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振兴小学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一、填空题
1.(2023五上·兰溪期中) 像正在发光的电灯这样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作 ,比如 。
【答案】光源;太阳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
2.(2023五上·兰溪期中) 人们发现野生猩猩能将树枝做成“长矛”进行捕鱼,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 (填“深”或“浅”)一些。
【答案】深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由于折射作用,这个虚像会出现在鱼实际位置的上方,即相对于鱼的实际位置更“浅”。因此,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会比其实际位置更浅。
3.(2023五上·兰溪期中) 科学家利用 原理,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答案】光的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射器)后,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反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4.(2023五上·兰溪期中) 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答案】直线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不能继续传播,在物体的后面便有一个光不能到达的阴暗区域,就形成了影子。
5.(2023五上·兰溪期中) 如图所示,将铅笔分别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我们发现 (填“垂直”或“倾斜”)放入的铅笔看上去弯折了,这是由于光发生了 。
【答案】垂直;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如水)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由于光的折射,我们从空气中看到水中铅笔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看起来铅笔好像弯折了。
6.(2023五上·兰溪期中) 当灯光照射到书本上时,光会发生 ,当这些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时,我们就看到书上的文字或图像了。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分解成 种颜色的光。
【答案】反射;七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当灯光照射到书本上时,光会发生反射,当这些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时,我们就看到书上的文字或图像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7.(2023五上·兰溪期中) 从方形鱼缸的 (填“正面”“侧面”或“一条棱处”)观察,里面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这是因为光的 。
【答案】一条棱处;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所以光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变;当光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改变。所以从鱼缸的一条棱观察,里面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8.(2023五上·兰溪期中) 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地形有 、高原、 、盆地、 等。
【答案】山地;平原;丘陵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又称地貌。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一般在200米以下;山地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一般在500米以上;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的总称。
9.(2023五上·兰溪期中) 我们在课堂上制作的简易潜望镜中安装了 面镜子,可以让光的方向改变 次。
【答案】两;两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10.(2023五上·兰溪期中)成语“水滴石穿”说明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是 (填“迅速的”或“缓慢的”)。
【答案】缓慢的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除了风的作用,比如 成语“水滴石穿”说明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成语“水滴石穿”说明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是缓慢的。
二、单选题
11.(2023五上·兰溪期中)“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水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是自然光源
B.水中的月亮是由于光的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水面的作用相当于平面镜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月亮自身不能发光,反射的太阳的光,月亮不是光源,A的说法错误。
B、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不是光沿直线传播,故B的说法错误。
C、“猴子捞月”的故事说的是猴子看见水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水里了。水中出现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水面的作用相当于平面镜,故C符合题意。
12.(2023五上·兰溪期中)下面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皮影戏
B.灯罩内部涂白色油漆
C.医生戴的额镜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反射的认识, 灯罩内部涂白色油漆 、医生戴的额镜都用到了光的反射原理,皮影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13.(2023五上·兰溪期中)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点燃的蜡烛 B.阳光下的镜子 C.月亮
【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根据对光源的认识,萤火虫、点燃的火柴、太阳、都是光源,没有点燃的蜡烛、镜子、打火机不属于光源。
14.(2023五上·兰溪期中) 观察中国地形图,可知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
A.西低东高 B.西高东低 C.东西同高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巍峨高耸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5.(2023五上·兰溪期中) 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上会呈现出红色的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里描绘的太阳在水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
16.(2023五上·兰溪期中)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用肉眼( )。
A.能看到红纸 B.能看到白墙
C.能看到镜子 D.看不到任何物体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眼能够看到发光的物体即光源,是因为它发出的光进入人的眼中,引起视觉;人眼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光源的光进入眼中,引起视觉。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光源,房间内的物体也就不能反射光,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任何东西。可见D符合题意。
17.(2023五上·兰溪期中)光能穿过的物体( )。
A.玻璃窗 B.水泥墙 C.实木门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影子
【解析】【分析】光可以透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不通过不透明物体,玻璃窗是透明物体,水泥墙和实木门是不透明物体。
18.(2023五上·兰溪期中)某地区地形高低起伏较小、坡度较缓,有连绵不断的平缓山丘。下列地形的特点与这段描述相符的是( )。
A.丘陵 B.山地 C.平原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丘陵地形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 ,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丘陵坡度一般较低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
19.(2023五上·兰溪期中)当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宽广平缓的平原时,携带泥沙的能力会( )
A.保持不变 B.逐渐变弱 C.逐渐变强
【答案】B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过,坡度大流速快,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水中携带的泥沙较多;流到宽广平缓的平原时,河床变宽,流速变慢,对土地的侵蚀减小,发生沉积现象,河水携带的泥沙减少。
20.(2023五上·兰溪期中) 2021年5月,云南发生6.4级地震。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B.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准确预测地震
C.发生地震时应迅速到房屋内躲避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A正确;
B、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在地震监测和预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B错误;
C、当地震发生时,如果人在室内,应该迅速躲到桌子、床铺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或旁边,保护好头部,并远离窗户、吊灯等可能掉落的物品。而不是迅速跑到房屋内躲避,因为房屋在地震中可能会倒塌,C错误;
故答案为:A。
21.(2023五上·兰溪期中)在模拟降雨给土地带来变化时,在小山丘的顶部撒上一些红色沙子是为了( )。
A.使小山丘更美观 B.使小山丘更结实 C.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在模拟降雨给土地带来变化的实验中,使用红色沙子的主要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通过在小山丘的顶部撒上红色沙子,当雨水流下时,红色沙子的移动和沉积会形成明显的痕迹,从而更容易观察到土壤侵蚀、沉积等现象的发生和程度。这种方法有助于更直观地理解降雨对土地的影响。
22.(2023五上·兰溪期中)治水必须先治山”,必须在山坡和沙地植树、种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减弱噪音
C.减缓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植被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被侵蚀的情况与植被覆盖情况有关,植被覆盖情况好,侵蚀较少,植被覆盖情况差,侵蚀较多。因此在山坡和沙地植树、种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缓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防止水土流失。
23.(2023五上·兰溪期中)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的是( )。
A.岩石风化 B.土地侵蚀 C.火山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火山运动是地球内部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上升到地表而形成的地质现象。地幔中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冲破地壳喷发出来,所以火山运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岩石风化和土地侵蚀都是由于地球外部因素引起的。
24.(2023五上·兰溪期中)教室里的墙涂成白色可以让教室更明亮,这利用了光的( )原理。
A.直射 B.反射 C.折射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教室里的墙涂成白色可以让教室更明亮,这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25.(2023五上·兰溪期中)下列关于水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对地表具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B.水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缓慢的,这一点与风的作用相似
C.水和风、地震、火山喷发一样都能改变地形地貌,都属于外部因素
D.水流得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就弱,颗粒大的泥沙会先沉积下来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水对地表具有侵蚀和沉积作用,A正确;
B、水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缓慢的,这一点与风的作用相似,B正确;
C、水、风、地震、火山喷发等都是能够改变地形地貌的因素。其中,水和风属于外力作用,而地震和火山喷发则属于内力作用,C错误;
D、水流得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就弱,颗粒大的泥沙会先沉积下来,D正确;
故答案为:C。
26.(2023五上·兰溪期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可以证明地壳会发生变动。下列证据中,不能说明地壳会发生变动的是( )。
A.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 B.高山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C.我国南海进行填海造岛 D.不断扩张的东非大裂谷
【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壳变动是地球内部重要的地质现象,通常会有相应的自然迹象留存。选项A中,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是地壳变动的典型表现,板块运动使得地壳薄弱地带岩浆上涌形成火山活动;选项B里,高山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这是地壳抬升的有力证据,说明曾经的海底区域因地壳运动变成了高山;选项D中,不断扩张的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张裂拉伸的结果,直观体现了地壳的动态变化。而选项C,我国南海进行填海造岛是人类为了特定目的进行的工程建设活动,并非自然因素导致的地壳变动,所以它不能说明地壳会发生变动。
27.(2023五上·兰溪期中)将一根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当我们将一根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时,由于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会导致我们观察到的筷子位置与实际位置有所偏差。具体来说,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会向上偏折,好像筷子在水面处被折断了一样。
28.(2023五上·兰溪期中)在太空看星星比在地球上更亮且不会闪烁,地球上看星星一闪一闪是因为( )。
A.星星离地球近且发出的光断断续续
B.星星发出的光全部被大气反射回去了
C.星星发出的光在传播时被大气折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星星发出的光在传播时被大气折射。这种折射效应导致我们看到的星星位置和亮度都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了闪烁的效果。
29.(2023五上·兰溪期中)如果将2021 年 12月 9日太空授课的陀螺涂成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快速旋转陀螺,会发现陀螺的颜色是( )。
A.白色的 B.红绿蓝三色的 C.多彩的
【答案】A
【知识点】光路图
【解析】【分析】白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相同比例混合可产生白光。因此,在圆盘上画出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均匀地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彩色轮时,我们会看到彩色轮变成白色。
30.(2023五上·兰溪期中)电影《地心历险记》的主角从地面出发,到达地心要经过的地球结构依次是( )。
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31.(2023五上·兰溪期中) 下列经平面镜反射后沿着入射方向返回的光线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其中并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光线会沿着入射光方向原路返回。
32.(2023五上·兰溪期中)在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模拟的是 ( )。
A.地球内部作用 B.地球外部作用 C.人类的活动
【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实验材料有土豆泥、铁盒子、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其中,土豆泥模拟火山、番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球内部作用,即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
三、画图与连线题
33.(2023五上·兰溪期中) 请画出潜望镜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34.(2023五上·兰溪期中)把下列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风的作用
弯曲的岩层 水(降雨)的作用
长白山天池 地震
敦煌的雅丹地貌 火山喷发形成
【答案】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风对地貌的影响;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析可知,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更是一种自然灾害,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自然景观;敦煌的雅丹地貌是经过强大的风力和流水的侵蚀造成的,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主要成因是水的作用;弯曲的岩层主要成因是地震。
四、实验探究题。
35.(2023五上·兰溪期中) 小科想研究侵蚀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一些准备。他将矿泉水瓶盖打了几个小洞,灌了 200毫升的水:再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洞,铺上石子,再倒入土壤,做成4种土壤样本,如图所示。
(1)要研究“有无植被”是否影响侵蚀,小科可以选择( )做对比实验; 要想研究“有无坡度”是否影响侵蚀,他需要选择(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乙和丁
(2) 在这个实验中,矿泉水瓶喷水是模拟 。
(3)(多选)在“有无植被对侵蚀影响”的实验中,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A.土地坡度 B.“降雨”量 C.“降雨”高度
(4)实验过程中,分别拿两个量杯放在土壤样本的下面接雨水。小科可以观察到没有植物覆盖的样本下流出来的水很 。(填“混浊”或“滴澈”)
(5) 下列做法中,可以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是( )
A.砍伐森林 B.植树造林 C.开山挖矿
(6) 如果选择模型甲和模型乙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的结论是( )。
A.土地侵蚀程度与降水量没有关系
B.植被越丰富,土地侵蚀程度越轻
C.土地坡度越大,土地侵蚀程度越轻
D.土地坡度越大,土地侵蚀越严重
【答案】(1)A;B
(2)降雨
(3)A;B
(4)混浊
(5)B
(6)D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1)要研究“有无植被”是否影响侵蚀,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有植被和一个没有植被的样本进行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样本有植被,而乙样本没有植被。因此,要研究“有无植被”是否影响侵蚀,小科可以选择甲和乙做对比实验。对于“有无坡度”是否影响侵蚀的研究,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有坡度和一个没有坡度的样本。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样本和丙样本都有坡度,但它们的坡度不同。因此,要想研究“有无坡度”是否影响侵蚀,他需要选择乙和丙。
(2)在这个实验中,矿泉水瓶喷水是用来模拟自然界的降雨过程。
(3)在“有无植被对侵蚀影响”的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保持其他可能影响侵蚀的因素不变。这些因素包括土地坡度和“降雨”量。因为这两个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侵蚀的程度,所以我们需要控制它们保持不变,以便准确地观察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4)实验过程中,没有植物覆盖的样本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刷,导致下流出来的水变得混浊。
(5)为了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我们应该采取能够增加土壤稳定性和减少雨水冲刷的措施。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盖,从而保护土壤不被雨水冲刷,因此是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有效方法。
(6)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
36.(2023五上·兰溪期中)“囊萤映雪”描述了两个家贫而又刻苦读书的人的故事。其中的“囊萤”是指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捉一些萤火虫来照明读书;“映雪”是指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月亮的光亮来读书。
(1)在“囊萤映雪”中,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 B.月亮 C.雪
(2)“映雪”这个故事中,孙康主要利用的是(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3)类似的故事还有“凿壁偷光”,讲述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利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匡衡利用的是(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1)A
(2)B
(3)C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光的特点。
(1)光源是指自身可以发光的物体。月亮、雪都是反射的光。
(2)“映雪”主要指的是利用月亮的光亮,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3) 凿壁偷光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
37.(2023五上·兰溪期中) 小科将卡纸剪成圆形,并在中间划开一道缝隙,将其粘在手电筒的光圈上;打开手电筒,会有一道狭窄的光束射出;然后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并拉上窗帘,开始进行光学实验。
(1)在实验中,小科用的卡纸是____(填字母)。
A.透明材料 B.半透明材料 C.不透明材料
(2)实验前,关闭所有的灯并拉上窗帘的目的是 .
(3)如图甲所示,小科用手电筒照射纸屏,调整手电筒距纸屏的距离后,能看清楚一道光束,这个过程中利用了____(填字母)。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4)如图乙所示,小科调整平面镜的角度,使光照射到点P位置,这个过程中主要利用了____(填字母)。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5)如图丙所示,手电筒发出的光经过镜子反射后,光的传播路线应为 (填“A” “B”或“C”)。
(6)如图丙所示,如果想让手电筒发出的这道光束照射到点 M,那么镜子应按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7)如图丁所示,小科想不改变各物体的位置,使光斑照射到纸屏后方的小球上。他需要借助 (填“一面镜子”“两面镜子”或“不需要镜子”)。
【答案】(1)C
(2)减少其他光线干扰
(3)A
(4)C
(5)B
(6)顺时针
(7)一面镜子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该实验是在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征,因此,以实验中用到的卡纸必须是不透明的。
(2)实验前,关闭所有的灯并拉上窗帘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其他光线的干扰,确保实验中只观察到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从而更准确地研究光的传播和反射等性质。
(3)小科用手电筒照射纸屏,并调整手电筒与纸屏的距离,直到能看清楚一道光束。这个过程中,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形成了清晰的光束。因此,这个过程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4)如图乙所示,小科调整平面镜的角度,使光照射到点P位置。这个过程中,光线在平面镜上发生了反射,改变了传播方向,最终照射到了点P。因此,这个过程主要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5)如图丙所示,手电筒发出的光经过镜子反射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可以判断,光的传播路线应为B。
(6)由于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增大,即反射光线远离法线。因此,为了让反射光线能够照射到点M,需要将镜子顺时针转动。
(7)如图丁所示,小科想不改变各物体的位置,使光斑照射到纸屏后方的小球上。这可以通过在障碍物的上方放置一面镜子来实现。镜子可以将光线反射到小球所在的位置,从而实现目标。
1 / 1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振兴小学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一、填空题
1.(2023五上·兰溪期中) 像正在发光的电灯这样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作 ,比如 。
2.(2023五上·兰溪期中) 人们发现野生猩猩能将树枝做成“长矛”进行捕鱼,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 (填“深”或“浅”)一些。
3.(2023五上·兰溪期中) 科学家利用 原理,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4.(2023五上·兰溪期中) 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5.(2023五上·兰溪期中) 如图所示,将铅笔分别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我们发现 (填“垂直”或“倾斜”)放入的铅笔看上去弯折了,这是由于光发生了 。
6.(2023五上·兰溪期中) 当灯光照射到书本上时,光会发生 ,当这些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时,我们就看到书上的文字或图像了。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分解成 种颜色的光。
7.(2023五上·兰溪期中) 从方形鱼缸的 (填“正面”“侧面”或“一条棱处”)观察,里面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这是因为光的 。
8.(2023五上·兰溪期中) 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地形有 、高原、 、盆地、 等。
9.(2023五上·兰溪期中) 我们在课堂上制作的简易潜望镜中安装了 面镜子,可以让光的方向改变 次。
10.(2023五上·兰溪期中)成语“水滴石穿”说明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是 (填“迅速的”或“缓慢的”)。
二、单选题
11.(2023五上·兰溪期中)“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水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是自然光源
B.水中的月亮是由于光的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水面的作用相当于平面镜
12.(2023五上·兰溪期中)下面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皮影戏
B.灯罩内部涂白色油漆
C.医生戴的额镜
13.(2023五上·兰溪期中)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点燃的蜡烛 B.阳光下的镜子 C.月亮
14.(2023五上·兰溪期中) 观察中国地形图,可知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
A.西低东高 B.西高东低 C.东西同高
15.(2023五上·兰溪期中) 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上会呈现出红色的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16.(2023五上·兰溪期中)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用肉眼( )。
A.能看到红纸 B.能看到白墙
C.能看到镜子 D.看不到任何物体
17.(2023五上·兰溪期中)光能穿过的物体( )。
A.玻璃窗 B.水泥墙 C.实木门
18.(2023五上·兰溪期中)某地区地形高低起伏较小、坡度较缓,有连绵不断的平缓山丘。下列地形的特点与这段描述相符的是( )。
A.丘陵 B.山地 C.平原
19.(2023五上·兰溪期中)当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宽广平缓的平原时,携带泥沙的能力会( )
A.保持不变 B.逐渐变弱 C.逐渐变强
20.(2023五上·兰溪期中) 2021年5月,云南发生6.4级地震。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B.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准确预测地震
C.发生地震时应迅速到房屋内躲避
21.(2023五上·兰溪期中)在模拟降雨给土地带来变化时,在小山丘的顶部撒上一些红色沙子是为了( )。
A.使小山丘更美观 B.使小山丘更结实 C.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22.(2023五上·兰溪期中)治水必须先治山”,必须在山坡和沙地植树、种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减弱噪音
C.减缓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防止水土流失
23.(2023五上·兰溪期中)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的是( )。
A.岩石风化 B.土地侵蚀 C.火山运动
24.(2023五上·兰溪期中)教室里的墙涂成白色可以让教室更明亮,这利用了光的( )原理。
A.直射 B.反射 C.折射
25.(2023五上·兰溪期中)下列关于水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对地表具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B.水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缓慢的,这一点与风的作用相似
C.水和风、地震、火山喷发一样都能改变地形地貌,都属于外部因素
D.水流得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就弱,颗粒大的泥沙会先沉积下来
26.(2023五上·兰溪期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可以证明地壳会发生变动。下列证据中,不能说明地壳会发生变动的是( )。
A.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 B.高山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C.我国南海进行填海造岛 D.不断扩张的东非大裂谷
27.(2023五上·兰溪期中)将一根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 B. C.
28.(2023五上·兰溪期中)在太空看星星比在地球上更亮且不会闪烁,地球上看星星一闪一闪是因为( )。
A.星星离地球近且发出的光断断续续
B.星星发出的光全部被大气反射回去了
C.星星发出的光在传播时被大气折射
29.(2023五上·兰溪期中)如果将2021 年 12月 9日太空授课的陀螺涂成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快速旋转陀螺,会发现陀螺的颜色是( )。
A.白色的 B.红绿蓝三色的 C.多彩的
30.(2023五上·兰溪期中)电影《地心历险记》的主角从地面出发,到达地心要经过的地球结构依次是( )。
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31.(2023五上·兰溪期中) 下列经平面镜反射后沿着入射方向返回的光线是( )。
A. B. C.
32.(2023五上·兰溪期中)在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模拟的是 ( )。
A.地球内部作用 B.地球外部作用 C.人类的活动
三、画图与连线题
33.(2023五上·兰溪期中) 请画出潜望镜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34.(2023五上·兰溪期中)把下列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风的作用
弯曲的岩层 水(降雨)的作用
长白山天池 地震
敦煌的雅丹地貌 火山喷发形成
四、实验探究题。
35.(2023五上·兰溪期中) 小科想研究侵蚀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一些准备。他将矿泉水瓶盖打了几个小洞,灌了 200毫升的水:再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洞,铺上石子,再倒入土壤,做成4种土壤样本,如图所示。
(1)要研究“有无植被”是否影响侵蚀,小科可以选择( )做对比实验; 要想研究“有无坡度”是否影响侵蚀,他需要选择(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乙和丁
(2) 在这个实验中,矿泉水瓶喷水是模拟 。
(3)(多选)在“有无植被对侵蚀影响”的实验中,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A.土地坡度 B.“降雨”量 C.“降雨”高度
(4)实验过程中,分别拿两个量杯放在土壤样本的下面接雨水。小科可以观察到没有植物覆盖的样本下流出来的水很 。(填“混浊”或“滴澈”)
(5) 下列做法中,可以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是( )
A.砍伐森林 B.植树造林 C.开山挖矿
(6) 如果选择模型甲和模型乙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的结论是( )。
A.土地侵蚀程度与降水量没有关系
B.植被越丰富,土地侵蚀程度越轻
C.土地坡度越大,土地侵蚀程度越轻
D.土地坡度越大,土地侵蚀越严重
36.(2023五上·兰溪期中)“囊萤映雪”描述了两个家贫而又刻苦读书的人的故事。其中的“囊萤”是指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捉一些萤火虫来照明读书;“映雪”是指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月亮的光亮来读书。
(1)在“囊萤映雪”中,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 B.月亮 C.雪
(2)“映雪”这个故事中,孙康主要利用的是(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3)类似的故事还有“凿壁偷光”,讲述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利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匡衡利用的是(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37.(2023五上·兰溪期中) 小科将卡纸剪成圆形,并在中间划开一道缝隙,将其粘在手电筒的光圈上;打开手电筒,会有一道狭窄的光束射出;然后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并拉上窗帘,开始进行光学实验。
(1)在实验中,小科用的卡纸是____(填字母)。
A.透明材料 B.半透明材料 C.不透明材料
(2)实验前,关闭所有的灯并拉上窗帘的目的是 .
(3)如图甲所示,小科用手电筒照射纸屏,调整手电筒距纸屏的距离后,能看清楚一道光束,这个过程中利用了____(填字母)。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4)如图乙所示,小科调整平面镜的角度,使光照射到点P位置,这个过程中主要利用了____(填字母)。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5)如图丙所示,手电筒发出的光经过镜子反射后,光的传播路线应为 (填“A” “B”或“C”)。
(6)如图丙所示,如果想让手电筒发出的这道光束照射到点 M,那么镜子应按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7)如图丁所示,小科想不改变各物体的位置,使光斑照射到纸屏后方的小球上。他需要借助 (填“一面镜子”“两面镜子”或“不需要镜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光源;太阳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
2.【答案】深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由于折射作用,这个虚像会出现在鱼实际位置的上方,即相对于鱼的实际位置更“浅”。因此,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会比其实际位置更浅。
3.【答案】光的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射器)后,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反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4.【答案】直线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不能继续传播,在物体的后面便有一个光不能到达的阴暗区域,就形成了影子。
5.【答案】垂直;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如水)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由于光的折射,我们从空气中看到水中铅笔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看起来铅笔好像弯折了。
6.【答案】反射;七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当灯光照射到书本上时,光会发生反射,当这些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时,我们就看到书上的文字或图像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7.【答案】一条棱处;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所以光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变;当光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改变。所以从鱼缸的一条棱观察,里面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8.【答案】山地;平原;丘陵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又称地貌。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一般在200米以下;山地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一般在500米以上;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的总称。
9.【答案】两;两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10.【答案】缓慢的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除了风的作用,比如 成语“水滴石穿”说明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成语“水滴石穿”说明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是缓慢的。
11.【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月亮自身不能发光,反射的太阳的光,月亮不是光源,A的说法错误。
B、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不是光沿直线传播,故B的说法错误。
C、“猴子捞月”的故事说的是猴子看见水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水里了。水中出现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水面的作用相当于平面镜,故C符合题意。
12.【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反射的认识, 灯罩内部涂白色油漆 、医生戴的额镜都用到了光的反射原理,皮影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13.【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根据对光源的认识,萤火虫、点燃的火柴、太阳、都是光源,没有点燃的蜡烛、镜子、打火机不属于光源。
14.【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巍峨高耸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5.【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里描绘的太阳在水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
16.【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眼能够看到发光的物体即光源,是因为它发出的光进入人的眼中,引起视觉;人眼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光源的光进入眼中,引起视觉。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光源,房间内的物体也就不能反射光,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任何东西。可见D符合题意。
17.【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影子
【解析】【分析】光可以透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不通过不透明物体,玻璃窗是透明物体,水泥墙和实木门是不透明物体。
18.【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丘陵地形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 ,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丘陵坡度一般较低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
19.【答案】B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过,坡度大流速快,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水中携带的泥沙较多;流到宽广平缓的平原时,河床变宽,流速变慢,对土地的侵蚀减小,发生沉积现象,河水携带的泥沙减少。
20.【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A正确;
B、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在地震监测和预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B错误;
C、当地震发生时,如果人在室内,应该迅速躲到桌子、床铺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或旁边,保护好头部,并远离窗户、吊灯等可能掉落的物品。而不是迅速跑到房屋内躲避,因为房屋在地震中可能会倒塌,C错误;
故答案为:A。
21.【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在模拟降雨给土地带来变化的实验中,使用红色沙子的主要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通过在小山丘的顶部撒上红色沙子,当雨水流下时,红色沙子的移动和沉积会形成明显的痕迹,从而更容易观察到土壤侵蚀、沉积等现象的发生和程度。这种方法有助于更直观地理解降雨对土地的影响。
22.【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植被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被侵蚀的情况与植被覆盖情况有关,植被覆盖情况好,侵蚀较少,植被覆盖情况差,侵蚀较多。因此在山坡和沙地植树、种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缓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防止水土流失。
23.【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火山运动是地球内部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上升到地表而形成的地质现象。地幔中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冲破地壳喷发出来,所以火山运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岩石风化和土地侵蚀都是由于地球外部因素引起的。
24.【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教室里的墙涂成白色可以让教室更明亮,这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25.【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水对地表具有侵蚀和沉积作用,A正确;
B、水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缓慢的,这一点与风的作用相似,B正确;
C、水、风、地震、火山喷发等都是能够改变地形地貌的因素。其中,水和风属于外力作用,而地震和火山喷发则属于内力作用,C错误;
D、水流得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就弱,颗粒大的泥沙会先沉积下来,D正确;
故答案为:C。
26.【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壳变动是地球内部重要的地质现象,通常会有相应的自然迹象留存。选项A中,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是地壳变动的典型表现,板块运动使得地壳薄弱地带岩浆上涌形成火山活动;选项B里,高山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这是地壳抬升的有力证据,说明曾经的海底区域因地壳运动变成了高山;选项D中,不断扩张的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张裂拉伸的结果,直观体现了地壳的动态变化。而选项C,我国南海进行填海造岛是人类为了特定目的进行的工程建设活动,并非自然因素导致的地壳变动,所以它不能说明地壳会发生变动。
27.【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当我们将一根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时,由于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会导致我们观察到的筷子位置与实际位置有所偏差。具体来说,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会向上偏折,好像筷子在水面处被折断了一样。
28.【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星星发出的光在传播时被大气折射。这种折射效应导致我们看到的星星位置和亮度都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了闪烁的效果。
29.【答案】A
【知识点】光路图
【解析】【分析】白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相同比例混合可产生白光。因此,在圆盘上画出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均匀地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彩色轮时,我们会看到彩色轮变成白色。
30.【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31.【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其中并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光线会沿着入射光方向原路返回。
32.【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实验材料有土豆泥、铁盒子、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其中,土豆泥模拟火山、番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球内部作用,即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
33.【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34.【答案】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风对地貌的影响;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析可知,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更是一种自然灾害,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自然景观;敦煌的雅丹地貌是经过强大的风力和流水的侵蚀造成的,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主要成因是水的作用;弯曲的岩层主要成因是地震。
35.【答案】(1)A;B
(2)降雨
(3)A;B
(4)混浊
(5)B
(6)D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1)要研究“有无植被”是否影响侵蚀,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有植被和一个没有植被的样本进行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样本有植被,而乙样本没有植被。因此,要研究“有无植被”是否影响侵蚀,小科可以选择甲和乙做对比实验。对于“有无坡度”是否影响侵蚀的研究,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有坡度和一个没有坡度的样本。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样本和丙样本都有坡度,但它们的坡度不同。因此,要想研究“有无坡度”是否影响侵蚀,他需要选择乙和丙。
(2)在这个实验中,矿泉水瓶喷水是用来模拟自然界的降雨过程。
(3)在“有无植被对侵蚀影响”的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保持其他可能影响侵蚀的因素不变。这些因素包括土地坡度和“降雨”量。因为这两个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侵蚀的程度,所以我们需要控制它们保持不变,以便准确地观察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4)实验过程中,没有植物覆盖的样本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刷,导致下流出来的水变得混浊。
(5)为了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我们应该采取能够增加土壤稳定性和减少雨水冲刷的措施。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盖,从而保护土壤不被雨水冲刷,因此是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有效方法。
(6)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
36.【答案】(1)A
(2)B
(3)C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光的特点。
(1)光源是指自身可以发光的物体。月亮、雪都是反射的光。
(2)“映雪”主要指的是利用月亮的光亮,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3) 凿壁偷光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
37.【答案】(1)C
(2)减少其他光线干扰
(3)A
(4)C
(5)B
(6)顺时针
(7)一面镜子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该实验是在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征,因此,以实验中用到的卡纸必须是不透明的。
(2)实验前,关闭所有的灯并拉上窗帘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其他光线的干扰,确保实验中只观察到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从而更准确地研究光的传播和反射等性质。
(3)小科用手电筒照射纸屏,并调整手电筒与纸屏的距离,直到能看清楚一道光束。这个过程中,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形成了清晰的光束。因此,这个过程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4)如图乙所示,小科调整平面镜的角度,使光照射到点P位置。这个过程中,光线在平面镜上发生了反射,改变了传播方向,最终照射到了点P。因此,这个过程主要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5)如图丙所示,手电筒发出的光经过镜子反射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可以判断,光的传播路线应为B。
(6)由于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增大,即反射光线远离法线。因此,为了让反射光线能够照射到点M,需要将镜子顺时针转动。
(7)如图丁所示,小科想不改变各物体的位置,使光斑照射到纸屏后方的小球上。这可以通过在障碍物的上方放置一面镜子来实现。镜子可以将光线反射到小球所在的位置,从而实现目标。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