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3 10:1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精读课文,掌握本文的首段提出论题,展开论述并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 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 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肇(zhào)事 格物致知
彷徨(páng huáng)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掌握字词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整体感知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阅读第1、2、3、13自然段)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阅读第3~12自然段)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2)《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一、论点:三、论证方法: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证思路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话题(第1段)解释“概念”,引出对中国传统教育
弊端原因的分析。(第2—5段)(引入)为什么要提倡实验精神
(重要性)1、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的学习弱点决定的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写作目的)内涵、意义、希望王阳明格竹自身的学习
  经历讲道理摆事实论点论据论证格物致知精神: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要有积极的态度,不能袖手旁观。3、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不是盲目的。4、要有眼光(要有判断力)、勇气、毅力。5、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不盲目地接受过
去认定的真理和学术权威的意见。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小结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
(意思:耳朵听说一件事,不如亲眼看见; 亲眼看见一件事,不如亲自尝试; 亲自尝试一件事,不如亲手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拓展延伸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课堂练习1、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B2、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寻求新知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消极的观察,?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答案:
A.但是、因为、不是、而是?B.不是、而是?C.不但、而且3、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答案:
1.测量,因为“测试”是对机械、仪器和电器等的性能和精度进行测量,而此句的意思是用仪器对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值进行确定,故用“测量”。 2.支配,因为“支配”是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而“支撑”是抵抗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或勉强维持。 3.领悟,“领会”一般与“精神”等搭配,“领悟”一般与“知识”等搭配。布置作业: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