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知识点一 协同进化
1.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协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协同进化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
B.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猎豹与羚羊在捕与被捕的过程中奔跑速度均加快,属于协同进化
D.研究协同进化无法预测某物种的存在
2.下列关于捕食者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少的物种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捕食者的存在往往导致被捕食者的灭绝
D.捕食者的存在可导致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
3.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4.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
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5.无花果的隐头花序花托的顶端有一个很小的开孔,专有的、高度特化的榕小蜂雌蜂进入小孔后在花上产卵,雌蜂在花序上爬行时能进行传粉,无花果隐头花序是榕小蜂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决定了无花果的变异方向
B.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
C.花序的特化是无花果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两种生物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知识点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6.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指千姿百态的物种
C.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D.虫媒花与传粉昆虫相适应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
B.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4种碱基配对方式的多样性
C.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物种的多样性体现的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知识点三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8.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有利变异
D.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9.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中性突变学说的是( )
A.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
B.自然选择对中性突变不起作用
C.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D.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是中性突变积累的结果
10.(2024·湖南怀化高一月考)科学家普遍认为,地球上的多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特别是经过协同进化才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下列有关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协同进化是指同种生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B.捕食者吃掉多病、年老的被捕食者,可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C.“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D.生物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物种的产生,也有原有物种的绝灭
11.(多选)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的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竞争
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由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对鸟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基因检测时,遵循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2.(多选)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1所示;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13.(2024·辽宁抚顺高一期末)图1所示为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的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图2所示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①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①~⑧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体现了 多样性。在②③④⑤四个种群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种群是 。
(2)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00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出现 。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D.自然选择主导喜马拉雅山鸟类进化的方向
E. 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3)图2中在 时间段内种群①发生了生物进化,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在T点时 (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4)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①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40%和50%,现假设种群①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不发生突变,则下一年时种群①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 。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D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B正确;猎豹与羚羊在捕与被捕的过程中奔跑速度均加快,属于协同进化,C正确;研究协同进化可预测某物种的存在,如达尔文根据某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的昆虫,D错误。
2.B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可避免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A、D错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捕食者的存在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的灭绝,否则捕食者失去食物来源也将灭绝,C错误。
3.B 根据协同进化的观点,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甲的进化,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B错误。
4.C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5.B 变异是不定向的,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只是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榕小蜂和无花果之间互利共生,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花序的特化不会使无花果产生生殖隔离,故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6.B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生物多样性是指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即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C正确;虫媒花与传粉昆虫相适应是相互选择的结果,只有拥有适应昆虫传粉结构的花才能得到更多的受精机会,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只有适应花的结构的昆虫才可以采到花蜜得以生存与繁衍,D正确。
7.A 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A正确;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B错误;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体现的,C、D错误。
8.B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A错误;可遗传变异无论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9.C 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10.A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
11.ACD 雌鸟和雄鸟能从不同植物上获取食物,食物来源的不同能够很好地缓解种内个体间由争夺食物引起的竞争,A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为遗传物质不同,B错误;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这两种生物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这体现了生物的协同进化,C正确;对鸟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基因检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12.ABC 平底金苏雨树引进后,臭虫喙长变短,因此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发生了协同进化,A正确;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竞争阳光和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等,B正确;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的时间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的时间,平底金苏雨树只不过起了选择作用,C正确;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种群,由于自然选择的差异,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已形成生殖隔离,D错误。
13.(1)物种 ②③ (2)生殖隔离 AD (3)QR 突变和基因重组 不一定 (4)49%
解析:(1)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可见,种群①~⑧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图1可知,分支越向后,亲缘关系越近,因为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行而来的,所以在②③④⑤四个种群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种群是②③。(2)种群X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说明有新的物种形成,其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D。可遗传的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个体的表型,C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鸟类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D正确;由图1可知: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过程中,由于地理隔离的出现,导致⑥⑦所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出现差异,E错误。(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图2中在QR时间段内,种群①中的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说明种群①发生了生物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在RT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维持在0.9,但无法判断是否有生殖隔离产生,所以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4)在某年时,种群①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40%和50%,该种群产生的基因型为A、a的配子的概率分别为30%、70%。假设种群①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不发生突变,则下一年时种群①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70%×70%=49%。
3 / 3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导学 聚焦 1.概述协同进化的概念和意义。 2.概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知识点(一) 协同进化
1.协同进化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
(2)协同进化的原因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
(3)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4)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
(5)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 )
(6)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
探讨 分析协同进化的概念和过程,提高理解能力
如图为猎豹追捕羚羊的镜头,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捕食者的存在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什么?
(3)猎豹和羚羊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奔跑的速度都比原来加快了,这是为什么?
(4)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吗?
1.(2024·辽宁辽阳一中高一月考)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
A.某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
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羚羊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
C.有长着细长花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D.随着蓝细菌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条件
2.原产于马达加斯加多地的彗星兰具有细长的花距,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主要由有细长口器的天蛾在采蜜中完成传粉。多年后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某地发现另一彗星兰品种,其花距底部花蜜大量减少,二乙酸甘油酯(一种脂质化合物)有所增加,其传粉者为采油蜂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彗星兰自身的遗传变异与传粉昆虫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上述适应性状的形成
B.彗星兰种群中与花距分泌物形成相关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与传粉昆虫的变化有关
C.彗星兰花距中分泌物的不同是不同品种彗星兰形成的必要条件
D.花距中分泌物不同的彗星兰与不同种类的传粉昆虫协同进化
知识点(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
(2)可遗传的变异增加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3)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物种多样性。( )
探讨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高理解能力
1.请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根据你的理解,分析三种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4.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从生物个体和种群两个方面分析,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基因多样性(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物种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
1.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知识点(三)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的科学解释
2.其他进化学说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理论是以后各个方面研究的基础。(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科学的,所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过时了。( )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由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5)中性突变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
探讨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其他进化学说
1.中性突变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你是否认为中性突变学说完全否决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能否解释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下列关于中性突变学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性突变学说的研究水平侧重于分子水平
B.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
C.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D.中性突变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立的
(1)协同进化是指
。
(2)协同进化的原因是
。
1.下列实例与协同进化无关的是( )
A.病毒在侵染人体若干代后,其毒性会逐渐减弱
B.原始两栖动物登上陆地,改变了陆地的栖息环境
C.化石燃料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D.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增加
2.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C.一种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和宿主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协同进化发展
3.进化树是根据各种生物物种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显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历史上主要是基于各种物种解剖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进行编排。新研究表明,通过比较解剖学而不是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序列来确定生物进化树的做法严重误导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物种分类工作,这源于普遍存在的趋同进化。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趋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造就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B.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或自然选择学说单独就能够解释生物趋同进化的原因
C.趋同进化产生新物种的过程都需要经过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
D.目前来看,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4.(2021·广东高考3题)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①③分别指 、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④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多样性。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 ,A的基因频率为 ,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原因是
。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 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吸管似的口器
加快 生态系统
2.(1)× 提示: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
(3)× 提示: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包括生存斗争以及种间互助等关系)实现外,还可通过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4)√
(5)× 提示: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无氧呼吸。
(6)× 提示:地球上最初的生态系统是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两极生态系统。
互动探究
(1)提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2)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提示:这是羚羊和猎豹协同进化的结果。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久而久之,跑得快成为猎豹的适应性特征;羚羊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易躲避猎豹的捕食而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久而久之,跑得快成为羚羊的适应性特征。
(4)提示:不是。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有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也有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如猎豹和斑马。
学以致用
1.A 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这种情况是因为鹿群没有捕食者的选择作用,最终很可能会导致鹿群退化,不属于协同进化,A符合题意。
2.C 彗星兰自身的遗传变异与传粉昆虫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上述适应性状的形成,淘汰了不适应环境的个体,A正确;传粉动物变换会对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进行选择,从而影响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因此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而不是兰花花距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C错误;在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的相互影响下,花蜜大量减少,二乙酸甘油酯有所增加,而传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兰花和传粉者都发生了进化,这体现了协同进化,D正确。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 遗传 物种 生态系统 协同进化
生产者和分解者 基因重组 消费者
2.(1)√ (2)√
(3)× 提示: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互动探究
1.提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提示: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反过来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3.提示:根本原因: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直接原因:蛋白质多样性。
4.提示:从生物个体考虑,对被淘汰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从种群考虑,无论是对捕食者还是被捕食者,都有利于种群的发展,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学以致用
1.C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A错误;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新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B错误;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的“遗传变异”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适者生存”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D错误。
2.D 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若两个动物能自由交配且交配后能产生可育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但后代不育,则它们不属于同一物种,如马和驴,D错误。
知识点(三)
自主学习
1. 自然选择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 生物 无机环境 协同进化
2. 中性 中性突变 长期稳定 迅速形成新种 自然选择学说
3.(1)√ (2)√ (3)× (4)√ (5)√
互动探究
1.提示:中性突变学说认为:(1)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2)DNA分子产生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
中性突变学说不是完全否决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性突变学说侧重于微观水平,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侧重于宏观水平,二者相互补充,更好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本质。
2.提示:不能,许多物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其原因仍在探索中。科学研究是一个动态过程,需在不断的怀疑、求证、争论和修正中向前发展。
学以致用
1.A ③和⑥是自然选择学说本来就有的内容,①②④⑤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2.D 中性突变学说没有否定自然选择的作用。
【过程评价·勤检测】
网络构建
(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课堂演练
1.C 病毒在侵染人体若干代后,其毒性会逐渐减弱,这是人体和病毒相互影响的结果,属于协同进化的实例,A不符合题意;原始两栖动物登上陆地,在与陆地环境的相互选择中改变了陆地的栖息环境,这是协同进化的实例,B不符合题意;化石燃料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进而引起全球气球变暖,这是人类活动影响生态平衡的实例,不属于协同进化,C符合题意;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增加,为好氧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这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实例,D不符合题意。
2.B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3.C 分析题意可知,发生趋同进化的生物是生活在相似环境中,由于自然选择方向相同,不同生物朝着同一方向改变,导致不同生物具有相似的适应性,并非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朝着同一方向改变,可以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其原因,但共同由来学说不能单独解释该现象,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三个环节,即需要经过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C正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错误。
4.C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地区的水鸟有146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近海、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5.(1)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态系统 (3)55% 70% 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60%×1/4=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1/4=1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1/2×30%=70%。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6 / 6(共77张PPT)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导学 聚焦 1.概述协同进化的概念和意义。
2.概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目录
CONTENTS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协同进化
1. 协同进化
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 × )
提示: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
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协同进化的原因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 √ )
×
√
(3)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 )
提示: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包
括生存斗争以及种间互助等关系)实现外,还可通过物种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4)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 √ )
(5)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
( × )
提示: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
的生物是进行无氧呼吸。
×
√
×
(6)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组成的。 ( × )
提示:地球上最初的生态系统是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两极
生态系统。
×
探讨 分析协同进化的概念和过程,提高理解能力
如图为猎豹追捕羚羊的镜头,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捕食者的存在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
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
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
增加的方式是什么?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
提供机会。
(3)猎豹和羚羊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奔跑的速度都比原来加快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是羚羊和猎豹协同进化的结果。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
个体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久而久之,跑得快成
为猎豹的适应性特征;羚羊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易躲避猎豹的
捕食而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久而久之,跑得快成为羚羊的适
应性特征。
(4)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吗?
提示:不是。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有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如
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也有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如
猎豹和斑马。
1. (2024·辽宁辽阳一中高一月考)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
是( )
A. 某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
B. 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羚羊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
C. 有长着细长花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
昆虫
D. 随着蓝细菌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和进
化提供了条件
解析: 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这种情况是因为鹿
群没有捕食者的选择作用,最终很可能会导致鹿群退化,不属于协
同进化,A符合题意。
2. 原产于马达加斯加多地的彗星兰具有细长的花距,花距底部储存着
花蜜,主要由有细长口器的天蛾在采蜜中完成传粉。多年后研究人
员在马达加斯加某地发现另一彗星兰品种,其花距底部花蜜大量减
少,二乙酸甘油酯(一种脂质化合物)有所增加,其传粉者为采油
蜂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彗星兰自身的遗传变异与传粉昆虫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上述适应性
状的形成
B. 彗星兰种群中与花距分泌物形成相关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与传
粉昆虫的变化有关
C. 彗星兰花距中分泌物的不同是不同品种彗星兰形成的必要条件
D. 花距中分泌物不同的彗星兰与不同种类的传粉昆虫协同进化
解析: 彗星兰自身的遗传变异与传粉昆虫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上
述适应性状的形成,淘汰了不适应环境的个体,A正确;传粉动物
变换会对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进行选择,从而影响该兰花种群
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是隔离,因此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而不是兰花花距中
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C错误;在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的
相互影响下,花蜜大量减少,二乙酸甘油酯有所增加,而传粉者从
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兰花和传粉者都发生了进化,这体
现了协同进化,D正确。
知识点(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
c
c
c
c
c
c
c
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 √ )
(2)可遗传的变异增加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 )
(3)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物种多样性。 ( × )
提示: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
√
×
探讨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高理解能力
1. 请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提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 根据你的理解,分析三种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提示: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
样性的基础,反过来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遗传多样
性(基因多样性)。
3.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根本原因: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直接原因:蛋白质
多样性。
4. 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从生物个体和种群两个方面分
析,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提示:从生物个体考虑,对被淘汰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从种群考
虑,无论是对捕食者还是被捕食者,都有利于种群的发展,捕食者
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基因多样性(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直
接原因)→物种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
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
方面。
1. 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 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
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A错误;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
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新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
个方面,B错误;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
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C正确;达尔文的自
然选择学说中的“遗传变异”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适者生存”
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D错误。
2. 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 若两个动物交配后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解析: 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
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标志,C正确;若两个动物能自由交配且交配后能产生可育
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但后
代不育,则它们不属于同一物种,如马和驴,D错误。
知识点(三)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的科学解释
c
c
c
c
c
c
c
2. 其他进化学说
c
c
c
c
c
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 )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理论是以后各个方面研究的基
础。 ( √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科学的,所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已
经过时了。 ( × )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由自然选择导致种
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 )
(5)中性突变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
累。 ( √ )
√
√
×
√
√
探讨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其他进化学说
1. 中性突变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你是否认为
中性突变学说完全否决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提示:中性突变学说认为:(1)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
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2)DNA分子产生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对生物适应性的
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
中性突变学说不是完全否决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性突变学说侧
重于微观水平,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侧重于宏观水平,二者相互补
充,更好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本质。
2.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能否解释生物进化过程
中的所有问题,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不能,许多物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其原因仍在探索
中。科学研究是一个动态过程,需在不断的怀疑、求证、争论和修
正中向前发展。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解析: ③和⑥是自然选择学说本来就有的内容,①②④⑤是现
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2. 下列关于中性突变学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中性突变学说的研究水平侧重于分子水平
B. 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
C.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D. 中性突变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立的
解析: 中性突变学说没有否定自然选择的作用。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协同进化是指
。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
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协同进化的原因是
。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1. 下列实例与协同进化无关的是( )
A. 病毒在侵染人体若干代后,其毒性会逐渐减弱
B. 原始两栖动物登上陆地,改变了陆地的栖息环境
C. 化石燃料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D. 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增加
解析: 病毒在侵染人体若干代后,其毒性会逐渐减弱,这是人
体和病毒相互影响的结果,属于协同进化的实例,A不符合题意;
原始两栖动物登上陆地,在与陆地环境的相互选择中改变了陆地的
栖息环境,这是协同进化的实例,B不符合题意;化石燃料燃烧,
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进而引起全球气球变暖,这是人
类活动影响生态平衡的实例,不属于协同进化,C符合题意;光合
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增加,为好氧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条件,这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实例,D不符合题意。
2. 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B.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C. 一种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 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和宿主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协同进化发展
解析: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
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
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3. 进化树是根据各种生物物种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显示它们之间的
进化关系,历史上主要是基于各种物种解剖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进
行编排。新研究表明,通过比较解剖学而不是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序
列来确定生物进化树的做法严重误导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物种分类工
作,这源于普遍存在的趋同进化。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
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
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趋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造就了地球上
的生物多样性
B. 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或自然选择学说单独就能够解释生物趋同
进化的原因
C. 趋同进化产生新物种的过程都需要经过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
和隔离
D. 目前来看,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
要的证据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发生趋同进化的生物是生活在相似
环境中,由于自然选择方向相同,不同生物朝着同一方向改
变,导致不同生物具有相似的适应性,并非协同进化的结果,
A错误;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朝着同一方向改
变,可以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其原因,但共同由来学说不能单
独解释该现象,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三个环节,即需要
经过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C正确;化石是研究生
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错误。
4. (2021·广东高考3题)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
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
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
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
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 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地区的水鸟有146种,体现了物
种多样性;近海、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
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5.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①③分别指 、 。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为生物进化提供
原材料。
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2)④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多样性。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
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令其自
交,则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 ,A的基
因频率为 ,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
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原因是
。
生态系统
55%
70%
是
种群的
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 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
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
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中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60%×1/4=55%,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占60%×1/4=1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此时
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1/2×30%=70%。没有经过人
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
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知识点一 协同进化
1. 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
列有关协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协同进化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
B. 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 猎豹与羚羊在捕与被捕的过程中奔跑速度均加快,属于协同进化
D. 研究协同进化无法预测某物种的存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
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B正确;猎豹与羚羊在捕与被捕的
过程中奔跑速度均加快,属于协同进化,C正确;研究协同进化可
预测某物种的存在,如达尔文根据某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
部储存着花蜜,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生有同
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的昆虫,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下列关于捕食者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少的物种
B.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 捕食者的存在往往导致被捕食者的灭绝
D. 捕食者的存在可导致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
解析: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可避免部分被
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A、D错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
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捕食者的存在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
的灭绝,否则捕食者失去食物来源也将灭绝,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 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甲的进化
C. 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根据协同进化的观点,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甲的进
化,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
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
B. 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 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
离,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
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无花果的隐头花序花托的顶端有一个很小的开孔,专有的、高度特
化的榕小蜂雌蜂进入小孔后在花上产卵,雌蜂在花序上爬行时能进
行传粉,无花果隐头花序是榕小蜂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
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决定了无花果的变异方向
B. 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
C. 花序的特化是无花果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两种生物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只是起了选择
作用,A错误;榕小蜂和无花果之间互利共生,两者的依存关系是
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花序的特化不会使无花果产
生生殖隔离,故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自然选择决
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识点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6.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 生物多样性是指千姿百态的物种
C. 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D. 虫媒花与传粉昆虫相适应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
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
果,A正确;生物多样性是指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
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即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
样性,B错误;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C
正确;虫媒花与传粉昆虫相适应是相互选择的结果,只有拥有适应
昆虫传粉结构的花才能得到更多的受精机会,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
后代,只有适应花的结构的昆虫才可以采到花蜜得以生存与繁衍,
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
B. 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4种碱基配对方式的多样性
C. 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物种的多样性体现的
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 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A
正确;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
同,B错误;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体现的,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识点三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8.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
B.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有利变异
D.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
协同进化的过程,A错误;可遗传变异无论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
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
单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中性突变学说的是( )
A. 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因突
变是中性的
B. 自然选择对中性突变不起作用
C. 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D. 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是中性突变积累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
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
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
出现较大的差别,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
不是自然选择。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湖南怀化高一月考)科学家普遍认为,地球上的多种生物
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特别是经过协同进化才
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下列有关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协同进化是指同种生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
作用
B. 捕食者吃掉多病、年老的被捕食者,可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C. “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D. 生物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物种的产生,也有原有物种的绝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
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多选)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
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
管中采蜜,雄鸟的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由
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竞争
B. 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由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 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 对鸟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基因检测时,遵循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雌鸟和雄鸟能从不同植物上获取食物,食物来源的
不同能够很好地缓解种内个体间由争夺食物引起的竞争,A正
确;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两种
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为遗传物质不同,B错误;花蕊蜜
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这两种生物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这
体现了生物的协同进化,C正确;对鸟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基因
检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多选)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
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1所示;1920
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
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 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 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 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 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平底金苏雨树引进后,臭虫喙长变短,因此它们在
相互影响中发生了协同进化,A正确;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
竞争阳光和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等,B正确;臭虫体内控制喙长
度的基因发生突变的时间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的时间,平
底金苏雨树只不过起了选择作用,C正确;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
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种群,由于自然选择的差异,基因频率
定向改变,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
两者之间是否已形成生殖隔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2024·辽宁抚顺高一期末)图1所示为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
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的研究,绘制了该地
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
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图2所
示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①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
考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种群①~⑧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体现了
多样性。在②③④⑤四个种群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
种群是 。
解析: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可见,种群①~⑧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图1可知,分支越向后,亲缘关系越近,因为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行而来的,所以在②③④⑤四个种群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种群是②③。
物
种
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00万年,⑥和
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出现 。下列关于
这一进化历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 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 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D. 自然选择主导喜马拉雅山鸟类进化的方向
E. 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生殖隔离
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种群X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说明有新的物种形成,其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D。可遗传的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个体的表型,C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鸟类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D正确;由图1可知: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过程中,由于地理隔离的出现,导致⑥⑦所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出现差异,E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图2中在 时间段内种群①发生了生物进化,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在T点时 (填
“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图2中在QR时间段内,种群①中的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说明种群①发生了生物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在RT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维持在0.9,但无法判断是否有生殖隔离产生,所以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QR
突变
和基因重组
不一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①中AA、Aa和aa的基因
型频率分别为10%、40%和50%,现假设种群①非常大,所
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不发生突变,则下
一年时种群①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 。
解析:在某年时,种群①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
分别为10%、40%和50%,该种群产生的基因型为A、a的
配子的概率分别为30%、70%。假设种群①非常大,所有雌
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不发生突变,则下一年
时种群①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70%×70%=49%。
4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