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15《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15《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7:4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参照注释,理解小序和诗歌大意。
2.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革命精神。
3.朗读感悟,探究三首诗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取义成仁”“斩阎罗”等核心意象,把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分析“用典”和比喻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
教学难点
结合1936年梅岭被围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在绝境中“招旧部”“斩阎罗”的浪漫主义想象,理解三首绝句的递进关系:从生死抉择到革命遗愿,再到未来展望的情感逻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担任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2.读准字音
旌旗(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yīng) 有涯(yá) 即为家(wéi)
三、理解诗意
1.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翻译小序
明确:“伏”,潜伏,藏匿。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2.参照注释,理解三首诗歌的大意。
参考译文:
(1)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 回想起开创革命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战斗啊。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召集我旧日的部队,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那阴间的阎王。
(2)我国南方点燃革命的战火已经十年了,我们必须有为革命献身的信念。后死的同志要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消 息当作告慰死者的纸钱。
(3)投身革命就要以革命为家,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不久定会结束的。今天我为真理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不久的明天定会迎来革命的成功、人民的解放。
四、合作探究
1.这三首诗在多处体现了创业的艰难,请朗读诗歌,思考作者这组诗哪里体现了创业艰难
明确:“创业艰难百战多”,“百战”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通过无数次的战斗来突出创业艰难。
“南国烽烟正十年”,“十年”是确指,通过战争持续的时间之长来表现创业艰难。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血雨腥风体现了环境之恶劣,创业之艰难。
2.极力写创业艰难有什么作用呢
创业艰难是写实,正如陈毅自己所说”这三年的游击战争经历,是我在革命战争中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写创业艰难为作者被重重围困,考虑不能脱身而写下这首绝命诗做下了一定的铺垫。
3.小组合作,通过品析关键的词句来思考作者是怎样抉择的,来感受作者心中的“义”。
参考示例:
“断头今日意如何”从作者诗中“断头”这个词我读出了作者是真正的勇士,陈毅敢于直面死亡,毫不畏惧。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从“招”这个词看出作者的抉择,不仅仅敢于直面死亡,而且死不罢休,死而不已。
“斩”字,表现战胜敌人的决心,读起来斩钉截铁,威力巨大,表现出作者的坚定信念。
“头悬国门”的典故,表明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亲眼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
"飞"写出了捷报之多,来的速度之快,表达作者对革命的必胜的信念
“取义成仁”的典故表达对人民的赤胆忠心,甘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
五、朗读感悟
男生朗读第一首诗,女生朗读第二首诗,男女生齐颂第三首诗歌,思考这三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内容和表达感情方面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小组讨论后明确: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重新革命;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诸君继续革命,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内容上,三首诗分别为回首征程、勉励战友、展望未来,做到了在对象上、时间上的紧密衔接;在表达感情方面,第一首侧重于表现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侧重于表现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侧重于表现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无论是视死如归的气概、勉励后死诸君继续革命还是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都表现出革命家陈毅的纯粹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为全人类的自由幸福甘愿奉献一切的高尚情怀。
拓展阅读
将课文与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比较,品味两者在思想精神上的相似之处。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创作背景:1917年9月,青年周恩来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赴日留学前夕,与几个好友告别,写下这一首气魄雄伟、热情奔放的七言绝句。
翻译:唱罢豪放雄壮的歌曲毅然掉转身躯向东而去,这是为了精心研究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面壁钻研十年希望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即使理想难以实现投海而死也不失为英雄。
相似之处:与陈毅一样,同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周恩来有着博大而炙热的胸怀。他怀着救国济世的志向东渡日本求学,试图寻求拯救祖国的真理。即使壮志没有实现,即使葬身大海而殉国,也不失为英雄壮举!这种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献身的革命精神与陈毅在《梅岭三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一样的。
课堂小结
在陈毅同志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和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最后,让我们带着满怀敬意,满腔自信,再次朗读英雄诗篇,激发斗志!
布置作业
如今,自由之花、幸福之花已开遍神州大地,如果采撷一朵送给敬爱的元帅,你想送什么花 请写出你想说的话。
参考示例:
我想送给元帅最高洁的荷花,我想对元帅说——滚滚硝烟遮不住您的威严,密密弹雨冲不走您的豪迈。您,青松一样笔直;您,荷花一样高洁。戎马干戈,书生意气,您是民族的骄傲,您留给我们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