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红星九年制2025年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1.(2025·凉州模拟)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够运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如奔跑的机器狗
B.莲的根状茎和叶柄中有气腔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C.“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不受环境限制
D.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无植物生长主要是因为温度低
2.(2025·凉州模拟)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高等动物组织形成过程的概念图,①~④表示细胞的某种生命活动,⑤、⑥表示某种组织,请结合已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经过①能够无限制长大
B.②③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明显
C.经过④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⑤表示保护组织,⑥表示结缔组织
3.(2025·凉州模拟)白菜原产于中国华北地区,其为二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为长角果,种子球形。由此判断白菜属于( )
A.藻类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4.(2025·凉州模拟)下图是发生在水稻叶肉细胞中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A、B表示细胞中的结构,a、b、c表示相关物质。其中,A、a代表的结构、物质以及它们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
A.线粒体、氧气、呼吸作用 B.叶绿体、氧气、光合作用
C.线粒体、二氧化碳、呼吸作用 D.叶绿体、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5.(2025·凉州模拟)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我国植被的是( )
A.在餐馆就餐时,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
B.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C.开展广泛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D.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
6.(2025·凉州模拟)下图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能分泌雌性激素 B.②是女性主要生殖器官
C.③是受精作用场所 D.④是胚胎发育主要场所
7.(2025·凉州模拟)面罩式雾化经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或肺炎,雾化器将药液分散为小颗粒,小颗粒药物可通过口和鼻到达病变部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雾化药物经过口、鼻吸入,到达肺泡前依次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
B.雾化吸入药物时,肋骨下降,胸廓容积缩小
C.肺部发炎可能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
D.血液经过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后含氧量增加,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8.(2025·凉州模拟)下图为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①~④代表心脏的四个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右心房,连接着肺动脉 B.房室瓣防止血液倒流
C.③内血液含氧多 D.④收缩时提供的动力最强
9.(2025·凉州模拟)下图①、③表示人体血管,②表示某器官,箭头代表血液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皮肤,③中葡萄糖比①中多
B.若②为小肠,③中二氧化碳比①中多
C.若②为脑,③中含氧量比①中多
D.若②为肾脏,③中尿素比①中多
10.(2025·凉州模拟)近年来,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的积雪中检测到了微塑料颗粒。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微塑料仅存在于高山地区 B.人类活动对高山环境无影响
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1.(2025·凉州模拟)2025年为乙巳年蛇年,下列关于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起保护作用
B.蛇与蜥蜴、龟、鳖同属于爬行动物
C.卵生,且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D.生殖和发育过程未摆脱对水的依赖
12.(2025·凉州模拟)如今环境保护已是全球共识。下列相关做法和观点,不恰当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环境保护
B.减少石油、煤的燃烧,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C.骑自行车既锻炼身体又减少城市大气污染
D.生态系统中的弱肉强食会影响生态平衡
13.(2025·凉州模拟)如图为病毒、细菌和真菌的结构棋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酒的酿造需要利用丙
B.丁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
C.乙主要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D.图中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14.(2025·凉州模拟)核桃和碧根果是生活中常见的坚果,它们的植物分类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最小的分类等级是种
B.图中属比科包含的生物种类多
C.碧根果与核桃的共同特征最多
D.野核桃与山核桃的亲缘关系最近
15.(2025·凉州模拟)制作棉花画常选用彩色棉花,棉花有白色、彩色等不同品种,这体现了(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细胞的多样性
16.(2025·凉州模拟)如图草莓的繁殖方式属于( )
A.无性生殖 B.有性生殖 C.出芽生殖 D.孢子生殖
17.(2025·凉州模拟)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多个基因
B.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C.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D.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18.(2025·凉州模拟)刚开始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蚜虫时效果较好,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效果越来越差。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杀虫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B.蚜虫产生的变异不都是有利变异
C.杀虫剂对蚜虫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D.少数抗药性强的蚜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19.(2025·凉州模拟)狗受伤后会用舌头舔伤口,原因是狗的唾液中含有( )
A.抗体 B.溶菌酶 C.抗原 D.唾液淀粉酶
20.(2025·凉州模拟)2025年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在场的医护人员对被营救出的居民进行急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B.进行人工呼吸前,应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
C.对于伤员动脉血管出血,可用手指按住远心端止血
D.当昏迷者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证明抢救有效
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1分)
21.(2025·凉州模拟)从生物角度分析“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两句分别体现了生物的 现象和 现象。
22.(2025·凉州模拟)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的国家是 。
23.(2025·凉州模拟)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它能分泌胆汁,促进 的消化。
24.(2025·凉州模拟)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称 行为,另一类称为 行为。
25.(2025·凉州模拟)细菌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 ,像细菌这样只有核区的的细胞叫 细胞。
26.(2025·凉州模拟)两栖类幼体生活在 中,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用 呼吸。
27.(2025·凉州模拟)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而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 的良好状态。
三、综合题(共18分)
28.(2025·凉州模拟)生物圈中的生物体,大小相差悬殊,外部形态千姿百态;内部结构繁简不一,生活环境也纷繁复杂,但绝大部分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因此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大们深入了解生物。请依据所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环保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图一中 具有 的作用。
(2)不同人的指纹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异性,目前在我国的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登记了公民的指纹信息,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图一的【 】中。
(3)由图二可以看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在分裂之前,首先要完成 的复制,该物质是 的载体。图三表示的过程为 。
(4)动物体结构中,与番茄果皮功能相近的组织称为 组织。
29.(2025·凉州模拟)下图分别是叶片、鱼鳃、小肠绒毛和家鸽的结构示意图。
(1)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一般无色透明,有利于图甲中的 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图乙鱼鳃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是 。
(3)图丙的小肠绒毛壁只由 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4)图丁家鸽的肺与发达的 相通,提高气体交换效率。家鸽的卵壳上有许多 ,以保证胚胎发育时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30.(2025·凉州模拟)果蝇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图一是果蝇的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二是果蝇长翅与残翅的遗传情况(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由一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由图一可知果蝇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属于 (填“完全”或“不完全”)变态发育。
(2)果蝇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部分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类群。
(3)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它的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 条。
(4)在遗传学上,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 。
(5)由图二可以推测出,“残翅”是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子代残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运动并不是生物的必要特征,机器狗虽然能运动,但是机器狗不是生物,A说法错误。
B.莲是水生植物,生活在水中,其根状茎和叶柄中的气腔可以帮助植物在水下进行气体交换,从而适应水生环境,B说法正确。
C.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强调了太阳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C说法错误。
D.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没有光照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无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那里没有光照,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对注意积累常见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实例。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即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的。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2.【答案】B
【知识点】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动物体的基本组织;细胞生长
【解析】【解答】A.图中可以看出,经过过程①细胞体积增大,所以,该过程表示细胞生长,细胞生长的结果是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不能无限制长大,细胞体积增大,表面积相对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会影响细胞正常生命活动,A说法错误。
B.图中可以看出,经过过程②③细胞数量增多,所以②③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新细胞与原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所以此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明显,B说法正确。
C.经过过程④,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所以,④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变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但是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C说法错误。
D.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和分泌作用,所以,⑤是上皮组织,保护组织是植物的基本组织,动物中没有保护组织;⑥是结缔组织,具有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作用,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基础内容。
(1)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当细胞体积逐渐变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变小.随着细胞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吸收物质的表面积的增加相对较少,满足不了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需要,因此细胞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无限长大。
(2)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保证新形成的细胞与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3)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细胞分化后,绝大多数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又叫绿色开花植物,题干中,白菜的果实为长角果,种子球形,即白菜有果实,有种子,靠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①藻类植物的特征是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都比较简单,都没有根叶茎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都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大多生活在水中。
②苔藓植物的特征是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和叶无输导组织,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③蕨类植物的特征是有具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根叶茎里具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地环境中。
④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植物。种子植物的根、茎、叶都很发达,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主要以种子繁殖。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种。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种子的外面有果皮包被。
4.【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所以,图中,A是叶绿体,a是氧气,在叶绿体上进行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指的是在活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在无光和有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所以,图中,B是线粒体,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叶绿体: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负责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生成氧气和有机物。
线粒体: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负责将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呼吸作用:细胞通过线粒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
5.【答案】A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一次性木筷的制作需要砍伐大量树木,这会直接导致森林植被的减少,不利于我国植被的保护,A符合题意。
B.“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这些举措可以使原本被破坏或不合理利用的土地重新恢复植被覆盖,有利于增加植被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对保护植被非常有利,B不符合题意。
C.开展广泛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树木被种植,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植被总量,对保护植被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对森林和草原的开发利用行为,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可以更好地保护植被,实现植被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我国植被的保护,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保护植被的常见方法和行为: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能恢复和增加植被面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可直接增加植被数量;对森林和草原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能规范开发利用,促进植被可持续发展。破坏植被的行为:如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会导致大量树木被砍伐。
(2)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涵养水源,增加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森林能够改良气候,降低空气温度,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等,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贺卡、一次性筷子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因此我们要“不用一次性筷子”,以节约木材,进而保护森林。
6.【答案】B
【知识点】女性生殖系统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卵巢,②是阴道,③是输卵管,④是子宫。
【解答】A.①卵巢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A说法正确。
B.②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①卵巢,B说法错误。
C.③输卵管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C说法正确。
D.④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分的功能,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的作用是输送卵细胞,也是受精作用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是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和婴儿出生的通道。
7.【答案】B
【知识点】呼吸道的作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A.呼吸道自上而下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所以,雾化药物通过口或鼻吸入后,依次经过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到达肺泡,A说法正确。
B.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所以,雾化吸入药物时,属于吸气过程,此时肋骨应该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容积会扩大,而不是缩小,B说法错误。
C.肺部发炎会导致肺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影响气体交换功能,C说法正确。
D.肺泡内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肺泡,所以,在肺泡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排出,氧气被吸入,使血液含氧量增加,静脉血变成动脉血,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呼吸运动是指胸廓的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呼吸肌的舒缩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相交替的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引起胸腔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均减小,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呼气运动。
(3)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所以,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8.【答案】A
【知识点】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动脉血和静脉血
【解析】【解答】题图中:①是右心房,②是右心室,③是左心房,④是左心室。
A.①是右心房,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A说法错误。
B.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房开,保证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B说法正确。
C.图中③是左心房,左心房连肺静脉,肺静脉是从肺部离开的血管,所以,③左心房内血液是动脉血,含氧多,C说法正确。
D.④是左心室,左心室的壁最厚,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体循环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压力最大,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心脏的结构特点,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基础知识。
(1)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房和心房之间,心室和心室之间有隔膜隔开,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之间是互不相通的,血液都是从心房进入心室,心室的血液通过收缩进入动脉,来输送到肺部和全身的各个器官。
(2)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3)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主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上、下腔静脉,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肺动脉。
9.【答案】B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营养物质的吸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和氧气,所以,组成皮肤的细胞也会消耗葡萄糖,故若②为皮肤,③中葡萄糖比①中少,A说法错误。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所以,若②为小肠,③中二氧化碳比①中多,营养物质比比①中多,氧气会减少,B说法正确。
C.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和氧气, 若②为脑,③中含氧量比①中少,C说法错误。
D.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一部分尿素随尿液排出,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明显减少。可见,若②为肾脏,③中尿素比①中少,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血液循环路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此题综合性较强,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小肠的吸收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等基础内容。
血液流经各器官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一般变化是:
(1)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减少,流过其他各器官后,尿素等废物增加。
(2)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过肺后(肺循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后,血液中营养物质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营养物质一般都会减少。
(4)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少量的水、尿素等代谢废物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10.【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一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的积雪中检测到了微塑料颗粒,这说明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微塑料颗粒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质循环当中,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圈的相关知识,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注意环境保护,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11.【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蛇属于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这些鳞片不仅可以保护身体,还能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有助于蛇在陆地环境中生存 , A正确。
B. 蛇与蜥蜴、龟、鳖都具有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等 ,它们同属于爬行动物, B正确。
C.蛇是卵生动物,其卵表面有坚韧卵壳,能保护内部结构,减少水分散失,有利于在陆地环境中繁殖,C正确。
D.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已经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蛇在陆地上产卵,卵内有丰富营养和一定水分,幼体在陆地上发育,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12.【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保护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从而有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燃烧化石燃料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能防止温室效应,B不符合题意。
C.骑自行车是一种低碳出行方式,它不仅可以减少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的弱肉强食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因此,说生态系统中的弱肉强食会影响生态平衡是不恰当的,实际上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保护,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理解温室效应、生态平衡等内容。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人类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而引起全球温室效应,其表现为全球气温升高。由于人类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而引起全球温室效应。
(2)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中,其中的生物有生有死,有迁进也有迁出,每个物种的数量经常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之中.但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13.【答案】D
【知识点】真菌的生殖;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病毒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由图可以看出,甲是细菌,乙是霉菌,丙是酵母菌,丁是病毒。
A.丙是酵母菌,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所以,人们常用酵母菌来制作馒头、面包和制酒等,A说法正确。
B.丁是病毒,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B说法正确。
C.乙是真菌,真菌主要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C说法正确。
D.图中丁是病毒,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分解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繁殖方式等基础内容,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细菌为单细胞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属于原核生物;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细菌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有些细菌在条件恶劣时能形成休眠体芽孢。
(2)真菌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不管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靠孢子繁殖后代。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形态极其微小,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的结构基本相似,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病毒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靠从这些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一旦离开了活的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4)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14.【答案】A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A.生物分类的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由图可知,分类最小的等级是种,如核桃、野核桃;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科,A说法正确。
B.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中科比属大,所以科包含的动物种类比属多,B说法错误。
C.由图可以看出,碧根果与山核桃同属,碧根果与核桃同科不同属,属比科小,因此,碧根果与山核桃的共同特征最多,C说法错误。
D.由图可以看出,野核桃与核桃同属,野核桃与山核桃同科不同属,属比科小,因此,野核桃与核桃的亲缘关系最近,山核桃与碧根果的亲缘关系最近,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单位,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根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的相同和差异程度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分类的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也就是最基本单位。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题干中,“棉花有白色、彩色等不同品种,”这正是物种内个体存在不同,即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
②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16.【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 图中草莓利用匍匐茎繁殖新植株,此过程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符合无性生殖的特点。有性生殖需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出芽生殖是母体先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离母体成为新个体,常见于酵母菌、水螅等;孢子生殖是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多见于真菌、蕨类植物等。所以草莓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的方式,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而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17.【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DNA 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 分子,而一个 DNA 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所以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多个基因, A正确。
B.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 B正确。
C.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而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所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C错误。
D.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进行复制加倍,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证了子细胞与母细胞以及子细胞之间染色体数目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18.【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变异是不定向的,在使用杀虫剂之前,蚜虫群体中就已经存在抗药性变异,并非是杀虫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A错误。
B. 蚜虫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有利于生存的变异,也有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不都是有利变异, B正确。
C.在使用杀虫剂时,具有抗药性的蚜虫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药性的蚜虫则被淘汰,这就是杀虫剂对蚜虫抗药性的选择作用,C正确。
D.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少数抗药性强的蚜虫存活下来,它们将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后代,并通过大量繁殖使具有抗药性的蚜虫群体数量增加,从而导致杀虫剂的效果越来越差,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9.【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A.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狗受伤后不会立即在唾液中产生针对伤口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 A不符合题意。
B.狗的唾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与伤口愈合相关的主要是溶菌酶。溶菌酶是一种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的酶,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当狗受伤后,它会用舌头舔舐伤口,这样唾液中的溶菌酶就能作用于伤口,帮助消灭细菌,防止感染,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B符合题意。
C.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不是由动物自身分泌的,因此狗的唾液中不含抗原,C不符合题意。
D.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是分解淀粉,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与伤口的愈合和杀菌没有关系,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20.【答案】C
【知识点】急救常识;出血类型及其包扎方法
【解析】【解答】A.心肺复苏是一种救助心跳突然停止跳动的患者的急救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关键步骤,通过胸外心脏按压恢复血液循环,人工呼吸恢复呼吸功能,A说法正确。
B.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所以,在进行人工呼吸前,需要确保呼吸道通畅,B说法正确。
C.动脉是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各处的血管,即动脉血流方向是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处,所以应该用手指按住近心端止血,而不是远心端,静脉出血需要在远心端止血,C说法错误。
D.急救成功的标志是:当昏迷者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说明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有效,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恢复,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活中常用的急救方法,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的人进行的急救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胸外心脏按压可以改变胸腔内的压力和容积,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
(2)进行人工呼吸前,要先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于气体进出。急救成功的标志:当昏迷者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说明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有效,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恢复。
(3)①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动脉出血时,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应在伤口的近心端压迫止血;②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应在伤口的远心端压迫止血;③毛细血管出血表现为血液向外渗透,不需要止血,需要做好消毒处理。
21.【答案】变异;遗传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题干中,“ 一树结果,酸甜各异 ”是体现了一棵树上所结的果实的味道(酸甜程度)却各不相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题干中,“天下乌鸦一般黑”描述的是无论在什么地方的乌鸦,都具有黑色羽毛这一相似特征,这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故答案为:变异、遗传。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2.【答案】中国
【知识点】裸子植物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额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代裸子植物分属于5纲,9目,12科,71属,近800种。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5纲,8目,11科,41属,236种。其中引种栽培1科,7属,51种。有不少是第三纪孓遗植物,或称“活化石”植物。占世界已知种数的26.7%,居世界首位,因此,中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
【分析】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近800种。我国是罗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23.【答案】肝脏;脂肪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能够分泌胆汁,首先将胆汁储存在胆囊内,然后胆汁从胆管进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它对脂肪有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故答案为:肝脏、脂肪。
【分析】此题考查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主要是储存食物、软化和初步消化蛋白质,也能吸收少量的水和无机盐、酒精;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小肠长6米左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是主要的吸收器官;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分泌胆汁、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
24.【答案】先天性;学习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逐渐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又叫后天性行为。故答案为:先天性行为、学习。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概念,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例如:蜜蜂采蜜、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例如:鹦鹉学舌、老马识途。
25.【答案】细胞核;原核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细菌是单细胞个体,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属于原核生物。
故答案为:细胞核、原核。
【分析】此题考查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细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核区,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种生物称为原核生物,另外,有些细菌除具有这些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还生有鞭毛。
26.【答案】水;肺和皮肤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可进行气体交换)。故答案为;水、肺和皮肤。
【分析】此题考查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成体既能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辅助肺进行呼吸,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体温不恒定。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大,四肢游泳或跳跃,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属于变态发育。
27.【答案】社会适应方面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
【解析】【解答】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故答案为:社会适应方面
【分析】此题考查健康的含义,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其中,①身体健康指身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②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③社会适应能力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
28.【答案】(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④
(3)染色体;遗传物质;细胞分化
(4)上皮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核的功能;细胞分裂;动物体的基本组织
【解析】【解答】(1)图一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⑦是线粒体。
②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即②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所以,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图一中②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2)图一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⑦是线粒体。其中,④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所以,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图一的④细胞核中。
(3)在细胞分裂时,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先进行复制,在细胞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这样正常体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才能保持不变。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由图可以看出, 经过图三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时形成不同的组织。
(4)动物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其中,上皮组织是动物的组织类型,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保护组织是由植物体表面的表皮构成,细胞排列紧密,没有细胞间隙,具有保护功能。
可见,动物体结构中,与番茄果皮(保护组织)功能相近的组织称为上皮组织,它们都具有保护作用。
故答案为:(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2)④;(3)染色体、遗传物质、细胞分化;(4)上皮。
【分析】此题考查细胞膜和细胞核的功能、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动物的基本组织,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线粒体,有的还有叶绿体。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有害的物质不能流出,从而保持了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的过程如下: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有一个细胞核;如果是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的数量增多。
(3)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除一小部分保持分裂能力,大部分丧失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经过细胞的分化,可以形成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1)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可见,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图一中②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2)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可见,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图一的④细胞核中。
(3)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携带着生物的遗传信息,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在细胞在分裂之前,首先要完成染色体的复制,这样正常体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才能保持不变。 图三表示的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属于细胞分化。
(4)上皮组织是动物的组织类型,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保护组织是由植物体表面的表皮构成,细胞排列紧密,没有细胞间隙,具有保护功能。
可见,动物体结构中,与番茄果皮(保护组织)功能相近的组织称为上皮组织,它们都具有保护作用。
29.【答案】(1)③
(2)鳃丝多且细
(3)一层细胞
(4)气囊;气孔
【知识点】叶片的结构;营养物质的吸收;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图甲中,①表示叶脉,②表示上表皮,③表示叶肉,④表示下表皮。
(1)图甲中,①是叶脉,②是上表皮,③是叶肉,④是下表皮,其中,③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可使光线透过,让③叶肉细胞能充分接受光照;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与水生生活相适应,鱼类用鳃呼吸,图乙中,鳃丝数量多且细,能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鳃丝中密布的毛细血管,便于与水进行气体交换,水中的氧气能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排出到水中。
(3)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图丙中的结构是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的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营养物质很容易穿过这层细胞进入血液,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营养物质的效率。
(4)图丁中,家鸽的体内有很多气囊,气囊与肺相通,可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求。家鸽的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需要氧气,卵壳上的气孔可实现胚胎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以保证胚胎发育时对氧气的需求。
故答案为:(1)③;(2)鳃丝多且细;(2)一层细胞;(3)气囊、气孔。
【分析】此题考查叶片的结构、鱼类的基本结构特征、小肠的结构特点、鸟类呼吸特点等基础内容,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
①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②叶肉属于营养组织,富含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③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可以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属于输导组织。
(2)鱼类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用鳍游泳,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3)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且管壁很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有肠液、胰液、胆汁,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4)家鸽的体内有气囊,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使家鸽每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一种呼吸方式,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1) 图甲③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可使光线透过,让③叶肉细胞能充分接受光照;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图乙鳃丝数量多且细,能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鳃丝中密布的毛细血管,便于与水进行气体交换,水中的氧气能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排出到水中。
(3)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图丙小肠绒毛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营养物质很容易穿过这层细胞进入血液,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营养物质的效率。
(4) 图丁家鸽属于鸟类,体内有气囊与肺相通,可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求。家鸽的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需要氧气,卵壳上的气孔可实现胚胎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以保证胚胎发育时对氧气的需求。
30.【答案】(1)完全
(2)节肢
(3)4
(4)相对性状
(5)隐性;bb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由图一可以看出,果蝇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这样的发育方式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根据题干所述,“果蝇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部分节,”所以,果蝇属于节肢动物。
(3)在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若果蝇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即8条染色体,所以,其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4条。
(4)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
(5)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所以,由图二可以看出,亲代果蝇都是长翅,子代中却出现了残翅,可以推断,新出现的残翅性状是隐性性状。残翅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隐性基因用b表示,所以子代残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bb。
故答案为:(1)完全;(2)节肢;(3)4;(4)相对性状;(5)隐性、bb。
【分析】此题考查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遗传等基础内容。
(1)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
(2)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3)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都要分开,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4)昆虫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差异不明显,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叫完全变态发育,如蚊子、苍蝇、蝴蝶等。
(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
果蝇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符合完全变态发育的特征。
(2)节肢动物的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果蝇符合这些特征,属于节肢动物。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果蝇体细胞内有4对(8条)染色体,其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4条。
(4)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果蝇)同一性状(翅的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
(5)图二中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出现了残翅,新出现的残翅性状是隐性性状。残翅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隐性基因用b表示,所以子代残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bb。
1 /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红星九年制2025年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1.(2025·凉州模拟)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够运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如奔跑的机器狗
B.莲的根状茎和叶柄中有气腔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C.“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不受环境限制
D.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无植物生长主要是因为温度低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运动并不是生物的必要特征,机器狗虽然能运动,但是机器狗不是生物,A说法错误。
B.莲是水生植物,生活在水中,其根状茎和叶柄中的气腔可以帮助植物在水下进行气体交换,从而适应水生环境,B说法正确。
C.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强调了太阳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C说法错误。
D.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没有光照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无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那里没有光照,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对注意积累常见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实例。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即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的。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2.(2025·凉州模拟)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高等动物组织形成过程的概念图,①~④表示细胞的某种生命活动,⑤、⑥表示某种组织,请结合已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经过①能够无限制长大
B.②③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明显
C.经过④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⑤表示保护组织,⑥表示结缔组织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动物体的基本组织;细胞生长
【解析】【解答】A.图中可以看出,经过过程①细胞体积增大,所以,该过程表示细胞生长,细胞生长的结果是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不能无限制长大,细胞体积增大,表面积相对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会影响细胞正常生命活动,A说法错误。
B.图中可以看出,经过过程②③细胞数量增多,所以②③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新细胞与原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所以此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明显,B说法正确。
C.经过过程④,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所以,④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变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但是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C说法错误。
D.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和分泌作用,所以,⑤是上皮组织,保护组织是植物的基本组织,动物中没有保护组织;⑥是结缔组织,具有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作用,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基础内容。
(1)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当细胞体积逐渐变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变小.随着细胞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吸收物质的表面积的增加相对较少,满足不了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需要,因此细胞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无限长大。
(2)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保证新形成的细胞与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3)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细胞分化后,绝大多数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
3.(2025·凉州模拟)白菜原产于中国华北地区,其为二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为长角果,种子球形。由此判断白菜属于( )
A.藻类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答案】D
【知识点】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又叫绿色开花植物,题干中,白菜的果实为长角果,种子球形,即白菜有果实,有种子,靠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①藻类植物的特征是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都比较简单,都没有根叶茎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都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大多生活在水中。
②苔藓植物的特征是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和叶无输导组织,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③蕨类植物的特征是有具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根叶茎里具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地环境中。
④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植物。种子植物的根、茎、叶都很发达,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主要以种子繁殖。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种。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种子的外面有果皮包被。
4.(2025·凉州模拟)下图是发生在水稻叶肉细胞中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A、B表示细胞中的结构,a、b、c表示相关物质。其中,A、a代表的结构、物质以及它们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
A.线粒体、氧气、呼吸作用 B.叶绿体、氧气、光合作用
C.线粒体、二氧化碳、呼吸作用 D.叶绿体、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所以,图中,A是叶绿体,a是氧气,在叶绿体上进行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指的是在活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在无光和有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所以,图中,B是线粒体,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叶绿体: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负责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生成氧气和有机物。
线粒体: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负责将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呼吸作用:细胞通过线粒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
5.(2025·凉州模拟)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我国植被的是( )
A.在餐馆就餐时,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
B.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C.开展广泛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D.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
【答案】A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一次性木筷的制作需要砍伐大量树木,这会直接导致森林植被的减少,不利于我国植被的保护,A符合题意。
B.“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这些举措可以使原本被破坏或不合理利用的土地重新恢复植被覆盖,有利于增加植被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对保护植被非常有利,B不符合题意。
C.开展广泛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树木被种植,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植被总量,对保护植被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对森林和草原的开发利用行为,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可以更好地保护植被,实现植被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我国植被的保护,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保护植被的常见方法和行为: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能恢复和增加植被面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可直接增加植被数量;对森林和草原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能规范开发利用,促进植被可持续发展。破坏植被的行为:如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会导致大量树木被砍伐。
(2)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涵养水源,增加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森林能够改良气候,降低空气温度,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等,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贺卡、一次性筷子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因此我们要“不用一次性筷子”,以节约木材,进而保护森林。
6.(2025·凉州模拟)下图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能分泌雌性激素 B.②是女性主要生殖器官
C.③是受精作用场所 D.④是胚胎发育主要场所
【答案】B
【知识点】女性生殖系统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卵巢,②是阴道,③是输卵管,④是子宫。
【解答】A.①卵巢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A说法正确。
B.②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①卵巢,B说法错误。
C.③输卵管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C说法正确。
D.④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分的功能,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的作用是输送卵细胞,也是受精作用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是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和婴儿出生的通道。
7.(2025·凉州模拟)面罩式雾化经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或肺炎,雾化器将药液分散为小颗粒,小颗粒药物可通过口和鼻到达病变部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雾化药物经过口、鼻吸入,到达肺泡前依次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
B.雾化吸入药物时,肋骨下降,胸廓容积缩小
C.肺部发炎可能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
D.血液经过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后含氧量增加,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答案】B
【知识点】呼吸道的作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A.呼吸道自上而下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所以,雾化药物通过口或鼻吸入后,依次经过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到达肺泡,A说法正确。
B.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所以,雾化吸入药物时,属于吸气过程,此时肋骨应该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容积会扩大,而不是缩小,B说法错误。
C.肺部发炎会导致肺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影响气体交换功能,C说法正确。
D.肺泡内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肺泡,所以,在肺泡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排出,氧气被吸入,使血液含氧量增加,静脉血变成动脉血,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呼吸运动是指胸廓的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呼吸肌的舒缩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相交替的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引起胸腔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均减小,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呼气运动。
(3)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所以,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8.(2025·凉州模拟)下图为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①~④代表心脏的四个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右心房,连接着肺动脉 B.房室瓣防止血液倒流
C.③内血液含氧多 D.④收缩时提供的动力最强
【答案】A
【知识点】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动脉血和静脉血
【解析】【解答】题图中:①是右心房,②是右心室,③是左心房,④是左心室。
A.①是右心房,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A说法错误。
B.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房开,保证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B说法正确。
C.图中③是左心房,左心房连肺静脉,肺静脉是从肺部离开的血管,所以,③左心房内血液是动脉血,含氧多,C说法正确。
D.④是左心室,左心室的壁最厚,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体循环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压力最大,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心脏的结构特点,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基础知识。
(1)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房和心房之间,心室和心室之间有隔膜隔开,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之间是互不相通的,血液都是从心房进入心室,心室的血液通过收缩进入动脉,来输送到肺部和全身的各个器官。
(2)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3)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主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上、下腔静脉,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肺动脉。
9.(2025·凉州模拟)下图①、③表示人体血管,②表示某器官,箭头代表血液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皮肤,③中葡萄糖比①中多
B.若②为小肠,③中二氧化碳比①中多
C.若②为脑,③中含氧量比①中多
D.若②为肾脏,③中尿素比①中多
【答案】B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营养物质的吸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和氧气,所以,组成皮肤的细胞也会消耗葡萄糖,故若②为皮肤,③中葡萄糖比①中少,A说法错误。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所以,若②为小肠,③中二氧化碳比①中多,营养物质比比①中多,氧气会减少,B说法正确。
C.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和氧气, 若②为脑,③中含氧量比①中少,C说法错误。
D.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一部分尿素随尿液排出,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明显减少。可见,若②为肾脏,③中尿素比①中少,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血液循环路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此题综合性较强,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小肠的吸收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等基础内容。
血液流经各器官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一般变化是:
(1)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减少,流过其他各器官后,尿素等废物增加。
(2)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过肺后(肺循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后,血液中营养物质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营养物质一般都会减少。
(4)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少量的水、尿素等代谢废物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10.(2025·凉州模拟)近年来,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的积雪中检测到了微塑料颗粒。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微塑料仅存在于高山地区 B.人类活动对高山环境无影响
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一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的积雪中检测到了微塑料颗粒,这说明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微塑料颗粒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质循环当中,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圈的相关知识,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注意环境保护,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11.(2025·凉州模拟)2025年为乙巳年蛇年,下列关于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起保护作用
B.蛇与蜥蜴、龟、鳖同属于爬行动物
C.卵生,且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D.生殖和发育过程未摆脱对水的依赖
【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蛇属于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这些鳞片不仅可以保护身体,还能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有助于蛇在陆地环境中生存 , A正确。
B. 蛇与蜥蜴、龟、鳖都具有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等 ,它们同属于爬行动物, B正确。
C.蛇是卵生动物,其卵表面有坚韧卵壳,能保护内部结构,减少水分散失,有利于在陆地环境中繁殖,C正确。
D.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已经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蛇在陆地上产卵,卵内有丰富营养和一定水分,幼体在陆地上发育,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12.(2025·凉州模拟)如今环境保护已是全球共识。下列相关做法和观点,不恰当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环境保护
B.减少石油、煤的燃烧,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C.骑自行车既锻炼身体又减少城市大气污染
D.生态系统中的弱肉强食会影响生态平衡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保护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从而有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燃烧化石燃料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能防止温室效应,B不符合题意。
C.骑自行车是一种低碳出行方式,它不仅可以减少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的弱肉强食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因此,说生态系统中的弱肉强食会影响生态平衡是不恰当的,实际上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保护,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理解温室效应、生态平衡等内容。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人类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而引起全球温室效应,其表现为全球气温升高。由于人类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而引起全球温室效应。
(2)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中,其中的生物有生有死,有迁进也有迁出,每个物种的数量经常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之中.但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13.(2025·凉州模拟)如图为病毒、细菌和真菌的结构棋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酒的酿造需要利用丙
B.丁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
C.乙主要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D.图中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答案】D
【知识点】真菌的生殖;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病毒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由图可以看出,甲是细菌,乙是霉菌,丙是酵母菌,丁是病毒。
A.丙是酵母菌,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所以,人们常用酵母菌来制作馒头、面包和制酒等,A说法正确。
B.丁是病毒,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B说法正确。
C.乙是真菌,真菌主要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C说法正确。
D.图中丁是病毒,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分解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繁殖方式等基础内容,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细菌为单细胞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属于原核生物;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细菌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有些细菌在条件恶劣时能形成休眠体芽孢。
(2)真菌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不管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靠孢子繁殖后代。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形态极其微小,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的结构基本相似,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病毒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靠从这些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一旦离开了活的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4)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14.(2025·凉州模拟)核桃和碧根果是生活中常见的坚果,它们的植物分类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最小的分类等级是种
B.图中属比科包含的生物种类多
C.碧根果与核桃的共同特征最多
D.野核桃与山核桃的亲缘关系最近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A.生物分类的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由图可知,分类最小的等级是种,如核桃、野核桃;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科,A说法正确。
B.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中科比属大,所以科包含的动物种类比属多,B说法错误。
C.由图可以看出,碧根果与山核桃同属,碧根果与核桃同科不同属,属比科小,因此,碧根果与山核桃的共同特征最多,C说法错误。
D.由图可以看出,野核桃与核桃同属,野核桃与山核桃同科不同属,属比科小,因此,野核桃与核桃的亲缘关系最近,山核桃与碧根果的亲缘关系最近,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单位,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根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的相同和差异程度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分类的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也就是最基本单位。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15.(2025·凉州模拟)制作棉花画常选用彩色棉花,棉花有白色、彩色等不同品种,这体现了(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细胞的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题干中,“棉花有白色、彩色等不同品种,”这正是物种内个体存在不同,即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
②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16.(2025·凉州模拟)如图草莓的繁殖方式属于( )
A.无性生殖 B.有性生殖 C.出芽生殖 D.孢子生殖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 图中草莓利用匍匐茎繁殖新植株,此过程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符合无性生殖的特点。有性生殖需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出芽生殖是母体先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离母体成为新个体,常见于酵母菌、水螅等;孢子生殖是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多见于真菌、蕨类植物等。所以草莓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的方式,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而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17.(2025·凉州模拟)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多个基因
B.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C.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D.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DNA 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 分子,而一个 DNA 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所以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多个基因, A正确。
B.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 B正确。
C.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而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所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C错误。
D.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进行复制加倍,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证了子细胞与母细胞以及子细胞之间染色体数目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18.(2025·凉州模拟)刚开始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蚜虫时效果较好,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效果越来越差。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杀虫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B.蚜虫产生的变异不都是有利变异
C.杀虫剂对蚜虫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D.少数抗药性强的蚜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变异是不定向的,在使用杀虫剂之前,蚜虫群体中就已经存在抗药性变异,并非是杀虫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A错误。
B. 蚜虫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有利于生存的变异,也有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不都是有利变异, B正确。
C.在使用杀虫剂时,具有抗药性的蚜虫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药性的蚜虫则被淘汰,这就是杀虫剂对蚜虫抗药性的选择作用,C正确。
D.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少数抗药性强的蚜虫存活下来,它们将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后代,并通过大量繁殖使具有抗药性的蚜虫群体数量增加,从而导致杀虫剂的效果越来越差,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9.(2025·凉州模拟)狗受伤后会用舌头舔伤口,原因是狗的唾液中含有( )
A.抗体 B.溶菌酶 C.抗原 D.唾液淀粉酶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A.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狗受伤后不会立即在唾液中产生针对伤口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 A不符合题意。
B.狗的唾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与伤口愈合相关的主要是溶菌酶。溶菌酶是一种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的酶,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当狗受伤后,它会用舌头舔舐伤口,这样唾液中的溶菌酶就能作用于伤口,帮助消灭细菌,防止感染,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B符合题意。
C.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不是由动物自身分泌的,因此狗的唾液中不含抗原,C不符合题意。
D.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是分解淀粉,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与伤口的愈合和杀菌没有关系,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20.(2025·凉州模拟)2025年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在场的医护人员对被营救出的居民进行急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B.进行人工呼吸前,应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
C.对于伤员动脉血管出血,可用手指按住远心端止血
D.当昏迷者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证明抢救有效
【答案】C
【知识点】急救常识;出血类型及其包扎方法
【解析】【解答】A.心肺复苏是一种救助心跳突然停止跳动的患者的急救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关键步骤,通过胸外心脏按压恢复血液循环,人工呼吸恢复呼吸功能,A说法正确。
B.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所以,在进行人工呼吸前,需要确保呼吸道通畅,B说法正确。
C.动脉是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各处的血管,即动脉血流方向是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处,所以应该用手指按住近心端止血,而不是远心端,静脉出血需要在远心端止血,C说法错误。
D.急救成功的标志是:当昏迷者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说明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有效,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恢复,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活中常用的急救方法,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的人进行的急救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胸外心脏按压可以改变胸腔内的压力和容积,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
(2)进行人工呼吸前,要先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于气体进出。急救成功的标志:当昏迷者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说明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有效,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恢复。
(3)①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动脉出血时,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应在伤口的近心端压迫止血;②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应在伤口的远心端压迫止血;③毛细血管出血表现为血液向外渗透,不需要止血,需要做好消毒处理。
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1分)
21.(2025·凉州模拟)从生物角度分析“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两句分别体现了生物的 现象和 现象。
【答案】变异;遗传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题干中,“ 一树结果,酸甜各异 ”是体现了一棵树上所结的果实的味道(酸甜程度)却各不相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题干中,“天下乌鸦一般黑”描述的是无论在什么地方的乌鸦,都具有黑色羽毛这一相似特征,这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故答案为:变异、遗传。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2.(2025·凉州模拟)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的国家是 。
【答案】中国
【知识点】裸子植物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额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代裸子植物分属于5纲,9目,12科,71属,近800种。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5纲,8目,11科,41属,236种。其中引种栽培1科,7属,51种。有不少是第三纪孓遗植物,或称“活化石”植物。占世界已知种数的26.7%,居世界首位,因此,中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
【分析】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近800种。我国是罗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23.(2025·凉州模拟)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它能分泌胆汁,促进 的消化。
【答案】肝脏;脂肪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能够分泌胆汁,首先将胆汁储存在胆囊内,然后胆汁从胆管进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它对脂肪有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故答案为:肝脏、脂肪。
【分析】此题考查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主要是储存食物、软化和初步消化蛋白质,也能吸收少量的水和无机盐、酒精;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小肠长6米左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是主要的吸收器官;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分泌胆汁、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
24.(2025·凉州模拟)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称 行为,另一类称为 行为。
【答案】先天性;学习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逐渐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又叫后天性行为。故答案为:先天性行为、学习。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概念,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例如:蜜蜂采蜜、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例如:鹦鹉学舌、老马识途。
25.(2025·凉州模拟)细菌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 ,像细菌这样只有核区的的细胞叫 细胞。
【答案】细胞核;原核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细菌是单细胞个体,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属于原核生物。
故答案为:细胞核、原核。
【分析】此题考查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细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核区,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种生物称为原核生物,另外,有些细菌除具有这些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还生有鞭毛。
26.(2025·凉州模拟)两栖类幼体生活在 中,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用 呼吸。
【答案】水;肺和皮肤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可进行气体交换)。故答案为;水、肺和皮肤。
【分析】此题考查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成体既能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辅助肺进行呼吸,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体温不恒定。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大,四肢游泳或跳跃,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属于变态发育。
27.(2025·凉州模拟)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而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 的良好状态。
【答案】社会适应方面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
【解析】【解答】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故答案为:社会适应方面
【分析】此题考查健康的含义,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其中,①身体健康指身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②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③社会适应能力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
三、综合题(共18分)
28.(2025·凉州模拟)生物圈中的生物体,大小相差悬殊,外部形态千姿百态;内部结构繁简不一,生活环境也纷繁复杂,但绝大部分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因此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大们深入了解生物。请依据所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环保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图一中 具有 的作用。
(2)不同人的指纹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异性,目前在我国的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登记了公民的指纹信息,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图一的【 】中。
(3)由图二可以看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在分裂之前,首先要完成 的复制,该物质是 的载体。图三表示的过程为 。
(4)动物体结构中,与番茄果皮功能相近的组织称为 组织。
【答案】(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④
(3)染色体;遗传物质;细胞分化
(4)上皮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核的功能;细胞分裂;动物体的基本组织
【解析】【解答】(1)图一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⑦是线粒体。
②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即②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所以,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图一中②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2)图一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⑦是线粒体。其中,④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所以,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图一的④细胞核中。
(3)在细胞分裂时,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先进行复制,在细胞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这样正常体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才能保持不变。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由图可以看出, 经过图三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时形成不同的组织。
(4)动物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其中,上皮组织是动物的组织类型,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保护组织是由植物体表面的表皮构成,细胞排列紧密,没有细胞间隙,具有保护功能。
可见,动物体结构中,与番茄果皮(保护组织)功能相近的组织称为上皮组织,它们都具有保护作用。
故答案为:(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2)④;(3)染色体、遗传物质、细胞分化;(4)上皮。
【分析】此题考查细胞膜和细胞核的功能、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动物的基本组织,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线粒体,有的还有叶绿体。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有害的物质不能流出,从而保持了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的过程如下: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有一个细胞核;如果是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的数量增多。
(3)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除一小部分保持分裂能力,大部分丧失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经过细胞的分化,可以形成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1)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可见,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图一中②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2)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可见,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图一的④细胞核中。
(3)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携带着生物的遗传信息,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在细胞在分裂之前,首先要完成染色体的复制,这样正常体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才能保持不变。 图三表示的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属于细胞分化。
(4)上皮组织是动物的组织类型,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保护组织是由植物体表面的表皮构成,细胞排列紧密,没有细胞间隙,具有保护功能。
可见,动物体结构中,与番茄果皮(保护组织)功能相近的组织称为上皮组织,它们都具有保护作用。
29.(2025·凉州模拟)下图分别是叶片、鱼鳃、小肠绒毛和家鸽的结构示意图。
(1)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一般无色透明,有利于图甲中的 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图乙鱼鳃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是 。
(3)图丙的小肠绒毛壁只由 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4)图丁家鸽的肺与发达的 相通,提高气体交换效率。家鸽的卵壳上有许多 ,以保证胚胎发育时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1)③
(2)鳃丝多且细
(3)一层细胞
(4)气囊;气孔
【知识点】叶片的结构;营养物质的吸收;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图甲中,①表示叶脉,②表示上表皮,③表示叶肉,④表示下表皮。
(1)图甲中,①是叶脉,②是上表皮,③是叶肉,④是下表皮,其中,③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可使光线透过,让③叶肉细胞能充分接受光照;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与水生生活相适应,鱼类用鳃呼吸,图乙中,鳃丝数量多且细,能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鳃丝中密布的毛细血管,便于与水进行气体交换,水中的氧气能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排出到水中。
(3)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图丙中的结构是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的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营养物质很容易穿过这层细胞进入血液,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营养物质的效率。
(4)图丁中,家鸽的体内有很多气囊,气囊与肺相通,可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求。家鸽的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需要氧气,卵壳上的气孔可实现胚胎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以保证胚胎发育时对氧气的需求。
故答案为:(1)③;(2)鳃丝多且细;(2)一层细胞;(3)气囊、气孔。
【分析】此题考查叶片的结构、鱼类的基本结构特征、小肠的结构特点、鸟类呼吸特点等基础内容,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
①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②叶肉属于营养组织,富含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③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可以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属于输导组织。
(2)鱼类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用鳍游泳,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3)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且管壁很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有肠液、胰液、胆汁,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4)家鸽的体内有气囊,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使家鸽每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一种呼吸方式,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1) 图甲③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可使光线透过,让③叶肉细胞能充分接受光照;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图乙鳃丝数量多且细,能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鳃丝中密布的毛细血管,便于与水进行气体交换,水中的氧气能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排出到水中。
(3)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图丙小肠绒毛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营养物质很容易穿过这层细胞进入血液,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营养物质的效率。
(4) 图丁家鸽属于鸟类,体内有气囊与肺相通,可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求。家鸽的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需要氧气,卵壳上的气孔可实现胚胎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以保证胚胎发育时对氧气的需求。
30.(2025·凉州模拟)果蝇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图一是果蝇的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二是果蝇长翅与残翅的遗传情况(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由一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由图一可知果蝇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属于 (填“完全”或“不完全”)变态发育。
(2)果蝇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部分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类群。
(3)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它的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 条。
(4)在遗传学上,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 。
(5)由图二可以推测出,“残翅”是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子代残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 。
【答案】(1)完全
(2)节肢
(3)4
(4)相对性状
(5)隐性;bb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由图一可以看出,果蝇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这样的发育方式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根据题干所述,“果蝇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部分节,”所以,果蝇属于节肢动物。
(3)在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若果蝇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即8条染色体,所以,其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4条。
(4)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
(5)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所以,由图二可以看出,亲代果蝇都是长翅,子代中却出现了残翅,可以推断,新出现的残翅性状是隐性性状。残翅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隐性基因用b表示,所以子代残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bb。
故答案为:(1)完全;(2)节肢;(3)4;(4)相对性状;(5)隐性、bb。
【分析】此题考查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遗传等基础内容。
(1)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
(2)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3)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都要分开,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4)昆虫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差异不明显,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叫完全变态发育,如蚊子、苍蝇、蝴蝶等。
(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
果蝇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符合完全变态发育的特征。
(2)节肢动物的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果蝇符合这些特征,属于节肢动物。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果蝇体细胞内有4对(8条)染色体,其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4条。
(4)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果蝇)同一性状(翅的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
(5)图二中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出现了残翅,新出现的残翅性状是隐性性状。残翅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隐性基因用b表示,所以子代残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bb。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