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鲁科版七年级上册
在一个纸盒的底部,一半铺上干纸巾,另一半铺上湿纸巾,将10条蚯蚓放在纸盒中间,盖上盒盖。几分钟后,观察蚯蚓的分布情况。
体验感知
土壤湿度
0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0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0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目录
我国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你知道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于大熊猫生活的特点?
如果竹子死了,熊猫会怎么样呢?
熊猫既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生物因素的影响。
情境导入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统称为环境。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生态因素
阳光
温度
水
土壤
田鼠
蚯蚓
七星瓢虫
麦蚜虫
杂草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沙漠多为不毛之地
热带雨林生物种类丰富
1.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 阳光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换毛的骆驼
迁徙的鸟
桃花
菊花
白菜
植物光合作用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温度对蚂蚁行为的影响
资料
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 探究温度和水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常见实例
雨露滋润禾苗壮
朵朵葵花向太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水分
阳光
温度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竞争关系
捕食关系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资料
共生关系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资料
寄生关系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合作关系
蚂蚁
蜜蜂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合作关系
竞争关系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关系
生物因素 常见实例
雄虎为争夺栖息地与其他雄虎进行斗争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蛔虫与人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
竞争
合作
捕食
竞争
寄生
共生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光:向日葵、鼠妇
温度:沙漠狐和极地狐的耳朵
水分:仙人掌
空气
捕食关系:老虎和兔子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
竞争关系:同种、不同种
生态因素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共生关系
寄生关系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写出以下资料中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条件:
(1)兰花种在荫棚下,芒果树喜欢“晒太阳”。
(2)鸡能够忍受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但是当温度低于零下40摄氏度时,将难以生存。
(3)水稻生产1克干物质,要消耗400~700克水。
(4)捕虫灯能诱杀昆虫。
(5)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雨后纷纷从土壤中爬出。
评价练习
北极狐: 生活于北极寒带地区
大耳狐: 生活于非洲炎热地区
仔细观察它们的耳朵有什么不同
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习任务:
自主阅读课本第6页的分析讨论,观察图片以及文字。找到生物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习建议:
1.① 先找生活环境特点② 再找生物特点③ 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将答案简单记录在图片旁边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寒冷
海豹皮下脂肪厚
适应
食物匮乏的冬季
冬眠
适应
水生环境
藕和叶柄中有发达并相通气腔
适应
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高到40.7℃才出汗
炎热缺水
适应
沙漠干旱缺少
根系发达
有利于
骆驼刺地上部分高25—40厘米,地下主根长达20米。
苍耳带刺的果实
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结构,使其能够附着在动物皮毛上,随动物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从而扩大其生存范围。
扩大生存范围
果实带刺
有利于
金合欢带刺的枝条
金合欢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干热河谷中,其枝条上的刺通常是由托叶演化而来,能降低叶表面积,减少水分蒸发 :尖刺还可抵御长颈鹿、大象等大型食草动物啃食。
减少水分蒸发,抵御动物啃食
枝条带刺
有利于
单侧风
旗形树冠
适应
逃避敌害和捕食
避役随环境改变体色
有利于
接受更多阳光
葵花朵朵向太阳
有利于
思考讨论
根据我们对各种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环境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存的每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草地上的蚱蜢是绿色的
土地上的蝗虫是褐色的
草地上的青蛙背部为绿色
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适应栖息环境,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这就是保护色。
保护色
树林的青蛙背部为褐色
雷鸟的羽毛在春夏是有横斑的灰褐色,与周围苔原的颜色一致,冬季羽毛就会变成白色,与雪地颜色一致。
春夏的雷鸟 冬季的雷鸟
保护色
思考讨论
你还能举出其他生物具有保护色的例子吗?
游戏——《找动物》
叶背螳螂
枯叶螳螂
兰花螳螂
叶虫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
拟态
枯叶螳螂像干枯的树叶
尺蠖拟态像树枝
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警戒色
某些生物体表有鲜艳的颜色,对捕食者往往有信号及警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动物见后避而远之-----用于警告
敢吃我你也别想好过
如果有一年,冬季来临,没有下雪,而雷鸟却早早地换上了冬装。同学们想一想,这种适应性还存在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思考讨论
答:不存在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初中生物学
看我72变!
象鹰蛾
看我火眼金睛!
有些生物的分布十分广泛,如在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的几乎所有地区都能发现家蝇的踪迹。
而有些生物,如大熊猫、北极熊等,分布范围却极为狭窄。
植物一般生活在0~35℃的温度范围内,而大多数动物则生活在-2~50℃的温度范围内。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生物对每种生态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当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
在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曾经遍及地球的各个角落。但到了中生代末期,地球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致使气候、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爬行动物,可能就是承受不了这种环境的突变,最终灭亡。
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
不同植被条件对空气湿度和气温的影响
提出问题:
不同植被条件对空气湿度和气温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
不同植被条件下空气湿度和气温不同。
制定计划
1.能把干湿球湿度计放在水洼边吗?
2.如何设计表格来记录数据?
3.为什么每个观测点要在上午、中午、下午测量三次,每一次又要取三个数据的平均值?
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不能,湿度偏大。
裸地 草地 灌丛 时间
温度
湿度
方法步骤
1.各小组预先考查好测量地点,包括裸地、草地以及灌丛。熟悉去测量点的路线。
2.各组分别于早晨、中午和晚上对测量点进行实测,要防止阳光直射干湿计。将数据填入表格。
3.测量结束后,分别在两张坐标图上把三个测量点观测的空气湿度和温度绘成曲线。
实验注意事项:
(1)所选测量地点不要距离太远,要尽量同时测量。
(2)每个测量点要测三次。一般可安排上午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每次测量又要测3次,取平均值。
(3)测草地、灌木丛的温度和湿度时,应把干湿计放入草丛和灌木丛里。
裸地 草地 灌丛 时间 早上 中午 晚上 早上 中午 晚上 早上 中午 晚上
温度 15 32 20 16 28 22 17 25 21
湿度 41.3 16 44.7 54.3 30.3 64.7 59.3 39 78
得出结论:
不同植被条件下空气湿度和气温不同。
说明植物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森林能进化空气,调节气候。
种植植物,防风固沙
蚯蚓疏松土壤
地衣分解岩石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青蛙能捕食农业害虫
人类工业生产排放
蝗虫啃食庄稼
人间奇迹塞罕坝
生物
环境
适应
影响
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巩固练习
下列分别体现生物与环境的什么关系?
1.沿海防护林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2.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能够在干旱的沙漠里生长。
3.变色龙改变体色,便于捕食和逃避敌害。
4.大树底下好乘凉。
5.秋天来到,随着气温的降低,树木纷纷落叶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9.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沿海防护林选择的都是适于在干旱沙地生存的树种,不适应这种环境的植物会被淘汰;防护林防风固沙,改善当地气候。上述事例解读错误的是( )
A.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生物总是能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
C.防护林树种的选择主要考虑水分这个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D.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一片森林中,对于某一棵树来说,影响它生存的环境是( )
A.阳光、空气和水分 B.森林里的所有动物
C.树周围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 D.树上所有的生物
3.到了冬季,梧桐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葱绿。这表明( )
A.都是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B.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与梧桐进行着生存斗争
巩固练习
B
C
A
4.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敌害时,身体卷缩成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便被吃掉。这个例子说明了(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适应的多样 D.自然选择的定向性
5.在一个森林里,色彩鲜艳的有毒蛇、色彩不鲜艳与环境相似的无毒蛇和色彩鲜艳的无毒蛇,它们分别属于何种适应情况?
色彩不鲜艳的无毒蛇:( )
色彩鲜艳的有毒蛇:( )
色彩鲜艳的无毒蛇:( )
B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巩固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