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区黄羊镇渠中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9月月考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区黄羊镇渠中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9月月考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08 09:27:21

文档简介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区黄羊镇渠中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9月月考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2024六上·凉州月考)放大镜的镜片也叫   ,它的特点是   、   、   。
2.(2024六上·凉州月考)常温下,牛奶开封后如果没有及时喝完,一天之后会变酸。这是大量   繁殖的缘故。
3.(2024六上·凉州月考)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   组成的,它是生物体最基本的   和   单位。
4.(2024六上·凉州月考)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的形势仍然严峻,科研人员可以在   下观察到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
5.(2024六上·凉州月考)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了   ,蟋蟀的耳朵在   ,苍蝇的眼睛是   。
6.(2024六上·凉州月考)在做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实验时,用   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   上。
7.(2024六上·凉州月考)地球结构由厚到薄依次是   、地幔、   。
8.(2024六上·凉州月考)地球绕太阳公转   周的同时,绕地轴自转约   周。
9.(2024六上·凉州月考)   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10.(2024六上·凉州月考)   通过观测数据,创立了“日心说”。
二、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12分)
11.(2024六上·凉州月考)观察昆虫标本时,选择直径大的放大镜,可以把标本放得更大。(  )
12.(2024六上·凉州月考)许多昆虫的触角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
13.(2024六上·凉州月考)把蚕豆的叶子直接放到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蚕豆叶表皮上的气孔。
14.(2024六上·凉州月考)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
15.(2024六上·凉州月考)经过净水器处理后的水,里面没有微生物。
16.(2024六上·凉州月考)我国冬季寒冷,是因为此时地球距离太阳远。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7.(2024六上·凉州月考)有关显微技术发展历史的过程正确的是(  )。
A.放大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B.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8.(2024六上·凉州月考) 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B.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19.(2024六上·凉州月考)下列选项中(  ) 是显微镜下新冠病毒的图像。
A. B. C.
20.(2024六上·凉州月考) 下列假设中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C.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1.(2024六上·凉州月考) 如果在船的桅杆顶部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这一事实能够说明的观点是(  )。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C.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
22.(2024六上·凉州月考)下列动物的活动受地球自转影响的是(  )。
A.青蛙冬眠 B.大雁南飞 C.蝙蝠夜行
四、综合题(16分)
23.(2024六上·凉州月考)制作玻片标本。
(1)下面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②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
③盖好盖玻片
④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展平
⑤染色
(2)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主要是为了避免玻片标本中出现   。
(3)制作玻片标本时,可用   给洋葱内表皮细胞染色。
24.(2024六上·凉州月考)昼夜交替现象。
(1)在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时,小科和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地球绕着   转动,称为自转,自转一周需要的时间是   小时。
(2)如图,我们知道太阳光   (填“能”或“不能”)照亮整个地球。此时,A点所在地区处于   。
(3)在图中,A、B代表两座城市,假如北京此时是12时,纽约是24时,请你判断,代表北京的应该是   (填“A”或“B”)。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结构特点,并且材质透明,光线能透过镜片。当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从而使物体看起来放大,这就是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原理。这些特点让凸透镜能很好地实现放大功能,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于观察细小物体等场景。
2.【答案】细菌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常温下开封后,空气中的乳酸菌会进入牛奶并大量繁殖。乳酸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分解牛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导致牛奶的酸度升高,出现变酸的现象。这种变化属于微生物引起的食物腐败变质,因此牛奶开封后需尽快饮用或冷藏保存,以抑制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繁殖。
3.【答案】细胞;结构;功能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生物体的组织、器官等都是由细胞有序组合形成的;同时,细胞也是完成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如呼吸、繁殖等生命活动都依赖细胞的运作。细胞的这两个基本属性 —— 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基础和执行生命功能的基本单元,使其成为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理解生命现象的基础。
4.【答案】电子显微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人类肉眼能够看到的事务大小是有限的,我们观察微小事物时,常借助放大工具,如借助放大镜观察蚂蚁等,新冠病毒很小,需要借助放大倍数更大的电子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
5.【答案】细毛;足内侧;复眼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用放大镜观察蝴蝶翅膀,会发现布满彩色鳞片,这些鳞片重叠排列,不仅能形成斑斓色彩,还能防水、保温。蟋蟀的耳朵很特别,不在头部,而是长在前足内侧,呈裂缝状,能感知周围的声音振动,帮助它们辨别同类的鸣叫或天敌的动静。苍蝇的眼睛属于复眼,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睛(小眼)组成,每只小眼能独立成像,让苍蝇拥有广阔的视野,便于快速发现食物或躲避危险。
6.【答案】滴管;载玻片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时,第一步需用滴管吸取水样 —— 它能精准控制水量,避免水滴过多或过少影响观察。吸取后,将水滴滴在载玻片上,这是显微镜观察的基础载体,能让水样平整铺开,便于后续盖上盖玻片(防止液体溢出、避免污染物镜)。这两个工具的配合是显微镜观察的基础操作:滴管保证取样的准确性,载玻片提供稳定的观察平面,二者共同为清晰观察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
7.【答案】地核;地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由厚到薄可分为三层,最厚的是地核,厚度约3470千米,中间层是地幔,厚度约 2900 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最薄的是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地壳较厚(30-50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5-10 千米),是地球表面的坚硬外壳。
8.【答案】1;365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公转1周的时间为1年(约 365 天),而在这段时间里,地球绕地轴自转约365 周。地球自转是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周期为1天(约 24 小时),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公转则是地球按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的运动,周期约 365 天,形成四季更替。
9.【答案】罗伯特胡克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罗伯特 胡克是 17 世纪英国科学家,1665 年,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便将这些 “小房间” 命名为 “细胞”。不过,他当时观察到的只是植物细胞死亡后留下的细胞壁,并非完整的活细胞。这一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后来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尽管胡克并未真正观察到活细胞的生命活动,但他的命名和观察开启了人类对生物微观结构研究的序幕。
10.【答案】哥白尼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尼古拉 哥白尼是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他通过长期观测行星运动、分析大量数据,突破了当时占主导的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创立了 “日心说”。该学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理论并非凭空提出,而是基于对行星运行轨迹的精密计算:哥白尼发现,以太阳为中心能更简洁地解释行星的逆行、亮度变化等现象,比地心说的复杂本轮模型更符合观测事实。尽管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在临终前才出版,但它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宇宙观,为近代天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所以观察昆虫标本时,选择镜面的凸度大的放大镜,可以把标本放得更大。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 昆虫是靠头部的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各种气味的化学成分刺激使神经产生兴奋然后传给大脑在脑部嗅区形成味觉从而来分辨气味的。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显微镜观察的材料需薄而透明,蚕豆叶片直接放置时,细胞重叠且光线无法穿透,无法清晰观察表皮结构。正确操作是先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撕取表皮薄膜后展平在载玻片上,滴清水盖盖玻片,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到气孔。直接放置叶片不符合显微观察的材料要求。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地轴是倾斜的,贯穿南北两极。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净水器处理后的水仍可能存在微生物。虽然净水器通过过滤、吸附等工艺能去除部分微生物,但其消毒方式通常为物理阻隔而非化学杀菌,无法杀灭所有细菌和病毒(尤其是滤过性病毒)。题目说法错误。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冬天的特征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季,这时候南半球太阳是斜射,处于冬季。我国冬季寒冷,是因为此时地球斜射北半球,获得的热量较少,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17.【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显微技术的发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光学到电子再到扫描探针的路径。放大镜是最早的放大工具,利用单一透镜放大物体,放大倍数有限。随后,光学显微镜出现,通过多透镜组合实现更高放大(最高约 1500 倍),可观察细胞等微观结构,罗伯特 胡克、列文虎克等科学家借此取得重要发现。20 世纪 30 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利用电子束代替可见光,放大倍数达百万级,能观察病毒、细胞器细节等。20 世纪 80 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问世,借助量子隧道效应,可观察原子级结构,是纳米技术的重要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技术进步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推动,故正确顺序为 C。
18.【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A 正确:生物细胞因功能差异形态多样,如植物叶肉细胞呈多边形含叶绿体,动物红细胞为圆盘状,不同生物细胞结构和形态存在特异性。
B 错误:并非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如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该说法忽略了非细胞生物的存在。
C 正确:叶肉细胞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含有叶绿体,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19.【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新冠病毒属于病毒类生物,其结构微小(直径 60-140 纳米),需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形态多为球形,表面有棘突。选项 B 的洋葱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属于细胞生物,直径约 100-300 微米,光学显微镜即可清晰观察到细胞壁、细胞核等结构;选项 C 的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属于原生生物,体长约 200-300 微米,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其运动和细胞结构(如细胞核、纤毛)。A正确。
20.【答案】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A 错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同时绕太阳公转,二者共同作用下昼夜交替正常发生,是现实中的情况。
B 正确:若地球不动,仅太阳自转,太阳的光无法因相对运动扫过地球表面,地球始终只有正对太阳的一侧被照亮,不会产生昼夜交替。
C 错误:地球不动时,太阳绕地球转动会使地球表面交替被照亮,类似 “太阳东升西落” 的模拟,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21.【答案】A
【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
【解析】【分析】当船驶离海岸时,桅杆顶部的光源随船远离。若地球是平面,光源应始终保持在视野内,仅会逐渐变小。但实际观察到的是亮光逐渐降低并最终消失,这是因为船体先被地球曲面遮挡,随后桅杆顶部也逐渐没入地平线以下。这种现象与球体表面的遮挡规律完全吻合,是地球呈球形的经典证据之一。A选项正确。
22.【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蝙蝠夜行受地球自转影响,青蛙冬眠、大雁南飞受地球公转影响。
23.【答案】①⑤③④②;气泡;碘酒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1)正确操作顺序为:①在载玻片上滴清水:先为细胞提供湿润环境,防止细胞失水皱缩,是制作的基础步骤。④放入内表皮并展平:将撕下的薄膜放入水滴中,展平可避免细胞重叠,保证观察清晰。③盖盖玻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目的是防止产生气泡,影响观察。⑤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使细胞结构(如细胞核)更清晰,便于观察。②用吸水纸吸多余水分: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既能让染液均匀浸润细胞,又能吸走多余液体,避免污染载物台。
(2)若直接将盖玻片盖在载玻片上,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的空气无法排出,会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气泡。气泡在显微镜下呈黑色边缘、中央透亮,会遮挡细胞,干扰观察。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盖玻片缓慢覆盖载玻片,能逐步排出间隙中的空气,最大限度减少气泡产生,保证观察到清晰的细胞结构。
(3)洋葱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接近透明,直接观察时对比度低,难以清晰分辨。碘液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染色剂,其主要成分碘能与细胞内的淀粉等物质结合,使细胞核等结构染上深色(通常为棕黄色),从而增强细胞各结构的对比度,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4.【答案】地轴;24;不能;黑夜;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即地轴)旋转的运动,这是产生昼夜交替的根本原因。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穿过地球南北两极。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昼夜(一天)。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自转时面向太阳的半球为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黑夜,随着自转,昼夜不断交替。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只能照亮地球朝向太阳的一半,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中,因此太阳光不能照亮整个地球。图中 A 点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侧,无法被阳光照射,因此该地区处于黑夜。而朝向太阳的一侧为白昼,随着地球自转,A 点会逐渐进入昼半球,实现昼夜交替。这一现象是地球自转与自身不透明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昼夜交替的直接原因。
(3)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区出现时间差异(时差)。北京(东八区)与纽约(西五区)时差约12小时,当北京为 12 时,纽约约为前一天24时。图中,被阳光照亮的半球为白昼,B 点位于昼半球中央附近(正午前后,对应北京 12 时),A点位于夜半球(对应纽约 24 时)。结合地球自转方向,昼半球的中央区域正值正午,与北京 12 时的时间特征一致。因此,代表北京的是处于昼半球、对应正午时刻的B点。
1 /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区黄羊镇渠中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9月月考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2024六上·凉州月考)放大镜的镜片也叫   ,它的特点是   、   、   。
【答案】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结构特点,并且材质透明,光线能透过镜片。当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从而使物体看起来放大,这就是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原理。这些特点让凸透镜能很好地实现放大功能,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于观察细小物体等场景。
2.(2024六上·凉州月考)常温下,牛奶开封后如果没有及时喝完,一天之后会变酸。这是大量   繁殖的缘故。
【答案】细菌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常温下开封后,空气中的乳酸菌会进入牛奶并大量繁殖。乳酸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分解牛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导致牛奶的酸度升高,出现变酸的现象。这种变化属于微生物引起的食物腐败变质,因此牛奶开封后需尽快饮用或冷藏保存,以抑制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繁殖。
3.(2024六上·凉州月考)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   组成的,它是生物体最基本的   和   单位。
【答案】细胞;结构;功能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生物体的组织、器官等都是由细胞有序组合形成的;同时,细胞也是完成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如呼吸、繁殖等生命活动都依赖细胞的运作。细胞的这两个基本属性 —— 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基础和执行生命功能的基本单元,使其成为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理解生命现象的基础。
4.(2024六上·凉州月考)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的形势仍然严峻,科研人员可以在   下观察到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
【答案】电子显微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人类肉眼能够看到的事务大小是有限的,我们观察微小事物时,常借助放大工具,如借助放大镜观察蚂蚁等,新冠病毒很小,需要借助放大倍数更大的电子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
5.(2024六上·凉州月考)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了   ,蟋蟀的耳朵在   ,苍蝇的眼睛是   。
【答案】细毛;足内侧;复眼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用放大镜观察蝴蝶翅膀,会发现布满彩色鳞片,这些鳞片重叠排列,不仅能形成斑斓色彩,还能防水、保温。蟋蟀的耳朵很特别,不在头部,而是长在前足内侧,呈裂缝状,能感知周围的声音振动,帮助它们辨别同类的鸣叫或天敌的动静。苍蝇的眼睛属于复眼,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睛(小眼)组成,每只小眼能独立成像,让苍蝇拥有广阔的视野,便于快速发现食物或躲避危险。
6.(2024六上·凉州月考)在做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实验时,用   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   上。
【答案】滴管;载玻片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时,第一步需用滴管吸取水样 —— 它能精准控制水量,避免水滴过多或过少影响观察。吸取后,将水滴滴在载玻片上,这是显微镜观察的基础载体,能让水样平整铺开,便于后续盖上盖玻片(防止液体溢出、避免污染物镜)。这两个工具的配合是显微镜观察的基础操作:滴管保证取样的准确性,载玻片提供稳定的观察平面,二者共同为清晰观察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
7.(2024六上·凉州月考)地球结构由厚到薄依次是   、地幔、   。
【答案】地核;地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由厚到薄可分为三层,最厚的是地核,厚度约3470千米,中间层是地幔,厚度约 2900 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最薄的是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地壳较厚(30-50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5-10 千米),是地球表面的坚硬外壳。
8.(2024六上·凉州月考)地球绕太阳公转   周的同时,绕地轴自转约   周。
【答案】1;365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公转1周的时间为1年(约 365 天),而在这段时间里,地球绕地轴自转约365 周。地球自转是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周期为1天(约 24 小时),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公转则是地球按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的运动,周期约 365 天,形成四季更替。
9.(2024六上·凉州月考)   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答案】罗伯特胡克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罗伯特 胡克是 17 世纪英国科学家,1665 年,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便将这些 “小房间” 命名为 “细胞”。不过,他当时观察到的只是植物细胞死亡后留下的细胞壁,并非完整的活细胞。这一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后来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尽管胡克并未真正观察到活细胞的生命活动,但他的命名和观察开启了人类对生物微观结构研究的序幕。
10.(2024六上·凉州月考)   通过观测数据,创立了“日心说”。
【答案】哥白尼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尼古拉 哥白尼是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他通过长期观测行星运动、分析大量数据,突破了当时占主导的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创立了 “日心说”。该学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理论并非凭空提出,而是基于对行星运行轨迹的精密计算:哥白尼发现,以太阳为中心能更简洁地解释行星的逆行、亮度变化等现象,比地心说的复杂本轮模型更符合观测事实。尽管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在临终前才出版,但它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宇宙观,为近代天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12分)
11.(2024六上·凉州月考)观察昆虫标本时,选择直径大的放大镜,可以把标本放得更大。(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所以观察昆虫标本时,选择镜面的凸度大的放大镜,可以把标本放得更大。
12.(2024六上·凉州月考)许多昆虫的触角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 昆虫是靠头部的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各种气味的化学成分刺激使神经产生兴奋然后传给大脑在脑部嗅区形成味觉从而来分辨气味的。
13.(2024六上·凉州月考)把蚕豆的叶子直接放到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蚕豆叶表皮上的气孔。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显微镜观察的材料需薄而透明,蚕豆叶片直接放置时,细胞重叠且光线无法穿透,无法清晰观察表皮结构。正确操作是先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撕取表皮薄膜后展平在载玻片上,滴清水盖盖玻片,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到气孔。直接放置叶片不符合显微观察的材料要求。
14.(2024六上·凉州月考)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地轴是倾斜的,贯穿南北两极。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15.(2024六上·凉州月考)经过净水器处理后的水,里面没有微生物。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净水器处理后的水仍可能存在微生物。虽然净水器通过过滤、吸附等工艺能去除部分微生物,但其消毒方式通常为物理阻隔而非化学杀菌,无法杀灭所有细菌和病毒(尤其是滤过性病毒)。题目说法错误。
16.(2024六上·凉州月考)我国冬季寒冷,是因为此时地球距离太阳远。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冬天的特征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季,这时候南半球太阳是斜射,处于冬季。我国冬季寒冷,是因为此时地球斜射北半球,获得的热量较少,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7.(2024六上·凉州月考)有关显微技术发展历史的过程正确的是(  )。
A.放大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B.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显微技术的发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光学到电子再到扫描探针的路径。放大镜是最早的放大工具,利用单一透镜放大物体,放大倍数有限。随后,光学显微镜出现,通过多透镜组合实现更高放大(最高约 1500 倍),可观察细胞等微观结构,罗伯特 胡克、列文虎克等科学家借此取得重要发现。20 世纪 30 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利用电子束代替可见光,放大倍数达百万级,能观察病毒、细胞器细节等。20 世纪 80 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问世,借助量子隧道效应,可观察原子级结构,是纳米技术的重要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技术进步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推动,故正确顺序为 C。
18.(2024六上·凉州月考) 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B.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A 正确:生物细胞因功能差异形态多样,如植物叶肉细胞呈多边形含叶绿体,动物红细胞为圆盘状,不同生物细胞结构和形态存在特异性。
B 错误:并非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如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该说法忽略了非细胞生物的存在。
C 正确:叶肉细胞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含有叶绿体,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19.(2024六上·凉州月考)下列选项中(  ) 是显微镜下新冠病毒的图像。
A. B. C.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新冠病毒属于病毒类生物,其结构微小(直径 60-140 纳米),需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形态多为球形,表面有棘突。选项 B 的洋葱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属于细胞生物,直径约 100-300 微米,光学显微镜即可清晰观察到细胞壁、细胞核等结构;选项 C 的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属于原生生物,体长约 200-300 微米,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其运动和细胞结构(如细胞核、纤毛)。A正确。
20.(2024六上·凉州月考) 下列假设中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C.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答案】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A 错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同时绕太阳公转,二者共同作用下昼夜交替正常发生,是现实中的情况。
B 正确:若地球不动,仅太阳自转,太阳的光无法因相对运动扫过地球表面,地球始终只有正对太阳的一侧被照亮,不会产生昼夜交替。
C 错误:地球不动时,太阳绕地球转动会使地球表面交替被照亮,类似 “太阳东升西落” 的模拟,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21.(2024六上·凉州月考) 如果在船的桅杆顶部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这一事实能够说明的观点是(  )。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C.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
【答案】A
【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
【解析】【分析】当船驶离海岸时,桅杆顶部的光源随船远离。若地球是平面,光源应始终保持在视野内,仅会逐渐变小。但实际观察到的是亮光逐渐降低并最终消失,这是因为船体先被地球曲面遮挡,随后桅杆顶部也逐渐没入地平线以下。这种现象与球体表面的遮挡规律完全吻合,是地球呈球形的经典证据之一。A选项正确。
22.(2024六上·凉州月考)下列动物的活动受地球自转影响的是(  )。
A.青蛙冬眠 B.大雁南飞 C.蝙蝠夜行
【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蝙蝠夜行受地球自转影响,青蛙冬眠、大雁南飞受地球公转影响。
四、综合题(16分)
23.(2024六上·凉州月考)制作玻片标本。
(1)下面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②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
③盖好盖玻片
④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展平
⑤染色
(2)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主要是为了避免玻片标本中出现   。
(3)制作玻片标本时,可用   给洋葱内表皮细胞染色。
【答案】①⑤③④②;气泡;碘酒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1)正确操作顺序为:①在载玻片上滴清水:先为细胞提供湿润环境,防止细胞失水皱缩,是制作的基础步骤。④放入内表皮并展平:将撕下的薄膜放入水滴中,展平可避免细胞重叠,保证观察清晰。③盖盖玻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目的是防止产生气泡,影响观察。⑤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使细胞结构(如细胞核)更清晰,便于观察。②用吸水纸吸多余水分: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既能让染液均匀浸润细胞,又能吸走多余液体,避免污染载物台。
(2)若直接将盖玻片盖在载玻片上,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的空气无法排出,会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气泡。气泡在显微镜下呈黑色边缘、中央透亮,会遮挡细胞,干扰观察。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盖玻片缓慢覆盖载玻片,能逐步排出间隙中的空气,最大限度减少气泡产生,保证观察到清晰的细胞结构。
(3)洋葱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接近透明,直接观察时对比度低,难以清晰分辨。碘液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染色剂,其主要成分碘能与细胞内的淀粉等物质结合,使细胞核等结构染上深色(通常为棕黄色),从而增强细胞各结构的对比度,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4.(2024六上·凉州月考)昼夜交替现象。
(1)在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时,小科和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地球绕着   转动,称为自转,自转一周需要的时间是   小时。
(2)如图,我们知道太阳光   (填“能”或“不能”)照亮整个地球。此时,A点所在地区处于   。
(3)在图中,A、B代表两座城市,假如北京此时是12时,纽约是24时,请你判断,代表北京的应该是   (填“A”或“B”)。
【答案】地轴;24;不能;黑夜;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即地轴)旋转的运动,这是产生昼夜交替的根本原因。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穿过地球南北两极。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昼夜(一天)。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自转时面向太阳的半球为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黑夜,随着自转,昼夜不断交替。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只能照亮地球朝向太阳的一半,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中,因此太阳光不能照亮整个地球。图中 A 点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侧,无法被阳光照射,因此该地区处于黑夜。而朝向太阳的一侧为白昼,随着地球自转,A 点会逐渐进入昼半球,实现昼夜交替。这一现象是地球自转与自身不透明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昼夜交替的直接原因。
(3)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区出现时间差异(时差)。北京(东八区)与纽约(西五区)时差约12小时,当北京为 12 时,纽约约为前一天24时。图中,被阳光照亮的半球为白昼,B 点位于昼半球中央附近(正午前后,对应北京 12 时),A点位于夜半球(对应纽约 24 时)。结合地球自转方向,昼半球的中央区域正值正午,与北京 12 时的时间特征一致。因此,代表北京的是处于昼半球、对应正午时刻的B点。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