的内容在AI的“帮助”下充斥网络,要想从这些“垃圾内容”中 ② ,无异于大海捞针,时间成本大大增加。
这些“垃圾内容”的产生都是AI的错吗 ③ ,这么回答的原因在于,AI能够变得越来越智能,依赖人工智能训练师通过语言模型等不断训练AI,训练师通过输入大量文字、图片等内容,帮助AI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容生成能力,但也让那些靠生产“垃圾内容”牟利的垃圾信息制造者盯上了AI,AI被迫成为这些人生产“垃圾内容”的“帮凶”。
AI产出了不少“垃圾内容”,但源头是人类对AI技术的滥用。因此,加大对技术使用者的监管,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良性共进,将成为AI下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AI能否长久造福人类的关键。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12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对《黑神话:悟空》在全球年度游戏大奖中获奖表示祝贺。林剑说,当东方美学邂逅现代科技,当传统文化融入新兴产业,为大家打开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唤起全球玩家的情感共鸣,激发不同文明间的双向奔赴。
《黑神话:悟空》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蓝本,游戏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同时,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表现,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全球玩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B 4.①首先,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以此反驳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学家是“分段时间”的偏见;②接着,用中国史学家使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使用纪事本末体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来证明中国历史学家克服了西方认为的时间“分段化”;③最后,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以此强有力地反驳了对方偏见。 5.①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②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③中国历史时间整体上是连续时间。“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
6.B 7.C 8.①一方面,士兵身上有着一般的人性,他爱自己的孩子和兄弟,渴望战争结束,回到家乡。②另一方面,他深受法西斯思想毒害,认为杀人是结束战争的正确方式,以致冷酷残暴,泯灭了人性和良知。 9.①婴儿是小说的线索。地下室内外两条线索,都是围绕婴儿的命运变化逐步展开并推进的。②婴儿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凭借。女人伟大的母爱以及她的痛苦、挣扎和死亡,士兵的残暴冷酷和人性上的矛盾,都是通过他们对待婴儿的态度来体现的。③婴儿是小说主旨的集中体现。小说揭露战争、反省人性的主旨,主要是通过婴儿的悲惨命运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的。
10.CEF 11.C 12.B 13.①众位将领认为敌军骑兵太多,不如撤退守卫(或退守)营寨。荀攸说:“这是用来引诱敌人的,为何要撤退呢!”
②您以至弱的兵力抵挡至强的军队,如果不能制胜,一定被袁绍打败,这正是取得天下的关键时刻。 14.①计算兵力,曹操从最初起兵到官渡之战时,兵力不可能不满万人。
②依据情理,曹操不可能仅以数千之兵长期与袁绍相抗衡。
15.C 16.①书读得多可以帮助自己深刻理解人生和世事,但也要有辨别是非对错的眼力,不能盲目接受。
②需要牢记儒家“恕”道这一行为准则。
17.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草创未就 就极刑而无愠色
18.①逐一,表示一个接一个地,强调逐个进行、单独完成的过程。渐次,表示逐渐,渐渐,用于描述事物发展的过程,强调变化是逐步发生的,而不是突然的。②使用“逐一”“渐次”,更具画面感,能更生动形象而准确地描述出经揉挤、折叠和摇荡的碎片化的倒影,从层层褶皱中一个接一个地释放,逐渐地舒展和平复的变化过程。如去掉这两个词,就没有这个表达效果了。 19.①第一处为设问,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思考,从而更好地引出下文的答案。②第二至四处为反问,增强气势,强化情感,答案在问中逐步呈现,突出了作者对上帝的独特认识。 20.C
21.①不乏“垃圾内容”(又有很多“垃圾内容”)
②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③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不是/并非如此) 22.示例:加大对技术使用者的监管力度,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良性共进,将成为AI下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AI能长久造福人类的关键。
23.例文:
奏出文化之魂与科技之翼的时代交响
《黑神话:悟空》的夺目表现,是文化与科技的双重奏。它将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全新的光彩。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科技力量的颂歌,它展现了文化与科技相互交织、共同进步的壮丽图景。这启示我们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才能演奏出跨越时空的华丽交响。
科技的翅膀,不仅让游戏更加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更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如何以更加多元、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与不同文明进行对话和交流。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行不悖,东方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和谐共生。正如林剑所言:“当东方美学邂逅现代科技,为大家打开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这扇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国际友人通过这扇窗,窥见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韵味。李子柒,这位田园生活的记录者,用镜头书写了一部部中国传统文化的诗篇。她的每一个视频都像是一扇打开中国古老文化的窗户,从手工造纸到酿造酱油,从传统刺绣到制作传统乐器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与《黑神话:悟空》在不同的领域,共同肩负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命,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勇于创新。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无论是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还是《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的热播,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的典范。青年设计师李薇,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国际潮流的时装作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都用现代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绽放异彩。
展望未来,文化与科技的交响还将继续奏响。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发扬我们的文化优势,用科技的力量为其插上翅膀,让其在全球舞台上展翅翱翔。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地接纳不同文明的文化成果,让它们在相互借鉴和交流中共同繁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