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参照注释,理解小序和诗歌大意。
一
朗读感悟,探究三首诗之间的联系。
三
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革命精神。
二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担任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
6日因病逝世。
1.简介作者
1.听范读音频,注意生僻字的读音,感受诗歌的重音和节奏。
2.反复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字 音
丛莽 得脱
旋围解 泉台
旌旗 阎罗
烽烟 捷报
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
(mǎng)
(tuō)
(xuán )
(quán )
(jīng)
(yán)
(fēng)
(jié)
(xīng)
(rén)
丛 莽:
意如何:
泉 台:
旧 部:
2.词 义
树丛草莽。莽,密生的草。
心里想些什么呢?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阎罗:
烽烟:
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
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明确:“伏”,潜伏,藏匿。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理解诗意
1.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翻译小序
明确:“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理解诗意
2.参照注释,理解三首诗歌的大意。
参考译文:
(1)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回想起开创革命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战斗啊。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召集我旧日的部队,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那阴间的阎王。
(2)我国南方点燃革命的战火已经十年了,我们必须有为革命献身的信念。后死的同志要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消息当作告慰死者的纸钱。
(3)投身革命就要以革命为家,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不久定会结束的。今天我为真理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不久的明天定会迎来革命的成功、人民的解放。
合作探究
1.这三首诗在多处体现了创业的艰难,请朗读诗歌,思考作者这组诗哪里体现了创业艰难?
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百战”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通过无数次的战斗来突出创业艰难。
“南国烽烟正十年”,“十年”是确指,通过战争持续的时间之长来表现创业艰难。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血雨腥风体现了环境之恶劣,创业之艰难。
合作探究
2.极力写创业艰难有什么作用呢?
创业艰难是写实,正如陈毅自己所说“这三年的游击战争经历,是我在革命战争中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写创业艰难为作者被重重围困,考虑不能脱身而写下这首绝命诗做下了一定的铺垫。
合作探究
3.小组合作,通过品析关键的词句来思考作者是怎样抉择的,来感受作者心中的“义”。
参考示例:
“断头今日意如何”从作者诗中“断头”这个词我读出了作者是真正的勇士,陈毅敢于直面死亡,毫不畏惧。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从“招”这个词看出作者的抉择,不仅仅敢于直面死亡,而且死不罢休,死而不已。
“斩”字,表现战胜敌人的决心,读起来斩钉截铁,威力巨大,表现出作者的坚定信念。
“头悬国门”的典故,表明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亲眼看到
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
“飞”写出了捷报之多,来的速度之快,表达作者对革命的必胜的信念。
“取义成仁”的典故表达对人民的赤胆忠心,甘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
朗读感悟
男生朗读第一首诗,女生朗读第二首诗,男女生齐颂第三首诗歌,思考这三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内容和表达感情方面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小组讨论后明确: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重新革命;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诸君继续革命,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朗读感悟
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
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追忆往昔
面对当日
展望未来
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点
1.现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
第一章
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三章
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巧用修辞、典故,语言形象精练。
【明确】诗中巧妙运用设问、借代、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彰显厚重的文化积淀,增强了表达效果。例如,第一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三章中多次运用“借代”“比喻(借喻)”的修辞手法。例如,“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取义成仁”引用《论语》《孟子》“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拓展阅读
将课文与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比较,品味两者在思想精神上的相似之处。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相似之处:与陈毅一样,同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周恩来有着博大而炙热的胸怀。他怀着救国济世的志向东渡日本求学,试图寻求拯救祖国的真理。即使壮志没有实现,即使葬身大海而殉国,也不失为英雄壮举!这种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献身的革命精神与陈毅在《梅岭三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一样的。
课堂小结
在陈毅同志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和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最后,让我们带着满怀敬意,满腔自信,再次朗读英雄诗篇,激发斗志!
布置作业
如今,自由之花、幸福之花已开遍神州大地,如果采撷一朵送给敬爱的元帅,你想送什么花?请写出你想说的话。
参考示例:
我想送给元帅最高洁的荷花,我想对元帅说——滚滚硝烟遮不住您的威严,密密弹雨冲不走您的豪迈。您,青松一样笔直;您,荷花一样高洁。戎马干戈,书生意气,您是民族的骄傲,您留给我们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