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点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下列现象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①动物因为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杂交
③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2.(2024·广东肇庆高一联考)斑马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2对,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31对,斑马和驴的杂交后代兼具斑马和驴的特征,俗称“斑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斑驴体内没有可以联会的同源染色体
B.斑驴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不存在生殖隔离
C.斑驴不可育是由于种群数量少
D.斑驴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存在地理隔离
3.(2024·湖南张家界高一月考)生活在某大峡谷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了两个种群,南北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松鼠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C.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差异加大
D.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
4.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等“缺点”。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产量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
B.经过长期选择、驯化,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野生稻的“缺点”是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异
D.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性状差异显著,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5.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进化过程:物种a先是分化为a1、a2、a3三个不同的种群,后又分别进化成为b、c、d三个物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1、a2、a3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会发生相同的基因突变
B.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
C.a2与a3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因此具有相同的基因库
D.b、c、d可以分别形成多个种群,但只能构成3个不同的基因库
6.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被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若经过漫长的进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若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7.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受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8.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些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的组成完全不同
9.(2022·湖南高考12题)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10.(多选)(2024·天津红桥高一月考)白头叶猴和黑叶猴是分布于我国南部的两种灵长类动物,二者的自然分布区没有重叠,白头叶猴分布在左江以南、明江以北,而黑叶猴分布于左江以北和明江以南。在动物园中,二者曾成功杂交并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种群存在着地理隔离
B.由动物园杂交结果可知二者属于同一物种
C.二者均朝着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方向进化
D.二者毛色差异是种群为适应环境产生定向变异的结果
11.(多选)某地曾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原本连在一起的两个岛几乎被淹没。假设洪峰退去后两个岛被彻底分隔开,下图是岛上的某种群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c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渐变式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方式,一定都要经过d
12.(2024·河北衡水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如图为甲、乙两岛屿上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上分布有S、L两种鸟,乙岛上的鸟类是迁移的S鸟的后代。回答下列问题:
(1)若干年后,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两岛上不同的 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S鸟的进化过程中起 作用,其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2)若干年后,由于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存在 ,两岛上S鸟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欲探究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请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
(3)某较大的自由交配的S鸟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为灰色的基因是A,决定羽毛颜色为黑色的基因是a,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若无突变、迁入和迁出,以及自然选择等的作用,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 ;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C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①②都属于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的情形,③则属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它们都是生殖隔离的情况之一,C正确。
2.A 斑驴体内有一组斑马的染色体(22条)和一组驴的染色体(31条),它们来自两个物种,不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联会,因此斑驴是不可育的,A正确,B、C错误;斑驴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3.D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并不诱导突变的产生,D错误。
4.B 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不等于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据信息可知,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状存在差异,由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该过程中有人工选择的作用,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野生稻的“缺点”是对于人类的利用而言,并非是针对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C错误;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据题干信息可知,栽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5.B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1、a2、a3即使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基因突变也可能不同,A错误;不同物种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b、c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因此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不育的后代,B正确;不同种群存在不同基因库,a1、a2、a3是物种a分化形成的不同种群,还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因此a2与a3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但具有不同的基因库,C错误;同一物种可形成不同的种群,一个种群具有一个基因库,因此b、c、d可以分别形成多个种群,可构成多个不同的基因库,D错误。
6.B b和d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d是由a1种群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形成的,c是a2进化形成的,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可能是两个物种,因此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经过进化形成的d和b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因此b与d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经进化形成的d和c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因此c与d不一定属于不同物种,D错误。
7.B 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形成四倍体西瓜,A错误;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受粉,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B正确;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引起生物进化,C错误;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把它们种植在相同环境中,也不会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8.B 根据题意可知,甲、乙、丙属于3个不同的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甲、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乙、丙属于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频率不相同,C错误;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有明显差异,但并不是完全不同,D错误。
9.D ①与②、①与③之间可以进行交配,但精子传送率为0,这说明近缘物种之间虽然存在生殖隔离,但可以进行交配,A正确;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使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形成新物种,C正确;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题表中②与③交配精子传送率为100%,即使交配成功,也会因为存在生殖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10.BD 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种群自然分布区没有重叠,不会进行基因交流,故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动物园杂交结果:二者曾成功杂交并产生后代,若产生的后代可育则两种猴属于同一物种,若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猴不属于同一物种,题干没有明确说明杂交后代是否可育,故不能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两种猴生活环境不同,故二者均朝着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方向进化,C正确;毛色出现差异是控制毛色的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再通过自然选择作用发生适应性进化,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多方向的,D错误。
11.AB a表示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增大,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d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渐变式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方式,都要经过d,D正确。
12.(1)环境 自然选择 表型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地理隔离 将两岛上的S鸟杂交,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如果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如果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则存在生殖隔离 (3)1%、18%、81% 逐渐减少
解析:(1)若干年后,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两岛上不同的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S鸟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其直接作用于表型。新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2)若干年后,由于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存在地理隔离,两岛上S鸟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欲探究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故将两岛上的S鸟杂交,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如果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如果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则存在生殖隔离。(3)某较大的自由交配的S鸟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为灰色的基因是A,决定羽毛颜色为黑色的基因是a,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若无突变、迁入和迁出,以及自然选择等的作用,可以用遗传平衡定律来计算,故AA的个体为1%,Aa的个体为18%,aa的个体为81%;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
3 / 3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导学 聚焦 1.掌握物种、隔离等相关概念。 2.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点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的种类
(1)隔离概念:不同 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 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隔离常见类型
项目 类型 发生范围 结果
生殖隔离 间 a.不能 b.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 后代
地理隔离 生物 使种群间不能发生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
(2)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通过杂交可产生三倍体西瓜,因此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同一物种。( )
(3)生物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
(4)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
(5)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
(6)东北虎和华南虎是经过生殖隔离而形成的两个亚种。( )
探讨 分析物种的形成,提高理解能力
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发现该群岛上有13种地雀,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 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在不同岛屿上形成不同种群,在自然状态下,这些不同种群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吗?为什么?
(3)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为什么?
(4)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进化方向相同吗?为什么?
(5)请设计实验验证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属于不同的物种。
(6)研究表明,后来即使将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混合饲养,它们之间也不能繁殖,为什么?
(7)通过地雀的形成过程,说明物种形成需要以下环节:①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②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1.“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与原物种间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但后代不育)。
(2)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为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之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另一类物种。
2.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一个物种
二者关系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所隔形成湖泊Ⅰ、Ⅱ,原湖泊中某种鱼M在湖泊Ⅰ、Ⅱ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B、C、D),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的地理隔离从而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经过程
B.鱼A和D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
规律方法
判断进化与物种形成的标准
2.(2024·湖南岳阳高一月考)大约1万年前,一条河流将生活在某大峡谷的Abert松鼠分隔成两个种群,其中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在体色和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叫它Kaibab松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aibab松鼠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物种
B.若Kaibab松鼠仍能和Abert松鼠产生后代,可以确定没有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对这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别
D.一直生活在峡谷南侧的Abert松鼠,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1)物种是 。
(2)两个池塘的鲤鱼是一个物种吗?它们是属于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
(3)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吗?
(4)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吗?
1.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②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④只要有地理隔离就能形成新物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2024·山东枣庄高一月考)狮与虎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狮虎兽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诱变育种 D.无性繁殖
3.马里亚纳海沟深水域与较浅水域生存着两种不同的比目鱼。调查发现,这两种比目鱼长期缺乏基因交流,但在几百万年前两水域中的比目鱼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对深水域与较浅水域中两种比目鱼形成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水域中的比目鱼因长期缺乏基因交流,最终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
B.造成调查结果所述现象的两个重要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
C.两种比目鱼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D.两水域全部比目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比目鱼的种群基因库
4.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5.(2024·山东日照高一月考)南美洲大陆上的地雀被迁徙到甲、乙两个海岛,经过长期演化最终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五个不同的物种(A~E),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迁到乙海岛的B地雀没有进化为E地雀而进化成D地雀,原因是
。
(2)什么具体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D和E不是同一个物种?
。
(3)地雀种群中存在控制羽毛颜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深色,a—浅色)。某一年B地雀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环境变化后,生活于其中的地雀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了原来的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 。一年后B地雀种群 (填“发生了”或“没有发生”)进化。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
自主学习
1.生殖隔离
2.(1)群体 基因 (2)不同物种 互相交配 可育 同种 基因交流
3.(1) 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 食物 栖息条件 基因库 (2)生殖隔离
4.(1)× 提示: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也可能是因为二者存在地理隔离。
(2)× 提示: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不育,因此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两个物种。
(3)× 提示: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4)√ (5)√
(6)× 提示:东北虎和华南虎是经过地理隔离而形成的两个亚种。
互动探究
(1)南美洲地雀
(2)提示:不能,因为存在地理隔离。
(3)提示: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4)提示:不相同。因为不同岛屿上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5)提示:让不同岛屿上的地雀交配,发现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
(6)提示:因为它们之间已存在生殖隔离,已进化为不同物种。
(7)①突变和基因重组 ②自然选择 ③隔离 生殖隔离
学以致用
1.C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某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鱼A、D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二者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是相同的,B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因此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到选择的作用,D错误。
2.C Kaibab松鼠和Abert松鼠经过了长期的地理隔离,但它们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若这两种松鼠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则仍为同一物种,A、B错误;自然选择对这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别,C正确;种群中每个个体不一定含有该物种的全部基因,D错误。
【过程评价·勤检测】
网络构建
(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提示:是一个物种,属于两个种群。
(3)提示:不是。因为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间要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而三倍体是不可育的,因此三倍体西瓜不是一个新物种。
(4)提示:不一定。我们国家的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长期的地理隔离并没有导致生殖隔离,只形成两个亚种,并没有形成新物种。
课堂演练
1.C 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如生活在两个池塘的鲤鱼,①错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②正确;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③正确;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生殖隔离,不一定有地理隔离,④错误。
2.B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由于狮与虎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狮虎兽也是不可育的,该现象称为生殖隔离。
3.D 两水域中的两种比目鱼不在同一区域,不是一个种群,所以两水域全部比目鱼所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比目鱼的种群基因库,D错误。
4.A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5.(1)由于乙海岛上的环境条件与甲海岛不同,自然选择所起的作用与甲海岛不同,乙海岛上B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进化成D地雀 (2)如果D和E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3)50% 发生了
解析:(3)假定原来的地雀个体总共有100只,AA有20只,Aa有50只,aa有30只。生活于其中的地雀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了原来的20%,此时AA的个数为20×(1+20%)=24(只),Aa的个数为50×(1+20%)=60(只),aa的个数为30×(1-20%)=24(只),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60+24×2)÷[(24+60+24)×2]×100%=50%,原来a的基因频率为aa+1/2Aa=30%+1/2×50%=5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据此可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5 / 5(共68张PPT)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导学 聚焦 1.掌握物种、隔离等相关概念。
2.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目录
CONTENTS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 物种的概念
c
2. 隔离的种类
(1)隔离概念:不同 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
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隔离常见类型
项目 类型 发生范围 结果
生殖隔离 间 a.不能
b.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
后代
地理隔离 生物 使种群间不能发生
群体
基因
不同物种
互相交配
可
育
同种
基因交流
3.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c
c
c
c
c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
件, 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生殖隔离
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二者存在生殖隔
离。 ( × )
提示: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也可能是因为
二者存在地理隔离。
(2)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通过杂交可产生三倍体西瓜,因此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同一物种。 ( × )
提示: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三倍
体西瓜不育,因此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两个物种。
×
×
(3)生物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 × )
提示: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形成新
物种。
(4)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 √ )
(5)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 √ )
(6)东北虎和华南虎是经过生殖隔离而形成的两个亚种。
( × )
提示:东北虎和华南虎是经过地理隔离而形成的两个亚种。
×
√
√
×
探讨 分析物种的形成,提高理解能力
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
年,达尔文发现该群岛上有13种地雀,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
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 这
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在不同岛屿上
形成不同种群,在自然状态下,这些不同种群之间能进行基因
交流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存在地理隔离。
(3)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为什么?
提示: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南美洲地雀
(4)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进化方向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因为不同岛屿上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
不同。
(5)请设计实验验证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属于不同的物种。
提示:让不同岛屿上的地雀交配,发现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
后代不可育。
(6)研究表明,后来即使将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混合饲养,它们
之间也不能繁殖,为什么?
提示:因为它们之间已存在生殖隔离,已进化为不同物种。
(7)通过地雀的形成过程,说明物种形成需要以下环节:①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② 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③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突变
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生殖
隔离
1. “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与原物种间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但后代不
育)。
(2)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均不可称为“物
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
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为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
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之间已产生生殖隔离,
故已成为另一类物种。
2. 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3.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
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一个物种
二者关系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
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生
物进化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 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所隔形成湖泊Ⅰ、Ⅱ,原湖泊中某
种鱼M在湖泊Ⅰ、Ⅱ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B、C、D),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的地理隔离从而产生生殖隔离
是新物种形成的必经过程
B. 鱼A和D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
C.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
不同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
某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A错
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鱼A、D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存在生殖隔
离,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二者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是相同
的,B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
更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因此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
化的方向,C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到选择的作
用,D错误。
规律方法
判断进化与物种形成的标准
2. (2024·湖南岳阳高一月考)大约1万年前,一条河流将生活在某大
峡谷的Abert松鼠分隔成两个种群,其中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在
体色和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叫它Kaibab松鼠。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 Kaibab松鼠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物种
B. 若Kaibab松鼠仍能和Abert松鼠产生后代,可以确定没有形成新物种
C. 自然选择对这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别
D. 一直生活在峡谷南侧的Abert松鼠,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解析: Kaibab松鼠和Abert松鼠经过了长期的地理隔离,但它们
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若这两种松鼠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则
仍为同一物种,A、B错误;自然选择对这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
变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别,C正确;种群中每个个体不一定含有
该物种的全部基因,D错误。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物种是
。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
生物
(2)两个池塘的鲤鱼是一个物种吗?它们是属于一个种群还是两个
种群?
提示:是一个物种,属于两个种群。
(3)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吗?
提示:不是。因为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间要能够相互交配并产
生可育后代,而三倍体是不可育的,因此三倍体西瓜不是一个
新物种。
(4)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我们国家的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长期的地理
隔离并没有导致生殖隔离,只形成两个亚种,并没有形成新
物种。
1. 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②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
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④只要有地理隔离就能形成新物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 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如生活在两个池
塘的鲤鱼,①错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
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②正确;隔离是形成新
物种的必要条件,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③正确;在
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生殖隔离,不一定有地理隔离,④错误。
2. (2024·山东枣庄高一月考)狮与虎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
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狮虎兽
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 地理隔离 B. 生殖隔离
C. 诱变育种 D. 无性繁殖
解析: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
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由于狮与虎在自然状态下一般
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狮虎兽也是不可育的,
该现象称为生殖隔离。
3. 马里亚纳海沟深水域与较浅水域生存着两种不同的比目鱼。调查发
现,这两种比目鱼长期缺乏基因交流,但在几百万年前两水域中的
比目鱼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对深水域与较浅水域中两种比目鱼形成
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水域中的比目鱼因长期缺乏基因交流,最终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
B. 造成调查结果所述现象的两个重要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
C. 两种比目鱼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D. 两水域全部比目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比目鱼的种群基因库
解析: 两水域中的两种比目鱼不在同一区域,不是一个种群,
所以两水域全部比目鱼所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比目鱼的种群基因
库,D错误。
4.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
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 c表示新物种形成,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解析: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5. (2024·山东日照高一月考)南美洲大陆上的地雀被迁徙到甲、乙
两个海岛,经过长期演化最终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五个不同的物种
(A~E),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迁到乙海岛的B地雀没有进化为E地雀而进化成D地雀,原因
是
。
(2)什么具体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D和E不是同一个物种?
。
由于乙海岛上的环境条件与甲海岛不同,自然选择所起
的作用与甲海岛不同,乙海岛上B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
因库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进化成D地雀
如果
D和E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
同一个物种
(3)地雀种群中存在控制羽毛颜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深色,
a—浅色)。某一年B地雀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
分别为20%、50%、30%,环境变化后,生活于其中的地雀
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了原来
的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
频率为 。一年后B地雀种群 (填“发生
了”或“没有发生”)进化。
50%
发生了
解析:假定原来的地雀个体总共有100只,AA有20只,Aa有50只,aa有30只。生活于其中的地雀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了原来的20%,此时AA的个数为20×(1+20%)=24(只),Aa的个数为50×(1+20%)=60(只),aa的个数为30×(1-20%)=24(只),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60+24×2)÷[(24+60+24)×2]×100%=50%,原来a的基因频率为aa+1/2Aa=30%+1/2×50%=5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据此可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知识点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 下列现象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①动物因为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杂交
③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
解析: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
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①②都属于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
的情形,③则属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它们都是生殖隔离的
情况之一,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2024·广东肇庆高一联考)斑马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2对,驴体
细胞的染色体数为31对,斑马和驴的杂交后代兼具斑马和驴的特
征,俗称“斑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斑驴体内没有可以联会的同源染色体
B. 斑驴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不存在生殖隔离
C. 斑驴不可育是由于种群数量少
D. 斑驴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存在地理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斑驴体内有一组斑马的染色体(22条)和一组驴的染色
体(31条),它们来自两个物种,不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
程中不能联会,因此斑驴是不可育的,A正确,B、C错误;斑驴
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2024·湖南张家界高一月考)生活在某大峡谷的松鼠被一条河流
分隔成了两个种群,南北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
和体色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
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松鼠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 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C. 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差异加大
D. 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
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并不诱导突变的产生,
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种子的蛋白质含量
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等“缺点”。
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
种子没有休眠期、产量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
B. 经过长期选择、驯化,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 野生稻的“缺点”是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异
D. 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性状差异显著,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生殖
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控
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不等于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A错
误;据信息可知,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状存在差异,由野生稻驯
化成栽培稻,该过程中有人工选择的作用,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改变,B正确;野生稻的“缺点”是对于人类的利用而言,并非
是针对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C错误;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
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据题干信息可知,栽
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
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进化过程:物种a先是分化为a1、a2、a3三个不同的种群,后又分别进化成为b、c、d三个物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1、a2、a3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会发生相同的基因突变
B. 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
C. a2与a3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因此具有相同的基因库
D. b、c、d可以分别形成多个种群,但只能构成3个不同的基因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1、a2、a3即使生活在类似的环境
中,基因突变也可能不同,A错误;不同物种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
后代不育,b、c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因此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
可能相互杂交产生不育的后代,B正确;不同种群存在不同基因库,a1、a2、a3是物种a分化形成的不同种群,还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因此a2与a3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但具有不同的基因库,C错误;同一物种可形成不同的种群,一个种群具有一个基因库,因此b、c、d可以分别形成多个种群,可构成多个不同的基因库,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被分隔为两个种
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
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
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 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 若经过漫长的进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
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 若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
则c和d是不同物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b和d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d
是由a1种群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形成的,c是
a2进化形成的,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可能是两个物种,因此可
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
频率相同,但经过进化形成的d和b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因此b与d不
一定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
频率不同,但经进化形成的d和c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因此c与d不
一定属于不同物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
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
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
期不同,不能相互受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
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 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C.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秋水仙素处
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形成四倍体西瓜,A错误;由于花期不同,不能
相互受粉,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B正确;基
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会导
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引起生物进化,C错误;不同物种存
在生殖隔离,即使把它们种植在相同环境中,也不会产生可育后
代,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如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
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些机会开始分
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
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 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 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 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的组成完全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甲、乙、丙属于3个不同的物种。生殖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甲、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生殖
隔离,所以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
流,B正确;乙、丙属于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频
率不相同,C错误;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
因库组成有明显差异,但并不是完全不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2022·湖南高考12题)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
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
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
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 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①与②、①与③之间可以进行交配,但精子传送率为
0,这说明近缘物种之间虽然存在生殖隔离,但可以进行交配,A
正确;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
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
否重叠无关,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使
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形成新物种,C正确;②与③的分
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题表中
②与③交配精子传送率为100%,即使交配成功,也会因为存在生
殖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多选)(2024·天津红桥高一月考)白头叶猴和黑叶猴是分布于
我国南部的两种灵长类动物,二者的自然分布区没有重叠,白头
叶猴分布在左江以南、明江以北,而黑叶猴分布于左江以北和明
江以南。在动物园中,二者曾成功杂交并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 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种群存在着地理隔离
B. 由动物园杂交结果可知二者属于同一物种
C. 二者均朝着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方向进化
D. 二者毛色差异是种群为适应环境产生定向变异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种群自然分布区没有重叠,不会进行基因交流,故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动物园杂交结果:二者曾成功杂交并产生后代,若产生的后代可育则两种猴属于同一物种,若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猴不属于同一物种,题干没有明确说明杂交后代是否可育,故不能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两种猴生活环境不同,故二者均朝着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方向进化,C正确;毛色出现差异是控制毛色的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再通过自然选择作用发生适应性进化,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多方向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多选)某地曾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原本连在一起的两个岛几乎被淹没。假设洪峰退去后两个岛被彻底分隔开,如图是岛上的某种群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表示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
B.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 c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 渐变式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方式,一定都要经过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a表示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的
差别增大,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
受选择的是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表示自然
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
确;d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渐变式
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方式,都要经过d,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2024·河北衡水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如图为甲、乙两岛屿上鸟
类的分布情况,甲岛上分布有S、L两种鸟,乙岛上的鸟类是迁移
的S鸟的后代。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若干年后,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两岛上不
同的 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S鸟的进化过程中
起 作用,其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新物
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环境
自然选择
表型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
择隔离
解析:若干年后,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两岛上不同的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S鸟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其直接作用于表型。新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若干年后,由于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存在 ,两
岛上S鸟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欲探究甲岛与乙
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请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
果:
。
地理隔离
将两岛上的S鸟杂交,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如果
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如
果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则存在生殖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若干年后,由于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存在地理隔离,两岛上S鸟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欲探究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故将两岛上的S鸟杂交,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如果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如果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则存在生殖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某较大的自由交配的S鸟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为灰色的基
因是A,决定羽毛颜色为黑色的基因是a,A的基因频率为10
%,a的基因频率为90%,若无突变、迁入和迁出,以及自
然选择等的作用,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
分别占 ;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
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
的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1%、18%、81%
逐渐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某较大的自由交配的S鸟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为灰色的基因是A,决定羽毛颜色为黑色的基因是a,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若无突变、迁入和迁出,以及自然选择等的作用,可以用遗传平衡定律来计算,故AA的个体为1%,Aa的个体为18%,aa的个体为81%;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