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 认识原子的构成及原子的相对质量,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和电性关系及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水分子很小,它的直径只有千万分之一毫米。
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近代科学原子论----原子不可分
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实心球模型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
发现电子----原子可再分
葡萄干布丁模型
认为:电子是一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
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现象分析及结论
③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α 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示意图
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②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
结论2:
结论3:
结论1:
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没有受到阻挡。
原子里肯定还有带正电的微粒,α粒子经过时受到排斥而改变方向。
原子中有某种极为坚硬密实的核且质量大于α粒子。
综合以上结论,卢瑟福等人认为,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它们和金原子中某种极为坚硬密实的核发生了“碰撞”。这个核很小、带正电,却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称为原子核。
在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汤姆森葡萄干布丁模型
卢瑟福行星式有核模型
模型建构
提出假说→建立模型→实验论证→形成理论
一般程序
模型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
随着新的实验证据和理论的出现,原有模型会被新模型替代。
方法引导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质子
中子
查德威克
1932年
发现中子
1919年
发现质子
卢瑟福
质子、中子的发现
原子核所带电荷数
它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
不带电
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荷吗?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一、原子的结构
粒子种类 质量(kg)
质子 =1.6726×10-27
中子 =1.6749×10-27
电子 =质子质量的1/1836
根据表格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质子质量=中子质量=1836倍电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
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
观察思考2-1:
原子不显电性,因为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各自所带电量相同,电性相反。
思考: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1.原子内不一定有中子。
2.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3.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本质区别
原子的基本性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相互之间有间隔
3. 存在相互作用
4.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微粒的基本性质
金、金刚石、石墨等
制作原子结构模型
1. 观察上图,结合你的学习,分析科学家否定前者模型的理由是什么,提出新模型的证据又是什么。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推翻了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结论,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活动探究2-1:
2.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下列物品(也可以自己选择其他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科学家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实验物品:不同颜色的太空泥、细铁丝、细线、木牙签、硬纸板、剪刀、固体胶等。
1.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 原子呈电中性
B. 原子是实心球体
C.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D.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2. 下列粒子不显电性的是( D )
A. 质子 B. 电子 C. 原子核 D. 中子
B
D
3. 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 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 质子和中子的电性相同
C. 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 D. 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
B
4. 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孙在1903年
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
础。如图所示的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
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 )
A. acd B. abc
C. abcd D. ad
(第4题)
A
二、计量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实际质量
碳-12原子质量的1/12
基准:
一个碳-12原子实际质量(1.993×10-26 kg)的1/12
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
1 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 kg。
书写和运算都很不方便,为此国际上统一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计量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是个比值
原子实际质量越大,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越大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
一些常用的相对原子质量
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全部采用“四舍五入”法取整数值(氯除外)
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Ⅱ中查到。
原子 原子核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氯 17 18 17 35.5
铁 26 30 26 56
找出相对原子质量与粒子个数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在数值上:
科学计量
一要科学选择计量单位,以使得计量结果易于比较和运算。
二要科学选择计量工具,以保证计量结果的精确性。
方法引导
5.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 )
A. 2.657×10-26 kg B. 16 kg
C. 16 g D. 16
6. 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C )
A. 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B. 质子数和电子数
C. 质子数和中子数 D. 中子数和电子数
D
C
7. 质子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中子数为145
B. 核外电子数为94
C. 相对原子质量为239
D. 核电荷数为239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