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情境课堂】第一单元 教材补白 修辞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语文情境课堂】第一单元 教材补白 修辞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8 10: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第一单元
2025年秋统编新版七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
反问
比拟
比喻
排比
对偶
夸张
设问
反复
比喻
定义
通过相似性,用乙事物(喻体)说明甲事物(本体)的修辞方式。
作用
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类型
本体
喻体
比喻词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即作者想要描述或说明的对象。
成分
用来做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即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其他事物。
来连接本体和喻体,表明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
根据比喻中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和借喻三类。
类型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形式 例句
明喻 出现 “像”“好像” “仿佛”“如同” “……似的” 出现 本体像喻体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本体是各色的花儿)
暗喻 出现 “是”“就是” “变成”“成为” “等于”等,或者用破折号 出现 本体是喻体 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绝妙的露天舞台。(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借喻 不出现 不出现 出现 ……喻体…… 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答题模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表现(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情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例句精讲
【例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分别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和春天的活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变化的过程,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例2】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比喻词
喻体
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
【例3】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喻体
用“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后山坡上由于雪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黄白相间的美景,形象地表现了山坡上雪和草色相间的景色,富有动态感和美感。
思考:句子里有“像”“好像”等词就是比喻句吗
有“像”“好像”等词不一定就是比喻句。
①同类相比不构成比喻。
例: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测不构成比喻
例:天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不构成比喻。
例:一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不构成比喻。
例:本次考试很多同学进步很大,像李华、张三等等。
针对训练
下列句子有使用比喻修辞吗?如果有,指出比喻的类型及喻体。
①箭杆胡同20号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记录了光辉历史,承载着红色记忆。
②他的智慧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③时间像一条无声的河流,悄悄从指尖流过。
④在那场思想的暴风雨中,他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旗帜。
⑤生活的航船在波涛中起伏,我们需要握紧舵盘。
⑥时间是一位公正的裁判,从不偏袒任何人。
⑦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暗喻
明喻
明喻
暗喻
借喻
借喻
明喻
比拟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拟人
定义
作用
示例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把小草当作人来写,“偷偷地”“钻” 等词语赋予小草以人的动作和行为。
答题模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思想/动作/情感,生动形象地描摹出……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拟物
一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二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例: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例: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把“宏儿”写成能飞的小鸟儿
把“公理”写成商品
作用
①生动形象地描绘人或事物;②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版
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拟作……,生动形象地描摹了……的情景(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例句精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态,把小山写得很温情,生动有趣,更具个性化,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的热爱之情。
针对训练
连一连。将下面比拟的类型与对应的例句相连。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②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③谣言在街头巷尾疯长。
④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蜷伏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⑤真理总是悄悄地走进勇敢者的心间,向他昭示
智慧的魔力。
拟人
拟物:人当作物
拟物:甲事物当作乙事物
比拟
比喻
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弯弯的月亮像一把银色的镰刀,挂在夜空中。
两者在形状上有相似点
例2:春风轻轻地走来,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将“春风”拟人化,两者融为一体。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1:他的话语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戳人心,让人无处躲藏。
例2: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含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拟体”不出现。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1:时间就像一条无尽的河流,永不停歇地向前流淌。
例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通过比喻,将时间抽象且难以捉摸的概念,用河流这一具体且生动的形象来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连续性和无尽性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春风当作人来写,增添了趣味性,营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针对训练
判断以下句子是比拟还是比喻,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
②河流在低声吟唱。
③柳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跳舞。
④这本书像一座宝库,藏着无尽的知识。
比喻,将“眼睛”比作“星星”。
拟人,“吟唱”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形容河流。
拟人,“跳舞”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形容柳树。
比喻,将“书”比作“宝库”。
夸张
定义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基本类型 含义 示例
扩大夸张
缩小扩张
超前夸张
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的夸张形式。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的夸张形式。 他瘦得一阵风就能吹倒。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作用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
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突出事物的特征。
答题模版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例句精讲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皇帝换衣服频率高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
针对训练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这间屋子小得连蚂蚁转个身都会撞墙。
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④这块巴掌大的县城出过很多名人。
⑤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仿佛时间都被凝固了。
⑥一听到要放假,他高兴得仿佛已经飞到了天涯海角,连作业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将序号填进对应横线中。
扩大夸张:___________
缩小夸张:___________
超前夸张:___________
①⑤⑦
④②
③⑥
排比
定义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类型
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山朗润了,水涨了,太阳的脸红了。
分句排比:一个复句中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
单句排比:由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单个句子组成的排比。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类型
复句排比:由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一组复句组成的排比。
例:读书,若用心品味,便能跨越时空与智者对话;读书,若持之以恒,便能积淀智慧破万卷迷茫;读书,若知行合一,便能以笔墨之力改写人生轨迹。
作用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和表达效果;
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
③使说理更严密、透彻。
答题模版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了……的强烈感情/使……观点更鲜明/表现了……的特点,使文章语言整齐优美,气势磅礴
例句精讲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效果,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白求恩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针对训练
班级举行“奋斗人生·自强不息”主题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任务。
奋斗人生·自强不息”主题活动发言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何为“君子”?君子应当有朝气,坐地观天有方圆,不得有失淳正,不得有折礼数,不可逾越规矩。那何为“自强不息”?自强是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的勇气,不息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毅力。刘禹锡说:“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自强不息是成功之基石,它使我们不断战胜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示例一:临挑战 毫不退缩 
示例二:陷困境 坚定信念
小安读完发言稿后,建议在文段最后再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一组排比句。请你根据语境进行补写。
如何方能“自强不息”呢?我想答案是,遇到困难,砥砺前行,在困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与机遇。遇困难,勇往直前;处深渊,心怀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偶
定义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类型
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③串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用
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
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③增强美感,使文章节奏鲜明,便于记诵;
④高度概括,醒目简省。
答题模版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突出表现或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感情
例句精讲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词性和结构相对,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以及甘愿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针对训练
对偶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创作手法,通过两两相对的方式不仅塑造出句式、音律、节奏的和谐之美,更能烘托出诗人的情感。请写出连续两句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古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排比
对偶
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只闻那——山间清泉,林间鸟语,云端钟声……
排比
山间清泉响,林间鸟语喧。
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勤奋是学习的基石;坚持是学习的航船;思考是学习的钥匙。
排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对偶
反复
定义
重复使用相同词语或句子以强化表达。
类型 含义 示例
连续反复 同一词语或句子连续重复出现,中间无其他成分间隔。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间隔反复 同一词语或句子间隔性重复出现,中间插入其他语句或段落。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层次分明,增强节奏感;
③抒情强烈,增强感染力。
答题模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特点,强调了……的内容(主旨),抒发了……的情感
例句精讲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针对训练
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A.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B.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C.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D.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例句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多次强调“再见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感情强烈,极富感染力。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
“永远那么”这一结构被反复使用,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白桦树”,喻体是“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事物变化的往复。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运用人格化的动词“有幸”“无辜”把“青山”“白铁”人格化;同时该句还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反问
定义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观点,答案隐含在问题中。
作用
①态度鲜明;
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③激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类型
肯定式反问: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
例: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否定式反问: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
例:“难道他还会再来吗?”
例句精讲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匆匆》)
“不能平的”“白白”,这种强烈的反问表达出他是多么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由隐含到明朗地表达出自己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
答题模版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针对训练
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会更加热爱语文。
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怎能不更加热爱语文?
浪费时间是浪费生命的表现。
浪费时间难道不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会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
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设问
定义
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
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
②启发读者思考。
答题模版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的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抒发了)……的特点(的情感)。
例句精讲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设问有效地引导读者关注植物开花时间差异性的问题,简洁明了的回答使得信息传递更加高效准确,同时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针对训练
为了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诗人们常常采用设问的形式表达心绪和情感。你知道的有哪些?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反问
设问
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明月高悬,繁星闪烁,谁能说这不美呢?
反问
谁是春天的使者?是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在花丛中穿梭,传递着春天的讯息。
设问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