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质量检测(二)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各自断裂后互相移接,未改变细胞中的基因总数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平衡易位。平衡易位携带者通常不会有异常表型。某女性的一条4号染色体与一条20号染色体发生了平衡易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基因检测诊断该女性所怀胎儿是否为平衡易位携带者
B.该女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两对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现象
C.该女性减数分裂可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
D.该女性体细胞中最多含有25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2.(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期中)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受AY(黄色)、A(棕色)、a(黑色)3个基因控制,三者互为等位基因,其中AY对A、a为完全显性,A对a为完全显性,并且基因数AYAY胚胎致死(不计入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决定该鸟类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8种
B.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基因型,2种表型
C.若干只黄色羽毛的该鸟类雌雄个体间自由交配,F1可同时出现棕色个体与黑色个体
D.若1只黄色雄性该鸟类与若干只纯合棕色雌性该鸟类杂交,则F1可同时出现黄色个体与棕色个体
3.(2024·浙江温州高一期末)某植物花蕊的性别分化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B/b和E/e)控制,基因组成和表型的关系如表所示。
基因组成 表型
B_E_ 两性花
bbE_ 双雌蕊
B_ee、bbee 不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bEE和BeEe的表型分别为双雌蕊和两性花
B.可通过测交鉴定一株双雌蕊个体的基因型
C.BbEe自交,子代中不育的比例为1/4
D.纯合两性花和纯合双雌蕊杂交,F1表型与父本相同
4.(2024·山东菏泽高一月考)下列有关人的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的比较,正确的是( )
A.在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且都进行一次DNA复制
B.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
C.在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都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D.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DNA含量可能相同
5.(2024·陕西咸阳高一月考)摩尔根从野生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性个体。他将白眼♂与红眼♀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性别比为1∶1,红眼占3/4,但所有雌性全为红眼,白眼只限于雄性。关于摩尔根的上述实验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现象出现的假说之一是控制眼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B.上述实验完整的体现了假说—演绎法,并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若控制白眼的基因同时位于X与Y染色体,F2白眼只为雄性
D.上述实验能够说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6.(2024·江西南昌高一期中)“牝鸡司晨 ”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先下过蛋的母鸡后来却变成公鸡(染色体组型不变,2n=78),并能和母鸡交配。芦花基因(B)和非芦花基因(b)不在W染色体上。现偶然得到一只非芦花变性公鸡,与一只芦花母鸡交配,得到的子代中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ZZ
B.若要测定鸡的基因组全部DNA序列,则需要测39条染色体
C.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
D.非芦花鸡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鸡的多
7.(2024·辽宁丹东高二月考)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一个大肠杆菌在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分裂3次,若该大肠杆菌的拟核DNA分子含有5 000个碱基对,其中A有3 000个。不考虑变异,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拟核DNA一条链上G的数量不会超过2 000个
B.拟核DNA分子复制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酶的催化
C.该拟核DNA分子复制3次后,有2个拟核DNA具有放射性
D.该拟核DNA分子第3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胞嘧啶1.6×104个
8.(2024·山东济南高一月考)细胞中某段DNA分子转录形成mRNA时,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ADAR)与DNA结合并催化mRNA特定部位的腺苷基团脱去氨基转变为肌酐,肌酐易被识别为鸟苷,最终可能导致基因表达出现异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注:终止密码子为UAA,UGA,UAG)( )
A.以DNA的双链为模板转录形成RNA时,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添加到RNA 3'端
B.若ADAR的作用发生在终止密码子上,则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可能不变
C.经ADAR作用的mRNA与正常mRNA相比,分子中G+C/A+U的比值上升
D.ADAR对mRNA发挥作用而产生的变异可以稳定遗传
9.(2024·浙江台州高一月考)DNA甲基化可调控脂肪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PPARγ基因的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呈负相关,低脂肉鸡中PPARγ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高脂肉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脂鸡脂肪细胞中PPARγ基因的表达量较高
B.PPARy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未改变基因碱基序列
C.可通过添加抑制甲基化酶的功能性饲料来更好养殖高脂肉鸡
D.亲代肉鸡PPARy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饰可能会遗传给后代
10.(2024·重庆两江中学高二月考)在纯种圆粒豌豆(基因型为RR)的一条染色体的 R 基因中插入一个 DNA 片段导致该基因序列被打乱而成为 r 基因。将该圆粒豌豆自交,后代既有圆粒豌豆又有皱粒豌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R基因中插入一个DNA片段,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在R基因中插入DNA片段会导致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均发生变化
C.插入一个DNA片段导致由R基因变成r基因,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D.圆粒豌豆自交后代既有圆粒又有皱粒,原因是雌雄配子受精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11.(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西瓜植株经不同育种途径可获得植株甲、乙和丙。植林甲是三倍体,植株乙是二倍体,植株丙是单倍体,①~⑦表示不同处理或某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株甲、乙、丙均存在两种基因型
B.过程④需用花粉刺激,产生无子果实
C.过程①⑦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D.利用⑤⑦过程培育的新品种可使子代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12.(2024·辽宁大连高二月考)人群中A遗传病和B遗传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已知A、B遗传病致病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只患A遗传病的女儿和一个只患B遗传病的儿子,已知此家庭中丈夫体内不含B遗传病致病基因。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A遗传病和B遗传病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A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的概率基本相等
C.该对夫妇再生育一个儿子既患A遗传病又患B遗传病的概率为1/16
D.患B遗传病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其外祖母或外祖父
13.(2024·湖北新高考联盟高二联考)某地山雀有宽喙和窄喙两种类型,宽喙山雀善于处理硬的植物种子,而窄喙山雀能更有效地处理软的植物种子,宽喙和窄喙分别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该地山雀种群非常大,雌雄数量相差不大,雌雄之间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70%、30%,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宽喙山雀和窄喙山雀适应不同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种群中全部A和a的总和构成了该地山雀种群的基因库
C.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约为42%
D.宽喙山雀和窄喙山雀的长期共存有利于维持遗传多样性
14.(2024·福建福州高一月考)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耧斗菜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耧斗菜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B.甲、乙两种耧斗菜只存在地理隔离,尚未达到生殖隔离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2024·山东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月考)已知某种植物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基因控制红花性状,a基因控制黄花性状,但B存在时植株不能合成花瓣色素而开白花,纯合白花个体与纯合黄花个体杂交获得的F1均为白花,F1自交获得F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亲代白花为AABB,则F2白花中纯合体可能占1/4
B.若F2中白花∶黄花=3∶1,则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若F2中白花∶红花∶黄花=12∶3∶1,则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D.若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F2中白花∶红花∶黄花=12∶3∶1
16.化学诱变剂EMS能使DNA分子中的碱基G发生烷基化后与T配对。研究小组用EMS处理野生型小麦种子获得CLH基因(叶绿素酶基因,该酶能促进叶绿素的降解)突变的植株甲和乙(叶绿素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53.8%和19.7%)。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中获得植株甲和乙,可说明EMS引起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
B.经EMS处理后,CLH基因在第二次复制时才会出现A—T替换G—C的现象
C.若EMS使DNA中碱基对发生替换但生物性状没有改变,说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D.通过EMS处理,可以提高突变率,从而避免诱变育种的盲目性
17.(2024·辽宁阜新高一联考)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如图为某家族有关甲病、乙病的遗传家系图,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 0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遗传)( )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通过遗传咨询有效检测和治疗
C.7号和10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D.9号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50/101
18.(2024·湖南永州高一期末)科学家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鱼,命名为鲛鳙鱼。雌鱼的头顶自带“钓鱼竿”,由若干个肉状突起组成,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鲛鳙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头顶发光“钓鱼竿”是对海底黑暗环境的一种适应
C.鲛鳙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雌雄鱼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D.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鲛鳙鱼种群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19.(15分)(2024·山西运城高一期中)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一种二倍体植物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肉颜色有黄色和白色。为了研究叶形和果肉颜色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研究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该植物的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白果肉。杂交实验及结果见下表(实验②中的 F1自交得 F2):
实验 亲本 F1 F2
① 甲×乙 1/4缺刻叶黄果肉,1/4缺刻叶白果肉,1/4全缘叶黄果肉,1/4全缘叶白果肉 /
② 丙×丁 缺刻叶黄果肉 9/16缺刻叶黄果肉,3/16缺刻叶白果肉,3/16全缘叶黄果肉,1/16全缘叶白果肉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判断依据是
。
根据实验②,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隐性性状是 。
(2)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子的是 。
(3)实验②的F2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4)假如实验②中的F2中缺刻叶黄果肉∶缺刻叶白果肉∶全缘叶黄果肉∶全缘叶白果肉不是9∶3∶3∶1,而是45∶15∶3∶1,则叶形和果肉颜色这两个性状中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20.(15分)(2024·陕西咸阳实验中学高一月考)转铁蛋白受体(TR)参与细胞对Fe3+的吸收。下图是细胞中Fe3+含量对转铁蛋白受体mRNA稳定性的调节过程(图中铁反应元件是转铁蛋白受体RNA上一段富含碱基A、U的序列)。当细胞中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不能与铁反应元件结合,导致转铁蛋白受体mRNA易水解;反之,转铁蛋白受体mRNA难水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转铁蛋白受体mRNA的合成需 的催化,除转铁蛋白受体mRNA外,翻译出转铁蛋白受体还需要的RNA有 。
(2)若转铁蛋白受体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mRNA中有 。
(3)据图可知,铁反应元件能形成茎环结构的原因是 。这种茎环结构 (填“能”或“不能”)影响翻译出的转铁蛋白受体的氨基酸序列,理由是 。
(4)当细胞中Fe3+不足时,转铁蛋白受体mRNA将难被水解,其生理意义是
。
21.(15分)(2024·江西九江高一期中)某家族涉及甲、乙两种遗传病,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且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小组成员对该家族部分个体的这两对基因进行凝胶电泳分离,得到如图2所示带谱(四种条带各代表一种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等位基因A/a和B/b在遗传上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
。
(2)写出Ⅰ1、Ⅰ4、Ⅱ6关于两种遗传病的基因型: 。检测Ⅱ5关于两对基因的带谱,可能具有图2中的条带是 。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既患甲病又患乙病男孩的概率是 。
(3)写出Ⅲ2两种致病基因的来源(图中的最终来源):甲病 ,乙病
。
22.(15分)(2024·辽宁辽南协作校高一联考)图1显示了某地区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主要基因型和表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1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这个种群的 ,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2)在种群中偶然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该来源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 发生改变。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 。
(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 ,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 作用。
(4)若种群1和种群2中的甲虫只含A和a两种基因,发现种群1中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种群2中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据此判断种群1和种群2所处的环境 (填“差别较大”或“基本相同”)。
综合质量检测(二)
1.A 2.A
3.B 分析表格可知:bbEE和BbEe的表型分别为双雌蕊和两性花,A正确;双雌蕊个体的基因型为bbEE或bbEe,bbee为不育,故不能通过测交鉴定一株双雌蕊个体的基因型,B错误;BbEe个体自花传粉,子代表现为两性花(B_E_)∶双雌蕊(bbE_)∶败育(_ _ee)=9∶3∶4,子代中不育的比例为1/4,C正确;纯合两性花(BBEE)和纯合双雌蕊(bbEE)杂交,F1基因型为BbEe,表型为两性花,与父本相同,D正确。
4.B 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没有DNA的复制,A错误;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比如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与减数分裂Ⅰ相同,B正确;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没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C错误;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核DNA含量不可能相同,D错误。
5.B 根据上述现象,摩尔根提出控制眼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上述实验只体现了假说—演绎法中观察现象内容,没有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若控制白眼的基因同时位于X与Y染色体,假设控制红白眼的基因为A、a,那么亲本白眼♂(基因型为XaYa)与红眼♀(基因型为XAXA)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基因型有XAXa、XAYa),再让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基因型有XAXA、XAXa、XAYa、XaYa,F2白眼只为雄性,C正确;F2中白眼只限于雄性,说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D正确。
6.C 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因此,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一般为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一般为ZZ,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发生性反转的公鸡其性染色体组成为ZW,A错误;鸡的染色体组型可表示为2n=78,且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因此,若要测定鸡的基因组全部DNA序列,则需要测40条染色体,包括38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B错误;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变性公鸡的性染色体不变还是ZW,亲本的基因型为ZbW和ZBW,子代WW致死,ZBZb∶ZBW∶ZbW=1∶1∶1,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符合题干信息;若基因不位于Z染色体上,芦花母鸡基因型为BbZW,非芦花变性公鸡为bbZW,子代的性状比例应为(芦花1∶非芦花1)×(1雄性∶2雌性),不符合题意,C正确;假设由B/b表示这对等位基因,则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ZBZb,非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故非芦花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的少,D错误。
7.D 该大肠杆菌的拟核DNA分子含有5 000个碱基对,其中A有3 000个,则T=3 000,G=C=(5 000×2-3 000×2)÷2=2 000,因此该拟核DNA一条链上G的数量不会超过2 000个,A正确;DNA分子复制时需要解旋酶解旋,DNA聚合酶催化DNA子链合成,B正确;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亲代DNA的两条链均含有32P标记,该大肠杆菌在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分裂3次,则形成的8个拟核DNA中有两个含有32P,C正确;该拟核DNA中含有C=2 000,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胞嘧啶数为(23-1)×2 000-(22-1)×2 000=8 000个,D错误。
8.C 转录形成RNA时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过程,A错误;若ADAR的作用发生在终止密码子上,则可能使终止密码子变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因此可能会使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增加,B错误;由于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ADAR)与DNA结合并催化mRNA特定部位的腺苷基团脱去氨基转变为肌酐,因此经ADAR作用的mRNA中A减少,与正常mRNA相比,分子中(G+C)/(A+U)的比值上升,C正确;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ADAR)是最常见的RNA修饰工具,对于遗传物质是DNA的生物来说,ADAR对RNA修饰后引发的变异一般不会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9.A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用于驱动基因的的转录,结合题意可知,低脂肉鸡中PPARγ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高脂肉鸡,且PPARγ基因的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呈负相关,说明低脂鸡脂肪细胞中PPARγ基因的表达量较低,A错误;PPARy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一种,表观遗传不改变基因碱基序列,B正确;由于低脂肉鸡中PPARγ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高脂肉鸡,故可通过添加抑制甲基化酶的功能性饲料来更好养殖高脂肉鸡,C正确;亲代肉鸡PPARy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是可遗传变异,可能会遗传给后代,D正确。
10.A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由题干可知,r基因是在R基因内部插入了一个DNA片段导致的,所以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在R基因中插入一个DNA片段导致该基因序列被打乱而成为r基因,说明该变化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发生变化,但基因数量未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插入一个DNA片段导致由R基因变成r基因,不能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C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不能称为基因重组,D错误。
11.A 植株甲为AAAA和Aa的杂交子代,基因型有AAA和AAa两种;植株乙是Aa和aa的杂交子代,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植株丙是Aa经花药离体培养的子代,基因型有A和a两种,A正确;过程④是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生成三倍体的过程,该过程不需要花粉刺激,且有子,B错误;过程①是多倍体育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丙是单倍体,所以⑦是进行了花药的离体培养,没有使用秋水仙素,C错误;利用⑤⑦过程培育的新品种是单倍体,高度不育,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才可使子代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12.C 因为该对夫妇都正常,但生有一个只患A遗传病的女儿和一个只患B遗传病的儿子,所以这两种遗传病都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患A遗传病女儿的父亲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该家庭中丈夫不含B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所以B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控制两种遗传病的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由于A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的概率基本相等,B正确;该对夫妇是A遗传病的携带者,所以它们再生育孩子患A遗传病的概率为1/4;该对夫妇的妻子是B遗传病的携带者,丈夫无致病基因,所以再生育一个儿子患B遗传病的概率是1/2,故这对夫妇生育一个儿子既患A遗传病又患B遗传病的概率为1/4×1/2=1/8,C错误;该家庭中患B遗传病的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而他母亲的致病基因来自其外祖父或外祖母,D正确。
13.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宽喙山雀和窄喙山雀适应不同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C正确;宽喙鸟善于处理硬的植物种子,而窄喙鸟能更有效地处理软的植物种子,说明经自然选择得到了多种表型,根本上保留了多种基因,有利于维持遗传多样性,D正确。
14.B 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A正确;甲、乙两种耧斗菜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属于两个物种,因此甲、乙两种耧斗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由于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故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15.ABD 若亲代白花为AABB,与纯合黄花个体aabb杂交获得的F1基因型为AaBb,自交获得的F2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有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共12份,其中纯合体占2/12=1/6,A错误;若F2白花∶黄花=3∶1,亲本可能是aaBB(白花)和aabb(黄花),所以不能确定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若F2中白花∶红花∶黄花=12∶3∶1,是9∶3∶3∶1的变式,则亲本是AABB和aabb,所以可以确定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若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如果亲本是AABB和aabb,则F2中白花∶红花∶黄花=12∶3∶1;如果亲本是aaBB和aabb,则F2中白花∶黄花=3∶1,D错误。
16.ACD 经EMS诱发基因突变后,产生了植株甲和植株乙两类不同叶绿素含量的植株,可知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经EMS处理后,CLH基因第一次复制时产生一个正常基因和一个异常基因(其中发生烷基化的碱基G与T配对),异常基因在第二次复制时才能出现G—C碱基对被A—T碱基对替换的现象,B正确;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若EMS使DNA中碱基对发生替换但生物性状没有改变,也不能说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通过EMS处理,可以提高突变率,但这也属于诱变育种的一种方式,D错误。
17.CD 由于5号正常,其双亲均患甲病,故甲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1号患甲病,5号必患甲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在男性中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等,都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A错误;3号和4号正常,8号为女性患者,因此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遗传咨询可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但不能治疗遗传病,B错误;6号和7号均不患乙病,但生出了患乙病的孩子,因此6号和7号为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则10号为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2/3,7号和10号都不患甲病,甲病基因都为隐性纯合子,故7号和10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正确;假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则9号基因型为Aabb,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 000,即b=1/100,B=99/100,正常人群中Bb占比=(2×1/100×99/100)/(1-1/100×1/100)=2/101,即正常女性基因型为2/101aaBb,99/101aaBB,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1/2,不患甲病的概率是1/2,患乙病的概率是2/101×1/2=1/101,不患乙病的概率是100/101,所生孩子不患病的概率=1/2×100/101=50/101,D正确。
18.ABD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鲛鳙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是对海底黑暗环境的一种适应,B正确;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鲛鳙鱼的雌雄个体属于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不能发生协同进化,C错误;环境条件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自然选择,而且种群中也可能会发生突变等,所以基因频率可能会改变,鲛鳙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D正确。
19.(1)实验①F1中缺刻叶∶全缘叶=1∶1,黄果肉∶白果肉=1∶1 全缘叶、白果肉 (2)甲、乙 (3)3/4 (4)叶形 F2中缺刻叶∶全缘叶=15∶1
20.(1)RNA聚合酶 rRNA、tRNA (2)大量不翻译的碱基序列
(3)该片段存在自身互补配对的碱基序列 不能 茎环结构位于终止密码子之后(或茎环结构不在编码序列中) (4)指导合成更多的转铁蛋白受体,有利于吸收更多的Fe3+
解析:(1)m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催化。翻译所需要的RNA有mRNA(编码蛋白质)、rRNA(参与核糖体的形成)、tRNA(转运氨基酸),故除了mRNA,还需要rRNA和tRNA。(2)若转铁蛋白受体mRNA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mRNA中有大量不翻译的碱基序列。(3)转铁蛋白受体中铁反应元件是转铁蛋白受体终止密码子后的茎环凸起,从图中可以看出茎环结构含有氢键,又富含A、U碱基,因此形成茎环结构的原因是该片段含有丰富的碱基A和U,能够互补配对形成局部双链结构。因为这种茎环结构在转铁蛋白受体的终止密码子之后,所以不影响转铁蛋白受体的氨基酸序列。(4)根据分析,当细胞中Fe3+浓度低时,一方面铁调节蛋白能够结合Fe3+,无调节活性;另一方面剩余的铁调节蛋白能与转铁蛋白受体mRNA上的铁反应元件结合,使转铁蛋白受体mRNA难以被水解,以便翻译出更多的转铁蛋白受体,有利于吸收更多的Fe3+。
21.(1)遵循 根据“Ⅰ3和Ⅰ4不患甲病,Ⅱ4患甲病”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A/a位于常染色体上,另外,由题干可知B/b位于X染色体上 (2)AaXBXb、AaXbY、AAXBY 条带1、2、3、4或条带1、3、4 1/6 (3)一个来自Ⅱ1,另一个来自Ⅰ1或Ⅰ2 一个来自Ⅱ1,另一个来自Ⅰ1
解析:(1)Ⅰ3和Ⅰ4不患甲病,但生有患甲病的女儿,所以甲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Ⅰ4患乙病但生有正常的女儿,所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可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两对非等位基因在遗传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Ⅰ4患乙病,基因型为XbY,不含B基因,因此图2中条带4为B基因,Ⅱ4患两种病,不含A基因,因此条带1为A基因,Ⅲ1患甲病不患乙病,基因型为aaXBY,因此条带2为a基因,故条带3为b基因,即条带1~条带4分别代表基因A、a、b、B,结合图2,所以Ⅰ1、Ⅰ4、Ⅱ6关于两种遗传病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AAXBY。根据Ⅱ3患两种病,可知Ⅰ3、Ⅰ4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Ⅱ5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所以检测Ⅱ5的基因带谱,其可能具有的条带是1、2、3、4或1、3、4。Ⅰ1基因型为AaXBXb,Ⅰ2基因型为AaXBY,Ⅱ3的基因型是1/3AAXBY、2/3AaXBY,Ⅱ4的基因型是aaXbXb,所以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患甲病的孩子的概率是2/3×1/2=1/3,生育患乙病男孩的概率是1/2,所以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既患甲病又患乙病男孩的概率为1/3×1/2=1/6。(3)Ⅲ2的基因型是aaXbXb,一个a来自Ⅱ1,另一个a来自Ⅰ1或Ⅰ2;一个b来自Ⅱ1,另一个b来自Ⅰ1。
22.(1)基因库 遗传 (2)基因突变 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3)1 选择 (4)基本相同
解析:(1)种群1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体色的甲虫基因型不同,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2)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是变异的根本来源,因此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因此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3)图1中,种群1黑色、浅黑色比例多于种群2,因此种群1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该环境对不同体色的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4)种群1的基因频率是A=24%+72%×1/2=60% ,a=40%;种群2的基因频率是A=36%+48%×1/2=60%,a=40%,基因频率没有变化,即种群1和种群2所处的环境基本相同。
6 / 6(共68张PPT)
综合质量检测(二)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各自断裂后互相移接,未改变细胞中的基因总数
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平衡易位。平衡易位携带者通常不会有异常表
型。某女性的一条4号染色体与一条20号染色体发生了平衡易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基因检测诊断该女性所怀胎儿是否为平衡易位携带者
B. 该女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两对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现象
C. 该女性减数分裂可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
D. 该女性体细胞中最多含有25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平衡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所以通过基因检测不能诊断
该女性所怀胎儿是否为平衡易位携带者,A错误;由于染色体平衡
易位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所以该女性产生生殖细胞过程
中会出现两对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现象,B正确;由于该女性的一
条4号染色体与一条20号染色体发生了平衡易位,所以减数分裂可
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含没有发生染色体平衡易位的一条4
号染色体与一条20号染色体),C正确;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
所以该女性体细胞中含有22+X+2种易位后的染色体,共25种形
态不同的染色体,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 (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期中)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受AY(黄色)、A(棕色)、a(黑色)3个基因控制,三者互为等位基因,其中AY对A、a为完全显性,A对a为完全显性,并且基因数AYAY胚胎致死(不计入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决定该鸟类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8种
B. 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基因型,2种表型
C. 若干只黄色羽毛的该鸟类雌雄个体间自由交配,F1可同时出现棕
色个体与黑色个体
D. 若1只黄色雄性该鸟类与若干只纯合棕色雌性该鸟类杂交,则F1可
同时出现黄色个体与棕色个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该鸟类的基因型及对应毛色表型有AYA(黄色)、AYa
(黄色)、AA(棕色)、Aa(棕色)、aa(黑色),即共有五种
基因型,A错误;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由于基因型AYAY胚
胎致死,则F1有AYA(黄色)、AYa(黄色)、Aa(棕色)共3种基
因型,2种表型,B正确;若干只黄色(AYA、AYa)羽毛的该鸟类
雌雄个体间自由交配,由于群体中有三种类型的配子,因此,F1可
同时出现棕色(AA)个体与黑色(aa)个体,C正确;若1只黄色
雄鸟(AYA或AYa)与若干只纯合棕色雌鸟(AA)杂交,产生的F1
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棕色),或AYA(黄色)、Aa
(棕色),即F1可同时出现黄色个体与棕色个体,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 (2024·浙江温州高一期末)某植物花蕊的性别分化受两对独立遗
传的基因(B/b和E/e)控制,基因组成和表型的关系如表所示。
基因组成 表型
B_E_ 两性花
bbE_ 双雌蕊
B_ee、bbee 不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bEE和BeEe的表型分别为双雌蕊和两性花
B. 可通过测交鉴定一株双雌蕊个体的基因型
C. BbEe自交,子代中不育的比例为1/4
D. 纯合两性花和纯合双雌蕊杂交,F1表型与父本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分析表格可知:bbEE和BbEe的表型分别为双雌蕊和两
性花,A正确;双雌蕊个体的基因型为bbEE或bbEe,bbee为不育,
故不能通过测交鉴定一株双雌蕊个体的基因型,B错误;BbEe个体
自花传粉,子代表现为两性花(B_E_)∶双雌蕊(bbE_)∶败育
(_ _ee)=9∶3∶4,子代中不育的比例为1/4,C正确;纯合两性
花(BBEE)和纯合双雌蕊(bbEE)杂交,F1基因型为BbEe,表型
为两性花,与父本相同,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 (2024·山东菏泽高一月考)下列有关人的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
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且都进行一次
DNA复制
B. 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
C. 在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都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D. 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DNA含量可能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
没有同源染色体,且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没有DNA的复制,A错误;
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比如减数分裂
Ⅱ后期染色体数目与减数分裂Ⅰ相同,B正确;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分离,没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C错误;减数分裂Ⅰ和
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核DNA含量不可能相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 (2024·陕西咸阳高一月考)摩尔根从野生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
只白眼雄性个体。他将白眼♂与红眼♀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
再让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性别比为1∶1,红眼占3/4,但所有
雌性全为红眼,白眼只限于雄性。关于摩尔根的上述实验相关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现象出现的假说之一是控制眼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B. 上述实验完整的体现了假说—演绎法,并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若控制白眼的基因同时位于X与Y染色体,F2白眼只为雄性
D. 上述实验能够说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根据上述现象,摩尔根提出控制眼色基因仅位于X染色
体上的假说,A正确;上述实验只体现了假说—演绎法中观察现象
内容,没有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若控制白眼的基因同
时位于X与Y染色体,假设控制红白眼的基因为A、a,那么亲本白
眼♂(基因型为XaYa)与红眼♀(基因型为XAXA)杂交,F1全部表
现为红眼(基因型有XAXa、XAYa),再让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
F2基因型有XAXA、XAXa、XAYa、XaYa,F2白眼只为雄性,C正
确;F2中白眼只限于雄性,说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
性别相关联,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2024·江西南昌高一期中)“牝鸡司晨 ”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
现的性反转现象。原先下过蛋的母鸡后来却变成公鸡(染色体组型
不变,2n=78),并能和母鸡交配。芦花基因(B)和非芦花基因
(b)不在W染色体上。现偶然得到一只非芦花变性公鸡,与一只
芦花母鸡交配,得到的子代中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
1∶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ZZ
B. 若要测定鸡的基因组全部DNA序列,则需要测39条染色体
C.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
D. 非芦花鸡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鸡的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因此,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一
般为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一般为ZZ,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
发生性反转的公鸡其性染色体组成为ZW,A错误;鸡的染色体组
型可表示为2n=78,且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因此,若要测定鸡
的基因组全部DNA序列,则需要测40条染色体,包括38条常染色
体和两条性染色体,B错误;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变性公鸡的
性染色体不变还是ZW,亲本的基因型为ZbW和ZBW,子代WW致
死,ZBZb∶ZBW∶ZbW=1∶1∶1,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
母鸡=1∶1∶1,符合题干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若基因不位于Z染色体上,芦花母鸡基因型为BbZW,非芦花变性公
鸡为bbZW,子代的性状比例应为(芦花1∶非芦花1)×(1雄性∶2
雌性),不符合题意,C正确;假设由B/b表示这对等位基因,则芦花
的基因型有ZBW、ZBZB、ZBZb,非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故非
芦花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的少,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7. (2024·辽宁丹东高二月考)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一个大肠杆菌
在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分裂3次,若该大肠杆菌的拟核DNA
分子含有5 000个碱基对,其中A有3 000个。不考虑变异,下列有
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拟核DNA一条链上G的数量不会超过2 000个
B. 拟核DNA分子复制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酶的催化
C. 该拟核DNA分子复制3次后,有2个拟核DNA具有放射性
D. 该拟核DNA分子第3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胞嘧啶1.6×104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该大肠杆菌的拟核DNA分子含有5 000个碱基对,其中A
有3 000个,则T=3 000,G=C=(5 000×2-3 000×2)÷2=2
000,因此该拟核DNA一条链上G的数量不会超过2 000个,A正
确;DNA分子复制时需要解旋酶解旋,DNA聚合酶催化DNA子链
合成,B正确;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亲代DNA的两条链均
含有32P标记,该大肠杆菌在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分裂3次,
则形成的8个拟核DNA中有两个含有32P,C正确;该拟核DNA中含
有C=2 000,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胞嘧啶数为(23-1)×2
000-(22-1)×2 000=8 000个,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8. (2024·山东济南高一月考)细胞中某段DNA分子转录形成mRNA
时,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ADAR)与DNA结合并催化mRNA特
定部位的腺苷基团脱去氨基转变为肌酐,肌酐易被识别为鸟苷,最
终可能导致基因表达出现异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注:终止
密码子为UAA,UGA,UAG)( )
A. 以DNA的双链为模板转录形成RNA时,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添加到RNA 3'端
B. 若ADAR的作用发生在终止密码子上,则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可能不变
C. 经ADAR作用的mRNA与正常mRNA相比,分子中G+C/A+U的比值上升
D. ADAR对mRNA发挥作用而产生的变异可以稳定遗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转录形成RNA时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过程,
A错误;若ADAR的作用发生在终止密码子上,则可能使终止密码
子变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因此可能会使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数
目增加,B错误;由于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ADAR)与DNA结
合并催化mRNA特定部位的腺苷基团脱去氨基转变为肌酐,因此经
ADAR作用的mRNA中A减少,与正常mRNA相比,分子中(G+
C)/(A+U)的比值上升,C正确;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
(ADAR)是最常见的RNA修饰工具,对于遗传物质是DNA的生
物来说,ADAR对RNA修饰后引发的变异一般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9. (2024·浙江台州高一月考)DNA甲基化可调控脂肪生长发育相关
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PPARγ基因的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呈
负相关,低脂肉鸡中PPARγ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高
脂肉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脂鸡脂肪细胞中PPARγ基因的表达量较高
B. PPARy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未改变基因碱基序列
C. 可通过添加抑制甲基化酶的功能性饲料来更好养殖高脂肉鸡
D. 亲代肉鸡PPARy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饰可能会遗传给后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用于驱动基因
的的转录,结合题意可知,低脂肉鸡中PPARγ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
化水平显著高于高脂肉鸡,且PPARγ基因的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
化呈负相关,说明低脂鸡脂肪细胞中PPARγ基因的表达量较低,A
错误;PPARy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一种,表观遗传不
改变基因碱基序列,B正确;由于低脂肉鸡中PPARγ基因启动子区
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高脂肉鸡,故可通过添加抑制甲基化酶的功
能性饲料来更好养殖高脂肉鸡,C正确;亲代肉鸡PPARy基因的
DNA甲基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是可遗传变异,可能会
遗传给后代,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0. (2024·重庆两江中学高二月考)在纯种圆粒豌豆(基因型为
RR)的一条染色体的 R 基因中插入一个 DNA 片段导致该基因序
列被打乱而成为 r 基因。将该圆粒豌豆自交,后代既有圆粒豌豆
又有皱粒豌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R基因中插入一个DNA片段,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 在R基因中插入DNA片段会导致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均发生变化
C. 插入一个DNA片段导致由R基因变成r基因,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D. 圆粒豌豆自交后代既有圆粒又有皱粒,原因是雌雄配子受精过程
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
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由题干可知,r基因是在R基
因内部插入了一个DNA片段导致的,所以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突
变,A正确;在R基因中插入一个DNA片段导致该基因序列被打
乱而成为r基因,说明该变化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发生变化,
但基因数量未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插入一个
DNA片段导致由R基因变成r基因,不能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C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
的随机结合不能称为基因重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1. (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西瓜植株经
不同育种途径可获得植株甲、乙和丙。植林甲是三倍体,植株乙
是二倍体,植株丙是单倍体,①~⑦表示不同处理或某生理过
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株甲、乙、丙均存在两种基因型
B. 过程④需用花粉刺激,产生无子果实
C. 过程①⑦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D. 利用⑤⑦过程培育的新品种可使子代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植株甲为AAAA和Aa的杂交子代,基因型有AAA和
AAa两种;植株乙是Aa和aa的杂交子代,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
植株丙是Aa经花药离体培养的子代,基因型有A和a两种,A正
确;过程④是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生成三倍体的过程,该过程
不需要花粉刺激,且有子,B错误;过程①是多倍体育种,可用
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丙是单倍体,所以⑦是进行了花药的离体培
养,没有使用秋水仙素,C错误;利用⑤⑦过程培育的新品种是
单倍体,高度不育,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才可使子代自交后代
不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2. (2024·辽宁大连高二月考)人群中A遗传病和B遗传病均为单基
因遗传病(已知A、B遗传病致病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一对
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只患A遗传病的女儿和一个只患B遗传病
的儿子,已知此家庭中丈夫体内不含B遗传病致病基因。在不考
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A遗传病和B遗传病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A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的概率基本相等
C. 该对夫妇再生育一个儿子既患A遗传病又患B遗传病的概率为1/16
D. 患B遗传病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其外祖母或外祖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因为该对夫妇都正常,但生有一个只患A遗传病的
女儿和一个只患B遗传病的儿子,所以这两种遗传病都是隐性
遗传病,又因为患A遗传病女儿的父亲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不
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
因为该家庭中丈夫不含B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所以B遗传病为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控制两种遗传病的基因不在同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由于A
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
和女性患病的概率基本相等,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该对夫妇是A遗传病的携带者,所以它们再生育孩子患A遗传病的
概率为1/4;该对夫妇的妻子是B遗传病的携带者,丈夫无致病基
因,所以再生育一个儿子患B遗传病的概率是1/2,故这对夫妇生
育一个儿子既患A遗传病又患B遗传病的概率为1/4×1/2=1/8,C
错误;该家庭中患B遗传病的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而他母
亲的致病基因来自其外祖父或外祖母,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3. (2024·湖北新高考联盟高二联考)某地山雀有宽喙和窄喙两种类
型,宽喙山雀善于处理硬的植物种子,而窄喙山雀能更有效地处
理软的植物种子,宽喙和窄喙分别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该地山
雀种群非常大,雌雄数量相差不大,雌雄之间自由交配并产生后
代。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70%、30%,则下列有关说法
错误的是( )
A. 宽喙山雀和窄喙山雀适应不同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种群中全部A和a的总和构成了该地山雀种群的基因库
C. 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约为42%
D. 宽喙山雀和窄喙山雀的长期共存有利于维持遗传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宽喙山雀和窄喙山雀
适应不同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
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杂合子的基
因型频率为:2×70%×30%=42%,C正确;宽喙鸟善于处理硬
的植物种子,而窄喙鸟能更有效地处理软的植物种子,说明经自
然选择得到了多种表型,根本上保留了多种基因,有利于维持遗
传多样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4. (2024·福建福州高一月考)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
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耧斗菜和高海拔干燥地区
的乙耧斗菜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B. 甲、乙两种耧斗菜只存在地理隔离,尚未达到生殖隔离
C. 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
出不同的物种,A正确;甲、乙两种耧斗菜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
有显著差异,属于两个物种,因此甲、乙两种耧斗菜之间存在生
殖隔离,B错误;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
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由于
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故若将甲、乙
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 (2024·山东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月考)已知某种植物花色由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基因控制红花性状,a基因控制黄花性
状,但B存在时植株不能合成花瓣色素而开白花,纯合白花个体
与纯合黄花个体杂交获得的F1均为白花,F1自交获得F2。下列分
析不正确的是( )
A. 若亲代白花为AABB,则F2白花中纯合体可能占1/4
B. 若F2中白花∶黄花=3∶1,则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 若F2中白花∶红花∶黄花=12∶3∶1,则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D. 若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F2中白花∶红花∶黄花=12∶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若亲代白花为AABB,与纯合黄花个体aabb杂交获
得的F1基因型为AaBb,自交获得的F2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有
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共12份,其
中纯合体占2/12=1/6,A错误;若F2白花∶黄花=3∶1,亲本可
能是aaBB(白花)和aabb(黄花),所以不能确定Aa、Bb位于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若F2中白花∶红花∶黄花=
12∶3∶1,是9∶3∶3∶1的变式,则亲本是AABB和aabb,所以
可以确定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
组合定律,C正确;若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如果亲本是AABB和aabb,则F2中白花∶红花∶黄花=12∶3∶1;如果亲本是aaBB和aabb,则F2中白花∶黄花=3∶1,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6. 化学诱变剂EMS能使DNA分子中的碱基G发生烷基化后与T配对。研究小组用EMS处理野生型小麦种子获得CLH基因(叶绿素酶基因,该酶能促进叶绿素的降解)突变的植株甲和乙(叶绿素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53.8%和19.7%)。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获得植株甲和乙,可说明EMS引起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
B. 经EMS处理后,CLH基因在第二次复制时才会出现A—T替换G—
C的现象
C. 若EMS使DNA中碱基对发生替换但生物性状没有改变,说明没有
发生基因突变
D. 通过EMS处理,可以提高突变率,从而避免诱变育种的盲目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经EMS诱发基因突变后,产生了植株甲和植株乙两
类不同叶绿素含量的植株,可知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
误;经EMS处理后,CLH基因第一次复制时产生一个正常基因和
一个异常基因(其中发生烷基化的碱基G与T配对),异常基因在
第二次复制时才能出现G—C碱基对被A—T碱基对替换的现象,B
正确;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若EMS使DNA中碱基对发生替换但生
物性状没有改变,也不能说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通过
EMS处理,可以提高突变率,但这也属于诱变育种的一种方式,
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7. (2024·辽宁阜新高一联考)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如图
为某家族有关甲病、乙病的遗传家系图,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为1/10 0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遗
传)( )
A. 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
基因的基因频率
B. 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通过遗传咨询有效检测和治疗
C. 7号和10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D. 9号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50/10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由于5号正常,其双亲均患甲病,故甲病为显性遗传
病,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1号患甲病,5号必患甲病,
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在男性中和女性中的发病
率相等,都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A错误;3号和
4号正常,8号为女性患者,因此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
遗传咨询可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但不能治疗遗传病,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号和7号均不患乙病,但生出了患乙病的孩子,因此6号和7号为乙病
致病基因携带者,则10号为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2/3,7号和
10号都不患甲病,甲病基因都为隐性纯合子,故7号和10号基因型相
同的概率为2/3,C正确;假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
示,则9号基因型为Aabb,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 000,即b=
1/100,B=99/100,正常人群中Bb占比=(2×1/100×99/100)/(1-
1/100×1/100)=2/101,即正常女性基因型为2/101aaBb,99/101aaBB,
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1/2,不患甲病的概率是1/2,患乙病的概率
是2/101×1/2=1/101,不患乙病的概率是100/101,所生孩子不患病的
概率=1/2×100/101=50/101,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8. (2024·湖南永州高一期末)科学家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
鱼,命名为鲛鳙鱼。雌鱼的头顶自带“钓鱼竿”,由若干个肉状
突起组成,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
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鲛鳙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 头顶发光“钓鱼竿”是对海底黑暗环境的一种适应
C. 鲛鳙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雌雄鱼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D. 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鲛鳙鱼种群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鲛鳙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
正确;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是对
海底黑暗环境的一种适应,B正确;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
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鲛鳙鱼的雌雄个体属于同一种群内的
个体,不能发生协同进化,C错误;环境条件相对稳定并不意味
着不存在自然选择,而且种群中也可能会发生突变等,所以基因
频率可能会改变,鲛鳙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19. (15分)(2024·山西运城高一期中)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
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一种二倍体植物的叶形有缺刻叶和
全缘叶,果肉颜色有黄色和白色。为了研究叶形和果肉颜色这两
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研究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
种该植物的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白
果肉。杂交实验及结果见下表(实验②中的 F1自交得 F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实验 亲本 F1 F2
① 甲×乙 1/4缺刻叶黄果肉,1/4
缺刻叶白果肉,1/4全
缘叶黄果肉,1/4全缘
叶白果肉 /
② 丙×丁 缺刻叶黄果肉 9/16缺刻叶黄果
肉,3/16缺刻叶白
果肉,3/16全缘叶
黄果肉,1/16全缘
叶白果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
判断依据是
。
根据实验②,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隐性性状是
。
实验①F1中缺刻叶∶全缘叶=1∶1,黄果肉∶
白果肉=1∶1
全缘
叶、白果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实验①中F1表现为1/4缺刻叶黄果肉、1/4缺刻叶白果肉、1/4全缘叶黄果肉、1/4全缘叶白果肉,分别统计两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全缘叶=1∶1,黄果肉∶白果肉=1∶1,每对相对性状结果都符合测交的结果,说明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F1全为缺刻叶黄果肉,F2出现全缘叶和白果肉,可以推测缺刻叶对全缘叶为显性(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黄果肉对白果肉为显性(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故全缘叶、白果肉为隐性性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子的是 。
解析:甲、乙、丙、丁的基因型不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白果肉(A_bb),实验①杂交的F1结果类似于测交,说明甲为杂合子,基因型为Aabb,则乙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②的F2出现9∶3∶3∶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丁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子的是甲和乙。
甲、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实验②的F2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解析:实验②的F2中纯合体基因型为1/16AABB,1/16AAbb,1/16aaBB,1/16aabb,所有纯合体占F2的比例为
1/4, F2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4=3/4。
(4)假如实验②中的F2中缺刻叶黄果肉∶缺刻叶白果肉∶全缘叶
黄果肉∶全缘叶白果肉不是9∶3∶3∶1,而是
45∶15∶3∶1,则叶形和果肉颜色这两个性状中由两对等位
基因控制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4
叶形
F2中缺刻叶∶全缘
叶=15∶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假如实验②中的F2中缺刻叶黄果肉∶缺刻叶白果肉∶全缘叶黄果肉∶全缘叶白果肉是45∶15∶3∶1,分别统计两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全缘叶=60∶4=15∶1,可推知叶形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黄果肉∶白果肉=48∶16=3∶1,可推知果肉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0. (15分)(2024·陕西咸阳实验中学高一月考)转铁蛋白受体
(TR)参与细胞对Fe3+的吸收。如图是细胞中Fe3+含量对转铁蛋
白受体mRNA稳定性的调节过程(图中铁反应元件是转铁蛋白受
体RNA上一段富含碱基A、U的序列)。当细胞中Fe3+浓度高
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不能与铁反应元件结合,导致转
铁蛋白受体mRNA易水解;反之,转铁蛋白受体mRNA难水解。
请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转铁蛋白受体mRNA的合成需 的催化,除转
铁蛋白受体mRNA外,翻译出转铁蛋白受体还需要的RNA
有 。
解析:m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催化。翻译所需要的RNA有mRNA(编码蛋白质)、rRNA(参与核糖体的形成)、tRNA(转运氨基酸),故除了mRNA,还需要rRNA和tRNA。
RNA聚合酶
rRNA、tRN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若转铁蛋白受体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
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mRNA中有
。
解析:若转铁蛋白受体mRNA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mRNA中有大量不翻译的碱基序列。
大量不翻译的
碱基序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据图可知,铁反应元件能形成茎环结构的原因是
。这种茎环结构 (填
“能”或“不能”)影响翻译出的转铁蛋白受体的氨基酸序
列,理由是
。
该片段存
在自身互补配对的碱基序列
不能
茎环结构位于终止密码子之后(或茎环结构不
在编码序列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转铁蛋白受体中铁反应元件是转铁蛋白受体终止密码子后的茎环凸起,从图中可以看出茎环结构含有氢键,又富含A、U碱基,因此形成茎环结构的原因是该片段含有丰富的碱基A和U,能够互补配对形成局部双链结构。因为这种茎环结构在转铁蛋白受体的终止密码子之后,所以不影响转铁蛋白受体的氨基酸序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当细胞中Fe3+不足时,转铁蛋白受体mRNA将难被水解,其
生理意义是
。
解析:根据分析,当细胞中Fe3+浓度低时,一方面铁调节蛋白能够结合Fe3+,无调节活性;另一方面剩余的铁调节蛋白能与转铁蛋白受体mRNA上的铁反应元件结合,使转铁蛋白受体mRNA难以被水解,以便翻译出更多的转铁蛋白受体,有利于吸收更多的Fe3+。
指导合成更多的转铁蛋白受体,有利于吸收更
多的Fe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1. (15分)(2024·江西九江高一期中)某家族涉及甲、乙两种遗传
病,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且乙病
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小组成员对该家族部分个体的这两
对基因进行凝胶电泳分离,得到如图2所示带谱(四种条带各代表
一种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等位基因A/a和B/b在遗传上 (填“遵循”或“不遵
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
。
遵循
根据“Ⅰ3和Ⅰ4不患甲
病,Ⅱ4患甲病”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A/a
位于常染色体上,另外,由题干可知B/b位于X染色体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Ⅰ3和Ⅰ4不患甲病,但生有患甲病的女儿,所以甲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Ⅰ4患乙病但生有正常的女儿,所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可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两对非等位基因在遗传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写出Ⅰ1、Ⅰ4、Ⅱ6关于两种遗传病的基因型:
。检测Ⅱ5关于两对基因的带谱,可能
具有图2中的条带是 。
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既患甲病又患乙病男孩的概率是 。
AaXBXb、
AaXbY、AAXBY
条带1、2、3、4或条带1、3、4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Ⅰ4患乙病,基因型为XbY,不含B基因,因此图
2中条带4为B基因,Ⅱ4患两种病,不含A基因,因此条带1为
A基因,Ⅲ1患甲病不患乙病,基因型为aaXBY,因此条带2
为a基因,故条带3为b基因,即条带1~条带4分别代表基因
A、a、b、B,结合图2,所以Ⅰ1、Ⅰ4、Ⅱ6关于两种遗传病的
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AAXBY。根据Ⅱ3患两种
病,可知Ⅰ3、Ⅰ4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Ⅱ5的基因型
是AAXBXb或AaXBXb,所以检测Ⅱ5的基因带谱,其可能具有
的条带是1、2、3、4或1、3、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Ⅰ1基因型为AaXBXb,Ⅰ2基因型为AaXBY,Ⅱ3的基因型是1/3AAXBY、
2/3AaXBY,Ⅱ4的基因型是aaXbXb,所以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患甲病的孩
子的概率是2/3×1/2=1/3,生育患乙病男孩的概率是1/2,所以Ⅱ3和Ⅱ4
再生育一个既患甲病又患乙病男孩的概率为1/3×1/2=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写出Ⅲ2两种致病基因的来源(图中的最终来源):甲
病 ,乙病
。
解析:Ⅲ2的基因型是aaXbXb,一个a来自Ⅱ1,另一个a来自Ⅰ1或Ⅰ2;一个b来自Ⅱ1,另一个b来自Ⅰ1。
一个来自Ⅱ1,另一个来自Ⅰ1或Ⅰ2
一个来自
Ⅱ1,另一个来自Ⅰ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2. (15分)(2024·辽宁辽南协作校高一联考)图1显示了某地区某
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
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
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主要基因型和表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种群1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这个种群的
,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
样性。
解析:种群1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体色的甲虫基因型不同,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基
因库
遗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在种群中偶然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
来源是 ,该来源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 发生改
变。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
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
。
基因突变
基因频率
生殖
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是变异的根本来源,因此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因此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
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 ,该环
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 作用。
解析:图1中,种群1黑色、浅黑色比例多于种群2,因此种群1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该环境对不同体色的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
1
选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若种群1和种群2中的甲虫只含A和a两种基因,发现种群1中
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种群2中Aa个体为48%,aa
个体为16%,据此判断种群1和种群2所处的环境
(填“差别较大”或“基本相同”)。
解析:种群1的基因频率是A=24%+72%×1/2=60% ,a=40%;种群2的基因频率是A=36%+48%×1/2=60%,a=40%,基因频率没有变化,即种群1和种群2所处的环境基本相同。
基本相
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