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20分)
1.(2024六上·信宜期中)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动力点。(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的三个关键支点分别是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其中,起支撑作用的点称为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而动力点是指施加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的作用点,阻力点则是承受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的作用点。题干将支点与动力点的概念混淆,因此表述错误。
2.(2024六上·信宜期中)杠杆和天平都是常用的衡器。(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天平属于衡器,用于测量物体质量,其工作原理基于等臂杠杆。杠杆虽为基础机械,但其在许多场景中直接承担衡器功能,例如杆秤就是利用不等臂杠杆原理制成的衡器,通过调节力臂实现重量测量。题目说法正确。
3.(2024六上·信宜期中)像水龙头那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其核心特征是轮子与轴固定连接在一起,能绕同一中心轴转动。水龙头的手柄相当于 “轮”,与之相连的阀杆相当于 “轴”,转动手柄时,轮和轴同步转动以控制水流,完全符合轮轴的定义。因此该表述正确。
4.(2024六上·信宜期中)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镜子、阻挡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需要三个必要条件:光源、阻挡物和光屏(或能呈现影子的表面)。其中,光源提供光线,阻挡物需是不透明的(能挡住光线),光屏则是影子呈现的载体(如地面、墙面等)。题目中缺少屏,说法错误。
5.(2024六上·信宜期中)物体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变化都与光源的位置没有关系。(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物体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变化与光源位置密切相关。光源在物体左侧时,影子在右侧;光源位置改变,影子方向会反向变化。光源靠近物体时,影子变大;光源远离时,影子变小;光源高度不同,影子长短也不同(如太阳升高,物体影子变短)。光源从不同角度照射物体(如正面、侧面),影子形状会随光源投射角度改变而变化。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6.(2024六上·信宜期中)正确的读写姿势可以预防近视。
【答案】正确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保持眼睛与书本的合理距离(约 33 厘米),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疲劳,减少晶状体过度调节的压力。这是预防近视的重要措施之一,能降低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引发近视的风险。因此该表述正确。
7.(2024六上·信宜期中)斜面中,坡度越小越费力,坡度越大越省力。(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的省力程度与坡度成反比。坡度越小(斜面越长越平缓),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短越陡峭),越费力。例如,推重物上缓坡比上陡坡更轻松,因为坡度小的斜面通过延长距离,分散了所需的力。这符合斜面 “省力费距离” 的机械原理。题干表述与实际原理相反,故错误。
8.(2024六上·信宜期中)钢丝钳和食品钳都是省力的杠杆类工具。(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的省力与否取决于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省力,反之则费力。钢丝钳的支点靠近钳口,动力作用点(手握处)离支点远,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食品钳(如夹子)的支点在末端,阻力作用点(夹取处)离支点近,而动力作用点离支点更近,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目的是省距离,方便夹取食物)。因此两者并非都是省力杠杆,题干表述错误。
9.(2024六上·信宜期中)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所观察到物体的像的数量也越少。(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两面镜子夹角与成像数量成反比。夹角越小,成像数量越多;夹角越大,成像数量越少。
原理是光在两面镜子间多次反射,形成一连串镜像。例如,夹角 90° 时成 3 个像,60° 时成 5 个像,30° 时成 11 个像。当夹角趋近于 0°(两面镜子平行),像的数量会趋近于无限多(如平行的穿衣镜可形成无数镜像)。题干表述与实际现象相反,故错误。
10.(2024六上·信宜期中)齿轮是一种能互相啮合、有齿的机械零件。(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齿轮
【解析】【分析】齿轮的核心定义是 “具有齿的机械零件,且能通过齿的互相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带有均匀分布的齿,二是必须通过齿的啮合实现与其他齿轮或零件的联动。无论是圆柱齿轮、圆锥齿轮还是其他类型,均符合这一核心属性。题目说法正确。
11.(2024六上·信宜期中)轴不变,轮子越大,越省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当轴的大小不变时,轮子越大,相当于轮轴的轮半径越大。轮子越大(轮半径越大),克服相同阻力所需的动力越小,因此更省力。例如,自行车轮越大(在轴径相同情况下),蹬起来越轻松,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题干表述符合轮轴的省力规律,故正确。
12.(2024六上·信宜期中)起重机是用定滑轮吊起重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滑轮
【解析】【分析】起重机吊起重物主要依靠动滑轮或滑轮组,而非定滑轮。定滑轮的特点是不省力,只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旗杆顶部的滑轮);而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滑轮组(定滑轮 + 动滑轮)则能根据组合方式大幅省力。起重机需要吊起沉重货物,必须依赖省力的机械结构,因此其吊臂末端通常装配滑轮组,既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题目说法错误。
13.(2024六上·信宜期中)筷子是属于省力杠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使用筷子时,支点在筷子上端(手捏处),动力作用点靠近支点,阻力作用点(夹取食物处)离支点更远,即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筷子的设计以 “省距离” 为目的 —— 手指移动较小距离,筷子末端即可张开较大幅度,方便夹取食物,而非省力。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14.(2024六上·信宜期中)地球是太阳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太阳自身通过核聚变产生光和热,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也是整个太阳系的最大光源和热源。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能产生足以成为 “最大热源” 的能量,它所获得的光和热几乎都来自太阳的辐射。题干颠倒了太阳与地球的能量关系,故错误。
15.(2024六上·信宜期中)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例如: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16.(2024六上·信宜期中)当光照射在物体上时,物体能反射光线。(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这是光的基本传播特性之一。不同物体的反射能力不同:如镜子能强烈反射光线,呈现镜面反射;粗糙物体(如墙壁)则发生漫反射,让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即使是看似 “不反射” 的黑色物体,也只是吸收大部分光线,并非完全不反射。因此,“物体能反射光线” 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题干表述正确。
17.(2024六上·信宜期中)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点,分别是: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的基本构成包括三个关键点位: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固定点)、动力点(施加动力的位置)、阻力点(承受阻力的位置)。这三个点是杠杆工作的核心要素,缺一不可。例如,跷跷板的中点是支点,两端分别是动力点和阻力点;镊子的顶端是支点,手指捏握处是动力点,夹取物体处是阻力点。题干准确描述了杠杆的三个重要点,故正确。
18.(2024六上·信宜期中)万花筒成像是利用多面平面镜把光多次反射后形成千变万化的图像。(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万花筒的成像原理基于光的反射。其内部通常放置三面成60度角组合的平面镜,形成三棱镜结构。当光线照射到筒内的彩色碎片时,光线会在多面平面镜之间发生多次反射,碎片的影像被反复折射叠加,从而形成对称、多变的图案。转动万花筒时,碎片位置改变,反射路径随之变化,图像便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效果。题干描述符合其成像原理,故正确。
19.(2024六上·信宜期中)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滑轮
【解析】【分析】定滑轮的轴固定不动,其本质是等臂杠杆 —— 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相等。根据杠杆原理,动力等于阻力,因此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它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比如通过定滑轮可以将竖直向下的拉力转变为水平或斜向上的力,方便操作(如升旗时利用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题干描述符合定滑轮的特性,故正确。
20.(2024六上·信宜期中)钟表、摩托车、发动机等运用了机械传动原理。(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齿轮
【解析】【分析】机械传动是指利用机械方式传递运动和动力,常见形式有齿轮传动、链条传动、皮带传动等。钟表通过齿轮啮合传递运动,实现指针同步转动;摩托车依靠链条将发动机动力传递到后轮,驱动车辆前进;发动机内部的曲轴、凸轮轴等通过齿轮或皮带传动,协调各部件运转。这些设备均依赖机械传动原理实现能量或运动的传递,题干描述正确。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21.(2024六上·信宜期中)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 )也会像三棱镜一样分解阳光。
A.小雨滴 B.谁 C.二氧化碳
【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当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小雨滴时,雨滴会像三棱镜一样对光线产生折射、反射作用。光线进入雨滴后发生第一次折射,在雨滴内壁反射,离开时再发生第二次折射,最终将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只有小雨滴能实现类似三棱镜的分光效果,故选A。
22.(2024六上·信宜期中)在( )的天空中常常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A.大雨将至 B.雨过天晴 C.万里无云
【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雨过天晴时,天空中残留大量小雨滴,阳光(通常是背对太阳的方向)照射到水滴上,经折射、反射后分解为七色光,形成彩虹。选项A “大雨将至” 时,天空多被乌云遮蔽,缺乏充足阳光,难以形成彩虹;选项C “万里无云” 时,空气中水滴极少,无法满足折射条件。因此,彩虹最常出现在雨过天晴的天空,故选B。
23.(2024六上·信宜期中)朝霞与晚霞都是利用( )的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的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朝霞和晚霞呈现出绚丽色彩,主要是由于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发生了光的折射和散射现象。清晨或傍晚,太阳位置较低,光线穿过的大气层更厚,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大气分子散射掉,而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则更容易穿透并被折射,使天空呈现出红色或橙色。选项B “光的直线传播” 无法解释色彩变化;选项C “光的反射” 主要体现为物体对光的反弹(如镜面反光),与霞光成因无关。因此,朝霞与晚霞的形成核心是光的折射,故选A。
24.(2024六上·信宜期中)新型的环境污染包括废气、废水、( )。
A.噪声污染和光污染 B.光污染 C.噪声污染
【答案】A
【知识点】噪音;水污染;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传统环境污染主要指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三废”)。而新型环境污染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污染类型,噪声污染(如工业、交通噪音)和光污染(如过度照明、玻璃幕墙反光)均属于此类,它们虽不产生传统 “废弃物”,但会对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选项B和C仅包含其中一种,不完整。新型污染需同时涵盖这两类,因此正确答案为A。
25.(2024六上·信宜期中)钢丝钳在使用时要握紧( ),用力压。
A.刀口 B.钳柄 C.钳口
【答案】B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钢丝钳是省力杠杆工具,其支点在钳轴处,钳柄是动力作用点,钳口(含刀口)是阻力作用点。使用时,握紧钳柄可通过较长的动力臂带动钳口运动,以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夹紧或剪切力。若握刀口或钳口,不仅无法有效发力,还可能被夹伤或影响操作精度。因此,必须握紧钳柄,故选B。
26.(2024六上·信宜期中)下列工具中,最不适合用来钉钉子的是( )。
A.螺丝刀
B.羊角锤
C.斧头
【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螺丝刀是专门用于拧转螺丝钉以使其就位或拆卸的工具,其设计目的是与螺丝的头部槽口配合,通过旋转来施加扭矩,而不是用于敲击或施加冲击力来钉钉子。羊角锤是常见的木工工具,一端是锤头可用于钉钉子,另一端的羊角形状可用于拔钉子,利用了杠杆原理,能方便地完成钉钉子和起钉子的操作。斧头也可以通过其头部的刃或平面来敲击钉子,将钉子钉入物体,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不如羊角锤方便,但仍可以实现钉钉子的功能。所以最不适合用来钉钉子的是螺丝刀,应选 A。
27.(2024六上·信宜期中)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做( )。
A.阻力点 B.支点 C.动力点
【答案】C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其中,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而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做动力点,也叫用力点。人们通过在动力点施加力,利用杠杆原理来克服阻力点处的阻力,达到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等目的,例如使用撬棍撬动重物时,手握住撬棍用力的地方就是动力点。所以本题应选C。
28.(2024六上·信宜期中)机器人机械臂动力一般来源于( )。
A.人力 B.风力 C.电动
【答案】C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机器人机械臂需要精确控制运动轨迹、力度和速度,以完成抓取、搬运、装配等复杂任务。电动驱动通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能提供稳定且可精确调控的动力,配合控制系统实现高精度动作,这是机械臂高效工作的核心。人力无法持续稳定输出动力,且不符合自动化设备的设计逻辑;风力受环境影响极大,无法保证机械臂动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电动是机械臂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故选C。
29.(2024六上·信宜期中)下列物品中应用到轮轴的是( )。
A.门把手 B.钳子 C.食品夹
【答案】A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其核心是轮绕轴转动,通过轮半径大于轴半径的结构实现省力或改变运动方式。门把手的设计中,手握的圆形部分为 “轮”,连接门的中心轴为 “轴”,转动把手时,轮带动轴同步旋转,利用轮轴原理轻松开启或关闭门,符合轮轴的结构特征。选项A正确。
30.(2024六上·信宜期中)汽车方向盘是( )。
A.滑轮 B.杠杆 C.轮轴
【答案】C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轮轴由轮和轴组成,核心是轮绕轴转动,通过轮半径大于轴半径实现省力或方便操作。汽车方向盘的圆形转盘为 “轮”,中间连接转向轴的部分为 “轴”,驾驶员转动方向盘(轮)时,轮带动轴同步旋转,进而控制车轮转向。其结构符合轮轴 “轮轴同轴、轮带动轴转动” 的特征,且利用轮的大半径省力,使转向更轻松。选项C正确。
31.(2024六上·信宜期中)起重机能提起比自身重的物体,它使用的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答案】C
【知识点】滑轮
【解析】【分析】滑轮组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机械,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通过多段绳子分担重量实现省力,且承重绳子段数越多,越省力,可提起远超单个滑轮或自身重量的物体。定滑轮仅能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无法改变力的方向,且单个动滑轮的省力效果有限。起重机需要同时满足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恰好结合了两者优势,通过多组滑轮协作实现大重量吊装,因此选C。
32.(2024六上·信宜期中)人们利用斜面搬运重物是为了( )。
A.省时间 B.省力 C.省距离
【答案】B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其原理是通过延长运动距离来减小所需的力。当搬运重物时,直接竖直提升需要克服物体的全部重力,而沿斜面推送时,重力被分解为垂直斜面和沿斜面向下的两个分力,人们只需克服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即可,因此所需的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达到省力效果。选项B正确。
33.(2024六上·信宜期中)制作潜望镜的两块镜片都是( )。
A.凹面镜 B.平面镜 C.凸面镜
【答案】B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功能是通过镜片反射改变光路,使观察者在隐蔽位置(如水下、掩体后)看到高处或远处的物体。其结构中,上下两块镜片均为平面镜,且平行放置,与水平面成45° 角。光线照射到上方平面镜时,发生反射并垂直向下传播;到达下方平面镜后,再次反射并水平射向观察者眼中,两次反射共同改变光路,实现间接观察。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有发散作用,二者会改变光的传播角度或成像大小,无法满足潜望镜对光路的稳定改变需求。因此,潜望镜的两块镜片都是平面镜,选B。
34.(2024六上·信宜期中)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A.直线 B.曲线 C.折线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空气属于均匀介质,因此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这一特性可通过日常现象验证:例如,阳光穿过窗户形成笔直的光束,日食、月食的形成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月球或地球挡住了太阳的直线光线。答案选A。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4六上·信宜期中)材料:江门既是侨乡,也是水乡,素有端午节划龙舟的传统习俗。“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莹赢”是后人赋予龙舟比赛的新时代精神,历年来,江门五邑各地通过龙舟竞渡凝聚人心,共叙乡情,焕发团结拼搏,舍我共谁的春天干劲。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划龙舟在用力活桨时,一手固定船桨,一手用力,让船桨在水中拨动,让船快速前进。
35.由划龙舟图可知,活动的船桨用到的原理是( )
A.轮轴 B.杠杆 C.斜面
36.龙舟的这种划桨方式可以( )
A.更加省力
B.让船桨划动的幅度更大
C.活动龙舟更平稳
37.根据龙舟的划桨方式,图中属于动力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答案】35.B
36.B
37.B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这种用于撬动重物的装置被称为杠杆,它由一个支点和一根可绕支点转动的硬棒构成。杠杆有三个关键位置:其中,支撑着杠杆并让它能围绕其转动的位置,叫做支点;在杠杆上施加力的位置,称为用力点;而杠杆用来克服阻力的位置,则是阻力点。
35.船桨的工作原理符合杠杆的特征:杠杆需要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船桨在划动时,固定的手部位置为支点,用力划动的手部为动力点,船桨浸入水中的部分受到水的反作用力,形成阻力点。当手施加动力时,绕支点转动的船桨通过阻力点推动水,利用水的反作用力使船前进,这一过程完全符合 “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的杠杆定义。B正确。
36.划龙舟时,船桨作为杠杆,其支点靠近船身(固定点),动力点(用力的手)与支点的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点(桨叶)与支点的距离(阻力臂),构成省力杠杆。根据杠杆原理,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施加较小的动力即可产生较大的阻力效果,从而更轻松地推动水,带动船前进。这种划桨方式通过优化力臂比例实现省力,让划手在长时间竞渡中减少体力消耗。B正确。
37.划龙舟时,船桨的支点将桨分为两部分:靠近手握并施加动力的一端为动力点,浸入水中受阻力的一端为阻力点。②为动力点。
(2024六上·信宜期中)材料:古埃及金字塔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以其特殊的造型和高超的建筑工艺而被世人称赞。然而,就是因为金字塔的建造方法让人无从破解。用一般的科学常识来分析,以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下,古埃及人只能用修建斜坡通道的方法来提升石块到金字塔上。实际上、金字塔的特殊结构早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金字塔四棱锥体的光滑的外层表面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斜坡通道。应该是古埃及人通过长期施工经验总结出的一种非常简单、高效的一种斜坡道运送方式。
38.斜坡道运送方式是应用了( )原理。
A.斜面 B.滑轮 C.杠杆
39.如果斜坡道运送方式是建造金字塔的方法,那么建造越高的金字塔,修建的斜坡必须( )。
A.越平缓 B.越陡 C.越短
40.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古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靓丽风景线,在历史上它们的主要用途分别是( )。
A.陵墓、防风沙
B.陵墓、军事防御
C.军事防御、国界划分
【答案】38.A
39.A
40.B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一端架在高处(如车厢)、另一端落在低处(如地面),形成倾斜平面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巧妙的力学原理 —— 能省力。
38.斜面是一种能省力的简单机械,其原理是通过延长物体移动的距离,来减小提升重物所需的力。古埃及人利用金字塔四棱锥体的光滑外层表面作为斜坡通道运送石块,正是借助了斜面的这一特性。当石块沿斜坡向上移动时,相比直接将石块竖直抬升,所需的力更小,能让人们更轻松地将沉重的石块运到高处。而滑轮需要轮子和绳索配合改变力的方向,杠杆依赖支点和力臂实现力的传递,均与斜坡道的结构和工作方式不匹配。因此,斜坡道运送方式应用的是斜面原理,选A。
39.根据斜面原理,斜坡的陡峭程度(坡度)直接影响省力效果:坡度越小(越平缓),提升重物所需的力越小,但移动距离越长;坡度越大(越陡),省力效果越差,但距离越短。建造越高的金字塔,若斜坡过陡,会导致牵引力不足,难以运送沉重石块,且安全性降低;若斜坡过短,则无法延伸至金字塔顶端。因此,为平衡省力需求与高度要求,越高的金字塔需要修建越平缓的斜坡,通过延长长度来降低坡度,确保石块能被稳定运送至高处。
40.古埃及金字塔的核心功能是法老的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来世永生,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长眠之地,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承载着他们对死后世界的信仰,胡夫金字塔等均是法老的安息之所。中国万里长城的主要用途是军事防御。古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通过修建长城构建防御体系,利用城墙、关隘等设施阻挡敌军进攻,起到战略防御作用。
四、实验题(10分)
41.(2024六上·信宜期中)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1)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 → 。
A.比较两次手按钢尺动力点撬起书本手指用力的大小,得出实验结论。
B.以橡皮擦为支点,支点与阻力点的距离为10cm,支点与动力点的距离为40cm,手按钢尺动力点撬起书本,感受手指用力的大小。
C.再把支点与阻力点的距离调整为40cm,支点与动力点的距离为10cm,手按钢尺动力点撬起书本,感受手指用力的大小。
D.准备一把长50cm的钢尺,8本科学课本,高3cm的橡皮擦。
(2)实验结论是( )。
A.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B.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答案】(1)D;B;C;A
(2)A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1)实验需先准备材料,这是实验的基础。接着按初始参数操作:固定支点与阻力点距离 10cm、动力点距离40cm,此时动力臂长于阻力臂,感受省力情况。然后改变参数,使支点与阻力点距离 40cm、动力点距离10cm,此时动力臂短于阻力臂,感受费力情况。最后对比两次用力差异,从而得出杠杆省力与动力臂、阻力臂长度关系的结论,步骤符合逻辑顺序。
(2)实验中,第一次操作(支点与阻力点距离10cm,动力点距离40cm),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此时撬起书本感觉省力;第二次操作(支点与阻力点距离 40cm,动力点距离 10cm),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撬起书本感觉费力。两次对比可知,杠杆的省力与否取决于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杠杆能省力;反之则费力。因此实验结论为 A。
(1)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的实验步骤是准备材料、初次实验、调整支点位置后再次进行实验、比较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因此该实验正确的实验步骤是DBCA。
(2)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杆的省力情况。因此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42.(2024六上·信宜期中)实验:水棱镜做阳光光束的分离实验。
正确的顺序是: 。
A.把小镜子插进水中。
B.观察实验现象。
C.将盛水的盆子放在阳光下。
D.调整镜子的角度,将阳光反射到白纸上。
E.斜靠在盆壁上。
【答案】C;A;E;D;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实验需先创设基础条件,将盛水盆子放在阳光下,确保有光源。接着把小镜子插进水中,作为折射反射的工具。再将镜子斜靠在盆壁上,固定角度基础。随后调整镜子角度,使阳光反射到白纸上,聚焦光线以产生现象。最后观察白纸出现的彩色光带,完成实验观察。步骤遵循 “准备→放置工具→固定→调试→观察” 的逻辑,确保实验有序进行。
1 / 1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20分)
1.(2024六上·信宜期中)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动力点。( )
2.(2024六上·信宜期中)杠杆和天平都是常用的衡器。( )
3.(2024六上·信宜期中)像水龙头那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
4.(2024六上·信宜期中)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镜子、阻挡物。( )
5.(2024六上·信宜期中)物体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变化都与光源的位置没有关系。( )
6.(2024六上·信宜期中)正确的读写姿势可以预防近视。
7.(2024六上·信宜期中)斜面中,坡度越小越费力,坡度越大越省力。( )
8.(2024六上·信宜期中)钢丝钳和食品钳都是省力的杠杆类工具。( )
9.(2024六上·信宜期中)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所观察到物体的像的数量也越少。( )
10.(2024六上·信宜期中)齿轮是一种能互相啮合、有齿的机械零件。( )
11.(2024六上·信宜期中)轴不变,轮子越大,越省力。( )
12.(2024六上·信宜期中)起重机是用定滑轮吊起重物。( )
13.(2024六上·信宜期中)筷子是属于省力杠杆。( )
14.(2024六上·信宜期中)地球是太阳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15.(2024六上·信宜期中)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16.(2024六上·信宜期中)当光照射在物体上时,物体能反射光线。( )
17.(2024六上·信宜期中)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点,分别是: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 )
18.(2024六上·信宜期中)万花筒成像是利用多面平面镜把光多次反射后形成千变万化的图像。( )
19.(2024六上·信宜期中)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 )
20.(2024六上·信宜期中)钟表、摩托车、发动机等运用了机械传动原理。(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21.(2024六上·信宜期中)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 )也会像三棱镜一样分解阳光。
A.小雨滴 B.谁 C.二氧化碳
22.(2024六上·信宜期中)在( )的天空中常常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A.大雨将至 B.雨过天晴 C.万里无云
23.(2024六上·信宜期中)朝霞与晚霞都是利用( )的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的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24.(2024六上·信宜期中)新型的环境污染包括废气、废水、( )。
A.噪声污染和光污染 B.光污染 C.噪声污染
25.(2024六上·信宜期中)钢丝钳在使用时要握紧( ),用力压。
A.刀口 B.钳柄 C.钳口
26.(2024六上·信宜期中)下列工具中,最不适合用来钉钉子的是( )。
A.螺丝刀
B.羊角锤
C.斧头
27.(2024六上·信宜期中)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做( )。
A.阻力点 B.支点 C.动力点
28.(2024六上·信宜期中)机器人机械臂动力一般来源于( )。
A.人力 B.风力 C.电动
29.(2024六上·信宜期中)下列物品中应用到轮轴的是( )。
A.门把手 B.钳子 C.食品夹
30.(2024六上·信宜期中)汽车方向盘是( )。
A.滑轮 B.杠杆 C.轮轴
31.(2024六上·信宜期中)起重机能提起比自身重的物体,它使用的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32.(2024六上·信宜期中)人们利用斜面搬运重物是为了( )。
A.省时间 B.省力 C.省距离
33.(2024六上·信宜期中)制作潜望镜的两块镜片都是( )。
A.凹面镜 B.平面镜 C.凸面镜
34.(2024六上·信宜期中)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A.直线 B.曲线 C.折线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4六上·信宜期中)材料:江门既是侨乡,也是水乡,素有端午节划龙舟的传统习俗。“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莹赢”是后人赋予龙舟比赛的新时代精神,历年来,江门五邑各地通过龙舟竞渡凝聚人心,共叙乡情,焕发团结拼搏,舍我共谁的春天干劲。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划龙舟在用力活桨时,一手固定船桨,一手用力,让船桨在水中拨动,让船快速前进。
35.由划龙舟图可知,活动的船桨用到的原理是( )
A.轮轴 B.杠杆 C.斜面
36.龙舟的这种划桨方式可以( )
A.更加省力
B.让船桨划动的幅度更大
C.活动龙舟更平稳
37.根据龙舟的划桨方式,图中属于动力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2024六上·信宜期中)材料:古埃及金字塔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以其特殊的造型和高超的建筑工艺而被世人称赞。然而,就是因为金字塔的建造方法让人无从破解。用一般的科学常识来分析,以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下,古埃及人只能用修建斜坡通道的方法来提升石块到金字塔上。实际上、金字塔的特殊结构早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金字塔四棱锥体的光滑的外层表面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斜坡通道。应该是古埃及人通过长期施工经验总结出的一种非常简单、高效的一种斜坡道运送方式。
38.斜坡道运送方式是应用了( )原理。
A.斜面 B.滑轮 C.杠杆
39.如果斜坡道运送方式是建造金字塔的方法,那么建造越高的金字塔,修建的斜坡必须( )。
A.越平缓 B.越陡 C.越短
40.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古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靓丽风景线,在历史上它们的主要用途分别是( )。
A.陵墓、防风沙
B.陵墓、军事防御
C.军事防御、国界划分
四、实验题(10分)
41.(2024六上·信宜期中)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1)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 → 。
A.比较两次手按钢尺动力点撬起书本手指用力的大小,得出实验结论。
B.以橡皮擦为支点,支点与阻力点的距离为10cm,支点与动力点的距离为40cm,手按钢尺动力点撬起书本,感受手指用力的大小。
C.再把支点与阻力点的距离调整为40cm,支点与动力点的距离为10cm,手按钢尺动力点撬起书本,感受手指用力的大小。
D.准备一把长50cm的钢尺,8本科学课本,高3cm的橡皮擦。
(2)实验结论是( )。
A.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B.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42.(2024六上·信宜期中)实验:水棱镜做阳光光束的分离实验。
正确的顺序是: 。
A.把小镜子插进水中。
B.观察实验现象。
C.将盛水的盆子放在阳光下。
D.调整镜子的角度,将阳光反射到白纸上。
E.斜靠在盆壁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的三个关键支点分别是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其中,起支撑作用的点称为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而动力点是指施加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的作用点,阻力点则是承受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的作用点。题干将支点与动力点的概念混淆,因此表述错误。
2.【答案】正确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天平属于衡器,用于测量物体质量,其工作原理基于等臂杠杆。杠杆虽为基础机械,但其在许多场景中直接承担衡器功能,例如杆秤就是利用不等臂杠杆原理制成的衡器,通过调节力臂实现重量测量。题目说法正确。
3.【答案】正确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其核心特征是轮子与轴固定连接在一起,能绕同一中心轴转动。水龙头的手柄相当于 “轮”,与之相连的阀杆相当于 “轴”,转动手柄时,轮和轴同步转动以控制水流,完全符合轮轴的定义。因此该表述正确。
4.【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需要三个必要条件:光源、阻挡物和光屏(或能呈现影子的表面)。其中,光源提供光线,阻挡物需是不透明的(能挡住光线),光屏则是影子呈现的载体(如地面、墙面等)。题目中缺少屏,说法错误。
5.【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物体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变化与光源位置密切相关。光源在物体左侧时,影子在右侧;光源位置改变,影子方向会反向变化。光源靠近物体时,影子变大;光源远离时,影子变小;光源高度不同,影子长短也不同(如太阳升高,物体影子变短)。光源从不同角度照射物体(如正面、侧面),影子形状会随光源投射角度改变而变化。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6.【答案】正确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保持眼睛与书本的合理距离(约 33 厘米),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疲劳,减少晶状体过度调节的压力。这是预防近视的重要措施之一,能降低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引发近视的风险。因此该表述正确。
7.【答案】错误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的省力程度与坡度成反比。坡度越小(斜面越长越平缓),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短越陡峭),越费力。例如,推重物上缓坡比上陡坡更轻松,因为坡度小的斜面通过延长距离,分散了所需的力。这符合斜面 “省力费距离” 的机械原理。题干表述与实际原理相反,故错误。
8.【答案】错误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的省力与否取决于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省力,反之则费力。钢丝钳的支点靠近钳口,动力作用点(手握处)离支点远,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食品钳(如夹子)的支点在末端,阻力作用点(夹取处)离支点近,而动力作用点离支点更近,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目的是省距离,方便夹取食物)。因此两者并非都是省力杠杆,题干表述错误。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两面镜子夹角与成像数量成反比。夹角越小,成像数量越多;夹角越大,成像数量越少。
原理是光在两面镜子间多次反射,形成一连串镜像。例如,夹角 90° 时成 3 个像,60° 时成 5 个像,30° 时成 11 个像。当夹角趋近于 0°(两面镜子平行),像的数量会趋近于无限多(如平行的穿衣镜可形成无数镜像)。题干表述与实际现象相反,故错误。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齿轮
【解析】【分析】齿轮的核心定义是 “具有齿的机械零件,且能通过齿的互相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带有均匀分布的齿,二是必须通过齿的啮合实现与其他齿轮或零件的联动。无论是圆柱齿轮、圆锥齿轮还是其他类型,均符合这一核心属性。题目说法正确。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当轴的大小不变时,轮子越大,相当于轮轴的轮半径越大。轮子越大(轮半径越大),克服相同阻力所需的动力越小,因此更省力。例如,自行车轮越大(在轴径相同情况下),蹬起来越轻松,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题干表述符合轮轴的省力规律,故正确。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滑轮
【解析】【分析】起重机吊起重物主要依靠动滑轮或滑轮组,而非定滑轮。定滑轮的特点是不省力,只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旗杆顶部的滑轮);而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滑轮组(定滑轮 + 动滑轮)则能根据组合方式大幅省力。起重机需要吊起沉重货物,必须依赖省力的机械结构,因此其吊臂末端通常装配滑轮组,既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题目说法错误。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使用筷子时,支点在筷子上端(手捏处),动力作用点靠近支点,阻力作用点(夹取食物处)离支点更远,即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筷子的设计以 “省距离” 为目的 —— 手指移动较小距离,筷子末端即可张开较大幅度,方便夹取食物,而非省力。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太阳自身通过核聚变产生光和热,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也是整个太阳系的最大光源和热源。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能产生足以成为 “最大热源” 的能量,它所获得的光和热几乎都来自太阳的辐射。题干颠倒了太阳与地球的能量关系,故错误。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例如: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这是光的基本传播特性之一。不同物体的反射能力不同:如镜子能强烈反射光线,呈现镜面反射;粗糙物体(如墙壁)则发生漫反射,让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即使是看似 “不反射” 的黑色物体,也只是吸收大部分光线,并非完全不反射。因此,“物体能反射光线” 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题干表述正确。
17.【答案】正确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的基本构成包括三个关键点位: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固定点)、动力点(施加动力的位置)、阻力点(承受阻力的位置)。这三个点是杠杆工作的核心要素,缺一不可。例如,跷跷板的中点是支点,两端分别是动力点和阻力点;镊子的顶端是支点,手指捏握处是动力点,夹取物体处是阻力点。题干准确描述了杠杆的三个重要点,故正确。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万花筒的成像原理基于光的反射。其内部通常放置三面成60度角组合的平面镜,形成三棱镜结构。当光线照射到筒内的彩色碎片时,光线会在多面平面镜之间发生多次反射,碎片的影像被反复折射叠加,从而形成对称、多变的图案。转动万花筒时,碎片位置改变,反射路径随之变化,图像便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效果。题干描述符合其成像原理,故正确。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滑轮
【解析】【分析】定滑轮的轴固定不动,其本质是等臂杠杆 —— 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相等。根据杠杆原理,动力等于阻力,因此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它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比如通过定滑轮可以将竖直向下的拉力转变为水平或斜向上的力,方便操作(如升旗时利用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题干描述符合定滑轮的特性,故正确。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齿轮
【解析】【分析】机械传动是指利用机械方式传递运动和动力,常见形式有齿轮传动、链条传动、皮带传动等。钟表通过齿轮啮合传递运动,实现指针同步转动;摩托车依靠链条将发动机动力传递到后轮,驱动车辆前进;发动机内部的曲轴、凸轮轴等通过齿轮或皮带传动,协调各部件运转。这些设备均依赖机械传动原理实现能量或运动的传递,题干描述正确。
21.【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当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小雨滴时,雨滴会像三棱镜一样对光线产生折射、反射作用。光线进入雨滴后发生第一次折射,在雨滴内壁反射,离开时再发生第二次折射,最终将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只有小雨滴能实现类似三棱镜的分光效果,故选A。
22.【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雨过天晴时,天空中残留大量小雨滴,阳光(通常是背对太阳的方向)照射到水滴上,经折射、反射后分解为七色光,形成彩虹。选项A “大雨将至” 时,天空多被乌云遮蔽,缺乏充足阳光,难以形成彩虹;选项C “万里无云” 时,空气中水滴极少,无法满足折射条件。因此,彩虹最常出现在雨过天晴的天空,故选B。
23.【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朝霞和晚霞呈现出绚丽色彩,主要是由于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发生了光的折射和散射现象。清晨或傍晚,太阳位置较低,光线穿过的大气层更厚,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大气分子散射掉,而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则更容易穿透并被折射,使天空呈现出红色或橙色。选项B “光的直线传播” 无法解释色彩变化;选项C “光的反射” 主要体现为物体对光的反弹(如镜面反光),与霞光成因无关。因此,朝霞与晚霞的形成核心是光的折射,故选A。
24.【答案】A
【知识点】噪音;水污染;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传统环境污染主要指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三废”)。而新型环境污染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污染类型,噪声污染(如工业、交通噪音)和光污染(如过度照明、玻璃幕墙反光)均属于此类,它们虽不产生传统 “废弃物”,但会对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选项B和C仅包含其中一种,不完整。新型污染需同时涵盖这两类,因此正确答案为A。
25.【答案】B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钢丝钳是省力杠杆工具,其支点在钳轴处,钳柄是动力作用点,钳口(含刀口)是阻力作用点。使用时,握紧钳柄可通过较长的动力臂带动钳口运动,以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夹紧或剪切力。若握刀口或钳口,不仅无法有效发力,还可能被夹伤或影响操作精度。因此,必须握紧钳柄,故选B。
26.【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螺丝刀是专门用于拧转螺丝钉以使其就位或拆卸的工具,其设计目的是与螺丝的头部槽口配合,通过旋转来施加扭矩,而不是用于敲击或施加冲击力来钉钉子。羊角锤是常见的木工工具,一端是锤头可用于钉钉子,另一端的羊角形状可用于拔钉子,利用了杠杆原理,能方便地完成钉钉子和起钉子的操作。斧头也可以通过其头部的刃或平面来敲击钉子,将钉子钉入物体,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不如羊角锤方便,但仍可以实现钉钉子的功能。所以最不适合用来钉钉子的是螺丝刀,应选 A。
27.【答案】C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其中,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而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做动力点,也叫用力点。人们通过在动力点施加力,利用杠杆原理来克服阻力点处的阻力,达到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等目的,例如使用撬棍撬动重物时,手握住撬棍用力的地方就是动力点。所以本题应选C。
28.【答案】C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机器人机械臂需要精确控制运动轨迹、力度和速度,以完成抓取、搬运、装配等复杂任务。电动驱动通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能提供稳定且可精确调控的动力,配合控制系统实现高精度动作,这是机械臂高效工作的核心。人力无法持续稳定输出动力,且不符合自动化设备的设计逻辑;风力受环境影响极大,无法保证机械臂动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电动是机械臂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故选C。
29.【答案】A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其核心是轮绕轴转动,通过轮半径大于轴半径的结构实现省力或改变运动方式。门把手的设计中,手握的圆形部分为 “轮”,连接门的中心轴为 “轴”,转动把手时,轮带动轴同步旋转,利用轮轴原理轻松开启或关闭门,符合轮轴的结构特征。选项A正确。
30.【答案】C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轮轴由轮和轴组成,核心是轮绕轴转动,通过轮半径大于轴半径实现省力或方便操作。汽车方向盘的圆形转盘为 “轮”,中间连接转向轴的部分为 “轴”,驾驶员转动方向盘(轮)时,轮带动轴同步旋转,进而控制车轮转向。其结构符合轮轴 “轮轴同轴、轮带动轴转动” 的特征,且利用轮的大半径省力,使转向更轻松。选项C正确。
31.【答案】C
【知识点】滑轮
【解析】【分析】滑轮组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机械,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通过多段绳子分担重量实现省力,且承重绳子段数越多,越省力,可提起远超单个滑轮或自身重量的物体。定滑轮仅能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无法改变力的方向,且单个动滑轮的省力效果有限。起重机需要同时满足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恰好结合了两者优势,通过多组滑轮协作实现大重量吊装,因此选C。
32.【答案】B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其原理是通过延长运动距离来减小所需的力。当搬运重物时,直接竖直提升需要克服物体的全部重力,而沿斜面推送时,重力被分解为垂直斜面和沿斜面向下的两个分力,人们只需克服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即可,因此所需的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达到省力效果。选项B正确。
33.【答案】B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功能是通过镜片反射改变光路,使观察者在隐蔽位置(如水下、掩体后)看到高处或远处的物体。其结构中,上下两块镜片均为平面镜,且平行放置,与水平面成45° 角。光线照射到上方平面镜时,发生反射并垂直向下传播;到达下方平面镜后,再次反射并水平射向观察者眼中,两次反射共同改变光路,实现间接观察。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有发散作用,二者会改变光的传播角度或成像大小,无法满足潜望镜对光路的稳定改变需求。因此,潜望镜的两块镜片都是平面镜,选B。
34.【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空气属于均匀介质,因此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这一特性可通过日常现象验证:例如,阳光穿过窗户形成笔直的光束,日食、月食的形成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月球或地球挡住了太阳的直线光线。答案选A。
【答案】35.B
36.B
37.B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这种用于撬动重物的装置被称为杠杆,它由一个支点和一根可绕支点转动的硬棒构成。杠杆有三个关键位置:其中,支撑着杠杆并让它能围绕其转动的位置,叫做支点;在杠杆上施加力的位置,称为用力点;而杠杆用来克服阻力的位置,则是阻力点。
35.船桨的工作原理符合杠杆的特征:杠杆需要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船桨在划动时,固定的手部位置为支点,用力划动的手部为动力点,船桨浸入水中的部分受到水的反作用力,形成阻力点。当手施加动力时,绕支点转动的船桨通过阻力点推动水,利用水的反作用力使船前进,这一过程完全符合 “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的杠杆定义。B正确。
36.划龙舟时,船桨作为杠杆,其支点靠近船身(固定点),动力点(用力的手)与支点的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点(桨叶)与支点的距离(阻力臂),构成省力杠杆。根据杠杆原理,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施加较小的动力即可产生较大的阻力效果,从而更轻松地推动水,带动船前进。这种划桨方式通过优化力臂比例实现省力,让划手在长时间竞渡中减少体力消耗。B正确。
37.划龙舟时,船桨的支点将桨分为两部分:靠近手握并施加动力的一端为动力点,浸入水中受阻力的一端为阻力点。②为动力点。
【答案】38.A
39.A
40.B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一端架在高处(如车厢)、另一端落在低处(如地面),形成倾斜平面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巧妙的力学原理 —— 能省力。
38.斜面是一种能省力的简单机械,其原理是通过延长物体移动的距离,来减小提升重物所需的力。古埃及人利用金字塔四棱锥体的光滑外层表面作为斜坡通道运送石块,正是借助了斜面的这一特性。当石块沿斜坡向上移动时,相比直接将石块竖直抬升,所需的力更小,能让人们更轻松地将沉重的石块运到高处。而滑轮需要轮子和绳索配合改变力的方向,杠杆依赖支点和力臂实现力的传递,均与斜坡道的结构和工作方式不匹配。因此,斜坡道运送方式应用的是斜面原理,选A。
39.根据斜面原理,斜坡的陡峭程度(坡度)直接影响省力效果:坡度越小(越平缓),提升重物所需的力越小,但移动距离越长;坡度越大(越陡),省力效果越差,但距离越短。建造越高的金字塔,若斜坡过陡,会导致牵引力不足,难以运送沉重石块,且安全性降低;若斜坡过短,则无法延伸至金字塔顶端。因此,为平衡省力需求与高度要求,越高的金字塔需要修建越平缓的斜坡,通过延长长度来降低坡度,确保石块能被稳定运送至高处。
40.古埃及金字塔的核心功能是法老的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来世永生,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长眠之地,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承载着他们对死后世界的信仰,胡夫金字塔等均是法老的安息之所。中国万里长城的主要用途是军事防御。古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通过修建长城构建防御体系,利用城墙、关隘等设施阻挡敌军进攻,起到战略防御作用。
41.【答案】(1)D;B;C;A
(2)A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1)实验需先准备材料,这是实验的基础。接着按初始参数操作:固定支点与阻力点距离 10cm、动力点距离40cm,此时动力臂长于阻力臂,感受省力情况。然后改变参数,使支点与阻力点距离 40cm、动力点距离10cm,此时动力臂短于阻力臂,感受费力情况。最后对比两次用力差异,从而得出杠杆省力与动力臂、阻力臂长度关系的结论,步骤符合逻辑顺序。
(2)实验中,第一次操作(支点与阻力点距离10cm,动力点距离40cm),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此时撬起书本感觉省力;第二次操作(支点与阻力点距离 40cm,动力点距离 10cm),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撬起书本感觉费力。两次对比可知,杠杆的省力与否取决于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杠杆能省力;反之则费力。因此实验结论为 A。
(1)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的实验步骤是准备材料、初次实验、调整支点位置后再次进行实验、比较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因此该实验正确的实验步骤是DBCA。
(2)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杆的省力情况。因此当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42.【答案】C;A;E;D;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实验需先创设基础条件,将盛水盆子放在阳光下,确保有光源。接着把小镜子插进水中,作为折射反射的工具。再将镜子斜靠在盆壁上,固定角度基础。随后调整镜子角度,使阳光反射到白纸上,聚焦光线以产生现象。最后观察白纸出现的彩色光带,完成实验观察。步骤遵循 “准备→放置工具→固定→调试→观察” 的逻辑,确保实验有序进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