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九年级下湘美版1画布上的阳光课件(8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美术九年级下湘美版1画布上的阳光课件(8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07-23 09: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3张PPT。第一课 画布上的阳光欣赏、评述棕褐色调明暗突出无笔触感刻画细腻看一看 说一说《日出·印象》 莫奈 此画给你的视觉感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印象派

去感受

去了解印象派印象派 19世纪后半叶,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法国画家提倡走出画室,奔向大自然的怀抱。由于他们的作品追求的是光线和色彩的变化,色调明亮灿烂,造型松散,不求严谨的笔法,所以被称之为“印象派”。代表人物有莫奈、雷诺阿 、德加等。后印象派代表人物梵高、塞尚、高更。、印象派的特点1、 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2、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光色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同时印象派著重於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为永恒,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印象派的创始人——莫奈   莫奈1840年11月4日生于巴黎, 他是自然的观察者,也是人生的观察者。将人与物象在浩瀚的自然中视为连带同一的生命,是他终生的信念。 “印象派”在大众的心目中几乎代表了整个欧洲十九世纪末期的艺术潮流。印象主义包罗了美术、文学、音乐等多种门类的艺术。 《睡莲,晚间效果》 在我的印象中,睡莲是一种紫色的平静而又高贵的美。 而在莫奈的印象里,却不一样。
1901年,莫奈在他的池塘的延伸处又购置了一块地,池塘面积因此扩大了三倍。周围更精致、更具装饰性地种了竹子和日本樱桃树……他还安装了一个水泥槽,以便保护异国情调的睡莲不受水温过热的伤害。对睡莲如此爱惜,又怎么会不将之变成自己画作中的主角。
《睡莲,晚间效果》是莫奈《睡莲·水影系列》的其中之一。漂浮在水面上的华丽的睡莲,占据了整个画面;在鲜黄、桔黄和朱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旋风般强劲的笔触增加了火焰在睡莲云间扭曲上升的感觉,呈现出一片视觉的梦幻世界。这里,没有睡莲,只有一个个暗暗的大圆盘,其中,时有明亮的笔触将它们凸显出来。再也没有空间的标志,只有被画笔捕捉到的光和色彩。 叶子是纯绿色的,而花朵却像暗红的火焰。看似随意的彩色线条笔触柔美,似乎让水流动起来,又像是捉住了一瞬间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参观者站在画旁,就如同伫立在池塘旁边,竟能领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的唐诗意境。稍远些的水面上,片片睡莲簇拥在一起,犹如一座浮动的花坛,仿佛花园里那些蝴蝶花搬到了这儿,蝴蝶那般把蓝得透亮的翅膀停歇在这座水上花坛的斜面上……傍晚当它宛若某个遥远的海港,披着夕阳那玫瑰色的、梦幻般的霞光,不停地改变着色彩,以便始终跟色泽比较固定的花冠周围的那种在时光里隐匿得更深的、更奥妙的东西――那种存在于无限之中的东西――显得很和谐的时候,开在这片水面上的睡莲,就像是绽放在天际的花朵。”睡莲开在水里,淡定从容的伸向天空,没有纷扰,无忧无虑的仰望苍穹。《睡莲》,可以说是莫奈一生对光与色表现的总结。 有人说“女人,是善变的动物”,其实,男人也一样,而画家,更是如此。同样是睡莲,与之前那副相比,就有了明显的不同。
这幅《睡莲》是莫奈晚年的作品,以令人叫绝的技法,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绘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远处延伸的视觉效果。《睡莲》《鲁昂大教堂》 这幅画里几乎只有一种色调,只是颜色深浅不同从而勾勒出这样的大教堂。
那应该是在一天下午,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而大教堂就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
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莫奈所关注的正是这一点,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莫奈二十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称赞这些画“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对于火车站,大家都应该不陌生吧,而且,印象都不会很好,因为,除了拥挤就是拥挤。那有没有想象过一百多年以前巴黎的火车站是这样一篇光景呢?
绘于1877年的《圣拉查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的实际“印象”。莫奈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莫奈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是最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的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 《圣拉查尔火车站》蒙托尔热街的节日 那天是星期天,是普法战争之后巴黎人民的第一个狂欢日,也是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幕的日子。在这条繁华热闹的街上,人头窜动、人来人往、有说有笑、国旗飘飘、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看不清一个人的模样,也看不清这些庞大的古老建筑和旗帜,但画面上的一切却在观众的面前又都真实地存在着,风在吹、光在照、云在飘、旗在摇、声音在喧嚣、人在挤。
从不脱离生活而关门意造,让自己的情感燃烧在现实里,最终促成自己作为绘画导演要完成的工作。
??? 莫奈用色彩反映人、反映声音、反映欢声笑语,用色彩反映风、反映建筑和旗帜,用色彩反映蓝天和白云,还有那火一样热烈的阳光、晴朗的空气,小小的画面已经影射出那天整个法国城市沸腾的风貌,画面笔触所到之处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力量,寓意着法国美好的明天和未来。艺术家让那一天的一切成为永恒的鼓舞留在了世间。 就像是听到叫声后回头,是谁在叫她?丈夫吗?旁边的是她的孩子吗?在这幅作品里,我们依然看不到具体的线条和形状,女人在画面中的出现只是为了迎合天空中直射下来的光芒、为了天空与绿地这段距离之间的空气、为了风、为了草丛中升腾起的气息。这一切大自然的美妙玄机必须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这个端庄的女人。女人的出现,使天与地连接,不再有空旷和孤寂,孩子的隐约出现进一步增添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也暗示了女人是孩子慈祥的妈妈,就像天与地有一个从属关系,同时孩子的出现也在画面视觉上起到了一个平衡的作用。 虽然画面上的女人因为阳伞的问题,全身都处在阴影里,但是莫奈用寥寥强烈的笔触,快速地勾列出她是在温暖的光里,我们看不清楚她的容颜,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她的美丽和端庄,乃至她惬意的笑容,当然还有种贵族女人无所事事的庸懒感。
??? 近处的草娇艳地在风中晃动摇摆着,舞姿完全是对应着天上推动云的风而波动,充满着青春和朝气。
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这是一种幸福的时光。《撑洋伞的女人》 莫奈的作品不单是外光扑进画框的结果,也是爱的光芒辉耀的结果。一系列以第一任妻子卡米耶为原型的作品,是莫奈燎原的灵感之作,也是对妻子爱的呈现。富有产生不了爱,贫穷也摧毁不了爱。伴莫奈走过困难时光的卡米耶,是莫奈眼睛里最闪亮的一道曙光。 自恋的莫奈一生很少为别人画肖像,但他爱上卡米耶后,常以她为模特儿画肖像,或把她当做点景人物。其实在他眼中,她早就成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印象了。《窗前的卡米耶》 爱情可能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能缺少的东西吧~你有为你爱的人做过什么浪漫的事吗?例如,为他/她作画一副。一位浪漫的画家,就有画下他印象中爱人的美好形象。《阿尔让特伊大桥 》 1874年 60cm×80cm 布 油彩
克洛德·莫奈 法国奥赛博物馆藏? 《阿尔让特伊大桥 》 这是一幅充满外光的风景,各种冷暖的色点与絮乱的小笔触,在深思熟虑中被组合进画面,使画面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洋溢着色彩的旋律。强烈的光被分散到树丛、河流、大桥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尔让特伊大桥成为光的杰作。这也是画家艺术个性的表现。印象派另一位代表人物:马奈爱德华·马奈(édouardManet,1832.01.23-1883.04.30)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凡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其代表作品有:《白色牡丹花》、《酒馆女招待》。 《弗里.贝热尔的台吧》《吹笛少年》印象派另一位代表人物:雷诺阿雷诺阿全名为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法国印象画派著名画家、雕刻家。雷诺阿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19世纪80年代中期,雷诺阿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他的代表作品有《煎饼磨坊的舞会》、《船上的午宴》、《包厢》、《罗曼·拉柯小姐》等。《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一画中,用这种方法表现规模宏大的场面,透过树丛的星星点点的阳光,洒落在人们的身上、脸上、桌上和草地上,真正实践了“光是绘画的主人”这一句印象主义者的口号。是印象主义绘画在风俗方面的重要代表作。表面上看三描写巴黎一著名的露天咖啡馆兼舞场热闹和欢快的气氛,实际上真正的主题是透过树叶间隙照射下来的阳光。这阳光照射在人们的身上,引起了丰富的光色变化,充分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光与色变化的高度敏感。印象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德加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印象派重要画家。他出身于金融资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中。德加富于创新的构图、细致的描绘和对动作的透彻表达使他成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 德加:
(Edgar?Dagas?1834-1917)?
擅于从不寻常的角度描绘对象瞬间的动态,描绘在灯光下、日光下人物与物体的温和色彩。题材多取自于芭蕾舞剧院、咖啡馆和赛马场等。他除了用油画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后期亦作雕塑。
德加《苦艾酒》:德加的这件作品描绘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作品中的男主角是版画家台斯色丹,女主角是女演员安德蕾。他们正坐在巴黎新雅咖啡馆。有人认为这件作品是德加出于偶然的原因为穷困潦倒的朋友画了这一幅富有性格特征的肖像。据说版画家台斯色丹是一位非常讲义气的乐天派人物,由于生活的随便,所以常处于穷困境地。这件作品中的人物都很有个性化,女演员早已姿退色衰,生活没有保障,一杯苦艾酒衬托出两个失意人的精神状态。作品构图奇特,将主体人物置于右上角,画面前景大部空间用来描绘下等酒吧的简陋摆设,空旷乃至空虚感与失意人相映成趣,用笔粗犷概括,意境深远。 画面上描绘了舞蹈演员在排练厅里的一个情景。有的女舞蹈演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练习跳舞,有的正坐在一边休息,有的在观看。在画面的正中央,一个老人站在那里,手里拄着一根拐杖
。德加运用了快速线条配景的画法,使整个画面看上去祥和安静,作品呈现出了画家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点彩派--新印象派特点是不在调色板上调颜色,他们用纯色,点到画面上,用不同的色调点到一起,用你们的视网膜去中和,远距离的话,两种颜色会混合在一起,用你的视网膜混在一起。比如说黄色和红色点在一起,走远了就是橙色。所以由于他们采取了这种笔触点,所以他们又有一个名字叫做“点彩派”。他们是非常冷静和科学的构图。不像印象派是看一眼就没头没脑的画一幅,而新印象派是经过反复思考科学冷静的画出一幅画。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修拉 藏于芝加哥美术馆新印象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修拉,1886年展出的一幅最能体现“新印象主义”绘画原理的代表作品。画面描写了人们在塞纳河阿尼埃的大碗岛上休息度假的情景。阳光下的河滨树林间,人们在休憩、散步,垂钓,河面上隐约可见有人在划船,午后的阳光拉下人们长长的身影,画面宁静而和谐。 安涅尔浴场 修拉 1883-1884后印象派:指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主要画家有:梵高、高更、塞尚。 梵高——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梵·高是荷兰人,他的性格一直很热情洋溢,充满着爱心、充满着热情,愿意用热情对待一切人,他是用一种跳动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来表现外界的印象。代表作《向日葵》《星夜》《有乌鸦的麦田》1853年3月30日,凡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谁要是了解他的一生,谁就不会不为他的勇敢、热情和用生命燃烧自己的精神所感动!他是一位被精神病百般折磨的“农夫”大画家的。凡高是天才,也是悲剧的主角。他曾经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情妓。他一生穷困潦倒,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但他在短暂一生中却留下了大量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他将其“能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了人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纪念这位曾经渴望“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的天才画家吧!? 这是梵·高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向日葵”。在他的笔下向日葵是用整个黄色的调子形成,他用弯曲的笔触来画,盘绕的曲线表现出来,像一个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扭动的感觉。他的静物都是很拟人化的一个形象。 唐吉大爷肖像 1887? 这是他给一个颜料店的老板画的肖像,因为当时他几乎没有钱买颜料,而唐吉大爷不要他的钱给他颜料,这也是帮助过他的一个人。我们看到右边这个位置日本的服饰绘,而且后面有富士山。所以我们不难想象他也受到了日本绘画的影响,用跳动的笔触来表现他的热情,他情绪的波动。 让鲁依桥 油画 1888? 夜咖啡馆 1888夜间露天咖啡馆 1888 咖啡馆是一个很快活的地方,但是在梵·高的笔下,他认为咖啡馆是一个苦闷的地方,或者让人堕落的地方。他用了黄色的地面,红色的墙,台球桌子很绿很绿,所以让人觉得这个地方非常的不可思议,有点儿像地域一样的感觉。这也是他画的夜间露天咖啡馆。 星空星空 梵·高一生是非常痛苦的一生,因为没有人理解他,他是太富有爱心的人,爱到了让人受不了的地步。最后进了精神病院。他的精神状态是处于一个正常人和一个精神病人之间,所以在他的表现上,在他眼中看到的世界也是这样,带有非常强烈的情绪感在里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星空”,就是完善夜空中的星星,所有的星星都在旋转、在燃烧,满天的星星都是在躁动不安,实际上是梵·高主观情绪的外化表现。 梵·高的帽子上包了一层布。这是曾经他到了法国的南部约了高更两人讨论,两个人无休止争论,最后他精神失常,拿剃须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了,把高更吓跑了。所以他是一个情绪非常强烈的人。梵·高 自画像 1888 鸢尾花 1889 鸢尾花画的非常漂亮,但是他的笔触都是扭动的
加歇医生肖像 1890 这是他进了精神病院后来又出来了,不久之后就自杀了,这是给他治病的家庭医生的加歇医生肖像,医生不会这样痛苦,这是梵·高把自己的痛苦加到加歇医生的面部。 麦田乌鸦 1890?
这个是他的绝笔之作,天空的颜色那么重,金黄色的刺眼,而且麦田上有一群乌鸦,好像预示着他的死亡即将到来。梵·高艺术的主观性,他带有他强烈的主观感彩,又有特殊的强烈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苦闷的心理。 塞尚:
(Paul?Cezame?1839-1906)?
法国著名画家现代绘画之父之称,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形、色、节奏、空间的探索,企图借助于色彩的配合而不依赖明暗效果表现体积。
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都有新的创造。
保罗?高更保罗·高更于1848年生于巴黎,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印象派画家作品。他拥有毕沙罗、马奈、雷诺阿、莫奈、希斯里及塞尚等人的作品。1876 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选巴黎沙龙;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渐渐地,高更越来越专注于艺术创作,他参加了最后四届印象派画展。
人物简介 保罗·高更(1848-1903)是现代艺术史上,生平最多姿多彩、引人入胜的画家。
他的人生就像他画笔挥洒出的作品一样,充满戏剧性。他抛妻离子,远离故乡,走向异国他乡,走进神秘的塔希提岛,追寻原始生命和天真的土人情调。
他生于法国,长于秘鲁,25岁以前就以水手的身份游遍世界。海军退役后,他成为一名成功的股票经纪人。不幸股市崩盘,为了维持生计,他当过防水帆布推销员、店员、工人等。最终他下定决心,抛弃一切,全身心地投入绘画。由著名印象画派大师毕沙罗引介,他与印象派结缘,并与同样具有传奇人生与神奇艺术的凡高保持了一段短暂而亲密的友谊。尽管这段友谊终因凡高的风病发作后的暴力行为而彻底毁坏,但时至今日,它依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他们俩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却在长达三十年的岁月中,创作了兼具野性美与神秘性的众多绘画、雕塑、陶瓷以及版画作品。 《不列塔尼牧人》 1888年收藏馆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群立美术不列塔尼的风景 1894年 油彩?帆布 73 x 92公分 奥塞美术馆巴黎 法国
《不列塔尼的风景》是高更返回法国时所创作的。 这一幅作品在表现是延续他在大溪地时的线条和色彩。 他将法国乡下风光以热带的强烈色彩,红色、绿色的对比来作表现。 让整幅作品呈现出热带异国风味的景色。
1888年十月,高更到了亚耳,他相识多年的梵谷在那里等候他。 但是尽管双方互相敬仰、互相尊重,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仍不断发生冲突,包括在作画的方式上:高更强硬、不屈、坚持要把他所看到的一切表现为综合性和象征性的形态;梵谷则十分冲动,几乎达到发狂的程度,一心要把鲜艳色彩中捕捉到的光线放在自己的画中。 亚耳的景色、光线和色彩同样使这两个画家著迷。 但高更认为他的艺术是超越简单再现的理性表现:「……不要太过临摹大自然的真实,艺术要有抽象的作用;要在大自然面前沉思中把它提炼出来,要更多地考虑创造而不是结果,……我的工作健全地发展,我相信你会感到一种特殊的色调,或更确切地说,我过去的探索只抓住一种形态和一种色彩的主导面而已,现在,我把两者综合起来的可能性已得到证实……。」 亚耳的阿利斯康景色 1888年 油彩?画布,92 x 73公分 奥塞美术馆,巴黎﹝Paris﹞,法国
在《亚耳的阿利斯康景色》里,高更描绘了绿色草地、水、篱笆和树的形态:主色是深浅不同的绿色,第二排防风林的橙色、树叶赭黄色的光束以及前排不同寻常的红点使主色更加突出。 在1888年高更的画里带有一种深思熟虑的、构思明确的绘画风格,那种具有简单、均衡的构图。 以及时而装饰性、时而神秘的性质,就是高更所谓的─综合主义。 雅各与天使搏斗
画的不是一个圣徒的形象,而是布列塔尼半岛的农妇对这一形象的崇拜。他们在倾听自己的教区牧师给他们讲解雅各与天使相斗的意义。高更把这场搏斗描绘在不太明显的、仿佛产生在梦幻中的远处,非但没有深入这个主题,反而远远离开了它,同时还利用布列塔尼农妇头上那些古怪的帽子来制造装饰性效果。色彩的搭配是失败的;人的肌肤不是那种可能会与蓝色和紫色相称的橙黄色的,包发帽同土地的纯红色相比显得太白了;显然可以感到,高更在用色彩体现构思方面还是有困难的。 市集 1892年 油彩?画布78 x 92公分 国立美术馆,巴赛尔﹝Basel﹞,瑞士这幅画宛如高更对自己的一次背叛行为:善良的欧洲野蛮人即使在南太平洋壮丽的景色里,也未忘掉自己的高超文化。 但是,「画」总是胜过宣言的:首先是构图的朴实无华,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却胜于雄辩。 右边站着的人朝向五个坐着的妇女的方向望去;然后是色彩:前排背景中突显的红色﹝补色的对比﹞、黄色、橙红色、灰色、坐着的妇女衣服的橄榄绿色﹝由于与脸部和手的炒栗色对比,这些色彩在灰底色上显得格外突出﹞,后排人像的蓝、棕深色,呈现在灰、浅红色的土地上,构成一幅令人眼花撩乱的画。 它仿如是一段辉煌的乐曲,这是红、黄的灿烂色彩所衬托出来的风格和文化的表现。
你何时嫁人?1892年 油彩?画布 101.5 x 77.5公分 巴塞尔美术馆 巴赛尔 瑞士
《妳何时嫁人》是一幅装饰性强烈的作品。 鲜艳而大胆的色彩,仅仅以蓝、橙和绿色在画面上相互陪衬。 然而这样也使得画中的主角,更加的明显,而若有所思的眼神,不但使得看画的人对画中女郎感觉,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间。 你为何生气? 1896年 油彩?帆布,95.3 x 130.5公分 芝加哥艺术学院,芝加哥﹝Chicago﹞,美国此幅作品以前后景之二段式的构图来安排画面,前景以阴凉的色调与背景较明亮、暖和的色彩形成对比。 而明亮的背景使得位于前景的人物关系更为注目。 而整幅作品在彩色的对比之下,呈现出热带午后,树下的阴凉气氛。 黄色的基督 1889年油彩?画布 92 x 73.5公分  宗教信仰是布列塔尼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高更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黄色的耶稣》表现了布列塔尼妇女专注于宗教的沉思中。基督犹如保护她们的天篷一样,高高地矗立在人物的上方。作品融入了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的圣坛装饰画的色彩语言,在刻意的原始风味之中,以充满象征性的不正确的比例,突出了所要表达的主题。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l897年2月,高更完成了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这幅画,用他的话来说,“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来了。在我临终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人这幅画中了。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 白马1898年2月14号高更爬上一个山顶在那里服食砒霜自杀,所幸获救。
此幅作品是他自杀未遂后所做1903年,高更死于疾病缠身。在他搬到大溪地之后,他只回去过法国一次。?
这位充满传奇性的画家,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厌倦巴黎文明社会,憧憬原始与野性未开化的自然世界,向往异乡南太平洋的热带情调,为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舍弃高收入职业与世俗幸福生活,远离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Tahiti夏威夷与新西兰之间的法属小岛),与岛上土人生活共处,并与土人之女同居。在这阳光灼热、自然芬芳的岛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绘当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创作出他最优异的油画,同时写出《诺亚·诺亚》名著,记述大溪地之旅神奇的体验。
高更一度因病回到法国,1895年再度到塔西提,但因殖民地政府腐败,南海生活变调,高更梦寐以求的天堂不复存在,他在1901年8月移居马贵斯岛。当时法国美术界对他的画风并不理解,高更孤独病困,加上爱女阿莉妮突然死亡,精神深受打击而厌世自杀,幸而得救未死。晚年他画了重要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反映了他极端苦闷的思想。后来他在悲愤苦恼中死在马贵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