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命题与证明 学案 2025-2026学年数学沪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 命题与证明 学案 2025-2026学年数学沪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3 14:0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2 命题与证明
课题1 命题与证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2.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
【学习重点】
认识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学习难点】
区别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问题引入:
如果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m的铜线将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假设地球是球形的)?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此例中,要想知道结论,必须计算验证.
解:设地球半径为r,铜线圈半径为R,赤道周长为a m,铜线圈周长为(a+1)m.
∵2πr=a,2πR=a+1,
∴r=,R=,R-r=-=,1÷2π≈0.16 m.∴能放进一个苹果.
知识模块一 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阅读教材P73~P7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作命题,什么叫作真命题、假命题?命题结构是怎样的?
答:可以判断正确或不正确的陈述语句叫作命题;命题经判断是正确的,这样的命题我们称之为真命题;命题经判断是错误的,这样的命题我们称之为假命题;命题通常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典例1:下列四个句子是命题的是 (B)
A.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是鱼吗 B.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C.利用三角形画60°的角 D.直线、射线、线段
典例2: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__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__,结论是__那么这两个角相等__.
典例3:将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如果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__.
仿例1: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__假__命题(选填“真”或“假”).
仿例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C)
A.同位角相等 B.6的平方根是3
C.若直线a∥b,b∥c,则a∥c D.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变例1:已知命题A:任何偶数都是8的整数倍.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命题A是假命题”的反例的是 (D)
A.-8      B.15     C.24      D.42
变例2: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的题设是__如果两个角是相等角的余角__,结论是__那么这两个角相等_.
知识模块二 互逆命题
阅读教材P7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互逆命题?
答:将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作原命题,另一个就叫作原命题的逆命题.
典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所得逆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如果a=0,那么ab=0.
解:(1)逆命题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真命题;
(2)逆命题是“如果ab=0,那么a=0”,是假命题.反例,当a=1,b=0时,ab=0,此时,a≠0.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知识模块二 互逆命题
课题2 定理与证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内涵,会进行简单的推理;
2.经历探索证明的过程,弄清证明的基本方法以及书写格式,体会演绎推理的意义.
【学习重点】
掌握推理方法.
【学习难点】
培养演绎推理意识.
旧知回顾:
1.什么是命题?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
答:可以判断正确或不正确的陈述语句叫作命题;命题经判断是正确的,这样的命题我们称之为真命题;命题经判断是错误的,这样的命题我们称之为假命题.
2.什么叫互逆命题?什么是原命题和逆命题?
答: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作原命题,另一个就叫作原命题的逆命题.
知识模块一 基本事实、定理
阅读教材P76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定理?它与基本事实有何区别?
答: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作定理.定理需要经过证明,而基本事实无需证明.
范例1:“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是 (C)
A.定义     B.题设     C.定理     D.假命题
范例2:下列四个命题: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③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是定理的是__①__(填序号).
仿例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A.所有的命题都是定理 B.定理是真命题
C.公理是真命题 D.“画线段AB=CD”不是命题
仿例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叫两直线互相垂直”这个句子是 (A)
A.定义 B.假命题 C.公理 D.定理
知识模块二 证明与推理
阅读教材P76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演绎推理?什么叫证明?
答: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
范例:下列推理中,错误的是 (D)
A.∵AB=CD,CD=EF,∴AB=EF
B.∵∠α=∠β,∠β=∠γ,∴∠α=∠γ
C.∵a∥b,b∥c,∴a∥c
D.∵AB⊥EF,EF⊥CD,∴AB⊥CD
仿例:如图,AD⊥BC于点D,EF⊥BC于点F,交AB于点G,交CA的延长线于点E,∠1=∠2.求证:AD平分∠BAC.
证明:∵AD⊥BC,EF⊥BC,
∴AD∥EF,(__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__)
∴__∠1__=__∠4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3.(__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__)
∵∠1=∠2,
∴__∠3__=__∠4__,(__等量代换__)
∴AD平分∠BAC.(__角平分线定义__)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基本事实、定理
知识模块二 证明与推理
课题3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证明
【学习目标】
1.应用几何推理,证明边角间的位置关系.
2.经历推理论证过程,熟悉正确的书写格式,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证明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
对公理和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旧知回顾:
1.什么是定理?
答: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作定理.
2.什么是演绎推理?什么是证明?
答: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
知识模块一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阅读教材P76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答: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典例:如图,AD∥BC,∠1=∠C,∠B=60°,DE平分∠ADC交BC于点E,试说明AB∥DE.请完善解答过程,并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理论依据.
解:∵AD∥BC,(已知)
∴∠1=∠__B__=60°.(__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__)
∵∠1=∠C,(已知)
∴∠C=∠B=60°.(等量代换)
∵AD∥BC,(已知)
∴∠C+∠__ADC__=180°.(__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__)
∴∠__ADC__=180°-∠C=180°-60°=120°.(等式的性质)
∵DE平分∠ADC,(已知)
∴∠ADE=∠ADC=×120°=60°.(__角平分线的定义__)
∴∠1=∠ADE.(等量代换)
∴AB∥DE.(__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
知识模块二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阅读教材P77内容,回答问题:
如何证明OE与OF垂直?
答:计算出∠EOF=90°,即∠1+∠2=90°即可.
典例: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
∴∠1=∠AOB,∠2=∠BOC.(角平分线的定义)
又∵∠AOB+∠BOC=180°,(已知)
∴∠1+∠2=(∠AOB+∠BOC)=90°.(等式性质)
∴OE⊥OF.(垂直的定义)
说明:结合图形用数字符号表示证明的过程.
仿例:(1)如图,DE∥BC,∠1=∠3,CD⊥AB,求证:FG⊥AB;
(2)若把(1)中的条件“DE∥BC”与结论“FG⊥AB”对调,所得命题是否为真命题?试说明理由.
解:(1)∵DE∥BC,∴∠1=∠2.∵∠1=∠3,∴∠2=∠3,∴CD∥FG.∵CD⊥AB,∴∠BDC=90°,∴∠BFG=∠BDC=90°,∴FG⊥AB;
(2)所得命题为真命题.
理由:∵FG⊥AB,CD⊥AB,∴FG∥CD,∴∠2=∠3.∵∠1=∠3,∴∠1=∠2,∴DE∥BC.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知识模块二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课题4 与三角形有关的证明
【学习目标】
1.应用几何推理、证明解决几何问题;
2.经历探索推理的论证过程,感受几何中逻辑推理的内涵,培养符号化语言.
【学习重点】
学会应用理性推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形成演绎推理的思路.
旧知回顾:
1.怎样证明命题?
答:在证明命题时,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问题与图形有关,首先,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分析题意,找出证明途径;最后有条理地写出证明过程.
2.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答:条件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结论是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知识模块一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1
阅读教材P78~P7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如何证明?
答: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证明:如图,延长BC到点D,以点C为顶点、CD为一边作∠2=∠B,则CE∥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作)
∴∠1+∠2+∠ACB=180°.(平角的定义)
∴∠A+∠B+∠ACB=∠1+∠2+∠ACB=180°.(等量代换)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是什么?
答: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典例:如图,有一块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尺的两个顶点放在长方形的对边上.如果∠1=18°,那么∠2的度数是多少?
解:如图,∵∠1+∠3=90°-60°=30°,而∠1=18°,
∴∠3=30°-18°=12°.
∵AB∥CD,
∴∠2=∠3=12°.
仿例1:如图,AB∥CD,AE交CD于点C,∠A=34°,∠DEC=90°,则∠D的度数为 (C)
A.17° B.34° C.56° D.124°
    
仿例2:如图,在Rt△ABC中,∠C=90°,CD⊥AB,若∠A=40°,则∠1=__40__度.
知识模块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
阅读教材P7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辅助线?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
答:在证明过程中,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叫作辅助线.
推论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典例:在△ABC中,若∠A+∠B=∠C,则△ABC的形状是 (B)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范例1:
如图,∠A=∠1=∠ABC=70°,∠C=90°,求∠2的度数.
解:∵∠A=∠1=70°,
∴∠ABD=180°-∠A-∠1=180°-70°-70°=40°,
∴∠DBC=∠ABC-∠ABD=70°-40°=30°.
∵∠C=90°,∴∠2=90°-∠DBC=90°-30°=60°.
范例2:如图,△ABC中,CD⊥AB于点D,若∠1=∠A,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ABC为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
∵CD⊥AB,∴∠CDB=90°,∴∠1+∠B=90°.
∵∠1=∠A,∴∠A+∠B=90°,∴∠ACB=90°,
∴△ABC是直角三角形.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1
知识模块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
课题5 三角形的外角
【学习目标】
1.学会应用三角形外角及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符号意识;
2.经历探究三角形外角概念以及有关推论的过程,掌握几何证明方法和几何语言表达.
【学习重点】
领悟有关三角形外角的推论,掌握几何推理方式.
【学习难点】
对逻辑推理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旧知回顾: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推论有哪些?
答: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推论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把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尺如图放置,若∠1=60°,则∠2=__150°__.
知识模块一 三角形的外角及推论3
阅读教材P80~P8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外角的推论3是什么?
答: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作三角形的外角.
推论3: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典例:
如图,在△ABC中,∠A=50°,∠ABC=70°,BD平分∠ABC,则∠BDC的度数是 (A)
A.85°     B.80°     C.75°     D.70°
仿例1:如图,∠α与∠β的度数和为__270°__.
    
仿例2:如图,∠A=32°,∠B=45°,∠C=38°,则∠DFE等于__115°__.
仿例3:如图,直线AB,CD被BC所截,若AB∥CD,∠1=45°,∠2=35°,则∠3=__80°__.
    
仿例4:如图,∠3=120°,则∠1-∠2=__60°__.
变例:如图,D是AB上的一点,E是AC上的一点,BE,CD相交于点F,∠A=62°,∠ACD=35°,∠ABE=20°.求:
(1)∠BDC的度数;
(2)∠BFC的度数.
解:(1)∵∠BDC是△ADC的外角,
∴∠BDC=∠A+∠ACD=62°+35°=97°;
(2)∵∠BFC是△BDF的外角,
∴∠BFC=∠BDF+∠DBF=97°+20°=117°.
知识模块二 三角形外角的推论4
阅读教材P8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三角形外角的推论4是什么?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
推论4: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
范例:
如图,∠A,∠DBC,∠DEC的大小关系是 (C)
A.∠A>∠DBC>∠DEC  
B.∠DEC>∠A>∠DBC
C.∠DEC>∠DBC>∠A
D.∠DBC>∠A>∠DEC
仿例:
如图,点D是△ABC的外角平分线CD与BA的延长线的交点,求证:∠BAC>∠B.
证明:∵∠BAC是△ACD的一个外角,∴∠BAC>∠1,
又∵CD平分∠ACE,∴∠1=∠2,∴∠BAC>∠2.
又∵∠2是△BCD的一个外角,
∴∠2>∠B,∴∠BAC>∠B.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三角形的外角及推论3
知识模块二 三角形外角的推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