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经典意象,另出机杼
【教学目标】
1. 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够准确识别诗中描绘“月”的关键词语(如“孤”“照”“徘徊”“摇情”等)和人格化的艺术表达,理解其在营造意境、传递情感中的作用,积累“意象创新”的表达经验。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分析中,感受并学习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普遍的思维路径;能够对比诗中“月”的永恒与“人”的短暂所形成的艺术张力,提升辩证思考与哲理思辨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充分感受并鉴赏诗人借助“月”的意象所营造出的空明、深邃、略带感伤的独特意境美;赏析《春江花月夜》中“月”的人格化描写,体会“月”作为审美对象所承载的丰富情感,理解意象创新如何实现景、情、理的完美交融。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春江花月夜》对前代“月”意象的继承与突破和对后世文学实践的影响,理解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新实现哲学思考与文化精神的诗性表达,增强文化自信。
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到了许多意象,你认为其中的核心意象是( )。请你围绕这个意象,依据诗歌的内容或思路划分层次,并分别概括。
月
意象探究·作品比较
1.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2. “夜光(指月)何德,死则又育?”(屈原《天问》)
3.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汉乐府《白头吟》)
4.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5.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6.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
前人写月名篇
张若虚笔下的月,与前人笔下的月有何不同?
1.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3. 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中有哪些明显把“月”人格化或生命化的句子?
意象探究·作品比较
学生佳作共赏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落月摇情满江树。
请你以“月”和“江”为主意象,创作一首诗歌。要求:体裁不限,如古体诗、绝句、律诗、现代诗等均可;篇幅在4-10句之间。
1.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3. 落月摇情满江树。
合作探究
张若虚是如何围绕月进行艺术表达,使诗歌取得“孤篇横绝”的艺术成就的呢?
“摇”字双绾物理与心理,正是唐诗意象化的典型手法。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意象探究·艺术表达
人格化
主动性
互动
历时
动态
平等
艺术影响
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学生疑难
个体生命短暂
人类生生不息,延绵久长
个人具体情感
人所共有的普遍情感
(《春江花月夜》)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意象”是诗人创作中最精巧的零件。当诗人从新的角度观察经典的意象时,往往就能找到切入点对意象进行更有效的挖掘,为自己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打开空间。诗人在运用意象时另出机杼的表达,往往能恢复读者对熟悉事物的敏锐度和新鲜感,唤醒读者的想象力和共情力,成为读者解读诗歌的突破口。
课堂总结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 这首诗还写到了许多其他意象,与“月”构成了意象群。请你从这一角度出发,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札记或文学短评。
2. 运用本单元所学,完成2000年全国卷《金黄的稻束》。学有余力者可在此基础上撰写短评或札记。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