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四单元复习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第四单元复习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6:30: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上第四单元复习讲义
一、字词梳理
第15课 《故乡》
(一)读读写写
(二)多音字
(三)形近字
●小试牛刀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字义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隐晦(hùi昏暗) 易主(yì容易) 抖着(dǒu颤动) 瓦楞(lénɡ沟条)
B.萧索(suǒ冷落) 胯下(kuà倒台) 祭祀(sì典礼) 装弶(jiànɡ捉鸟)
C.秕谷(bǐ不饱满) 无端(duān缘故) 如许(rú如果) 打拱(gǒnɡ作揖)
D.嗤笑(chī讥讽) 深黛(dài青黑色) 寒噤(jìn打哆嗦) 愕然(è吃惊)
【答案】D
第16课 《我的叔叔于勒》
(一)读读写写
(二)多音字
形近字
●小试牛刀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到半路,天突然下起了雨,他的衣服都湿透了,显得狼狈不堪。
B.虽然一年多没有见面了,但我从来没有忘记他,对他的思念与日俱增。
C.对做好这件事,我十拿九稳。
D.小明这次考试没考好,回到家,他的爸爸郑重其事地打了他一顿。
【答案】D【解析】D.“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的语境。
第17课 《孤独之旅》
(一)读读写写
(二)多音字
(三)形近字
●小试牛刀
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油麻地家底最厚实(丰富、富裕)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B.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C.空手回到窝棚(简陋的小屋)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D.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形容羽毛等松散开)的羽毛里。
【答案】B【点拨】“歇斯底里”原意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句中是指暴风雨异常猛烈。
●典题演练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祭祀(sì) 撬开(qiào) 诘据(jū) 嗤笑(cī)
B.煞白(shà) 女婿(xu) 栈桥(jiàn) 伶俐(líng)
C.愕然(è) 别墅(shù) 折本(shé) 惘然(wáng)
D.撅断(juē) 褴褛(lán) 阴晦(huì) 髀间(bì)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针对100万套保障房土地的供应问题,徐绍史昨天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能保证。”
B. 沈阳超市的“人参果”,不到一天就被一扫而空。
C. 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一直背负着贪婪、敏感、自私、歇斯底里的恶名,但从她的日记中,我们能看到她的苦衷。
D. 在我们关注现实后,才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收视率与日俱增。
【答案】D
二、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1.《故乡》作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我们已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2.《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本文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3.《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二)文体知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1)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3.小说线索及分类。
(1)定义: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作用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分类:从情节的发展划分为单线(指一篇小说只含有一种叙事线索,即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和双线(指一篇小说中有两个线索,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二者互相平行,共同为主题服务)两种。
4.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叙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小试牛刀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虚构的人物。
B.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章体裁。
C.《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者是曹文轩。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章暗线人物是于勒。
【答案】B【解析】“文章体裁”应为“文学体裁”。
2.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三要素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塑造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法。
B.鲁迅的《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C.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D.小说中的少年形象往往让我们难忘,如《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社戏》中的双喜和本文中的少年闰土。
【答案】B【解析】“鲁迅的《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小说集《呐喊》”有误,《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而不是小说集《呐喊》
3.《我的叔叔于勒》第6—11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于勒为什么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既丰富了于勒的形象,也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4.从《故乡》全文来看,小说运用了哪几种记叙方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文是顺叙的叙事手法:写“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描述那一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痛苦。
中间有插叙:插入少年闰土的内容、杨二嫂还是豆腐西施时的故事。结尾有补叙:补写杨二嫂拿“狗气杀”的事情。
作用:小说将几种叙事手法结合起来,让“现实”和“回忆”穿插交织,将几十年的人与事压缩在十几天中,使小说情节凝练,结构紧凑,内容翔实,同时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题。
三、表现手法
1.悬念的作用。
悬念是文学作品中通过设置疑窦或矛盾,激发读者“紧张与期待”心理的艺术手段(出自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其核心是“阅读期待”,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激发阅读兴趣。例:《驿路梨花》开头“我们”发现无人的小茅屋,产生“这是谁的房子?”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②推动情节发展。例:《孤独之旅》中“杜雍和为什么执意带小康去放鸭?”的悬念,随着情节发展揭示“成长需要磨练”的主题。
③增强艺术效果。悬念使情节“一波三折”,避免平铺直叙,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2.巧合的作用。
巧合是文学作品中“偶然事件”的设计,虽具有偶然性,但需符合“情理之中”的逻辑,其作用主要有:
①推动情节转折:巧合往往是情节从“常规”转向“非常规”的关键。
例:《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每次“偶遇妖怪”的巧合(如路过白骨精的地盘、误入盘丝洞),都是“取经”与“阻扰”冲突的集中体现,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
②增强故事趣味性:巧合带来的“意外性”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故事更具吸引力。
例:《骆驼祥子》中,祥子好不容易买了车,却因“兵荒马乱”被大兵抢走(出自《骆驼祥子》第一章),这种“巧合”反映了旧中国底层劳动者“命运由天”的悲惨现实。
3.铺垫与伏笔。
四、语法知识
(一)假设复句、条件复句概念
1.什么是假设复句?
假设复句,又称假设句。指分句之间具有假设关系的复句。前边的偏句提出一句假设的情况,后面的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之下所产生的结果。常用“如果(假如、要是、倘若、若是)……就(那么、那就、那么就、便)”等关联词语表示。
①如果所谓集体、法人的利益总是“重如山”,个人的利益总是“轻如毛”,那么消费者永远改变不了被损害的地位。(一致假设复句)
②即使没人提醒,你也应该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让步假设复句)
2.什么是条件复句?
条件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①白天晚上,只要她没睡着,嘴里就哼哼唧唧地唱歌。(充分条件句)
②回去把你们的粮食、钱财、土地老老实实地分给老百姓,要不然绝饶不了你们。(必要条件句)
③不管穷人富人,男儿女娃,在读书问题上都是平等的。(无条件句)
(二)假设、条件复句的区别
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的区别: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于假设。
如:
①如果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愿意奉陪到底。(假设复句)
②只要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就要奉陪到底。(条件复句)
●小试牛刀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是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一项是( A )
A.①如果妈妈能把我心心念念的书买回来,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②只要煤矿一开工资,这个城市就要热闹那么几天。
B.①虽然我早就预见了这个结果,但是听到这个消息时仍觉得难以接受。
②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把事情办好。
C.①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司机下了车,接着乘客也跟着下了车。
D.①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识、培育人才的地方。
②我宁愿轰轰烈烈地过几年,也不愿意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
【详解】A.两个句子分别是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B.两个句子分别是转折复句和条件复句;C.两个句子分别是假设复句和承接复句;D.两个句子分别是并列复句和选择复句;故选A。
五、小说阅读考点
考点一:故事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
(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括比较复杂的事件)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是补全情节,多用填空形式,答题前首先分好层次)
2.根据情节梳理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梳理情节,注意起伏变化,分好阶段层次,提炼关键词句。
3.情节安排顺序。(分析插叙的作用)
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有时也会有解释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附:倒叙的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的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4.指出串联情节的线索。
●小试牛刀
《故乡》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十年,以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安排情节。
明确:“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 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
(2)《我的叔叔于勒》以 为主线,以 为副线来安排情节,其中“盼于勒”是故事的________,“见于勒”是故事的________。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 于勒的贫富变化 开端 高潮 )
(3)用四个字概括《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明确:盼——赞——遇——躲
(4)《故乡》第12到30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插入了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断,表现我们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存在隔膜形成对比。
(5)《我的叔叔于勒》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角度一)开端:菲利普一家等待在美洲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因。发展:菲利普夫妇夸赞发财的于勒,希望于勒早日归来。高潮:他们在船上发现穷困潦倒的于勒。结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避之不及。(情节)
(角度二)原因:于勒行为不端,挥霍了家产,被打发到美洲。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更加贫困。菲利普一家等待在美洲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结果: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雨去。(逻辑)
(角度三)期待:于勒发财,菲利昔一家盼望于勒归来摆脱贫困。破灭: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心理)
(角度四)悬念: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这是为什么?因为于勒在美洲发财了。结局: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慈恨而归。(技巧)
考点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突出景物(环境)……特点;(2)渲染了……气氛;(3)烘托了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4)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揭示……(主题)。
3.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1)开头:①暗示社会环境;②奠定……的基调;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暗示、揭示……主旨。
(2)中间: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① 暗示、揭示……主旨;②呼应……
●小试牛刀
(1)指出下面的三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么?”
②“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明确:①②属于自然环境描写,③是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②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③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我的叔叔于勒》有两处环境描写,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出发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以明丽而轻快的景色烘托菲利普一家人“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他们认出穷水手是于勒时:“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以阴郁沉重的景色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巅峰跌落到失望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
(3)曹文轩一直认为:“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那么你认为小说《孤独之旅》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孤独之旅》中的大部分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心理,衬托了杜小康或迷茫或坚强的性格,有关暴风雨部分的景物描写则突出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大的舞台,当然也渲染了气氛。
考点三:人物形象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要抓住对人物的五种描写手法特点分析。如:
运用……描写,用了“××”“×××”等词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谁在……情况下的……心情(感情、性格、精神特点),突出了……(扣主题)。
要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物;同时,人物也能对环境起一定的作用,二者相互统一。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社会环境。
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只有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内心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2.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
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外貌、心理(内心独白)、细节。
(2)侧面描写:
①对比;②环境烘托;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
3.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
(1)小说主人公是谁?
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②揭示或凸显主旨;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语境写一段人物的心理活动)
(1)用第一人称;(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3)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
●小试牛刀
(1)《故乡》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明确: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 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 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
(2)《故乡》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因为通过塑造闰土这个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农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样的主题,杨二嫂也只是陪衬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3)莫泊桑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作者写“我”(即若瑟夫)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细腻地再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
(4)《撒野》这本书有句话说,“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个人物身上也有光,也散发着人性之光,他是谁?为什么?
明确: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
考点四:探究小说主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小试牛刀
(1)《孤独之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明确:本文讲了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故事,表达了孤独可以使人坚强的主题。
(2)对《故乡》的主题有三种观点,你赞同哪种,说说理由。
观点一: “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观点二: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观点三: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建立 纯真的人际关系。
示例:观点一: 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如闰土)
观点二: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闰土:少年→中年→?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现在的闰土)? → ?杨二嫂:年轻→中年→
观点三: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有人认为《我的叔叔于勒》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人认为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辛酸,有人认为小说也揭示了命运的无常,你赞同那种看法呢
示例: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的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从而表现了金钱让亲情变异,让灵魂扭曲的拜金主题。然而他们的“以钱论人”,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缺陷,也有生活所迫,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小说的主题可以理解为表现底层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从于勒原来霸占父亲的家产,到曾经也阔绰过,再到穷苦潦倒但宁肯做一个穷苦水手,也不回去的经历和表现,既可以看出他对尊严的坚守,又可以看到生命的无常,小人物在命运大网中的无奈。
考点五:鉴赏手法
作用分析:结合主题、上下文的特点来回答。比如:欲扬先抑的作用:把……和……(抑和扬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有吸引力。
常考的写作技巧有: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有伏笔必有照应)、伏笔、衬托、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结合等。
●小试牛刀
《孤独之旅》小说的体量很小,故事也不复杂,可是它的叙事技巧却值得思考,比如第一人称的的视角,此外还有哪些让你觉得精彩无比的技巧?
明确:小说先写“我”的家境,继而用“可是”一转,写我们对于勒叔叔的盼望。这就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小说开始插叙“我们”一家盼望于勒叔叔的原因。插叙的这一部分同样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接着,顺势一转,不再提盼于勒的事,转写大姐二姐的婚事。这又一次激发读者的兴趣。,叙事显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考点六:标题、段落的作用
1.标题的含义(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1)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两个角度来答题;(2)联系主题来分析,要答完整。
2.标题的作用。
(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暗示主题;(3)做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内容浑然一体;(4)设置悬念(或营造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小试牛刀
(1)既然《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那作者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有何深意?
明确: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是却以于勒为线索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和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
(2)有人说,孤独有高级和低级的区分,你怎么来理解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低级的孤独,让你倍感寂寞;高级的孤独,才是一个人完满的开始。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既有浅层次的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更高层次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可见杜小康从低级的孤独中实现了生命的超越。
3.段落的作用。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A.悬念式开头:
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式开头: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
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A.出人意料式结尾
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B.卒章显志式结尾
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C.戛然而止式结尾
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小试牛刀
(1)《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文章末尾要特意交代“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这一件事呢?
明确:这是故事的尾声,犹如绕梁余音,耐人寻味。从十多年念念不忘的殷殷期待到唯恐避之不及的转变,写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删去了开头和结尾,这是为什么?
开头: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结尾: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
考点七:语言赏析
1.这个句子(词语)好在哪里(或:从表达效果上点评句子;或: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2.修辞(妙词、写作手法、句式特点等)+效果词(生动、形象、传神、富有感染力等)+分析(结合文章主题、人物特点、典型事件等等)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含义。
抓住关键词,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由表及里地进行诠释,要把反语说正、婉语说直、比喻义说明白、象征义说清楚。
●小试牛刀
(1)评析下面两段文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小时候,家在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
我母亲对我们拮据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明确:“并”表达的是一种强调的意味,“刚刚”就是一点儿多余的都没有,刚刚能够填饱肚子,“很晚”说明工作很辛苦,“非常”就是什么都要节约才能应付日常开销。这几个词说明“我家”没有钱,很穷。
(2)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从修辞手法角度)
明确: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芦荡幽深繁茂,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
(3)根据课文内容说出下面语段三个“辛苦”各是什么意思?“新生活”是指怎样的生活?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明确:辛苦展转——为生活而奔波;辛苦麻木——艰苦劳作;辛苦恣雎——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新生活”是指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的生活。
考点八:开放性试题(比如联系生活谈感受、阐述观点,或者对某一情节进行延伸扩写)
答题策略:
1.谈感受一定要紧扣主题,注意题干中关于联系生活或阅读体验的要求;
2.延伸扩写题则要在紧扣主题和语境的基础上尽量写得流畅生动,其中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身份特点;
3.阐述观点题须做到这四步:亮观点+谈理由(还可引名言)+联实际(有时题目还要求结合阅读体验)+作总结。
●小试牛刀
(1)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九泉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2)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可从悲观、乐观等角度加以想象。
(3)你长大了吗?想长大吗?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地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旅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1张PPT)
..................................................................................
九 年 级 上 册 第 四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阴晦 yīn huì:阴沉,昏暗。
萧索 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
祭祀 jì 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伶俐 líng lì:形容人物机灵乖巧或是做事干脆利落。
愕然 è rán:惊讶的样子,形容吃惊。
鄙夷 bǐ yí:轻视,看不起。
嗤笑 chī xiào: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
应酬 yìng chou:交际往来,以礼相待。也指私人间的宴会、聚会等。
世面 shì miàn: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惘然 wǎng rán:形容失意的样子。
隔膜 gé mó:隔阂,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恣睢 zì suī:放纵、骄横的样子。
读读写写
“祀”左边是“礻”旁,右边是“巳”,注意要封口。
惘然:侧重于失意,精神恍惚,多形容人的神态、心情。
怅然:侧重于形容不如意,心中不愉快,多用于形容心情。
隔膜: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只指人与人之间情意不通的障碍。
隔阂:使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情意不通的障碍,还可以指其他方面的,如民族之间的、地方之间的、语言之间的。
字词梳理
第15课 《故乡》
( )横竖
( )蛮横

hénɡ
hènɡ
多音字
( )吓唬
( )恐吓

xià

( )项圈
( )羊圈

quān
juàn
【记少余多法】“模”,意为“模子;形状,样子”时,读mú;其他时候读mó。
意为“使害怕”时,读“xià”;
其他时候读hè。
以义辨音
形近字
睢( )恣睢
雎( )雎鸠
suī

晦( )阴晦
诲( )教诲
huì
huì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獾( )獾猪
颧( )颧骨
灌( )灌木
huān
quán
ɡuàn
廿( )廿日
甘( )甘甜
niàn
ɡān
恣( )恣睢
姿( )姿态


数词,是“二十”的意思。
【形旁辨字法】“阴晦”与天气有关,故“晦”的形旁为“ ”;“教诲”需用语言。故“诲”的形旁为“讠” 。
【串句记忆法】在这秋风渐起的黄昏里,听着凄清的箫( )声,使人更觉萧( )索。
xiāo
xiāo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字义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D
第16课 《我的叔叔于勒》
拮据 jié jū:手头不宽裕,钱不够用。
栈桥 zhàn qiáo:火车站、港口、矿山或工厂的一种构筑物,形状略像桥,用于装卸货物,港口上的栈桥也用于上下旅客。
糟蹋 zāo tà:指不珍惜,浪费。形容随便丢弃或毁坏,损坏。
别墅 bié shù:多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住宅。
褴褛 lán lǚ:指衣服破烂,不整洁,十分凌乱,不堪入目。
女婿 nǚ xu:女儿的丈夫。
读读写写
与衣服相关,故为“衤”旁。
注意与“塌陷”的“塌”区别开。
端详 duān xiang:仔细地看。
恭维 gōng wéi:为讨好而赞扬。
阔绰 kuò chuò:生活奢侈,讲究排场。
煞白 shà 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与日俱增 yǔ rì jù zēng: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
十拿九稳 shí ná jiǔ wěn: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郑重其事zhèng zhòng qí shì: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含褒义
多用于贬义
“俱”意为“一起”,注意与“具”区别开。

( )悬崖勒马
( )勒住

( )阔绰
( )绰起

( )煞白
( )煞风景

lēi
chuò
chāo
shà
shā
【串句记忆法】 这些证据(jù)表明这位同事生活很拮据(jū)。
·
·
多音字
仅在“拮据”一词中读jū。
以义辨音
表“抓取”之意时,读chāo;
其他情况,一般读chuò。
赚( )赚钱
谦( )谦虚
歉( )道歉
褴( )褴褛
槛( )门槛
滥( )泛滥
绰( )阔绰
悼( )悼念
淖( )泥淖
zhuàn
qiān
qiàn
lán
kǎn
làn
chuò
dào
nào
【口诀记忆法】 手头拮(jié)据很缺钱,诘(jié)问他人请慎言,月光皎洁(jié)照水莲。
·
·
·
形近字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解析】D.“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的语境。
第17课 《孤独之旅》
茬 chá: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和根,也指提到的事情或人家刚说完的话。
抠 kōu: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从里面往外挖。
家底 jiā dǐ: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觅食 mì shí:指鸟兽到处搜寻食物吃。
嬉闹 xī nào:嬉笑打闹。
空旷 kōng kuàng: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撩逗 liáo dòu:挑逗,招惹。
炊烟 chuī yān: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读读写写
与“嘻嘻哈哈”的“嘻”区别开。
乖巧 guāi qiǎo:指聪明、听话而讨人喜欢。
掺杂 chān zá:混杂。
驱除 qū chú:赶走,除掉。
镰刀 lián dāo: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小锯齿。
温顺 wēn shùn:形容性格温和、顺从。
重叠 chóng dié:指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置之不理 zhì zhī bù lǐ: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 xiē sī dǐ lǐ:形容情绪激动、举止失常的状态。
英译词。
置之不理:侧重指不予理睬,语义较广。
置之度外:侧重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驱除:指赶走、除掉某物,使用范围较广,如驱除不良情绪、驱除蚊蝇等。
祛除:一般用于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使用范围较小,如祛除风寒等。
近义词:漠然置之。
多音字

( )撩逗
( )撩起

( )迫切
( )迫击炮
liáo
liāo

pǎi
形近字
粹( )纯粹
悴( )憔悴
cuì
cuì
掺( )掺杂
渗( )渗透
chān
shèn
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答案】 B
【点拨】“歇斯底里”原意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句中是指暴风雨异常猛烈。
●典题演练
题一: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D
题二: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1.《故乡》作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我们已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2.《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本文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3.《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二)文体知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1)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3.小说线索及分类。
(1)定义: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作用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分类。
从情节的发展划分为:
单线(指一篇小说只含有一种叙事线索,即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
双线(指一篇小说中有两个线索,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二者互相平行,共同为主题服务)两种。
4.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叙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虚构的人物。
B.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章体裁。
C.《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者是曹文轩。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章暗线人物是于勒。
●小试牛刀
【答案】B【解析】“文章体裁”应为“文学体裁”。
2.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三要素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塑造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法。
B.鲁迅的《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C.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D.小说中的少年形象往往让我们难忘,如《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社戏》中的双喜和本文中的少年闰土。
【答案】B【解析】“鲁迅的《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小说集《呐喊》”有误,《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而不是小说集《呐喊》。
3.《我的叔叔于勒》第6—11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于勒为什么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既丰富了于勒的形象,也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全文是顺叙的叙事手法:写“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描述那一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痛苦。
中间有插叙:插入少年闰土的内容、杨二嫂还是豆腐西施时的故事。结尾有补叙:补写杨二嫂拿“狗气杀”的事情。
作用:小说将几种叙事手法结合起来,让“现实”和“回忆”穿插交织,将几十年的人与事压缩在十几天中,使小说情节凝练,结构紧凑,内容翔实,同时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题。
4.从《故乡》全文来看,小说运用了哪几种记叙方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悬念的作用
悬念是文学作品中通过设置疑窦或矛盾,激发读者“紧张与期待”心理的艺术手段(出自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其核心是“阅读期待”,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激发阅读兴趣。例:《驿路梨花》开头“我们”发现无人的小茅屋,产生“这是谁的房子?”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②推动情节发展。例:《孤独之旅》中“杜雍和为什么执意带小康去放鸭?”的悬念,随着情节发展揭示“成长需要磨练”的主题。
③增强艺术效果。悬念使情节“一波三折”,避免平铺直叙,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表现手法
巧合的作用
巧合是文学作品中“偶然事件”的设计,虽具有偶然性,但需符合“情理之中”的逻辑,其作用主要有:
①推动情节转折:巧合往往是情节从“常规”转向“非常规”的关键。
例:《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每次“偶遇妖怪”的巧合(如路过白骨精的地盘、误入盘丝洞),都是“取经”与“阻扰”冲突的集中体现,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
②增强故事趣味性:巧合带来的“意外性”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故事更具吸引力。
例:《骆驼祥子》中,祥子好不容易买了车,却因“兵荒马乱”被大兵抢走(出自《骆驼祥子》第一章),这种“巧合”反映了旧中国底层劳动者“命运由天”的悲惨现实。
铺垫与伏笔
铺垫 伏笔
形式 语句较多,没有隐含性。 言语不多,有隐含性,多是“细节”。
位置 与下文承的“点”一般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 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到文尾的距离。
作用 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 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一)假设复句、条件复句概念
1.什么是假设复句?
假设复句,又称假设句。指分句之间具有假设关系的复句。前边的偏句提出一句假设的情况,后面的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之下所产生的结果。常用“如果(假如、要是、倘若、若是)……就(那么、那就、那么就、便)”等关联词语表示。
①如果所谓集体、法人的利益总是“重如山”,个人的利益总是“轻如毛”,那么消费者永远改变不了被损害的地位。(一致假设复句)
②即使没人提醒,你也应该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让步假设复句)
语法知识
2.什么是条件复句?
条件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①白天晚上,只要她没睡着,嘴里就哼哼唧唧地唱歌。
(充分条件句)
②回去把你们的粮食、钱财、土地老老实实地分给老百姓,要不然绝饶不了你们。
(必要条件句)
③不管穷人富人,男儿女娃,在读书问题上都是平等的。
(无条件句)
(二)假设、条件复句的区别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于假设。
①如果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愿意奉陪到底。
(假设复句)
②只要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就要奉陪到底。
(条件复句)
A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是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一项是( )
A.①如果妈妈能把我心心念念的书买回来,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②只要煤矿一开工资,这个城市就要热闹那么几天。
B.①虽然我早就预见了这个结果,但是听到这个消息时仍觉得难以接受。
②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把事情办好。
C.①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司机下了车,接着乘客也跟着下了车。
D.①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识、培育人才的地方。
②我宁愿轰轰烈烈地过几年,也不愿意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
●小试牛刀
1.概括故事情节。
(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
(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括比较复杂的事件)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是补全情节,多用填空形式,答题前首先分好层次)
2.根据情节梳理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梳理情节,注意起伏变化,分好阶段层次,提炼关键词句。
3.情节安排顺序。(分析插叙的作用)
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有时也会有解释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附:倒叙的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的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4.指出串联情节的线索。
小说阅读考点
考点一:故事情节
(1)《故乡》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十年,以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安排情节。
“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 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
(2)《我的叔叔于勒》以 为主线,以 为副线来安排情节,其中“盼于勒”是故事的________,“见于勒”是故事的________。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 于勒的贫富变化 开端 高潮
(3)用四个字概括《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盼——赞——遇——躲
(4)《故乡》第12到30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插入了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断,表现我们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存在隔膜形成对比。
●小试牛刀
(5)《我的叔叔于勒》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角度一)开端:菲利普一家等待在美洲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因。发展:菲利普夫妇夸赞发财的于勒,希望于勒早日归来。高潮:他们在船上发现穷困潦倒的于勒。结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避之不及。(情节)
(角度二)原因:于勒行为不端,挥霍了家产,被打发到美洲。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更加贫困。菲利普一家等待在美洲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结果: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雨去。(逻辑)
(角度三)期待:于勒发财,菲利昔一家盼望于勒归来摆脱贫困。破灭: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心理)
(角度四)悬念: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这是为什么?因为于勒在美洲发财了。结局: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慈恨而归。(技巧)
考点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突出景物(环境)……特点;(2)渲染了……气氛;(3)烘托了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4)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揭示……(主题)。
3.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1)开头:①暗示社会环境;②奠定……的基调;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暗示、揭示……主旨。
(2)中间: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① 暗示、揭示……主旨;②呼应……
(1)指出下面的三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么?”
②“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小试牛刀
明确:
①②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作用:①②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③是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
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
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
的不彻底性。
(2)《我的叔叔于勒》有两处环境描写,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出发去哲尔赛岛旅行时:
“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以明丽而轻快的景色烘托菲利普一家人“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他们认出穷水手是于勒时: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以阴郁沉重的景色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巅峰跌落到失望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
(3)曹文轩一直认为:“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那么你认为小说《孤独之旅》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孤独之旅》中的大部分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心理,衬托了杜小康或迷茫或坚强的性格,有关暴风雨部分的
景物描写则突出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
作用,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大的舞台,
当然也渲染了气氛。
考点三:人物形象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要抓住对人物的五种描写手法特点分析。如:
运用……描写,用了“××”“×××”等词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谁在……情况下的……心情(感情、性格、精神特点),突出了……(扣主题)。
(2)要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物;同时,人物也能对环境起一定的作用,二者相互统一。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社会环境。
(3)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只有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内心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2.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
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外貌、心理(内心独白)、细节。
(2)侧面描写:
①对比; ②环境烘托;
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
3.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
(1)小说主人公是谁?
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②揭示或凸显主旨;
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语境写一段人物的心理活动)
(1)用第一人称;
(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
(3)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
(1)《故乡》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明确: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
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
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
(2)《故乡》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因为通过塑造闰土这个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农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样的主题,杨二嫂也只是陪衬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小试牛刀
(3)莫泊桑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作者写“我”(即若瑟夫)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细腻地再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
(4)《撒野》这本书有句话说,“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个人物身上也有光,也散发着人性之光,他是谁?为什么?
明确: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
考点四:探究小说主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
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1)《孤独之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明确:本文讲了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故事,表达了孤独可以使人坚强的主题。
(2)对《故乡》的主题有三种观点,你赞同哪种,说说理由。
观点一: “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观点二: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观点三: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建立 纯真的人际关系。
●小试牛刀
示例:
观点一: 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如闰土)
观点二: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闰土:少年→中年→?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现在的闰土)? → ?杨二嫂:年轻→中年→
观点三: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有人认为《我的叔叔于勒》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人认为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辛酸,有人认为小说也揭示了命运的无常,你赞同那种看法呢
示例: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的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从而表现了金钱让亲情变异,让灵魂扭曲的拜金主题。然而他们的“以钱论人”,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缺陷,也有生活所迫,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小说的主题可以理解为表现底层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从于勒原来霸占父亲的家产,到曾经也阔绰过,再到穷苦潦倒但宁肯做一个穷苦水手,也不回去的经历和表现,既可以看出他对尊严的坚守,又可以看到生命的无常,小人物在命运大网中的无奈。
考点五:鉴赏手法
(1)作用分析:结合主题、上下文的特点来回答。
比如:欲扬先抑的作用:把……和……(抑和扬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有吸引力。
(2)常考的写作技巧有: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有伏笔必有照应)、伏笔、衬托、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结合等。
《孤独之旅》小说的体量很小,故事也不复杂,可是它的叙事技巧却值得思考,比如第一人称的的视角,此外还有哪些让你觉得精彩无比的技巧?
明确:小说先写“我”的家境,继而用“可是”一转,写我们对于勒叔叔的盼望。这就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小说开始插叙“我们”一家盼望于勒叔叔的原因。插叙的这一部分同样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然后顺势一转,不再提盼于勒的事,转写大姐二姐的婚事。这又一次激发读者的兴趣。叙事显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小试牛刀
考点六:标题、段落的作用
1.标题的含义(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1)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两个角度来答题;
(2)联系主题来分析,要答完整。
2.标题的作用。
(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暗示主题;
(3)做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内容浑然一体;
(4)设置悬念(或营造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1)既然《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那作者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有何深意?
明确: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是却以于勒为线索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和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
(2)有人说,孤独有高级和低级的区分,你怎么理解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低级的孤独,让你倍感寂寞;高级的孤独,才是一个人完满的开始。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既有浅层次的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更高层次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可见杜小康从低级的孤独中实现了生命的超越。
●小试牛刀
3.段落的作用。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A.悬念式开头:
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式开头: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
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A.出人意料式结尾
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B.卒章显志式结尾
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C.戛然而止式结尾
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1)《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文章末尾要特意交代“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这一件事呢?
明确:这是故事的尾声,犹如绕梁余音,耐人寻味。从十多年念念不忘的殷殷期待到唯恐避之不及的转变,写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删去了开头和结尾,这是为什么?
开头: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结尾: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
●小试牛刀
考点七:语言赏析
1.这个句子(词语)好在哪里(或:从表达效果上点评句子;或: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2.修辞(妙词、写作手法、句式特点等)+效果词(生动、形象、传神、富有感染力等)+分析(结合文章主题、人物特点、典型事件等等)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含义。
抓住关键词,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由表及里地进行诠释,要把反语说正、婉语说直、比喻义说明白、象征义说清楚。
(1)评析下面两段文字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我小时候,家在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
我母亲对我们拮据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明确:“并”表达的是一种强调的意味,“刚刚”就是一点儿多余的都没有,刚刚能够填饱肚子,“很晚”说明工作很辛苦,“非常”就是什么都要节约才能应付日常开销。这几个词说明“我家”没有钱,很穷。
●小试牛刀
(2)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从修辞手法角度)
明确: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芦荡幽深繁茂,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
(3)根据课文内容说出下面语段三个“辛苦”各是什么意思?“新生活”是指怎样的生活?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明确:辛苦展转——为生活而奔波;
辛苦麻木——艰苦劳作;
辛苦恣雎——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新生活”是指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的生活。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一段对于闰土的外貌和语言描写,突出地展现了闰土始则欢喜、继而犹豫、终究与“我”隔膜而称“我”“老爷”的过程。这里的描写,充满感情,既展现了闰土的心理活动,也间接写出了“我”的情感波动,令读者深受震动,从而和作者一样痛切地思索:这种隔膜是如何造成的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隔膜
②“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几句话是否罗嗦?应怎样理解?
不罗嗦,这三个称呼用在一起强调了于勒叔叔与“我”家的骨肉关系,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既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又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饱含讽刺,意味深长。
③《孤独之旅》结局写鸭们也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为什么要写“鸭们也长大了”
鸭群的成长壮大暗示杜小康的成长、成熟。
考点八:开放性试题(比如联系生活谈感受、阐述观点,或者对某一情节进行延伸扩写)
答题策略:
1.谈感受一定要紧扣主题,注意题干中关于联系生活或阅读体验的要求;
2.延伸扩写题则要在紧扣主题和语境的基础上尽量写得流畅生动,其中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身份特点;
3.阐述观点题须做到这四步:亮观点+谈理由(还可引名言)+联实际(有时题目还要求结合阅读体验)+作总结。
(1)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九泉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2)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可从悲观、乐观等角度加以想象。
(3)你长大了吗?想长大吗?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地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旅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