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6:3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2.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内在情感的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体味诗人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余光中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爱酒,更爱写酒,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今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 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背景介绍
1.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 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三个好朋友登高饮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 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2.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 “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 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三、研读文本:说说我心中的李白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圈画批注,说一说,你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一)悲伤李白
品读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学生分享诵读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李白表达的独特。
悲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这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在此链接课外诗句,通过比读引导学生感受李白表达的独特。
明确:以水喻时间,古已有之。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还有汉乐府短歌行里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前人写水在地上,而李白是谪仙人,他的诗带着几分仙气,他写黄河之水仿佛携天风裹海雨从天滚滚而降,写 得气势磅礴、雄壮有力。
3.诵读指导
“天上来”三个字要重读、语调要高昂,读出黄河之水携天风裹海雨自天而降的磅礴气势。第二节奏放缓,“暮成雪”三个字要读得沉重低回。
4.学生诵读
(二)自信李白、积极李白
品读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学生分享诵读感受
2.教师点评引导。
明确:乐观而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积极心态。
3.诵读指导
“天生我材”两句语速要稍快、语调高昂,重读“必”和“还”,读出豪迈之气。必:一定。就说明此时没有被重用,但相信未来一定会被重用。虽然此时的李白是失意的,但他并不消沉,反而自信昂扬、乐观豪迈,展现出一种渴望用世的积极心态。这就是盛唐之音,盛唐气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重读“莫”和“空”,这两个词都是否定,双重否定意味着更强烈的肯定,要读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和豪气。
4.学生诵读
(三)愤激李白、消极李白
品读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1.学生分享诵读感受,教师引导。
2.“钟鼓馔玉不足贵”为何是愤激之辞
明确:在封建社会,要想求取富贵,必须入世做官、必须为世所用。李白也有着“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伟大抱负,他始终愿意追求功名。只是世事污浊,富贵并不属于有本事的人。所以这句诗的背后还隐含着李白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3.为何“长醉不愿醒”
明确:当清醒的时候,他就会想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就会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清醒的时候太痛苦,所以他宁愿用酒精麻醉自己,长醉不醒。这其实是对现实的逃避。从这一句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消极避世的李白。
4.学生诵读。
(四)忧愁李白
品读四:劝酒和饮酒的诗句
1.这是一首劝酒歌。李白是如何劝酒、如何饮酒的
2.找出劝酒和饮酒的诗句进行品读。
明确: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学生分享诵读感受。
4.教师引导,比较李白与其他诗人喝酒的不同。
明确:
孟浩然到他的朋友家做客,他的宴会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白居易的是:绿蚁新酪酒,红泥小火炉。他们都满足于寻常小日子,都愿意享受属于普通人的那种温暖而不张扬的快乐。但是李白是谪仙人。他要铺张的排场,他要非凡的气派。他不要山肴野蔬,他要烹羊宰牛。他不要浊酒一杯,他要一饮三百杯。他要在狂歌痛饮中享受生命的深度欢乐。
学生诵读。
品读五:与尔同销万古愁
1.学生分享,教师适机。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李白“愁”的特点。
明确:
一是漫长。如“万古”那样冗长,这可能是人世间最长的愁了。
二是坚硬。与“万古愁”相搭配的是“销”,而非"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销,烁金也。是指熔化金石。李白认为他的愁是万古以来凝聚而成,是如金石般坚硬的块垒,如果没有足够的火力和温度是无法熔化和消解的。这可能是人世间最坚硬的愁了。
3.探究“愁”之内核。
明确愁的内核:有志难伸、有才难展、年华已逝,但是功业未就。
4.为何称为“万古愁” 历史上还有哪些人也有这样的愁
参考:从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到唐宋的的杜甫、韩愈、李商隐、苏轼辛弃疾等等不胜枚举,只要是我们能叫出名字来的每一位文人学者几乎都有这怀才不遇之愁。有人戏谑: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失意文人的牢骚史。可见,这种愁,不是李白一己之愁,而是千古以来每一位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所以才被称为"万古愁”。唯有这样的狂歌痛饮之烁金之火才可消解这万古之冗愁。
5.学生诵读
四、探究思想:探究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
我们刚才品读到了一个既悲愁又欢乐、既想积极进取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矛盾的李白,你是如何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的呢
1.结合李白的思想,小组合作探究、展示。
2.教师引导
参考:中国士大夫历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两重选择。李白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的矛盾,是渴望建功立业与追求精神自由的矛盾与碰撞。当他被赏识时,他就“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洋洋。当他失意时就狂歌痛饮、及时行乐。他以生命的深度欢乐抵抗人生苦短的焦虑、功业无成的感伤。他表现得越狂放,隐藏在后面的悲痛就越深重。也只有这样的嚣张和狂放才能压住一个狂人自己的悲痛。杜甫最懂李白。他在《不见》中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还说:“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五、课堂小结
本诗情感百转千回、瞬息万变。诗歌中有欢乐、有悲愁、有无奈,更有激情和狂傲。但是欢乐为表,狂放为骨,悲愁为核。表面是豪放洒脱的劝酒歌,其实是士不遇的愤激、人生苦短的焦虑。这是千古以来每一位怀才不遇的圣贤士人共有的悲愁。欢乐的浪潮有多高,潜藏的悲愤就有多深!在这两种相反的情感拉扯之间,一个失意深沉、昂扬自信的“我”的形象昂然挺立!
六、拓展延伸
虽然李白在将进酒中吟唱出了千古文人共有的悲愁,但是李白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在失意之时,仍能发出生命的最强音。他的自信不仅有失意之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还有得意之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拓展李白写自信的诗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是诗人第一次被召见时的得意忘形、踌躇满志的神态。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是诗人最豪情满怀、狂放不羁的诗句。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这是诗人年轻时,最狂妄自信的一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诗人被撵出长安时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2.拓展诵读历代仁人志士表达自信的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杜甫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高适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曹雪芹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张桂梅
七、作业布置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②娟娟净,雨裹③红藻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xiǎo): 通“筱”,指细小的竹子。③裹 (yì): 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从诗人居住的清幽秀丽的环境写起,并化用典故,衬托下文”狂夫”的形象。
B. 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 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 尾联的“老”字写出狂夫年迈体衰,饱经患难,行将就木,故诗人称自己”欲填沟壑”。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