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语文三年级上册 6 秋天的雨 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语文三年级上册 6 秋天的雨 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8 00:1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秋天美好景象,体会对自然的赞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积累优美词句并仿写表达
思维能力:提取关键信息,发展形象与逻辑思维。
审美创造:欣赏秋景与语言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色彩、气味、动植物活动等方面写秋雨的内容;学习生字词,积累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语言美。
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语言魅力;理解“五彩缤纷”等抽象词语的含义;感受课文描写秋雨句子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整体感知课文,聚焦“秋雨”的奇妙写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特别美的课文,题目叫《秋天的雨》。你们读过课文了吗?先来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好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那我们来一起看看课后第二题,题目问的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生:我看到第一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师:你真细心,一眼就发现了第一段的重点!这把钥匙,是不是挺特别的?再看看第二段呢?
生:第二段说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哇,这位同学真会读,还把“五彩缤纷”这个词读得这么美!那第三段呢?
生:第三段说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
师:嗯,这味道藏得真深!那第四段呢?
生:第四段说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师:小喇叭一吹,是不是像在提醒什么人快准备过冬啦?
生:第五段说秋天的雨唱起了一首丰收的歌。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个方面,其实都藏在每一段的开头一句里,对吧?
(教师用PPT展示五句话,逐句点出)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五个方面有什么不同的写法吗?比如,有没有发现前两个方面,把秋雨写成了什么东西?
生:我觉得第一段把秋雨写成了“钥匙”,第二段写成“颜料”,它们都是东西!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没错,这两段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颜料。那后面三个呢?
生:后面三个好像是在说秋雨在“做事”——藏着气味、吹喇叭、唱歌。
师:说得好!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事情只有人才会做?所以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秋雨当成人来写,让整篇文章更有画面感、更有感情。
1.对比真实秋雨与课文描写,引发理解冲突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秋天的雨其实就是秋天的雨水,对吧?它看起来就是普通的雨,不是吗?
(教师用AI播放一段真实的秋雨视频,学生专注观看)
师:现在你们看到的,就是真正的秋雨。它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也不会唱歌,对不对?
生:对呀,它就是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师:那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偏偏要把它写成钥匙、颜料、有味道、会吹喇叭,还会唱歌呢?我们如果不读课文,能理解吗?
生:不读的话,肯定理解不了!
师:那你现在理解了吗?
生:有点理解,但还是觉得有点奇怪。
师:嗯,这种“奇怪”其实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理解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表达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索的重点!
2.聚焦难懂词语,开启理解之旅
师:除了刚才说的那几个词,比如“钥匙”“颜料”“小喇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觉得不太懂、读起来有点难呢?
生:我有点不懂“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词很美,我们后面会重点来理解它。
生:我不太明白“频频点头”是什么意思,是雨在点头吗?
师:你猜对了,这个词写的是叶子在秋雨中摇摆的样子,也像在点头,很有意思。
生:我还看到“勾住”这个词,是说秋雨把什么东西勾住了吗?
师:你这个“勾住”读得真准,后面我们也会一起看看,它到底“勾住”了谁的心。
(教师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标注“重点理解”)
3.小结归纳,激发探究兴趣
师:就在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找重点句、对比真实秋雨和课文描写,发现了作者用了非常特别的写法——比喻和拟人。这些写法让秋雨变得生动、有趣,像一位会说话、会做事的“朋友”。
师: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难懂的词语,比如“钥匙”“五彩缤纷”“勾住”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些词语背后的秘密,看看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活动二:感知秋雨之美,绘出秋色之“彩”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一起感受了秋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那你们还记得秋雨带来了什么感觉吗?谁来说说看?
生:凉凉的,还有点温柔。
生:就是天气变凉了,夏天过去了。
生:我感觉秋天来了,就是一场雨下完,天就变了。
师:是呀,一场雨,就让夏天悄悄地退场了。所以作者说,那把钥匙就是——
全班齐声:秋天的雨!
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来看一看秋雨还像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这段,你觉得秋雨又像什么呢?谁来说说?
生:像一盒颜料。
生:我看到它把颜色给了很多东西,比如银杏、枫叶、菊花……
生:我觉得它像一个画家,画出了五彩缤纷的颜色。
师:真棒!作者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那你们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颜色很多,特别漂亮。
生: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的。
生:就是很多颜色在一起,都看不过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盒颜料里到底有哪些颜色吧!请你们在书上圈一圈,作者提到了哪些颜色?
(学生圈画)
生:黄色、红色。
生:还有金黄色、橙红色!
生:还有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菊花!
师:你们圈得真仔细!现在老师用AI把它们变成一幅幅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颜色都给谁了。
(AI展示静态图:黄黄的银杏叶像小扇子,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橙红色的果子,各色的菊花)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图,不过这次它们会动起来哦!你注意看,这些画面动起来之后,是不是更像我们在秋天看到的景象了?
(AI展示动态图:银杏叶轻轻摆动,枫叶飘落,田野稻浪翻滚,菊花在雨中轻轻点头)
师:现在你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秋天给你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秋天特别热闹,颜色好多。
生:就像一个大调色盘。
生:我觉得秋天像个画家,把各种颜色都撒在大地上。
生:我感觉秋天像在跳舞,风一吹,叶子都在动。
师:你们说得太棒了!那你们再想想,这么多颜色聚在一起,你会想到什么?
生:调色盘。
生:颜料盒。
生:我想到我家画画的那个盒子,里面颜色可多了。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那我们现在再读一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们现在是不是更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呢?
生齐读: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那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用“颜料”这个比喻呢?
生:因为秋天的颜色太多了,就像画家用的颜料。
生:我觉得是说秋天的颜色特别鲜艳,很美。
生:可能作者觉得秋天的颜色是画出来的,不是自然长出来的。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秋天的景色美得就像一幅画,而秋雨就是那个画画的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看看秋雨中的秋天到底有多美!
(播放AI全景视频:蒙蒙秋雨中的香山红叶、山林叠彩、瓜果飘香、稻浪翻滚)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是不是更喜欢秋天了?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再来读一读第二段吧!
(学生齐读第二段)
师:读得真有感情!这一段描写了秋天的色彩,你们觉得它适合背下来吗?我们来试着背一背吧!
(学生尝试背诵,老师引导)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读、圈、看图、想象、视频等多种方式,感受到了秋雨带来的颜色之美。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刚才的学习,也是在用一种方法来理解课文?
生:是的,我们先看写了什么,然后理解词语,再联系生活,最后用画面想象。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四个问题学习法”:
1.把秋雨写成了什么?(颜料)
2.为什么这么写?(因为秋天颜色多、美)
3.写出了什么特点?(五彩缤纷、热闹、生动)
4.用了什么方法写?(比喻、拟人)
师:当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课文时,就不会只看一句话,而是会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写作方法来理解词语。你们发现了吗?这些思考过程其实都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师:那我们下节课就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去看看秋雨还带来了什么,好不好?
全班齐声:好!
活动三:品读秋雨,感受秋天的丰富与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一起走进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还记得作者把秋雨比作了什么吗?
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生:像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把世界涂得五颜六色。
生:还藏着好闻的香味,像个小喇叭,吹出了丰收的歌。
师:没错,作者把秋雨写得像有魔法一样,它不只是雨,还是秋天的使者,带来了颜色、香味和声音。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三、第四自然段,去看看秋雨还藏着哪些秘密。
1.秋雨藏香香,香味“勾”住我
(聚焦第三自然段,理解“勾住”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
师:这一段作者是想表达什么呢?我们用之前学过的“四问法”来分析一下。
①写成了什么?
生:写成了秋雨有香味,藏着各种水果的味道。
②为什么这么写?
生:因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水果都成熟了,香味特别浓。
③写出了什么特点?
生:写出了秋天的香味很诱人,让人不想离开。
④用了什么方法写?
生:用了拟人的方法,说香味“藏”在雨里,还会“勾住”人。
师:重点理解“勾住”这个词。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被香味“勾住”的时候?
生:我去果园摘草莓,闻到香香的味道,就不想走了。
生:有一次在街上闻到烤红薯的味道,我就一直在那儿站着,不想走。
生:我和妈妈去花店,闻到花香我就在那儿玩,妈妈都叫我好几次我才走。
师:是啊,这就是“勾住”的意思——香味太好闻了,让人舍不得离开。
师:所以作者说“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香味勾住”,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秋天太美了,香味太迷人了,大家都不想离开。
师:作者写“勾住”,用了拟人手法,把秋雨写得更有感情了。你们觉得这样写好不好?
生:好!因为这样写得更生动,我们也更容易想象出画面来。
2.秋雨吹喇叭,唤醒整个秋天
(聚焦第四自然段,理解“小喇叭”的作用)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四自然段,秋雨又做了什么“大事”?
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用“四问法”来分析这段话。
①写成了什么?
生:写秋雨吹起了小喇叭,通知大家冬天快来了。
②为什么这么写?
生:因为秋天一过,冬天就要来了,动植物们都要开始准备过冬了。
③写出了什么特点?
生:写出了秋天是准备过冬的季节,动植物们都很忙碌。
④用了什么方法写?
生:用了拟人和比喻,小喇叭代表通知,像是在提醒大家。
师: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听到过“小喇叭”?比如交警叔叔的哨子,或者广播里的声音?
生:有的,有一次我在马路边看到交警叔叔吹哨子,我们就停下来看红绿灯。
生:我妈妈手机里有个闹钟,是小喇叭的声音,每天早上叫我起床。
师:那你们觉得,秋雨吹起的小喇叭,是在提醒谁呢?
生:小松鼠、小青蛙、还有小动物们。
生:还有松柏、杨树,它们也在准备过冬。
师:那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小动物,它们也会接收到秋雨的“小喇叭”信号?
生:熊,它会找一个暖和的山洞,开始冬眠。
生:蛇也会找一个洞穴,躲起来过冬。
生:刺猬也一样,会团成一个球,睡一觉就到春天了。
师:所以,作者把秋雨比作“小喇叭”,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秋雨不仅带来香味,还会提醒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要开始准备了。
师:是的,这是秋雨的功能,它不仅美丽,还有作用,帮助动植物们做好过冬的准备。
3.读懂秋雨,爱上秋天
(全文梳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今天我们学了第三、第四自然段,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整篇课文。
①秋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告诉我们秋天来了。(功能)
②秋雨是一盒颜料——把树叶、果实都染得五彩缤纷。(特点)
③秋雨藏着香味——让小朋友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特点)
④秋雨吹起了小喇叭——提醒大家冬天快来了,要准备过冬。(功能)
⑤秋雨是一首丰收的歌——唱出了人们对秋天的喜爱和丰收的喜悦。(情感)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秋雨?他是在写雨吗?
生:是写雨,但不是普通的雨,是秋天的雨。
生:作者是想通过秋雨,带我们认识秋天,喜欢秋天。
师:对!越是难理解的词句,越藏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技巧。比如“勾住”“小喇叭”,这些词看起来有点难,但正是它们让文章更生动、更有感情。
师:那你们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想告诉我们秋天很美,值得我们去喜欢。
生:他还想让我们知道,秋雨虽然小,但它对大自然、对生活都很重要。
师:非常棒!这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描写秋雨,引导我们去认识秋天、理解秋天、进而爱上秋天!
4.我也来写一写秋天
(百字仿写,迁移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作者用秋雨写出了秋天的美和变化,你们也可以模仿这样的写法,选一个季节代表,比如春天的风、夏天的荷花、冬天的雪花,用拟人或比喻的方式写一写它。
写作提示:
①选一个季节代表(如春天的风、夏天的荷花)
②不直接写这个事物,而是把它比作别的东西,或者写成一个“会动”的角色。
③写出它的功能、特点、带来的情感
④用几句话,一段话,写一写它带来的变化
(学生分享,师生点评)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秋雨,看到了秋天的色彩、闻到了秋天的香味、听到了秋天的声音。秋雨不仅是一场雨,更是秋天的眼睛、嘴巴、耳朵,它告诉我们:秋天来了,丰收了,冬天也不远了。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用心观察生活,用文字记录四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