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第2课时 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2 第2课时 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7 19:16:10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1.某质点沿曲线运动的方程为f(x)=-2x2+1(x表示时间,f(x)表示位移),则该质点从x=1到x=2的平均速度为(  )
A.-4   B.-8
C.6   D.-6
2.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S=5-3t2,若该质点在时间段[1,1+Δt]内相应的平均速度为-3Δt-6,则该质点在t=1时的瞬时速度是(  )
A.-3   B.3
C.6   D.-6
3.一物体运动的速度方程为v(t)=t2+3,则t=2时物体的瞬时加速度为(  )
A.4   B.3
C.2   D.1
4.(2024·无锡质检)某质点的运动方程是f(x)=x2-1,其在区间[1,m]上的平均速度为3,则实数m的值为(  )
A.5   B.4
C.3   D.2
5.(多选)已知自由落体的运动方程为s(t)=5t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t在2到2+Δt这一段时间内落体的平均速度为20+5Δt
B.t在2到2+Δt这一段时间内落体的平均速度为20
C.落体在t=2时的瞬时速度为20
D.落体在t=2时的瞬时速度为25
6.(多选)已知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函数为s(t)=gt2,g=9.8,若v=,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v趋近于9.8,则9.8是(  )
A.物体从0 s到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B.物体从1 s到(1+Δt)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C.物体在t=1 s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函数s(t)=gt2在t=1处的切线斜率
7.一物体的运动方程为S=3t2-2,则其在t=   时的瞬时速度为1.
8.已知某物体的位移S(m)与时间t(s)的关系是S(t)=3t-t2.则t=0 s到t=2 s的平均速度为    ;此物体在t=2 s时的瞬时速度为    .
9.(2024·徐州月考)高台跳水运动员在t秒时距水面高度h(t)=-4.9t2+6.5t+10(单位:米),则该运动员的初速度为    米/秒.
10.飞机起飞一段时间内,第t s时的高度h(t)=5t3+30t2+45t+4,其中高度h的单位为m,时间t的单位为s.
(1)h(0),h(1),h(2)分别表示什么?
(2)求第2 s内的平均速度;
(3)求第2 s末的瞬时速度.
11.(2024·扬州质检)甲、乙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a(t0)是在t=t0时的加速度,S(t0)是从t=0到t=t0的路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甲(t0)=a乙(t0)   B.a甲(t0)<a乙(t0)
C.S甲(t0)=S乙(t0)   D.S甲(t0)<S乙(t0)
12.火车开出车站一段时间内,速度v(单位:米/秒)与行驶时间t(单位:秒)之间的关系是v(t)=0.6t2+0.4t,则火车加速度为2.8米/秒2时,刚好开出了(  )
A.秒   B.2秒  C.秒   D.秒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x,y=0,x=t(t>0)围成的△OAB的面积为S(t),则S(t)在t=2时的瞬时变化率是    .
14.一物体的运动方程如下(位移:m,时间:s):S=
(1)求物体在t∈[3,5]内的平均速度;
(2)求物体的初速度;
(3)求物体在t=1时的瞬时速度.
15.(2024·南京月考)某机械厂生产一种木材旋切机械,已知生产总利润c(元)与产量x(台)之间的关系式为c(x)=-2x2+7 000x+600.
(1)求产量为1 000台的总利润与平均利润;
(2)求产量由1 000台提高到1 500台时,总利润的平均改变量;
(3)当Δx无限趋近于0时,求与,并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
第2课时 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1.D 由题意得该质点从x=1到x=2的平均速度为==-6.
2.D 由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可知,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6,即质点在t=1时的瞬时速度是-6.
3.A 因为==2t+Δt.所以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2t.所以t=2时物体的瞬时加速度为4.
4.D 根据题意,该质点在区间[1,m]上的平均速度为==m+1,则有m+1=3,解得m=2.
5.AC 由题知物体在t=2到t=2+Δt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0+5Δt,则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v无限趋近于20,即t=2时的瞬时速度为20.
6.CD 由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及切线斜率的几何意义知C、D正确.
7. 解析:==6t+3Δt.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6t,因为瞬时速度为1,故6t=1,即t=.
8.1 m/s -1 m/s 解析:v==1(m/s).=

=-1-Δt,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1,∴此物体在t=2 s时的瞬时速度为-1 m/s.
9.6.5 解析:==-4.9Δt+6.5,∵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4.9Δt+6.5无限趋近于6.5,∴该运动员的初速度为6.5米/秒.
10.解:(1)h(0)表示飞机起飞前的高度;
h(1)表示飞机起飞后第1 s时的高度;
h(2)表示飞机起飞后第2 s时的高度.
(2)飞机起飞后第2 s内的平均速度==
=170(m/s).
(3)第2 s末的瞬时速度为==


=5(Δt)2+60Δt+225.
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225.
∴第2 s末的瞬时速度为225 m/s.
11.B 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函数的切线斜率,由图可得在t=t0处,甲的切线斜率小于乙的切线斜率,即甲在t=t0处的加速度小于乙在t=t0处的加速度;由图知,从t=0到t=t0,甲的速度总大于等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从t=0到t=t0的路程大于乙从t=0到t=t0的路程.
12.B 由题意可知,=
=0.4+1.2t+0.6Δt,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0.4+1.2t,由0.4+1.2t=2.8,得t=2秒.
13.2 解析:∵S(t)=OA·AB=·t·t=t2,===t+,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t,∴S(t)在t=2时的瞬时变化率是2.
14.解:(1)在t∈[3,5]内,物体的运动方程S=3t2+2,
则该段时间内的位移ΔS=(3×25+2)-(3×9+2)=48(m),
可知平均速度v===24(m/s).
(2)当0≤t<3时,S=29+3(t-3)2=3t2-18t+56,
物体的初速度即物体在t=0时的瞬时速度,当t=0时,
==3Δt-18,
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物体的初速度为-18 m/s.
(3)当t=1时,=
=3Δt-12,当Δt趋近于0时,趋近于-12,
故t=1时的瞬时速度为-12 m/s.
15.解:(1)产量为1 000台时的总利润为c(1 000)=-2×1 0002+7 000×1 000+600=5 000 600(元),
平均利润为=5 000.6(元).
(2)当产量由1 000台提高到1 500台时,总利润的平均改变量为
==2 000(元).
(3)∵当Δx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4x+7 000,
∴=3 000,
=1 000,
它们指的是当产量为1 000台时,生产一台机械可多获利3 000元;而当产量为1 500台时,生产一台机械可多获利1 000元.
2 / 2第2课时 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我们需要研究一些物体的瞬时变化率,例如:
(1)摩托车的运动方程为s=8+3t2,其中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知道它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就可以更好地指导运动员进行比赛;
(2)冶炼钢铁时需要测定铁水的瞬时温度来确定其质量标准;
(3)净化饮用水时需要根据净化费用的瞬时变化率来控制净化成本.
【问题】 上述实例中都涉及到某个量的瞬时变化率,在数学意义上,这些实际上是某个量的函数的瞬时变化率,它在数学上称为什么?
                                            
                                            
知识点 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1.平均速度:在物理学中,运动物体的位移与     的比称为平均速度.
提醒 (1)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相对应;
(2)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同,与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
2.瞬时速度:一般地,如果当Δt   趋近于0时,运动物体位移S(t)的平均变化率      无限趋近于一个   ,那么这个常数称为物体在t=t0时的瞬时速度,也就是位移对于时间的瞬时变化率.
提醒 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①区别:瞬时速度刻画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而平均速度则是刻画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与该段时间内的某一时刻无关;②联系: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值.
3.瞬时加速度:一般地,如果当Δt   趋近于0时,运动物体速度v(t)的平均变化率      无限趋近于一个   ,那么这个常数称为物体在    时的瞬时加速度,也就是速度对于时间的瞬时变化率.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瞬时加速度是速度的极限值.(  )
(2)在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时,s(t0+Δt)>s(t0).(  )
(3)瞬时速度是刻画物体在区间[t0,t0+Δt](Δt>0)上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
2.某物体运动t s后,其位移(单位:m)为y=t2+2t.在2≤t≤4这段时间里,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
A.5 m/s   B.6 m/s
C.8 m/s   D.10 m/s
3.如果质点A按照规律s(t)=3t2运动,则在t0=3时的瞬时速度为(  )
A.6   B.18
C.54   D.81
4.(2024·镇江月考)一质点沿直线作加速运动,假设t秒时的速度为v(t)=t2+10,求质点在t=3时的瞬时加速度.
题型一 平均速度
【例1】 已知甲、乙两人百米赛跑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甲、乙两人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通性通法
求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步骤
(1)先计算位移的改变量s(t2)-s(t1);
(2)再计算时间的改变量t2-t1;
(3)得平均速度=.
【跟踪训练】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位移s(单位:m)与时间t(单位:s)之间的函数关系为s(t)=5t2+bt,且这一物体在2≤t≤3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6 m/s,则实数b=(  )
A.2   B.1
C.-1   D.6
题型二 瞬时速度
【例2】 (链接教科书第195页练习2题)某物体运动的位移S(单位:m)与时间t(单位:s)的关系可用函数S(t)=t2+t+1表示,求物体在t=1时的瞬时速度.
【母题探究】
 (变设问)若本例中的条件不变,试求物体的初速度.
通性通法
求运动物体瞬时速度的三个步骤
(1)求位移改变量ΔS=S(t0+Δt)-S(t0);
(2)求平均速度=;
(3)求瞬时速度,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的常数v即为瞬时速度.
【跟踪训练】
(2024·盐城月考)一质点M按运动方程s(t)=at2+1做直线运动(位移单位:m,时间单位:s),若质点M在t=2 s时的瞬时速度为8 m/s,则常数a=    .
题型三 瞬时加速度
【例3】 (链接教科书第194页例6)一辆汽车从停止状态开始加速行驶,并且前5 s的速度v(m/s)与时间t(s)的关系可近似地表示为v=-t2+10t,0<t≤5,则汽车在t=1 s时的瞬时加速度为(  )
A.10 m/s2   B.9 m/s2
C.8 m/s2   D.7 m/s2
通性通法
1.瞬时加速度即为瞬时速度在Δt无限趋近于0时的极限值,要求瞬时加速度应先求出质点运动速度关于时间的函数.
2.瞬时加速度为状态量,反映某一时刻物体运动规律,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跟踪训练】
某堆雪在融化过程中,其体积V(单位:m3)与融化时间t(单位:h)近似满足函数关系:V(t)=(H为常数),其图象如图所示.记此堆雪从融化开始到结束的平均融化速度为 m3/h,观察图象可知瞬时融化速度等于 m3/h的时刻是(  )
A.t1   B.t2
C.t3   D.t4
1.质点运动规律S=t2+3,则在时间[3,3+Δt]中,质点的平均速度等于(  )
A.6+Δt   B.6+Δt+
C.3+Δt   D.9+Δt
2.(2024·南通月考)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位移y(单位:m)与时间t(单位:s)的关系是y=-t2+9t,则该物体在t=3 s时的瞬时速度为(  )
A.3   B.6
C.12   D.16
3.某物体的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v(t)=2t2-1,则t=2时的瞬时加速度为(  )
A.2   B.-2
C.8   D.-8
第2课时 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基础知识·重落实】
知识点
1.所用时间 2.无限 
常数 3.无限  常数 t=t0
自我诊断
1.(1)× (2)× (3)×
2.A 当t=2时,位移为×22+2×2=6,当t=4时,位移为×42+2×4=16,在2≤t≤4这段时间里,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5 m/s.故选A.
3.B ∵s(t)=3t2,t0=3,∴Δs=s(t0+Δt)-s(t0)=3(3+Δt)2-3×32=18Δt+3(Δt)2.∴=18+3Δt.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18,即质点A在t0=3时的瞬时速度为18.
4.解:质点在t=3到t=3+Δt的时间内平均加速度为====6+Δt,
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6,
即质点在t=3时的瞬时加速度为6.
【典型例题·精研析】
【例1】 解:由题图可知,当t=0时,甲、乙从起点出发,当t=12 s时,甲、乙到达终点,且甲、乙两人跑100 m都用了12 s,即y总=100 m,t总=12 s,
所以====(m/s).
跟踪训练
 B 由已知,得=26,所以(5×32+3b)-(5×22+2b)=26,解得b=1.
【例2】 解:在1到1+Δt的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3+Δt,
∴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3,
∴S(t)在t=1处的瞬时变化率为3.
即物体在t=1时的瞬时速度为3 m/s.
母题探究
 解:求物体的初速度,即求物体在t=0时的瞬时速度.
∵=

=1+Δt,
∴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1+Δt无限趋近于1,
∴S(t)在t=0时的瞬时变化率为1,
即物体的初速度为1 m/s.
跟踪训练
 2 解析:因为===4a+aΔt,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4a+aΔt无限趋近于4a,即质点M在t=2 s时的瞬时速度为4a m/s,由4a=8,得a=2.
【例3】 C 由题意得,=
=-2t+10-Δt,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2t+10,则汽车在t=1 s时的瞬时加速度为8 m/s2.
跟踪训练
C 如图所示,平均融化速度实际上是点A与点B连线所在直线的斜率k;瞬时融化速度实际上是曲线V(t)在某时刻的切线斜率,通过对比,曲线在t3时刻的切线斜率与k相等,故瞬时融化速度等于 m3/h的时刻是t3.
随堂检测
1.A 平均速度为==6+Δt.
2.A Δy=-(3+Δt)2+9(3+Δt)-(-9+27)=-9-(Δt)2-6Δt+27+9Δt+9-27=-(Δt)2+3Δt,所以==-Δt+3,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3,故选A.
3.C 由题意知,==4t+2Δt,当Δt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4t,则该物体在t=2时的瞬时加速度为8.
3 / 3(共59张PPT)
第2课时 
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目录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梳理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我们需要研究一些物体的瞬时变化率,例如:
(1)摩托车的运动方程为 s =8+3 t2,其中 s 表示位移, t 表示时
间,知道它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就可以更好地指导运动员
进行比赛;
(2)冶炼钢铁时需要测定铁水的瞬时温度来确定其质量标准;
(3)净化饮用水时需要根据净化费用的瞬时变化率来控制净化成本.
【问题】 上述实例中都涉及到某个量的瞬时变化率,在数学
意义上,这些实际上是某个量的函数的瞬时变化率,它在数学
上称为什么?
                      
                      
                       
                       
                       
                      
知识点 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1. 平均速度:在物理学中,运动物体的位移与 的比称为
平均速度.
提醒 (1)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它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相对应;
(2)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
同,与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
所用时间 

提醒 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①区别:瞬时速度刻画
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而平均速度则是刻画物体在某一段时
间内的运动状态,与该段时间内的某一时刻无关;②联系:瞬时速
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值.
无限 
 

数 
3. 瞬时加速度:一般地,如果当Δ t 趋近于0时,运动物体速
度 v ( t )的平均变化率 无限趋近于一
个 ,那么这个常数称为物体在 时的瞬时加速
度,也就是速度对于时间的瞬时变化率.
无限 
 
常数 
t = t0 
1.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瞬时加速度是速度的极限值. ( × )
(2)在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时, s ( t0+Δ t )> s ( t0).
( × )
(3)瞬时速度是刻画物体在区间[ t0, t0+Δ t ](Δ t >0)上变化快
慢的物理量. ( × )
×
×
×
2. 某物体运动 t s后,其位移(单位:m)为 y = t2+2 t .在2≤ t ≤4这
段时间里,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
A. 5 m/s B. 6 m/s
C. 8 m/s D. 10 m/s
解析: 当 t =2时,位移为 ×22+2×2=6,当 t =4时,位移为
×42+2×4=16,在2≤ t ≤4这段时间里,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5 m/s.故选A.
3. 如果质点 A 按照规律 s ( t )=3 t2运动,则在 t0=3时的瞬时速度为
(  )
A. 6 B. 18
C. 54 D. 81
解析: ∵ s ( t )=3 t2, t0=3,∴Δ s = s ( t0+Δ t )- s ( t0)
=3(3+Δ t )2-3×32=18Δ t +3(Δ t )2.∴ =18+3Δ t .当Δ t 无
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18,即质点 A 在 t0=3时的瞬时速度为
18.
4. (2024·镇江月考)一质点沿直线作加速运动,假设 t 秒时的速度为
v ( t )= t2+10,求质点在 t =3时的瞬时加速度.
解:质点在 t =3到 t =3+Δ t 的时间内平均加速度为 = =
= =6+Δ t ,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6,
即质点在 t =3时的瞬时加速度为6.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
题型一 平均速度
【例1】 已知甲、乙两人百米赛跑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甲、
乙两人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解:由题图可知,当 t =0时,甲、乙从起点出发,当 t =12 s时,甲、
乙到达终点,且甲、乙两人跑100 m都用了12 s,即 y总=100 m, t总=
12 s,所以 = = = = (m/s).
通性通法
求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步骤
(1)先计算位移的改变量 s ( t2)- s ( t1);
(2)再计算时间的改变量 t2- t1;
(3)得平均速度 = .
【跟踪训练】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位移 s (单位:m)与时间 t (单位:s)之间的
函数关系为 s ( t )=5 t2+ bt ,且这一物体在2≤ t ≤3这段时间内的平
均速度为26 m/s,则实数 b =(  )
A. 2 B. 1
C. -1 D. 6
解析:  由已知,得 =26,所以(5×32+3 b )-
(5×22+2 b )=26,解得 b =1.
题型二 瞬时速度
【例2】 (链接教科书第195页练习2题)某物体运动的位移 S (单
位:m)与时间 t (单位:s)的关系可用函数 S ( t )= t2+ t +1表
示,求物体在 t =1时的瞬时速度.
解:在1到1+Δ t 的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 =
= =3+Δ t ,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3,
∴ S ( t )在 t =1处的瞬时变化率为3.
即物体在 t =1时的瞬时速度为3 m/s.
【母题探究】
 (变设问)若本例中的条件不变,试求物体的初速度.
解:求物体的初速度,即求物体在 t =0时的瞬时速度.
∵ =
= =1+Δ t ,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1+Δ t 无限趋近于1,
∴ S ( t )在 t =0时的瞬时变化率为1,
即物体的初速度为1 m/s.
通性通法
求运动物体瞬时速度的三个步骤
(1)求位移改变量Δ S = S ( t0+Δ t )- S ( t0);
(2)求平均速度 = ;
(3)求瞬时速度,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的常数 v 即为
瞬时速度.
【跟踪训练】
(2024·盐城月考)一质点 M 按运动方程 s ( t )= at2+1做直线运动
(位移单位:m,时间单位:s),若质点 M 在 t =2 s时的瞬时速度为
8 m/s,则常数 a = .
解析:因为 = = =4 a + a Δ t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4 a + a Δ t 无限趋近于4 a ,即质点 M 在 t =2 s时的瞬
时速度为4 a m/s,由4 a =8,得 a =2.
2 
题型三 瞬时加速度
【例3】 (链接教科书第194页例6)一辆汽车从停止状态开始加速
行驶,并且前5 s的速度 v (m/s)与时间 t (s)的关系可近似地表示为
v =- t2+10 t ,0< t ≤5,则汽车在 t =1 s时的瞬时加速度为(  )
A. 10 m/s2 B. 9 m/s2
C. 8 m/s2 D. 7 m/s2
解析: 由题意得, = =-2 t +
10-Δ t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2 t +10,则汽车在 t
=1 s时的瞬时加速度为8 m/s2.
通性通法
1. 瞬时加速度即为瞬时速度在Δ t 无限趋近于0时的极限值,要求瞬时
加速度应先求出质点运动速度关于时间的函数.
2. 瞬时加速度为状态量,反映某一时刻物体运动规律,是表示速度变
化快慢的物理量.
【跟踪训练】
某堆雪在融化过程中,其体积 V (单位:m3)与融化时间 t (单位:
h)近似满足函数关系: V ( t )= ( H 为常数),其
图象如图所示.记此堆雪从融化开始到结束的平均融化速度为 m3/h,
观察图象可知瞬时融化速度等于 m3/h的时刻是(  )
A. t1 B. t2
C. t3 D. t4
解析: 如图所示,平均融化速度实际上是点 A 与点
B 连线所在直线的斜率 k ;瞬时融化速度实际上是曲线
V ( t )在某时刻的切线斜率,通过对比,曲线在 t3时
刻的切线斜率与 k 相等,故瞬时融化速度等于 m3/h的
时刻是 t3.
1. 质点运动规律 S = t2+3,则在时间[3,3+Δ t ]中,质点的平均速
度等于(  )
A. 6+Δ t
C. 3+Δ t D. 9+Δ t
解析:  平均速度为 = =6+Δ t .
2. (2024·南通月考)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位移 y (单位:m)与时
间 t (单位:s)的关系是 y =- t2+9 t ,则该物体在 t =3 s时的瞬时
速度为(  )
A. 3 B. 6
C. 12 D. 16
解析: Δ y =-(3+Δ t )2+9(3+Δ t )-(-9+27)=-9
-(Δ t )2-6Δ t +27+9Δ t +9-27=-(Δ t )2+3Δ t ,所以 =
=-Δ t +3,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3,故
选A.
3. 某物体的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v ( t )=2 t2-1,则 t =2时的瞬
时加速度为(  )
A. 2 B. -2
C. 8 D. -8
解析: 由题意知, = =4 t +2Δ t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4 t ,则该物体在 t =2时的瞬时加速
度为8.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
1. 某质点沿曲线运动的方程为 f ( x )=-2 x2+1( x 表示时间, f
( x )表示位移),则该质点从 x =1到 x =2的平均速度为(  )
A. -4 B. -8
C. 6 D. -6
解析: 由题意得该质点从 x =1到 x =2的平均速度为
=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 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S =5-3 t2,若该质点在时间段[1,1+Δ t ]内
相应的平均速度为-3Δ t -6,则该质点在 t =1时的瞬时速度是
(  )
A. -3 B. 3
C. 6 D. -6
解析: 由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可知,当Δ t 无限趋近于0
时, 无限趋近于-6,即质点在 t =1时的瞬时速度是-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一物体运动的速度方程为 v ( t )= t2+3,则 t =2时物体的瞬时加
速度为(  )
A. 4 B. 3
C. 2 D. 1
解析: 因为 = =2 t +Δ t .所以当Δ t 无限趋
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2 t .所以 t =2时物体的瞬时加速度为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2024·无锡质检)某质点的运动方程是 f ( x )= x2-1,其在区间
[1, m ]上的平均速度为3,则实数 m 的值为(  )
A. 5 B. 4
C. 3 D. 2
解析: 根据题意,该质点在区间[1, m ]上的平均速度为 =
= m +1,则有 m +1=3,解得 m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多选)已知自由落体的运动方程为 s ( t )=5 t2,则下列结论正
确的是(  )
A. t 在2到2+Δ t 这一段时间内落体的平均速度为20+5Δ t
B. t 在2到2+Δ t 这一段时间内落体的平均速度为20
C. 落体在 t =2时的瞬时速度为20
D. 落体在 t =2时的瞬时速度为25
解析: 由题知物体在 t =2到 t =2+Δ t 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
度为 v = =20+5Δ t ,则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v 无
限趋近于20,即 t =2时的瞬时速度为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多选)已知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函数为 s ( t )= gt2, g
=9.8,若 v =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v 趋近于
9.8,则9.8是(  )
A. 物体从0 s到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B. 物体从1 s到(1+Δ t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C. 物体在 t =1 s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解析:由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及切线斜率的几何意义知C、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一物体的运动方程为 S =3 t2-2,则其在 t = 时的瞬时速度为1.
解析: = =6 t +3Δ t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6 t ,因为瞬时速度为1,故6 t =1,即 t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已知某物体的位移 S (m)与时间 t (s)的关系是 S ( t )=3 t - t2.
则 t =0 s到 t =2 s的平均速度为 ;此物体在 t =2 s时的瞬时速
度为 .
1 m/s 
-1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v = =1(m/s).

= =-1-Δ t ,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1,∴此物体在 t =2 s时的瞬
时速度为-1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2024·徐州月考)高台跳水运动员在 t 秒时距水面高度 h ( t )
=-4.9 t2+6.5 t +10(单位:米),则该运动员的初速度
为 米/秒.
解析: = =-4.9Δ t +6.5,∵当Δ t 无限
趋近于0时,-4.9Δ t +6.5无限趋近于6.5,∴该运动员的初速度
为6.5米/秒.
6.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飞机起飞一段时间内,第 t s时的高度 h ( t )=5 t3+30 t2+45 t +
4,其中高度 h 的单位为m,时间 t 的单位为s.
(1) h (0), h (1), h (2)分别表示什么?
解:h (0)表示飞机起飞前的高度;
h (1)表示飞机起飞后第1 s时的高度;
h (2)表示飞机起飞后第2 s时的高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求第2 s内的平均速度;
解:飞机起飞后第2 s内的平均速度 = =
=170(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第2 s末的瞬时速度为 = =


=5(Δ t )2+60Δ t +225.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225.
∴第2 s末的瞬时速度为225 m/s.
(3)求第2 s末的瞬时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2024·扬州质检)甲、乙的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关系如图, a ( t0)
是在 t = t0时的加速度, S ( t0)是从 t =0到 t = t0的路程,则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a甲( t0)= a乙( t0) B. a甲( t0)< a乙( t0)
C. S甲( t0)= S乙( t0) D. S甲( t0)< S乙( t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函数的切线斜率,由图可得在 t
= t0处,甲的切线斜率小于乙的切线斜率,即甲在 t = t0处的加速
度小于乙在 t = t0处的加速度;由图知,从 t =0到 t = t0,甲的速度
总大于等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从 t =0到 t = t0的路程大于乙从 t =0
到 t = t0的路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火车开出车站一段时间内,速度 v (单位:米/秒)与行驶时间 t
(单位:秒)之间的关系是 v ( t )=0.6 t2+0.4 t ,则火车加速度
为2.8米/秒2时,刚好开出了(  )
B. 2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题意可知, =
=0.4+1.2 t +0.6Δ t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0.4+
1.2 t ,由0.4+1.2 t =2.8,得 t =2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y = x , y =0, x = t ( t
>0)围成的△ OAB 的面积为 S ( t ),则 S ( t )在 t =2时的瞬时
变化率是 .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S ( t )= OA · AB = · t · t = t2, =
= = t + ,当Δ t 无限趋
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 t ,∴ S ( t )在 t =2时的瞬时变化率
是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一物体的运动方程如下(位移:m,时间:s): S =
(1)求物体在 t ∈[3,5]内的平均速度;
解: 在 t ∈[3,5]内,物体的运动方程 S =3 t2+2,
则该段时间内的位移Δ S =(3×25+2)-(3×9+2)=48(m),
可知平均速度 v = = =24(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求物体的初速度;
解:当0≤ t <3时, S =29+3( t -3)2=3 t2-18 t +56,
物体的初速度即物体在 t =0时的瞬时速度,当 t =0时,
= =3Δ t -18,
当Δ t 无限趋近于0时,物体的初速度为-18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求物体在 t =1时的瞬时速度.
解:当 t =1时, =
=3Δ t -12,当Δ t 趋近于0时, 趋近于-12,
故 t =1时的瞬时速度为-12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2024·南京月考)某机械厂生产一种木材旋切机械,已知生产总
利润 c (元)与产量 x (台)之间的关系式为 c ( x )=-2 x2+7
000 x +600.
(1)求产量为1 000台的总利润与平均利润;
解:产量为1 000台时的总利润为 c (1 000)=-2×1
0002+7 000×1 000+600=5 000 600(元),
平均利润为 =5 000.6(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求产量由1 000台提高到1 500台时,总利润的平均改变量;
解:当产量由1 000台提高到1 500台时,
总利润的平均改变量为 =
=2 000(元).
(3)当Δ x 无限趋近于0时,求 与
,并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当Δ x 无限趋近于0时,
无限趋近于-4 x +7 000,
∴ =3 000,
=1 000,
它们指的是当产量为1 000台时,生产一台机械可多获利
3 000元;而当产量为1 500台时,生产一台机械可多获利1000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