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振兴小学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一、填空题。
1.(2023六上·兰溪期中)大多数生物都是由 组成的,借助 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它们是洋葱的 ,中间都有一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叫 。
2.(2023六上·兰溪期中)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中央较 、边缘较 ,它能放大的倍数与镜片的 有关。
3.(2023六上·兰溪期中)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 组成的; 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 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称为 。
4.(2023六上·兰溪期中)根据生物体细胞的数量,可把生物分为 和 。
5.(2023六上·兰溪期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物像移动的方向是 的。
6.(2023六上·兰溪期中)微生物也是生物,它们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生命特征,能 、 等。
7.(2023六上·兰溪期中)通过观测,人们发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 ,地球 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8.(2023六上·兰溪期中)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 。
9.(2023六上·兰溪期中)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 动物,比如蝴蝶;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 动物。
二、选择题。
10.(2023六上·兰溪期中)如图甲、乙所示,两个装水的玻璃容器的水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 )
A.甲容器里的小球大
B.乙容器里的小球大
C.两个容器里的小球一样大
11.(2023六上·兰溪期中) 有关显微技术发展历史的过程正确的是( )。
A.放大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B.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2.(2023六上·兰溪期中)菲菲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玻片标本时的视野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 )方移动玻片标本。
A.右下 B.左上 C.左下
13.(2023六上·兰溪期中) 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B.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14.(2023六上·兰溪期中)下列所示的各种微生物是草履虫的是( )。
A. B. C.
15.(2023六上·兰溪期中) 下列假设中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C.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16.(2023六上·兰溪期中) 如果在船的桅杆顶部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这一事实能够说明的观点是( )。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C.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
17.(2023六上·兰溪期中) 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其原因与( )无关。
A.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
B.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18.(2023六上·兰溪期中)下列动物的活动受地球自转影响的是( )。
A.青蛙冬眠 B.大雁南飞 C.蝙蝠夜行
19.(2023六上·兰溪期中)下面两幅图是北京地区某地不同季节正午时分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的情形,据图可判断( )图是夏天拍的。
A.① B.② C.无法确定
20.(2023六上·兰溪期中)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眼睛通过目镜观察时应该 ( )。
A.两眼都保持睁开
B.左眼睁开,右眼闭拢
C.左眼闭拢,右眼睁开
21.(2023六上·兰溪期中)使用显微镜观物体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安放一上片一对光一调焦—观察
B.上片—安放—对光—调焦—观察
C.安放一对光一上片—调焦—观察
22.(2023六上·兰溪期中)呈线柱状或圆柱状,寄生于动植物或生活在土壤里、水中,可能对生物体造成伤害的水中微生物是 ( )。
A.线虫 B.钟形虫 C.变形虫
23.(2023六上·兰溪期中)在我国,下列三个节日中白昼时间最短的是 ( )。
A.儿童节 B.国庆节 C.元旦
24.(2023六上·兰溪期中)在下列细胞中能观察到叶绿体的是( )。
A.动物细胞 B.植物根尖细胞
C.植物的叶肉细胞 D.人体血液细胞
三、连线题:
25.(2023六上·兰溪期中)将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用线连起来。
26.(2023六上·兰溪期中)将下列现象与产生的主要原因用线连起来。
四、探究题
27.(2023六上·兰溪期中)显微镜的使用
(1)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 目镜10×, 物镜40×; 乙: 目镜5×, 物镜10×) ,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 显微镜。
(2) 写出下列各部分名称: ① , ③ , ⑤ 。
28.(2023六上·兰溪期中)小明和同学一起制作水中微小的生物的玻片标本,制作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材料:镊子、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烧杯等。
(1)实验准备:首先取一些 或 里的水,倒入装有 的烧杯中进行培养。在烧杯中放入干草的原因是 。
(2)实验现象:几天后发现水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霉点,霉点是由 集结而成的。
(3) 制作步骤:①用 在烧杯水样中取水。②滴一滴水在 上。③用镊子夹取 ,盖在水滴上。④用 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水分。
29.(2023六上·兰溪期中)昼夜交替现象。
(1)在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时,成成和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地球绕着 转动,称为自转,自转一周需要的时间是 小时。
(2)如图,我们知道太阳光 (填“能”或“不能”)照亮整个地球。此时,A 点所在地区处于 。
(3)在图中,A、B代表两座城市,假如北京此时是12时,纽约是24时,请你判断, 代表北京的应该是 (填“A”或“B”)。
30.(2023六上·兰溪期中)如图所示,用一只蜡烛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绕着蜡烛逆时针转动。分析图示后完成下列各题。
(1) 当转到位置 时,北半球物体的影子在正午时最短。
(2) 当在位置① 时,阳光直射到了 附近。
(3) 当转到位置④ 时,北半球阳光 射,是 季;南半球阳光 射,是 季。
(4)地球仪绕蜡烛转一圈的时间相当于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这个时间是 ( )。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5)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与( )是无关的。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轴倾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细胞;显微镜;表皮细胞;细胞核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命体组成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生物中除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外,其他生物均为细胞构成。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细胞里有较大的液泡,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2.【答案】厚;薄;凸度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起到放大的作用,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央凸度有关,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小;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小,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大。
3.【答案】彩色鳞片;鼻子;复眼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蝴蝶翅膀上覆盖着微小的鳞片,这些鳞片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不同,使得蝴蝶翅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昆虫的触角具有嗅觉功能,就像人类的鼻子一样,可以感知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帮助昆虫寻找食物、识别同类、寻找配偶等。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能感受光线,众多小眼组合在一起,使昆虫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动静、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等。
4.【答案】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体细胞的数量,可把生物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多细胞生物 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生物。
5.【答案】相反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解答】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分析】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6.【答案】生长;繁殖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生长、具有应激性、能生殖和发育、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微生物也是生物,它们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生命特征,能生长、能繁殖等。
7.【答案】公转;公转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地球除了不停地围绕地轴自转,还在围着太阳进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
8.【答案】自转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傅科摆证实了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9.【答案】昼行性;夜行性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光照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白昼光强,黑夜光弱,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这类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狗等;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这类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如老鼠、蝙蝠、猫头鹰等。
10.【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凡是具有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物体,都具有放大功能。图中两个鱼缸,甲鱼缸是圆形,从侧面观察时,其结构符合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具有放大作用,从侧面观察,里面的物体看起来更大一些。乙鱼缸是平面的,不具有放大作用。这样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原来不具有放大作用的乙容器中的小球大。
11.【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涵盖各方各面,工具的使用推动着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所以人类的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为: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2.【答案】B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 显微镜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图中图像在视野中的左上角,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13.【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A 正确:生物细胞因功能差异形态多样,如植物叶肉细胞呈多边形含叶绿体,动物红细胞为圆盘状,不同生物细胞结构和形态存在特异性。
B 错误:并非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如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该说法忽略了非细胞生物的存在。
C 正确:叶肉细胞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含有叶绿体,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14.【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前端钝圆,后端宽而略尖,形状似倒转的草鞋底,因此得名。可见A符合题意。
15.【答案】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A 错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同时绕太阳公转,二者共同作用下昼夜交替正常发生,是现实中的情况。
B 正确:若地球不动,仅太阳自转,太阳的光无法因相对运动扫过地球表面,地球始终只有正对太阳的一侧被照亮,不会产生昼夜交替。
C 错误:地球不动时,太阳绕地球转动会使地球表面交替被照亮,类似 “太阳东升西落” 的模拟,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16.【答案】A
【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
【解析】【分析】当船驶离海岸时,桅杆顶部的光源随船远离。若地球是平面,光源应始终保持在视野内,仅会逐渐变小。但实际观察到的是亮光逐渐降低并最终消失,这是因为船体先被地球曲面遮挡,随后桅杆顶部也逐渐没入地平线以下。这种现象与球体表面的遮挡规律完全吻合,是地球呈球形的经典证据之一。A选项正确。
17.【答案】B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越是靠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因此其原因与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无关。
18.【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蝙蝠夜行受地球自转影响,青蛙冬眠、大雁南飞受地球公转影响。
19.【答案】A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至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而在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最长。①图的影子短,所以据图可判断①图是夏天拍的。
20.【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为了更清楚地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我们观察时,双眼都要睁开,左眼对准接目镜注视,右眼睁开,便于画图。
21.【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应该是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与记录→收镜。
22.【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线虫是一种多细胞生物,它们的身体通常呈线柱状或圆柱状。许多线虫种类可以寄生在动植物体内,也有一些生活在土壤或水中。其中一些水生线虫可能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尤其是当它们寄生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体内时。
23.【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所不同。在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因此白昼时间较长;而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白昼时间较短。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这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而且离冬至(大约在12月21日或22日)不远,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因此,元旦的白昼时间很可能是这三个节日中最短的。
24.【答案】C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在动物细胞、人体血液细胞这类动物来源的细胞里,是不存在叶绿体的,因为动物不具备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而植物的根尖细胞通常处在地下,见不到阳光,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所以一般也没有叶绿体。只有植物的叶肉细胞,它处于叶片中能充分接触阳光的位置,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绿体就存在于其中,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所以能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观察到叶绿体。
25.【答案】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这一学说否定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这种学说在中世纪的欧洲被广泛接受。
莱昂·傅科通过傅科摆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自转现象。
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了细胞结构,并且首次提出了“细胞”这个名称。
26.【答案】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同时还在不停围绕地轴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各地迎来黎明时间不同自然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不同季节物体影长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极昼极夜现象等。
27.【答案】(1)乙
(2)目镜;物镜;反光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放大倍数较小的显微镜。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5×10=50倍。因为50<400,所以应选择乙显微镜。
(2)显微镜由目镜、镜筒、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显微镜具有放大作用。因此①是目镜,③是物镜,⑤是反光镜。
28.【答案】(1)池塘;河流;干草;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栖息环境
(2)霉菌
(3)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1)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的玻片标本,需要从含有丰富微生物的自然水域获取水样。池塘和河流是常见的自然水域,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小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所以可以从池塘或河里取水用于后续培养和观察。实验材料中有干草,在制作标本时是将干草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进行培养。干草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同时,干草的表面和内部结构为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和附着的地方,就像一个小小的“家园”,有利于微生物在其中生存和繁殖。
(2)在培养过程中,几天后水面出现大量霉点。霉菌是真菌的一种,在适宜的环境下,如温暖、潮湿且有丰富有机物的水中,霉菌容易生长和繁殖。这些霉菌通常会以菌丝体和孢子的形式集结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霉点,所以霉点是由霉菌集结而成的。
(3)①要从烧杯的水样中获取用于制作玻片标本的水,需要使用滴管。滴管可以准确地吸取少量水样,方便后续操作。
② 制作玻片标本时,需要将取到的水样滴在载玻片上,载玻片是专门用于承载被观察物体的薄片,后续会在其上放置盖玻片进行观察。
③ 为了防止水样中的微生物受到外界污染,同时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需要用盖玻片将水滴覆盖起来。使用镊子夹取盖玻片,然后轻轻地盖在水滴上,这样可以避免产生过多气泡影响观察效果。
④ :当盖玻片盖在水滴上后,可能会有多余的水分分布在盖玻片边缘。使用脱脂棉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水分,可以使玻片标本更加整洁,同时也能避免多余水分影响显微镜下的观察视野,
29.【答案】(1)地轴;24
(2)不能;黑夜
(3)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地球的自转是围绕一个假想的轴线进行的,这个轴线被称为地轴。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所以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处于黑暗中。因此,太阳光不能照亮整个地球。当某地区处于太阳光的照射下时,该地区为白天;反之,则为黑夜。根据图示,A点所在地区没有受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因此它处于黑夜。
(3)北京此时是12时,处于白天,而纽约是24时,处于黑夜。因此B位于太阳照射的区域,属于白天,因此B代表北京。
30.【答案】(1)②
(2)赤道
(3)斜;冬;直;夏
(4)C
(5)A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1)当转到位置②时,在这个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因此物体的影子最短。
(2)当在位置①时,阳光直射到了赤道附近,北半球处于春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
(3)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当转到位置④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在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是冬季;而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是夏季。
(4)地球仪绕蜡烛转一圈的时间相当于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即地球公转的时间,因此这个时间是一年。
(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使得太阳对地球的照射角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温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便形成了四季。因此四季变化与地球自转无关。
1 / 1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振兴小学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一、填空题。
1.(2023六上·兰溪期中)大多数生物都是由 组成的,借助 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它们是洋葱的 ,中间都有一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叫 。
【答案】细胞;显微镜;表皮细胞;细胞核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命体组成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生物中除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外,其他生物均为细胞构成。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细胞里有较大的液泡,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2.(2023六上·兰溪期中)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中央较 、边缘较 ,它能放大的倍数与镜片的 有关。
【答案】厚;薄;凸度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起到放大的作用,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央凸度有关,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小;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小,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大。
3.(2023六上·兰溪期中)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 组成的; 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 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称为 。
【答案】彩色鳞片;鼻子;复眼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蝴蝶翅膀上覆盖着微小的鳞片,这些鳞片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不同,使得蝴蝶翅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昆虫的触角具有嗅觉功能,就像人类的鼻子一样,可以感知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帮助昆虫寻找食物、识别同类、寻找配偶等。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能感受光线,众多小眼组合在一起,使昆虫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动静、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等。
4.(2023六上·兰溪期中)根据生物体细胞的数量,可把生物分为 和 。
【答案】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体细胞的数量,可把生物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多细胞生物 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生物。
5.(2023六上·兰溪期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物像移动的方向是 的。
【答案】相反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解答】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分析】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6.(2023六上·兰溪期中)微生物也是生物,它们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生命特征,能 、 等。
【答案】生长;繁殖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生长、具有应激性、能生殖和发育、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微生物也是生物,它们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生命特征,能生长、能繁殖等。
7.(2023六上·兰溪期中)通过观测,人们发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 ,地球 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答案】公转;公转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地球除了不停地围绕地轴自转,还在围着太阳进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
8.(2023六上·兰溪期中)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 。
【答案】自转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傅科摆证实了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9.(2023六上·兰溪期中)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 动物,比如蝴蝶;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 动物。
【答案】昼行性;夜行性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光照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白昼光强,黑夜光弱,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这类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狗等;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这类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如老鼠、蝙蝠、猫头鹰等。
二、选择题。
10.(2023六上·兰溪期中)如图甲、乙所示,两个装水的玻璃容器的水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 )
A.甲容器里的小球大
B.乙容器里的小球大
C.两个容器里的小球一样大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凡是具有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物体,都具有放大功能。图中两个鱼缸,甲鱼缸是圆形,从侧面观察时,其结构符合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具有放大作用,从侧面观察,里面的物体看起来更大一些。乙鱼缸是平面的,不具有放大作用。这样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原来不具有放大作用的乙容器中的小球大。
11.(2023六上·兰溪期中) 有关显微技术发展历史的过程正确的是( )。
A.放大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B.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涵盖各方各面,工具的使用推动着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所以人类的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为: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2.(2023六上·兰溪期中)菲菲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玻片标本时的视野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 )方移动玻片标本。
A.右下 B.左上 C.左下
【答案】B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 显微镜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图中图像在视野中的左上角,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13.(2023六上·兰溪期中) 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B.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A 正确:生物细胞因功能差异形态多样,如植物叶肉细胞呈多边形含叶绿体,动物红细胞为圆盘状,不同生物细胞结构和形态存在特异性。
B 错误:并非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如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该说法忽略了非细胞生物的存在。
C 正确:叶肉细胞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含有叶绿体,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14.(2023六上·兰溪期中)下列所示的各种微生物是草履虫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前端钝圆,后端宽而略尖,形状似倒转的草鞋底,因此得名。可见A符合题意。
15.(2023六上·兰溪期中) 下列假设中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C.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答案】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A 错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同时绕太阳公转,二者共同作用下昼夜交替正常发生,是现实中的情况。
B 正确:若地球不动,仅太阳自转,太阳的光无法因相对运动扫过地球表面,地球始终只有正对太阳的一侧被照亮,不会产生昼夜交替。
C 错误:地球不动时,太阳绕地球转动会使地球表面交替被照亮,类似 “太阳东升西落” 的模拟,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16.(2023六上·兰溪期中) 如果在船的桅杆顶部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这一事实能够说明的观点是( )。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C.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
【答案】A
【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
【解析】【分析】当船驶离海岸时,桅杆顶部的光源随船远离。若地球是平面,光源应始终保持在视野内,仅会逐渐变小。但实际观察到的是亮光逐渐降低并最终消失,这是因为船体先被地球曲面遮挡,随后桅杆顶部也逐渐没入地平线以下。这种现象与球体表面的遮挡规律完全吻合,是地球呈球形的经典证据之一。A选项正确。
17.(2023六上·兰溪期中) 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其原因与( )无关。
A.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
B.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答案】B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越是靠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因此其原因与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无关。
18.(2023六上·兰溪期中)下列动物的活动受地球自转影响的是( )。
A.青蛙冬眠 B.大雁南飞 C.蝙蝠夜行
【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蝙蝠夜行受地球自转影响,青蛙冬眠、大雁南飞受地球公转影响。
19.(2023六上·兰溪期中)下面两幅图是北京地区某地不同季节正午时分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的情形,据图可判断( )图是夏天拍的。
A.① B.② C.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至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而在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最长。①图的影子短,所以据图可判断①图是夏天拍的。
20.(2023六上·兰溪期中)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眼睛通过目镜观察时应该 ( )。
A.两眼都保持睁开
B.左眼睁开,右眼闭拢
C.左眼闭拢,右眼睁开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为了更清楚地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我们观察时,双眼都要睁开,左眼对准接目镜注视,右眼睁开,便于画图。
21.(2023六上·兰溪期中)使用显微镜观物体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安放一上片一对光一调焦—观察
B.上片—安放—对光—调焦—观察
C.安放一对光一上片—调焦—观察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应该是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与记录→收镜。
22.(2023六上·兰溪期中)呈线柱状或圆柱状,寄生于动植物或生活在土壤里、水中,可能对生物体造成伤害的水中微生物是 ( )。
A.线虫 B.钟形虫 C.变形虫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线虫是一种多细胞生物,它们的身体通常呈线柱状或圆柱状。许多线虫种类可以寄生在动植物体内,也有一些生活在土壤或水中。其中一些水生线虫可能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尤其是当它们寄生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体内时。
23.(2023六上·兰溪期中)在我国,下列三个节日中白昼时间最短的是 ( )。
A.儿童节 B.国庆节 C.元旦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所不同。在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因此白昼时间较长;而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白昼时间较短。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这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而且离冬至(大约在12月21日或22日)不远,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因此,元旦的白昼时间很可能是这三个节日中最短的。
24.(2023六上·兰溪期中)在下列细胞中能观察到叶绿体的是( )。
A.动物细胞 B.植物根尖细胞
C.植物的叶肉细胞 D.人体血液细胞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在动物细胞、人体血液细胞这类动物来源的细胞里,是不存在叶绿体的,因为动物不具备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而植物的根尖细胞通常处在地下,见不到阳光,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所以一般也没有叶绿体。只有植物的叶肉细胞,它处于叶片中能充分接触阳光的位置,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绿体就存在于其中,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所以能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观察到叶绿体。
三、连线题:
25.(2023六上·兰溪期中)将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用线连起来。
【答案】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这一学说否定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这种学说在中世纪的欧洲被广泛接受。
莱昂·傅科通过傅科摆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自转现象。
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了细胞结构,并且首次提出了“细胞”这个名称。
26.(2023六上·兰溪期中)将下列现象与产生的主要原因用线连起来。
【答案】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同时还在不停围绕地轴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各地迎来黎明时间不同自然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不同季节物体影长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极昼极夜现象等。
四、探究题
27.(2023六上·兰溪期中)显微镜的使用
(1)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 目镜10×, 物镜40×; 乙: 目镜5×, 物镜10×) ,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 显微镜。
(2) 写出下列各部分名称: ① , ③ , ⑤ 。
【答案】(1)乙
(2)目镜;物镜;反光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放大倍数较小的显微镜。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5×10=50倍。因为50<400,所以应选择乙显微镜。
(2)显微镜由目镜、镜筒、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显微镜具有放大作用。因此①是目镜,③是物镜,⑤是反光镜。
28.(2023六上·兰溪期中)小明和同学一起制作水中微小的生物的玻片标本,制作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材料:镊子、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烧杯等。
(1)实验准备:首先取一些 或 里的水,倒入装有 的烧杯中进行培养。在烧杯中放入干草的原因是 。
(2)实验现象:几天后发现水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霉点,霉点是由 集结而成的。
(3) 制作步骤:①用 在烧杯水样中取水。②滴一滴水在 上。③用镊子夹取 ,盖在水滴上。④用 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水分。
【答案】(1)池塘;河流;干草;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栖息环境
(2)霉菌
(3)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1)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的玻片标本,需要从含有丰富微生物的自然水域获取水样。池塘和河流是常见的自然水域,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小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所以可以从池塘或河里取水用于后续培养和观察。实验材料中有干草,在制作标本时是将干草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进行培养。干草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同时,干草的表面和内部结构为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和附着的地方,就像一个小小的“家园”,有利于微生物在其中生存和繁殖。
(2)在培养过程中,几天后水面出现大量霉点。霉菌是真菌的一种,在适宜的环境下,如温暖、潮湿且有丰富有机物的水中,霉菌容易生长和繁殖。这些霉菌通常会以菌丝体和孢子的形式集结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霉点,所以霉点是由霉菌集结而成的。
(3)①要从烧杯的水样中获取用于制作玻片标本的水,需要使用滴管。滴管可以准确地吸取少量水样,方便后续操作。
② 制作玻片标本时,需要将取到的水样滴在载玻片上,载玻片是专门用于承载被观察物体的薄片,后续会在其上放置盖玻片进行观察。
③ 为了防止水样中的微生物受到外界污染,同时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需要用盖玻片将水滴覆盖起来。使用镊子夹取盖玻片,然后轻轻地盖在水滴上,这样可以避免产生过多气泡影响观察效果。
④ :当盖玻片盖在水滴上后,可能会有多余的水分分布在盖玻片边缘。使用脱脂棉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水分,可以使玻片标本更加整洁,同时也能避免多余水分影响显微镜下的观察视野,
29.(2023六上·兰溪期中)昼夜交替现象。
(1)在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时,成成和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地球绕着 转动,称为自转,自转一周需要的时间是 小时。
(2)如图,我们知道太阳光 (填“能”或“不能”)照亮整个地球。此时,A 点所在地区处于 。
(3)在图中,A、B代表两座城市,假如北京此时是12时,纽约是24时,请你判断, 代表北京的应该是 (填“A”或“B”)。
【答案】(1)地轴;24
(2)不能;黑夜
(3)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地球的自转是围绕一个假想的轴线进行的,这个轴线被称为地轴。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所以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处于黑暗中。因此,太阳光不能照亮整个地球。当某地区处于太阳光的照射下时,该地区为白天;反之,则为黑夜。根据图示,A点所在地区没有受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因此它处于黑夜。
(3)北京此时是12时,处于白天,而纽约是24时,处于黑夜。因此B位于太阳照射的区域,属于白天,因此B代表北京。
30.(2023六上·兰溪期中)如图所示,用一只蜡烛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绕着蜡烛逆时针转动。分析图示后完成下列各题。
(1) 当转到位置 时,北半球物体的影子在正午时最短。
(2) 当在位置① 时,阳光直射到了 附近。
(3) 当转到位置④ 时,北半球阳光 射,是 季;南半球阳光 射,是 季。
(4)地球仪绕蜡烛转一圈的时间相当于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这个时间是 ( )。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5)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与( )是无关的。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轴倾斜
【答案】(1)②
(2)赤道
(3)斜;冬;直;夏
(4)C
(5)A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1)当转到位置②时,在这个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因此物体的影子最短。
(2)当在位置①时,阳光直射到了赤道附近,北半球处于春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
(3)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当转到位置④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在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是冬季;而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是夏季。
(4)地球仪绕蜡烛转一圈的时间相当于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即地球公转的时间,因此这个时间是一年。
(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使得太阳对地球的照射角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温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便形成了四季。因此四季变化与地球自转无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