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天气预报》课件(22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7《天气预报》课件(22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2 09:17:11

文档简介

《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七课,是本单元天气观测内容的总结与延伸。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常见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异同,认识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云量、降水、气温、风)及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基础,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获取天气信息的能力,深化对天气与生活关系的认识。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天气预报包含云量、降水、气温、风等信息,认识常见天气符号;
了解天气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的预测,与即时观测记录存在区别。
科学思维:
能对比分析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异同,并用一天中气温
变化规律解释差异。
探究实践:
能整理天气观测记录,归纳其中包含的信息;
能通过收看、收听或查阅资料,记录天气预报的信息;
能扮演“气象播报员”传递天气信息。
态度责任:
意识到天气预报对生活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查询天气,
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云量、降水、气温、风)及天气符号。
对比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理解天气预报的预测性(如气温范围)与观测记录的
即时性(某一时刻数据)的差异。
〖教学过程〗
提出和聚焦问题: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我们每天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或手机等了解未来天气。
提问: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内容一样吗?
聚焦:揭示课题
天气预报中是怎样表示各种天气现象的?”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本课主题——观测云
讲述新课
(二)知识探究
整理天气观测记录(探索1)
组织小组活动:回顾一段时间的天气观测记录,整理其中包含的信息。
引导学生总结:观测记录包含日期、气温、云量(晴/多云/阴)、降水(雨/雪等)、风向风速等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中。
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探索2)
展示电视天气预报截图、手机APP天气页面等,提问:“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
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并记录,教师总结天气预报的四大核心信息:
云量情况(晴、多云、阴等);降水状况(小雨、中雪等);
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的信息(风向、风速)。
出示“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如晴、多云、小雨、南风4级等),
让学生识别并匹配符号与天气现象,加深记忆。
对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探索3)
展示对比表格(如观测记录“15℃、乌云密布”与天气预报“9~18℃、多云转阴”),组织学生分析差异。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观测记录是当下实际天气情况,数据为具体数值;
天气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的预测,气温为范围值(因天气不断变化)。
结合实例说明:如观测记录的“15℃”是某一时刻的气温,天气预报的“9~18℃”
涵盖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范围。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补充资料)
简要介绍气象观测仪器(能见度仪、激光云高仪、雪深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说明这些仪器为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学生理解天气预报的科学性。

(三)研讨总结
研讨1: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异同及原因
提问:“天气预报与观测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结合气温变化规律解释。”
小组讨论后总结:
相同点:均包含气温、云量等信息。
不同点:天气预报是未来预测(气温为范围),观测记录是即时数据(具体数值)。
原因:一天中气温早晚低、中午高,天气预报的范围涵盖了这种变化,而观测记录仅反映某一时刻的情况。
研讨2: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查询方式,教师补充总结:
收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使用天气类手机APP(如墨迹天气、华为天气);
登录气象网站(如中国天气网)。
(四)拓展提升
提问:“同一天不同地方的天气一样吗?”展示12月海南(温暖)与哈尔滨(寒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域差异。
(五)板书设计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
云量:晴、多云、阴
降水:小雨、中雪等
气温:最高温、最低温
风:风向、风速(附天气符号示例)
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手机查一下这周的天气预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