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缘景明情的方法,体会诗歌景美、理美、情美的完美融合。
3.感受诗人对人生哲理和真情的深刻思考,领略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人生哲学和真情。
教学重点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缘景明情的方法,体会诗歌景美、理美、情美的完美融合。
教学难点
通过缘景明情的方法,体会诗歌景美、理美、情美的完美融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诗人灿若繁星的唐代,有一位叫张若虚的诗人,仅凭一首诗,就把”月”的吟咏推向顶峰。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孤篇压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轮明月。
二、背景介绍
(一)了解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三、初步感知
( 一 )解题
明确:《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二)字音
滟滟(yàn) 芳甸(diàn) 霰(xiàn) 汀(ting)
捣衣砧(zhēn) 碣石 潇湘
(三)词义
1.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霰: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3.汀:水边平地,小洲。
4.月轮:指月亮。
5.穷已:穷尽。
6.但见:只见、仅见。
7.悠悠:渺茫、深远。
8.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楼中思妇。
9.玉户:用玉装饰的门。
10.月华:月光。
四、文本详析
(一)结构层次明确
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远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永恒
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
4.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二)探讨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
明确: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晏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三)全诗以写景为主,前面的景与后面的景有什么区别
明确:前面为纯自然之景,后面的景有了人的行迹,融入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
(四)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 我们能否用四字短语概括画面 的意境特点
明确:1.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喜爱
2.空明澄澈、迷离恍惚、幽美恬静、空灵迷茫、静谧清丽。
(五)诗中哪些句子是作者望月而产生的哲理思考 找出请加以赏析。
明确:
赏析示例: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 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 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 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六)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游子 哪些句子是写思妇
明确:
1.描写思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明月、闺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
(2)诗歌中的意象,由于历史的沉淀,往往具有独特的内涵,抓住这些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鸿雁”和“鱼龙”,暗含鱼雁传信。请分析徘徊之月在本诗中的独特的内涵。
明确:
徘徊之月: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 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3)根据”卷”和“拂”两个动作,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思妇的心理
明确:“卷拂”两个动词表现了思妇看到月光触景生情,反而相思又深,想敢走这恼人的月光的思念的烦躁与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2.描写游子:
明确: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闲潭、落花、流水、海雾、江树、明月
(2)“落花”"流水”两意象有何特定内涵
明确: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 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五、深入探究
(一)意象积累
1.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
象:则指客观事物(景象)。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可以是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象。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2.常见意象
离别游子: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
凄凉悲愁: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
高洁隐逸: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
思念家乡: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
音信书信:青鸟鸿雁雁足尺素
内心高洁:白雪玉壶冰心
3.常见意境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二)思想主题
月亮,自从上古时期,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主角。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
而张若虚却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超越及时行乐的思想局限,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