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一、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二、学用词作虚实相生的手法。感悟苏轼对亡妻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一、课堂导入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后赤壁赋》)这是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的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就是与此篇中的“妇人”息息相关的作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一)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
教学过程
体悟多面的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轩窗,
正梳妆
豪放不羁的苏轼
踌躇满志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不一样的苏轼
文
书
诗
画
词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文学成就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
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二、背景介绍
(二)作品背景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 ”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二)作品背景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呜呼哀哉!”,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十年后,熙宁八月,苏轼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任知州。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教学过程
三、任务一:抓住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三、任务一:抓住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江城子:
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记梦:
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点明作词时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近四十。
三、任务一:抓住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这首词的题目为“记梦”,整首词都在写“梦”吗?
以“梦”为线索,划分层次。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泪千行”
梦醒——“料得年年肠断处……短松冈”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双方茫然不相知
开篇直抒胸臆,点名妻子已去世十年,生死相隔,杳无音讯,营造一种极其沉痛、凄凉的氛围。“十年”时间之长,凸显思念之深,痛苦之持久。
看似矛盾,实则真挚深沉。这种情感不是靠刻意回忆来维持,而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内心深处,深刻地表现出苏轼对亡妻的爱已融入生命之中,成为一种本能。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情景交融,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相思之情的凄凉: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满肚子的委屈无处宣泄,无人倾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外貌描写:形象地描绘了苏轼历尽坎坷,饱经风霜的外貌。满面尘土、两鬓如霜,尽显岁月的摧残和生活的磨难。
十年间,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不断地被贬,宦海浮沉,历尽沧桑,已是“尘满面,鬓如霜”。
通过自身外貌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对亡妻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悲叹,将那种物是人非、时光匆匆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白描(表现手法),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用形容词或修饰语,不精雕细琢,层层渲染。
“小轩窗,正梳妆”运用白描的手法,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妻子在窗前梳妆的美好场景。
然而这一切终究梦一场,越美好,梦醒就约凄凉。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强烈地烘托除了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以及现实中无法相见的痛苦。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久别重逢,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思念、哀怨、痛苦都在这“相顾”中传递。
泪千行,情感压抑到极致的爆发。千行泪包含了多年的相思之苦、阴阳相隔的悲痛、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以及现实无奈的哀伤。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对写(表现手法)即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的情况,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运用了对写的表现手法。词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悲痛欲绝,而是设想亡妻在那明月照耀的短松岗上,因为思念自己而年年断肠。将自己对亡妻的思念转化为亡妻对自己的牵挂,使思念之情更加深沉厚重。
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岗”描绘出那片埋葬着亡妻的山岗,在明月的照耀下清冷的景象。明月依旧,爱人已逝,以景结情,烘托出凄凉的氛围,添无尽哀思。
四、任务二:梦的解析
1.以梦文线索概括全词内容。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梦前思念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泪千行。梦中相逢
梦醒:料得年年肠断处,……短松冈。梦醒悲凉
教学过程
四、任务二:梦的解析
2.梦前,词人如何表现思念。
“十年生死”:言思念时间之长,言思念因死而产生。
“两茫茫”:为“模糊不清楚”,因死别时间长,两人都感受到了时间所带来的模糊感,不想忘记,仍抵抗着时间的侵袭,痛苦万分;“两”字借助于想象,想象着妻子也因此而痛苦。
“十年生死两茫茫”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不思量”:不是不去思量,而是不敢去思量,不敢去触碰,十年,仍然无法释怀,表现思念之深,思念之苦。
“自难忘”:尽管“不思量”,但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思念之情如春江水,绵绵不绝。
“不思量,自难忘”表面上矛盾,实则统一。
教学过程
四、任务二:梦的解析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纵使相逢应不识”:使用假设语气,表达了相逢的愿望,可相逢之后,还能认得出自己吗?思念之苦,更增一倍。
“尘满面,鬓如霜”:言自己变化之大,有表面容颜的变化,更有十年来自己人生政治的变化。这种凄凉,只有妻子能懂,可妻子已逝十年,更何况,其坟在千里之外,连对坟诉说都不可得。
这为下片中梦中想见的情形铺垫。正因有无数的话语要诉说,正因阴阳两隔,正因坟在千里之外,唯有寄梦以想见。梦中相见,情形如何?“无言”罢了。
教学过程
四、任务二:梦的解析
3.梦中,词人与妻子相逢的情形。
“小轩窗,正梳妆”:词人把相见的情形放在最为普通的生活情形,最生活化的细节来完成;画面感、生活化十足。十年了,词人最忘记不了的就是这样生活的点滴。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何无言,一则有太多的话要诉说,二则因“凄凉”太多,不知从何说起,三则因见面而激动。“泪”是喜极而泣,是思念之苦,是政治失意之泪。
相见的描写仅有短短四句,且词句简短,唯有无言之泪。即使是梦中相见,也是如此短暂,不能说尽心中事。无言之苦,溢于言表。
教学过程
四、任务二:梦的解析
4.梦醒,词人如何抒写梦醒之悲的。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对写。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2)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教学过程
五、延伸比较,拓展阅读。
鹧鸪天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一生辗转各地担任低级官职,抑郁不得志。年近五十闲居苏州三年,其间与他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妻子亡故。)
试比较本词和《江城子》的异同(可从意象意境、思路、形象、手法、语言等方面思考)
教学过程
五、延伸比较,拓展阅读。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梦前思念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泪千行。梦中相逢
梦醒:料得年年肠断处,……短松冈。梦醒悲凉
六、板书设计
请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片段或写一首诗(现代诗古诗不限),必须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七、作业布置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