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07 22:17:41

文档简介

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
1.(2025六上·阳西期末)利用光传播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照相机”观察蜡烛的火焰,我们可以在纸屏上看到火焰的像是放大的、倒立的火焰像。(  )
2.(2025六上·阳西期末)打开汽车的车头灯能使驾驶员看到前方的路况,是利用了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
3.(2025六上·阳西期末)当光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镜子等表面光滑、光亮的物体,光线的前进方向就会很明显地发生改变。(  )
4.(2025六上·阳西期末)水棱镜的原理与三棱镜一样,水对阳光中的不同颜色部分的折射率不同,当阳光以一定角度射入再射出时,不同颜色的光被折射出不同的角度后形成彩色光带。(  )
5.(2025六上·阳西期末)使用同一件工具可以完成不同任务,其中应用的原理也可能不同。(  )
6.(2025六上·阳西期末)使用杠杆时,动力点和阻力点都围绕着支点转动。(  )
7.(2025六上·阳西期末)轮轴是否省力与轮的大小无关,与轴的长短无关。(  )
8.(2025六上·阳西期末)亚里士多德在著作《机械问题》里研讨“复式滑轮”系统指的是两个动滑轮。(  )
9.(2025六上·阳西期末)“抓尺子游戏”玩一次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反应能力是先天性的,加强训练不可以提高。(  )
10.(2025六上·阳西期末)生物体的上一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大多会存在着一些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
11.(2025六上·阳西期末)在进化过程中,每一种生物在它们的身体结构中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进化的痕迹。(  )
12.(2025六上·阳西期末)1850年左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体色较深的桦尺蛾,与环境颜色相近,不容易被鸟发现,容易生存下来。(  )
13.(2025六上·阳西期末)非洲象的耳朵小是为了减少散热面积,保持体温。(  )
14.(2025六上·阳西期末)始祖马和现代马的变化很大这是由于:马的变异是定向的;由于环境不断变化,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15.(2025六上·阳西期末)我查阅资料知道,科学家曾提出小行星撞击地球说、海底火山爆发说、地球气候骤变说等不同理论来解释恐龙灭绝之谜。(  )
二、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其中,天然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发光时一般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反应,如闪电和水母)。而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的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火把、蜡烛、煤油灯、电灯(白炽灯、日光灯高压氲灯)等。太阳等一切恒星都属于天然光源,亮着的白炽灯和燃烧的蜡烛等属于人造光源,而因反射其他光源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属于光源。
16.(2025六上·阳西期末)下列物体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
A.燃烧的火把 B.萤火虫 C.闪电
17.(2025六上·阳西期末)皮影戏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戏表演时找不到蜡烛和酒精灯,以下物体可以充当光源的是(  )。
A.镜子 B.打开的电灯 C.月光
18.(2025六上·阳西期末)下列生活现象中,不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特点的是(  )。
A.儿童乐园里的哈哈镜
B.木匠削木头做零件时总会闭上一只眼睛
C.设计师为枪械设计了用于瞄准的准星
19.(2025六上·阳西期末)对于“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在屏幕中看到的像,准确的描述是(  )。
①会成一个倒立的像
②会成一个左右颠倒的像
③会成一个倒立但不会左右颠倒的像
A.①②③ B.①② C.①
20.(2025六上·阳西期末)小明进行了观察暗盒中的物体,进一步研究没有光源是否还能看见物体的探究实验。
①用一张黑色卡纸卷成纸筒,一端插入开好的孔内,眼睛能从纸筒的另一端观察到盒子内部
②准备一个盒子和一套简单电路的装置,将电路的开关安装在盒子外,方便控制灯泡的亮灭
③在盒子的一侧开一个孔
④将电路的灯泡安装在盒子内,让发光的灯泡能照亮盒子内部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上面的实验中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③①⑤ C.②③①④⑤
21.(2025六上·阳西期末)在探究光的传播特点的实验中:
①观察两块纸板上的孔和地面上光斑的位置之间的关系
②利用黑色卡纸,制作两块一样的长方形纸板,并在中间剪下两个相同的小孔
③在阳光下,将两块带孔的纸板上下摆放,尝试移动纸板,让纸板下的地面出现“光斑”
④得出实验结论。
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
三、潜艇潜望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军用光学仪器,它的主要作用是:观察、搜索海面及空中目标。1872年发明了棱镜潜望镜和望远镜,侦察时将其升出水面,不用时则降入艇内。现代潜望镜长达10-15米,顶端直径最小仅有30厘米,可大大降低侦察时的暴露率。潜望镜既是一种观察设备,又具有鱼雷射击瞄准具、测距机、照相机、导航仪和无线电观察通信设备的功用。
22.(2025六上·阳西期末)平面镜(  )控制光的传播路径。
A.可以 B.不可以 C.偶尔可以
23.(2025六上·阳西期末)制作潜望镜时,固定平面镜最合适的方法是(  )。
A.直接用胶水涂在纸盒上,再粘贴好平面镜,使平面镜与纸盒形成90度角
B.用泡沫块给平面镜进行托底固定,再利用热熔胶水粘在泡沫块上,趁热粘贴在纸盒指定的位置上,并形成45度角
C.用热熔胶水粘到平面镜的一条边上,待胶水凉透再粘贴在纸盒上,任意角度都可以
24.(2025六上·阳西期末)潜望镜的功能不包含(  )。
A.瞄准目标 B.测量距离 C.接受信号
四、1665年,牛顿利用一块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这就是著名的最美实验“光的色散”!当时,牛顿取出了三棱镜,把窗帘稍微拉开一点,阳光透过三棱镜,被折射到对面的墙上,墙上出现了生动而明显的色彩,它们是七种颜色,这景象真是太壮观了。“光的色散”本质是“光的折射”,是由于不同的色光相对于三棱镜具有不同的折射率造成的。也正是由于牛顿的对于光学的科学研究,从而开启了“光谱学”研究的先河。
25.(2025六上·阳西期末)制造人造彩虹时,必须要有的条件是(  )。
A.阳光、潮湿的空气 B.喷壶、阳光 C.喷壶、潮湿的空气
26.(2025六上·阳西期末)彩虹,又称天虹,简称为“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以下现象中不是描述彩虹的诗句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唐朝·杜牧
B.百尺危桥跨彩虹,快输白浪入晴空。——《峡桥》宋朝·喻良能
C.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唐朝·李白
27.(2025六上·阳西期末)(  )会干扰夜间活动昆虫的正常繁殖过程。
A.星光 B.强光 C.黑暗
五、孔子的爱徒子贡从楚国游历回来,在返回晋国时路过汉水南岸,结果遇到一位浇灌菜园子的老人。老人挖了一条沟渠通到井边,然后抱着一个瓦罐井下井上地取水、挠地。子贡看到老人非常辛苦,上前问:“老人家,你怎么不用一种效率很高的机械呢?用它一天就可以浇灌一百多畦(q1)的菜地。”老人抬起头来看看子贡说:“那是怎么做到的呢?”子贡回答:“它是用木头做成的一种机械,后端重、前端轻,用它提水就像把水吸上来一样方便,一会儿菜园里就像泉水涌溢一样。这种机械叫桔槔。桔槔产生于约公元前1700年。将一根粗木杆支架于立柱上就可以造成简单的桔槔。春秋时期,桔槔被普遍用作农田灌溉机械。
(2025六上·阳西期末)28.下列哪一种工具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来把粮食加工成粉状的工具。(  )
A.木犁 B.轧籽机 C.石磨
29.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桔槔上有3个作用点,从用力时传递的顺序它们分别是(  )。
A.动力点、阻力点、支点 B.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C.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D.阻力点、支点、动力点
30.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中国臂”属于费力杠杆。机械臂的工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  )步骤。
A.感知、规划、反馈、执行
B.规划、执行、感知、反馈
C.感知、规划、执行、反馈
31.下列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与桔槔的使用是同一类简单机械的是(  )。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
32.下图中的每一边的剪口是属于(  )。
A.斜面 B.杠杆 C.轮轴
33.相互啮合的齿轮,如果顺时针转动第一个齿轮,让最后一个齿轮顺时针较快地转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
A.前两个40齿的,一个10齿的
B.第一个大的40齿的,第二个30齿的,第三个10齿的
C.第一个大的60齿的,第二个40齿的,第三个20齿的,第四个10齿的
D.第一个大的30齿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10齿的
六、一个短跑或跨栏运动员,起跑反应时间的长短,对决定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反应不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各异,就算同一名运动员也极不稳定。而且其差异多到几百毫秒。所谓起跑反应,指的是发令员发令(鸣枪,击物或规定的信号)使电动计时器启动,到运动员的脚蹬离起跑器的这一瞬间。对二十三名运动员总计进行了293次反应测验,总平均数为0.3秒。
34.(2025六上·阳西期末)对提高起跑反应的方法没有明显的效果是(  )。
A.每天准时作息 B.多练习游泳 C.多练习起跑训练
35.(2025六上·阳西期末)睡眠不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期的睡眠匮乏会使人在身体和精神上感觉不适,影响身体健康
B.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睡眠给大脑进行休整的机会
C.小学生应该更多的时间学习,每天只睡6个钟就够了
36.(2025六上·阳西期末)下列哪些反应是不受大脑控制的(  )。
①眨眼反应 ②缩手反射 ③起跑反应 ④望梅止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37.(2025六上·阳西期末)在“你的反应有多快”的实验中,身体对实验作出的反应的顺序依次是(  )。
A.大脑→眼→手 B.眼→大脑→手 C.手→眼→大脑
38.(2025六上·阳西期末)始祖鸟、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恐龙是远古的爬行动物,和鳄鱼没有亲缘关系。恐龙是鸟类的祖先,鸟类正是源自这种古代巨兽
B.恐龙是远古的爬行动物与鸟类没有关系
C.恐龙是远古的爬行动物,和鳄鱼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始祖鸟在进化上处于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类型
39.(2025六上·阳西期末)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得晚,由此可知(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的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是从物种A进化而来
40.(2025六上·阳西期末)生物进化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上、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正确的动物类进化依次顺序是(  )。
A.低等动物→两栖动物 B.鸟类→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D.鱼类→爬行动物
七、实验题探究题。
(2025六上·阳西期末)请根据探究强风与翅膀的实验步骤排序:
①将一些小纸片折叠成“身体”和“翅膀”,用回形针夹起来,模拟正常翅膀的昆虫。
②将书本堆叠起来,模拟“小岛”。
③再将一些小纸片折叠成“身体”,用回形针夹起来,模拟无翅膀的昆虫。
④将这些“昆虫”随机放在“小岛”上,用电吹风平吹小岛,当风力加强时,
41.正确的步骤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42.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  )昆虫可以留在“小岛”上。
A.①中的 B.③中的 C.①和③的
43.(  )昆虫被吹走。
A.①中的 B.③中的 C.①和③的
44.在马德拉岛上,无翅或者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所以不容易被呼啸的海风吹到海里,长着发达翅膀的昆虫出于抵御强风所以也生存下来了。而长着正常翅膀的昆虫,由于翅膀不够强壮,常常被强风吹到海里,无法生存。这个例子说明了(  )。
A.自然选择
B.马德拉岛有强风
C.昆虫也有很多是残殖
D.只有长着发达翅膀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
45.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适者生存 B.人工选择 C.进化
(2025六上·阳西期末)小明将四块木板搭在同一高度的木块上形成四个斜面(如下图),然后分别用这四个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用测力计测出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在下表中。
  直接提起 斜面1 斜面2 斜面3 斜面4
铅笔盒 5.0N 4.2N 3.4N 3.8N 2.8N
一盒钩码 11.5N 8.0N 5.3N 7.1N 3.8N
46.这个实验中不变的量是(  )。
A.斜面长度 B.斜面高度 C.木板宽度
47.最省力的是(  )号斜面。
A.2 B.3 C.4
(2025六上·阳西期末)李军也做了以下的实验,研究后得到如下数据:
斜面的状况 直接提起 A斜面 B斜面 C斜面 D斜面
铅笔盒 3.0牛 1.7牛 1.35牛 1.25牛 1.0牛
一盒钩码 11.5牛 8.0牛 7.1牛 5.3牛 3.8牛
一本书 4.8牛 3.3牛 2.9牛 5.3牛 7牛
48.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
A.由“A斜面”依次到“D斜面”,坡度越来越大
B.由“A斜面”依次到“D斜面”,坡度越来越小
C.由“A斜面”依次到“D斜面”,坡度都是一样的。
49.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这组的数据有错误。
A.铅笔盒 B.一盒钩码 C.一本书 D.没有
50.(2025六上·阳西期末)两颗长短、粗细一样的螺丝钉,一颗螺纹密些,一颗螺纹疏些,用同样的螺丝刀旋动它们的时候(  )。
A.螺纹密的不但省力,还转动圈数少
B.螺纹疏的虽然费力,但转动的圈数少
C.用力和转动圈数一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简易 “照相机”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通过小孔成像形成影像。当光源(蜡烛火焰)、小孔和纸屏位置固定时,像的大小取决于光源到小孔的距离与小孔到纸屏的距离:若光源离小孔较近、纸屏离小孔较远,像会放大;若光源离小孔较远、纸屏离小孔较近,像会缩小。但无论像的大小如何,小孔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题目中 “放大的、倒立的火焰像” 仅描述了一种可能情况,并非必然结果,因此该表述不准确,答案为错误。
2.【答案】√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汽车车头灯的光源发出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线直射前方,照亮道路和物体,使驾驶员能看清路况。这一现象的核心正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 光源发出的光不改变传播方向,直接到达前方物体并反射回驾驶员眼中,从而实现视觉感知。因此该表述正确。
3.【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当光传播遇到镜子等表面光滑、光亮的物体时,会发生镜面反射。镜面反射的特点是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于镜面光滑,反射光线会集中向一个方向反射,导致光线前进方向发生明显改变(如镜子能清晰成像,就是因为反射光线方向规则且改变显著)。因此该表述符合光的反射规律,是正确的。
4.【答案】√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水棱镜和三棱镜的分光原理一致,均基于光的折射。阳光是复色光,由不同波长的色光组成。当阳光以特定角度射入水(或三棱镜玻璃)时,不同颜色的光因波长不同,在介质中的折射率存在差异 —— 波长较短的光(如紫光)折射程度大,波长较长的光(如红光)折射程度小。经过两次折射(射入和射出介质)后,不同色光被分离成不同角度,最终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因此该表述正确。
5.【答案】√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同一工具可通过不同原理完成多种任务。例如,杯子既能装水(利用其容器属性和液体的流动性),也能敲击发声(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镜子既能反射成像(光的镜面反射),也能聚焦阳光引燃物体(利用反射改变光路,汇聚能量)。这些案例中,工具本身未变,但应用的物理原理不同,体现了 “同一工具完成不同任务,原理可能不同” 的特点。因此该表述正确。
6.【答案】正确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使用杠杆时,动力点和阻力点都围绕着支点转动。题目说法正确。
7.【答案】×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轮轴的省力程度与轮和轴的大小比例相关,而非各自的绝对大小或轴的长短。轮轴实质是可连续转动的杠杆,轮半径为动力臂,轴半径为阻力臂。根据杠杆原理,当轮半径大于轴半径时省力,且轮与轴的半径差越大,省力效果越显著。若轮与轴大小接近,甚至轮小于轴,则可能费力。因此,轮轴是否省力与轮和轴的相对大小直接相关,该表述错误。
8.【答案】×
【知识点】滑轮
【解析】【分析】亚里士多德在《机械问题》中讨论的 “复式滑轮” 并非特指两个动滑轮。复式滑轮的核心是由多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的系统,其省力效果取决于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而非固定数量的动滑轮。亚里士多德的研讨侧重于这类组合系统的力学原理,即通过多段绳子分摊重量实现省力,并未限定为两个动滑轮。因此,将 “复式滑轮” 定义为 “两个动滑轮” 是对原文的误读,该表述错误。
9.【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
【解析】【分析】“抓尺子游戏” 仅玩一次无法准确判断反应速度,因为单次结果受偶然因素(如注意力集中程度、预判等)影响较大,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才可靠。此外,反应能力并非完全先天性,后天训练可显著提高。通过反复练习,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处理速度、肌肉的协调反应会逐步优化,如运动员通过专项训练能提升反应敏捷性。因此该表述存在两处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10.【答案】√
【知识点】变异
【解析】【分析】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存在差异的现象。这种差异可能由遗传物质改变(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环境因素引起。例如,同一种植物的种子长出的植株高度不同,或父母与子女在相貌上的细微差别,均属于变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普遍存在于所有生物群体中,因此该表述符合变异的定义,正确。
11.【答案】√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身体结构常保留祖先特征的痕迹,称为 “进化遗迹”。例如,人类的阑尾是草食性祖先消化纤维素的器官残余;鲸鱼的后肢骨骼遗迹证明其由陆生哺乳动物进化而来;蛇类体内残存的腰带骨显示它们源自有四肢的爬行动物。这些痕迹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反映了物种从原始形态向现代表型的过渡,说明生物进化具有连续性,因此该表述正确。
12.【答案】√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1850年左右,英国曼彻斯特因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树干被煤烟熏黑。此时体色较深的桦尺蛾与深色环境高度匹配,不易被鸟类捕食,生存和繁殖机会增加;而浅色桦尺蛾因与环境反差大,易被发现而数量减少。这一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经典案例,体现了生物的表型适应环境变化的进化过程,故表述正确。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非洲象生活在热带草原等高温环境中,耳朵大而非小。大象主要通过耳朵散热,耳朵大可以增加散热面积,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和空气流动快速散发热量,以适应炎热气候。而生活在较寒冷地区的亚洲象,耳朵相对较小,才是为了减少散热、保持体温。因此该表述与事实相反,错误。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进化论;变异
【解析】【分析】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非定向。生物的变异随机产生,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 环境变化(如从森林到草原)会筛选出适应新环境的变异个体(如体型变大、侧趾退化适合奔跑),最终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题干中 “变异是定向的” 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15.【答案】√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恐龙灭绝(约 6600 万年前)是古生物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家提出多种理论解释。其中,小行星撞击说认为巨大陨石撞击引发全球灾难;海底火山爆发说指向大规模火山活动导致环境剧变;气候骤变说则强调气温、降水突变对恐龙生存的影响。这些理论均基于地质记录、化石证据等科学观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多元性,故表述正确。
16.【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是自然界中自发发光的物体,如萤火虫(生物发光)、闪电(自然放电发光),均属于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是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燃烧的火把由人类主动点燃并控制,属于人造光源。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17.【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皮影戏需要光源照射皮影产生影子。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镜子自身不发光,仅反射光线,不能作为光源;打开的电灯由电流驱动发光,属于人造光源,可提供照射光;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并非自身发光,属于反射光,不是光源。因此,能充当光源的是打开的电灯,选B。
18.【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A.哈哈镜是曲面镜,利用光的反射改变光路,形成变形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
B.木匠闭一只眼利用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通过视线直线判断木料是否平直,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C.枪械准星设计依据光的直线传播,使准星、缺口和目标在同一直线上以瞄准,同样利用该原理;
因此,不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特点的是A。
19.【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源上部的光通过小孔投射到屏幕下部,下部的光投射到上部,因此成倒立的像;同时,光源左侧的光投射到屏幕右侧,右侧的光投射到左侧,导致像左右颠倒。例如,蜡烛火焰的小孔成像,不仅上下倒立,左右也会反向。因此正确描述为①②,选B。
20.【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实验目的是探究 “没有光源是否能看见物体”,需先搭建光源与观察装置,再观察现象。②先准备带开关的电路装置(核心光源组件);④将灯泡装入盒内(安装光源);③在盒侧开孔(为观察做准备);①用纸筒从孔观察(规范观察方式);⑤记录现象(完成探究)。步骤需符合 “安装光源→设置观察通道→观察记录” 的逻辑,故正确顺序为②④③①⑤,选B。
21.【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实验需遵循 “准备器材→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的逻辑。②首先制作实验器材(带孔纸板),这是实验的基础;③接着在阳光下操作,摆放纸板并移动以形成光斑,进行实验操作;①然后观察孔与光斑的位置关系,收集实验现象;④最后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步骤②→③→①→④符合实验流程,故正确顺序为C。
22.【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平面镜的表面光滑,能发生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通过调整平面镜的角度,可以改变光的反射方向,从而主动控制光的传播路径。例如,潜望镜利用两块平面镜反射光线,改变光路使人在水下看到水面上的景象;生活中用镜子反射阳光照亮暗处,也体现了平面镜对光路的控制。因此,平面镜可以控制光的传播路径,选A。
23.【答案】B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块平面镜反射光线,且两镜面需成45度角才能实现光路的两次转折,保证观察效果。
A.平面镜需呈45度角而非90度,角度错误会导致光路无法正确传导;
B.用泡沫托底固定更稳固,热熔胶能确保角度准确(45度),符合潜望镜的光路设计要求;
C.“任意角度” 不符合原理,且粘在镜边易导致角度偏移,影响使用。
因此,固定平面镜的合适方法为B。
24.【答案】C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功能是通过两块45度角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光线,改变光路,实现隐蔽观察(如水下看水面、掩体后看前方)。潜望镜既是一种观察设备,又具有鱼雷射击瞄准具、测距机、照相机、导航仪和无线电观察通信设备的功用。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
25.【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制造人造彩虹的核心是利用光的色散现象,阳光(白光)通过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折射、反射后分解为七色光。阳光是必不可少的光源,提供可色散的复合光;潮湿的空气能提供大量微小水珠作为色散介质,这是形成彩虹的关键。A正确。
26.【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写江南春天的莺啼、绿叶红花、水乡城郭与酒旗,未涉及彩虹相关内容,仅展现春日景致;
B.“百尺危桥跨彩虹”,将桥比作彩虹,明确提及 “彩虹”;
C.“双桥落彩虹”,以彩虹形容桥的色彩与形态,暗含彩虹意象;
因此,不是描述彩虹的诗句为A。
27.【答案】B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夜间活动的昆虫通常依赖自然光(如星光、月光)进行导航、觅食和繁殖,其生理节律与明暗交替密切相关。星光是自然弱光,符合昆虫的进化适应,不会干扰其繁殖;强光(如路灯、霓虹灯)属于人工光源,会破坏昆虫对昼夜节律的感知,导致繁殖行为(如求偶信号传递、交配时间错乱)受干扰,甚至影响后代存活;黑暗是夜间自然环境,是昆虫正常活动的基础,不会干扰繁殖。因此,干扰夜间活动昆虫正常繁殖的是强光,选B。
【答案】28.C
29.B
30.C
31.A
32.A
33.C
【知识点】杠杆;剪刀
【解析】简单工具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明的基础机械装置,通常由少数部件构成,利用力学原理(如杠杆、斜面、轮轴等)简化工作,提高效率。
28.A.木犁是耕作工具,用于翻土耕地,与粮食加工无关;
B.轧籽机主要用于碾压油料作物(如油菜籽、芝麻)以提取油脂,并非加工粮食成粉;
C.石磨由上下两块圆形石盘组成,通过转动使粮食在石盘间被研磨成粉,是古代将小麦、玉米等粮食加工成粉状的主要工具。
因此,正确答案是C。
29.桔槔是古代利用杠杆原理的汲水工具,由横杆、支点(如竖杆)和悬挂的重物(阻力)、水桶组成。
用力时,人在横杆一端施力(动力点),力先传递到中间的支点,再通过支点传导至另一端悬挂重物或水桶的位置(阻力点),完成汲水动作。其力的传递顺序为: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对应选项B。
30.机械臂的工作流程遵循 “感知 - 决策 - 行动 - 反馈” 的逻辑闭环。首先 “感知”: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如目标位置、障碍物);接着 “规划”:基于感知数据制定运动路径和操作方案;然后 “执行”:按照规划指令驱动机械臂完成动作;最后 “反馈”:通过传感器监测执行结果,若有偏差则调整,确保任务精准完成。这一流程符合机械臂的工作原理,故步骤为感知、规划、执行、反馈,选C。
31.桔槔的核心是杠杆原理,即通过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的受力平衡实现工作。
①剪刀:两刃绕中间支点转动,通过杠杆作用实现剪切,是杠杆;
②老虎钳:以轴为支点,手柄为动力臂,钳口为阻力臂,利用杠杆省力,属杠杆;
③羊角锤:拔钉子时,锤柄绕接触点(支点)转动,施力端为动力点,钉子处为阻力点,是杠杆应用;
④镊子:以顶端为支点,手指施力处为动力点,夹取端为阻力点,虽为费力杠杆,但本质仍属杠杆。
因此,四种工具均与桔槔同属杠杆类简单机械,选A。
32.老虎钳的剪口部分呈楔形,两侧为倾斜的平面,符合斜面的结构特征。斜面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延长作用力的距离来省力,老虎钳的剪口利用这一特性,使刀刃能更轻松地切入物体(如电线、铁丝),实现剪切功能。选项A正确。
33.要让最后一个齿轮顺时针快速转动,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齿轮总数为奇数(因啮合齿轮转向相反,奇数个齿轮可保证首尾同向);二是后续齿轮齿数依次减少(齿数与转速成反比,齿数越少转速越快)。选项 C 的齿数组合为 60 齿→40 齿→20 齿→10 齿,共 4 个齿轮(偶数)。由于偶数个啮合齿轮的首尾转向相反,第一个齿轮顺时针转动时,第四个齿轮会逆时针转动,不符合 “顺时针” 要求,且虽齿数递减能实现增速,但转向错误,故无法满足条件。
34.【答案】B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提高起跑反应的核心在于增强神经反应速度、肌肉爆发力及动作协调性。
A.“每天准时作息” 能保证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状态,减少疲劳对反应的影响,间接提升反应能力;
B. “多练习游泳” 主要锻炼心肺功能和肢体协调性,与起跑所需的下肢爆发力、起跑动作模式及神经反应针对性无关,对提高起跑反应无明显效果;
C.“多练习起跑训练” 通过反复强化起跑动作的神经反射弧,形成肌肉记忆,直接提高起跑反应速度;
因此,答案为B。
35.【答案】C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A.正确。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均有负面影响。
B.正确。睡眠是大脑休整的重要过程,能促进神经修复、巩固记忆,是维持大脑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C.错误。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睡眠需求高于成人,每天需 10-12 小时睡眠。仅睡 6 小时会严重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学习效率及身体健康,并非 “足够”。
因此,说法不正确的是C。
36.【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由脊髓等低级神经中枢完成)和条件反射(受大脑控制)。①眨眼反应:异物刺激时自动闭眼,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参与。②缩手反射:手触烫物时迅速缩回,由脊髓直接调控,属于非条件反射,不受大脑控制。③起跑反应:听到指令后启动,需大脑分析信号并支配动作,受大脑控制。④望梅止渴:由 “梅子酸” 的经验引发唾液分泌,是大脑参与的条件反射,受大脑控制。故不受大脑控制的是①②,选C。
37.【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在 “你的反应有多快” 实验中,反应流程遵循神经传导的基本路径。眼(感受器):首先观察到刺激(如尺子下落),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大脑(神经中枢):接收眼部传来的信号,迅速分析判断,下达动作指令;手(效应器):接收大脑指令,做出抓握等反应。整个过程是 “感受器接收信号→神经中枢处理→效应器执行”,对应顺序为眼→大脑→手,故答案为B。
38.【答案】C
【知识点】进化论
【解析】【分析】A.错误。恐龙与鳄鱼同属爬行动物,亲缘关系密切(同属主龙类),并非 “没有亲缘关系”。
B.错误。大量化石证据(如始祖鸟、带羽毛恐龙)表明,鸟类起源于恐龙中的兽脚亚目(如迅猛龙类),二者存在直接演化关系。
C.正确。恐龙和鳄鱼均为双孔类爬行动物,亲缘关系近;始祖鸟化石兼具爬行动物(牙齿、尾椎骨)和鸟类(羽毛、翅膀)特征,是二者的过渡类型,印证了演化联系。
因此,正确答案为C。
39.【答案】B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顺序反映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越古老的地层,化石对应的生物结构越简单、低等;越晚近的地层,化石生物结构越复杂、高等。A错误,化石出现早晚与物种数量无关,仅反映时间先后。B正确,物种 A 化石出现晚,说明其更晚近,结构通常比更早出现的物种B更复杂C、D错误,化石出现顺序仅表明进化先后,不能直接证明物种A与B存在直接演化关系(可能为不同分支)。故正确答案为B。
40.【答案】C
【知识点】进化论
【解析】【分析】生物进化遵循从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需明确各类动物的演化关系。
A.错误。“低等动物” 涵盖范围过广(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等),两栖动物的直接祖先为水生的鱼类,而非笼统的低等动物,该表述不精准。
B.错误。鸟类和哺乳动物均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二者是不同演化分支,不存在 “鸟类→哺乳动物” 的顺序。
C.正确。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兽孔类,是爬行动物进化出的高等类群,符合 “从低等到高等” 的规律。
D.错误。鱼类先进化为两栖动物,再由两栖动物进化为爬行动物,“鱼类→爬行动物” 跳过了两栖动物阶段,不符合实际演化步骤。
因此,正确答案为C。
【答案】41.C
42.B
43.A
44.A
45.A
【知识点】进化论;自然选择
【解析】【分析】上述实验与实例围绕自然选择展开。实验先搭建 “小岛” 环境,制作有 / 无正常翅膀的模拟昆虫,经强风测试,无翅昆虫留存,有正常翅膀的被吹走,体现环境对生物形态的筛选。马德拉岛昆虫与海洋蜗牛的例子进一步印证:强风筛选出无翅 / 发达翅昆虫,蟹类捕食使厚壳蜗牛比例上升,均说明生物中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易存活,即 “适者生存”,这正是自然选择的核心体现。
41.实验需先搭建环境,再准备实验材料,最后进行实验操作。步骤②“堆叠书本模拟小岛” 是搭建实验环境,应最先进行,为后续放置 “昆虫” 提供基础。步骤①和③是制作实验材料(有翅膀和无翅膀的 “昆虫”),需在环境搭建后进行,且二者无严格先后,但需在实验操作前完成。步骤④“放置昆虫并用电吹风模拟强风” 是实验操作,应最后进行。因此,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④,答案选C。
42.实验中,①模拟有翅膀的昆虫,③模拟无翅膀的昆虫。强风(电吹风)吹向 “小岛” 时,有翅膀的昆虫因翅膀受风力影响更大,易被吹离小岛;无翅膀的昆虫受风力干扰小,更易留在岛上。这模拟了自然选择中,强风环境对昆虫翅膀形态的筛选 —— 无翅个体更适应强风环境而存活。故正确答案为B。
43.实验中,①模拟有正常翅膀的昆虫,③模拟无翅膀的昆虫。强风(电吹风)吹袭时,有翅膀的昆虫因翅膀面积大,受到的风力作用力更强,更容易被气流吹离 “小岛”;而无翅膀的昆虫没有翅膀带来的额外风力影响,受气流干扰小,更易留在岛上。这一现象模拟了自然选择中环境对生物形态的筛选,即强风环境下有翅个体更易被淘汰。因此,被吹走的是①中的昆虫,答案选A。
44.该例子核心体现的是自然环境对生物的筛选作用。马德拉岛的强风是自然环境因素,不同翅膀形态的昆虫在此环境中存活率不同:无翅 / 残翅昆虫因不易被吹走存活,发达翅膀昆虫因能抵御强风存活,而正常翅膀昆虫因抗风能力不足被淘汰。这正是自然选择的典型表现 —— 环境条件(强风)对生物的变异(翅膀形态差异)进行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留存,不适应的被淘汰。故正确答案为A。
45.该现象体现的是自然环境中生物的适应与存活规律。蟹类的捕食是自然选择压力,海洋蜗牛种群中,外壳较厚的个体更能抵御捕食,存活概率更高,因此其在种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加。这符合 “适者生存” 的核心含义 —— 具有适应环境特征(厚壳)的个体得以留存并繁衍,不适应的个体(薄壳)被淘汰。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46.B
47.C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这类简单机械,被称为斜面。它的核心作用是省力,能帮助人们更轻松地提升物体。斜面的省力程度与坡度密切相关:坡度越小(即斜面越长、倾斜角度越小),提升物体时所需的力就越小,也就越省力;反之,坡度越大(斜面越短、倾斜角度越大),则越费力。值得注意的是,当斜面的高度保持不变时,上述规律依然成立 —— 坡度小的斜面更省力,坡度大的斜面则省力效果较差。这一特性让斜面在搬运重物等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6.实验目的是探究斜面省力与斜面特征的关系。根据题干,四块木板搭在 “同一高度的木块上”,且 “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说明斜面高度始终不变。不同斜面由不同木板搭建,长度必然不同(否则无需用四块木板),这是实验的变量;表格数据未涉及木板宽度,且宽度并非本实验探究的因素。
因此,实验中不变的量是斜面高度,选B。
47.实验中,判断斜面是否省力的依据是拉动同一物体所需的力的大小,用力越小则越省力。提升铅笔盒时,4号斜面用力2.8N,小于2号的3.4N和3号的3.8N;提升一盒钩码时,4号斜面用力3.8N,小于2号的5.3N和3号的7.1N。两种重物的测试结果均表明,4号斜面所需拉力最小,因此最省力,答案选C。
【答案】48.B
49.C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是一种能省力的简单机械,其省力程度与坡度密切相关。坡度越小(即斜面越长、倾斜角度越小),提升同一物体所需的力就越小,省力效果越明显;反之,坡度越大,越费力。例如,搬运重物上汽车时,搭一块长木板(坡度小)比短木板(坡度大)更省力。实验数据也表明,同一物体在不同斜面上,斜面坡度越小,所需拉力越小,印证了斜面的省力特性。
48.表格中,提升铅笔盒和钩码时,从 A 到 D 斜面,用力依次减小(铅笔盒:1.7N→1.35N→1.25N→1.0N;钩码:8.0N→7.1N→5.3N→3.8N),说明省力程度递增,即坡度逐渐减小。虽书本数据有波动(可能操作误差),但多数物体的规律一致,故由A到D斜面,坡度越来越小,选B。
49.斜面的规律是坡度越小越省力(用力越小)。表格中,铅笔盒和钩码的数据均显示从A到D斜面用力逐渐减小,符合坡度减小的省力规律。但一本书的数据呈现异常:A到B斜面用力减小(3.3N→2.9N),符合规律;但B到C、C到D斜面用力反而增大(2.9N→5.3N→7N),与坡度减小应更省力的规律矛盾,存在明显异常,故这组数据有错误,选C。
50.【答案】B
【知识点】螺丝
【解析】【分析】螺丝钉的螺纹可看作绕在圆柱体上的斜面,螺纹越密,相当于斜面越长、坡度越小,越省力,但需要转动更多圈数;螺纹越疏,斜面越短、坡度越大,较费力,但转动圈数更少。题目中两颗螺丝钉长短、粗细相同,螺纹密的省力但圈数多,螺纹疏的费力但圈数少。因此 “螺纹疏的虽然费力,但转动的圈数少” 的描述正确,选B。
1 / 1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
1.(2025六上·阳西期末)利用光传播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照相机”观察蜡烛的火焰,我们可以在纸屏上看到火焰的像是放大的、倒立的火焰像。(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简易 “照相机”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通过小孔成像形成影像。当光源(蜡烛火焰)、小孔和纸屏位置固定时,像的大小取决于光源到小孔的距离与小孔到纸屏的距离:若光源离小孔较近、纸屏离小孔较远,像会放大;若光源离小孔较远、纸屏离小孔较近,像会缩小。但无论像的大小如何,小孔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题目中 “放大的、倒立的火焰像” 仅描述了一种可能情况,并非必然结果,因此该表述不准确,答案为错误。
2.(2025六上·阳西期末)打开汽车的车头灯能使驾驶员看到前方的路况,是利用了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
【答案】√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汽车车头灯的光源发出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线直射前方,照亮道路和物体,使驾驶员能看清路况。这一现象的核心正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 光源发出的光不改变传播方向,直接到达前方物体并反射回驾驶员眼中,从而实现视觉感知。因此该表述正确。
3.(2025六上·阳西期末)当光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镜子等表面光滑、光亮的物体,光线的前进方向就会很明显地发生改变。(  )
【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当光传播遇到镜子等表面光滑、光亮的物体时,会发生镜面反射。镜面反射的特点是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于镜面光滑,反射光线会集中向一个方向反射,导致光线前进方向发生明显改变(如镜子能清晰成像,就是因为反射光线方向规则且改变显著)。因此该表述符合光的反射规律,是正确的。
4.(2025六上·阳西期末)水棱镜的原理与三棱镜一样,水对阳光中的不同颜色部分的折射率不同,当阳光以一定角度射入再射出时,不同颜色的光被折射出不同的角度后形成彩色光带。(  )
【答案】√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水棱镜和三棱镜的分光原理一致,均基于光的折射。阳光是复色光,由不同波长的色光组成。当阳光以特定角度射入水(或三棱镜玻璃)时,不同颜色的光因波长不同,在介质中的折射率存在差异 —— 波长较短的光(如紫光)折射程度大,波长较长的光(如红光)折射程度小。经过两次折射(射入和射出介质)后,不同色光被分离成不同角度,最终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因此该表述正确。
5.(2025六上·阳西期末)使用同一件工具可以完成不同任务,其中应用的原理也可能不同。(  )
【答案】√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同一工具可通过不同原理完成多种任务。例如,杯子既能装水(利用其容器属性和液体的流动性),也能敲击发声(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镜子既能反射成像(光的镜面反射),也能聚焦阳光引燃物体(利用反射改变光路,汇聚能量)。这些案例中,工具本身未变,但应用的物理原理不同,体现了 “同一工具完成不同任务,原理可能不同” 的特点。因此该表述正确。
6.(2025六上·阳西期末)使用杠杆时,动力点和阻力点都围绕着支点转动。(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使用杠杆时,动力点和阻力点都围绕着支点转动。题目说法正确。
7.(2025六上·阳西期末)轮轴是否省力与轮的大小无关,与轴的长短无关。(  )
【答案】×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轮轴的省力程度与轮和轴的大小比例相关,而非各自的绝对大小或轴的长短。轮轴实质是可连续转动的杠杆,轮半径为动力臂,轴半径为阻力臂。根据杠杆原理,当轮半径大于轴半径时省力,且轮与轴的半径差越大,省力效果越显著。若轮与轴大小接近,甚至轮小于轴,则可能费力。因此,轮轴是否省力与轮和轴的相对大小直接相关,该表述错误。
8.(2025六上·阳西期末)亚里士多德在著作《机械问题》里研讨“复式滑轮”系统指的是两个动滑轮。(  )
【答案】×
【知识点】滑轮
【解析】【分析】亚里士多德在《机械问题》中讨论的 “复式滑轮” 并非特指两个动滑轮。复式滑轮的核心是由多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的系统,其省力效果取决于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而非固定数量的动滑轮。亚里士多德的研讨侧重于这类组合系统的力学原理,即通过多段绳子分摊重量实现省力,并未限定为两个动滑轮。因此,将 “复式滑轮” 定义为 “两个动滑轮” 是对原文的误读,该表述错误。
9.(2025六上·阳西期末)“抓尺子游戏”玩一次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反应能力是先天性的,加强训练不可以提高。(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
【解析】【分析】“抓尺子游戏” 仅玩一次无法准确判断反应速度,因为单次结果受偶然因素(如注意力集中程度、预判等)影响较大,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才可靠。此外,反应能力并非完全先天性,后天训练可显著提高。通过反复练习,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处理速度、肌肉的协调反应会逐步优化,如运动员通过专项训练能提升反应敏捷性。因此该表述存在两处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10.(2025六上·阳西期末)生物体的上一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大多会存在着一些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
【答案】√
【知识点】变异
【解析】【分析】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存在差异的现象。这种差异可能由遗传物质改变(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环境因素引起。例如,同一种植物的种子长出的植株高度不同,或父母与子女在相貌上的细微差别,均属于变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普遍存在于所有生物群体中,因此该表述符合变异的定义,正确。
11.(2025六上·阳西期末)在进化过程中,每一种生物在它们的身体结构中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进化的痕迹。(  )
【答案】√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身体结构常保留祖先特征的痕迹,称为 “进化遗迹”。例如,人类的阑尾是草食性祖先消化纤维素的器官残余;鲸鱼的后肢骨骼遗迹证明其由陆生哺乳动物进化而来;蛇类体内残存的腰带骨显示它们源自有四肢的爬行动物。这些痕迹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反映了物种从原始形态向现代表型的过渡,说明生物进化具有连续性,因此该表述正确。
12.(2025六上·阳西期末)1850年左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体色较深的桦尺蛾,与环境颜色相近,不容易被鸟发现,容易生存下来。(  )
【答案】√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1850年左右,英国曼彻斯特因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树干被煤烟熏黑。此时体色较深的桦尺蛾与深色环境高度匹配,不易被鸟类捕食,生存和繁殖机会增加;而浅色桦尺蛾因与环境反差大,易被发现而数量减少。这一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经典案例,体现了生物的表型适应环境变化的进化过程,故表述正确。
13.(2025六上·阳西期末)非洲象的耳朵小是为了减少散热面积,保持体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非洲象生活在热带草原等高温环境中,耳朵大而非小。大象主要通过耳朵散热,耳朵大可以增加散热面积,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和空气流动快速散发热量,以适应炎热气候。而生活在较寒冷地区的亚洲象,耳朵相对较小,才是为了减少散热、保持体温。因此该表述与事实相反,错误。
14.(2025六上·阳西期末)始祖马和现代马的变化很大这是由于:马的变异是定向的;由于环境不断变化,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进化论;变异
【解析】【分析】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非定向。生物的变异随机产生,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 环境变化(如从森林到草原)会筛选出适应新环境的变异个体(如体型变大、侧趾退化适合奔跑),最终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题干中 “变异是定向的” 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15.(2025六上·阳西期末)我查阅资料知道,科学家曾提出小行星撞击地球说、海底火山爆发说、地球气候骤变说等不同理论来解释恐龙灭绝之谜。(  )
【答案】√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恐龙灭绝(约 6600 万年前)是古生物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家提出多种理论解释。其中,小行星撞击说认为巨大陨石撞击引发全球灾难;海底火山爆发说指向大规模火山活动导致环境剧变;气候骤变说则强调气温、降水突变对恐龙生存的影响。这些理论均基于地质记录、化石证据等科学观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多元性,故表述正确。
二、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其中,天然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发光时一般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反应,如闪电和水母)。而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的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火把、蜡烛、煤油灯、电灯(白炽灯、日光灯高压氲灯)等。太阳等一切恒星都属于天然光源,亮着的白炽灯和燃烧的蜡烛等属于人造光源,而因反射其他光源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属于光源。
16.(2025六上·阳西期末)下列物体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
A.燃烧的火把 B.萤火虫 C.闪电
【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是自然界中自发发光的物体,如萤火虫(生物发光)、闪电(自然放电发光),均属于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是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燃烧的火把由人类主动点燃并控制,属于人造光源。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17.(2025六上·阳西期末)皮影戏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戏表演时找不到蜡烛和酒精灯,以下物体可以充当光源的是(  )。
A.镜子 B.打开的电灯 C.月光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皮影戏需要光源照射皮影产生影子。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镜子自身不发光,仅反射光线,不能作为光源;打开的电灯由电流驱动发光,属于人造光源,可提供照射光;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并非自身发光,属于反射光,不是光源。因此,能充当光源的是打开的电灯,选B。
18.(2025六上·阳西期末)下列生活现象中,不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特点的是(  )。
A.儿童乐园里的哈哈镜
B.木匠削木头做零件时总会闭上一只眼睛
C.设计师为枪械设计了用于瞄准的准星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A.哈哈镜是曲面镜,利用光的反射改变光路,形成变形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
B.木匠闭一只眼利用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通过视线直线判断木料是否平直,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C.枪械准星设计依据光的直线传播,使准星、缺口和目标在同一直线上以瞄准,同样利用该原理;
因此,不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特点的是A。
19.(2025六上·阳西期末)对于“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在屏幕中看到的像,准确的描述是(  )。
①会成一个倒立的像
②会成一个左右颠倒的像
③会成一个倒立但不会左右颠倒的像
A.①②③ B.①② C.①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源上部的光通过小孔投射到屏幕下部,下部的光投射到上部,因此成倒立的像;同时,光源左侧的光投射到屏幕右侧,右侧的光投射到左侧,导致像左右颠倒。例如,蜡烛火焰的小孔成像,不仅上下倒立,左右也会反向。因此正确描述为①②,选B。
20.(2025六上·阳西期末)小明进行了观察暗盒中的物体,进一步研究没有光源是否还能看见物体的探究实验。
①用一张黑色卡纸卷成纸筒,一端插入开好的孔内,眼睛能从纸筒的另一端观察到盒子内部
②准备一个盒子和一套简单电路的装置,将电路的开关安装在盒子外,方便控制灯泡的亮灭
③在盒子的一侧开一个孔
④将电路的灯泡安装在盒子内,让发光的灯泡能照亮盒子内部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上面的实验中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③①⑤ C.②③①④⑤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实验目的是探究 “没有光源是否能看见物体”,需先搭建光源与观察装置,再观察现象。②先准备带开关的电路装置(核心光源组件);④将灯泡装入盒内(安装光源);③在盒侧开孔(为观察做准备);①用纸筒从孔观察(规范观察方式);⑤记录现象(完成探究)。步骤需符合 “安装光源→设置观察通道→观察记录” 的逻辑,故正确顺序为②④③①⑤,选B。
21.(2025六上·阳西期末)在探究光的传播特点的实验中:
①观察两块纸板上的孔和地面上光斑的位置之间的关系
②利用黑色卡纸,制作两块一样的长方形纸板,并在中间剪下两个相同的小孔
③在阳光下,将两块带孔的纸板上下摆放,尝试移动纸板,让纸板下的地面出现“光斑”
④得出实验结论。
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实验需遵循 “准备器材→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的逻辑。②首先制作实验器材(带孔纸板),这是实验的基础;③接着在阳光下操作,摆放纸板并移动以形成光斑,进行实验操作;①然后观察孔与光斑的位置关系,收集实验现象;④最后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步骤②→③→①→④符合实验流程,故正确顺序为C。
三、潜艇潜望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军用光学仪器,它的主要作用是:观察、搜索海面及空中目标。1872年发明了棱镜潜望镜和望远镜,侦察时将其升出水面,不用时则降入艇内。现代潜望镜长达10-15米,顶端直径最小仅有30厘米,可大大降低侦察时的暴露率。潜望镜既是一种观察设备,又具有鱼雷射击瞄准具、测距机、照相机、导航仪和无线电观察通信设备的功用。
22.(2025六上·阳西期末)平面镜(  )控制光的传播路径。
A.可以 B.不可以 C.偶尔可以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平面镜的表面光滑,能发生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通过调整平面镜的角度,可以改变光的反射方向,从而主动控制光的传播路径。例如,潜望镜利用两块平面镜反射光线,改变光路使人在水下看到水面上的景象;生活中用镜子反射阳光照亮暗处,也体现了平面镜对光路的控制。因此,平面镜可以控制光的传播路径,选A。
23.(2025六上·阳西期末)制作潜望镜时,固定平面镜最合适的方法是(  )。
A.直接用胶水涂在纸盒上,再粘贴好平面镜,使平面镜与纸盒形成90度角
B.用泡沫块给平面镜进行托底固定,再利用热熔胶水粘在泡沫块上,趁热粘贴在纸盒指定的位置上,并形成45度角
C.用热熔胶水粘到平面镜的一条边上,待胶水凉透再粘贴在纸盒上,任意角度都可以
【答案】B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块平面镜反射光线,且两镜面需成45度角才能实现光路的两次转折,保证观察效果。
A.平面镜需呈45度角而非90度,角度错误会导致光路无法正确传导;
B.用泡沫托底固定更稳固,热熔胶能确保角度准确(45度),符合潜望镜的光路设计要求;
C.“任意角度” 不符合原理,且粘在镜边易导致角度偏移,影响使用。
因此,固定平面镜的合适方法为B。
24.(2025六上·阳西期末)潜望镜的功能不包含(  )。
A.瞄准目标 B.测量距离 C.接受信号
【答案】C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功能是通过两块45度角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光线,改变光路,实现隐蔽观察(如水下看水面、掩体后看前方)。潜望镜既是一种观察设备,又具有鱼雷射击瞄准具、测距机、照相机、导航仪和无线电观察通信设备的功用。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
四、1665年,牛顿利用一块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这就是著名的最美实验“光的色散”!当时,牛顿取出了三棱镜,把窗帘稍微拉开一点,阳光透过三棱镜,被折射到对面的墙上,墙上出现了生动而明显的色彩,它们是七种颜色,这景象真是太壮观了。“光的色散”本质是“光的折射”,是由于不同的色光相对于三棱镜具有不同的折射率造成的。也正是由于牛顿的对于光学的科学研究,从而开启了“光谱学”研究的先河。
25.(2025六上·阳西期末)制造人造彩虹时,必须要有的条件是(  )。
A.阳光、潮湿的空气 B.喷壶、阳光 C.喷壶、潮湿的空气
【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制造人造彩虹的核心是利用光的色散现象,阳光(白光)通过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折射、反射后分解为七色光。阳光是必不可少的光源,提供可色散的复合光;潮湿的空气能提供大量微小水珠作为色散介质,这是形成彩虹的关键。A正确。
26.(2025六上·阳西期末)彩虹,又称天虹,简称为“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以下现象中不是描述彩虹的诗句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唐朝·杜牧
B.百尺危桥跨彩虹,快输白浪入晴空。——《峡桥》宋朝·喻良能
C.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唐朝·李白
【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写江南春天的莺啼、绿叶红花、水乡城郭与酒旗,未涉及彩虹相关内容,仅展现春日景致;
B.“百尺危桥跨彩虹”,将桥比作彩虹,明确提及 “彩虹”;
C.“双桥落彩虹”,以彩虹形容桥的色彩与形态,暗含彩虹意象;
因此,不是描述彩虹的诗句为A。
27.(2025六上·阳西期末)(  )会干扰夜间活动昆虫的正常繁殖过程。
A.星光 B.强光 C.黑暗
【答案】B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夜间活动的昆虫通常依赖自然光(如星光、月光)进行导航、觅食和繁殖,其生理节律与明暗交替密切相关。星光是自然弱光,符合昆虫的进化适应,不会干扰其繁殖;强光(如路灯、霓虹灯)属于人工光源,会破坏昆虫对昼夜节律的感知,导致繁殖行为(如求偶信号传递、交配时间错乱)受干扰,甚至影响后代存活;黑暗是夜间自然环境,是昆虫正常活动的基础,不会干扰繁殖。因此,干扰夜间活动昆虫正常繁殖的是强光,选B。
五、孔子的爱徒子贡从楚国游历回来,在返回晋国时路过汉水南岸,结果遇到一位浇灌菜园子的老人。老人挖了一条沟渠通到井边,然后抱着一个瓦罐井下井上地取水、挠地。子贡看到老人非常辛苦,上前问:“老人家,你怎么不用一种效率很高的机械呢?用它一天就可以浇灌一百多畦(q1)的菜地。”老人抬起头来看看子贡说:“那是怎么做到的呢?”子贡回答:“它是用木头做成的一种机械,后端重、前端轻,用它提水就像把水吸上来一样方便,一会儿菜园里就像泉水涌溢一样。这种机械叫桔槔。桔槔产生于约公元前1700年。将一根粗木杆支架于立柱上就可以造成简单的桔槔。春秋时期,桔槔被普遍用作农田灌溉机械。
(2025六上·阳西期末)28.下列哪一种工具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来把粮食加工成粉状的工具。(  )
A.木犁 B.轧籽机 C.石磨
29.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桔槔上有3个作用点,从用力时传递的顺序它们分别是(  )。
A.动力点、阻力点、支点 B.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C.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D.阻力点、支点、动力点
30.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中国臂”属于费力杠杆。机械臂的工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  )步骤。
A.感知、规划、反馈、执行
B.规划、执行、感知、反馈
C.感知、规划、执行、反馈
31.下列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与桔槔的使用是同一类简单机械的是(  )。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
32.下图中的每一边的剪口是属于(  )。
A.斜面 B.杠杆 C.轮轴
33.相互啮合的齿轮,如果顺时针转动第一个齿轮,让最后一个齿轮顺时针较快地转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
A.前两个40齿的,一个10齿的
B.第一个大的40齿的,第二个30齿的,第三个10齿的
C.第一个大的60齿的,第二个40齿的,第三个20齿的,第四个10齿的
D.第一个大的30齿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10齿的
【答案】28.C
29.B
30.C
31.A
32.A
33.C
【知识点】杠杆;剪刀
【解析】简单工具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明的基础机械装置,通常由少数部件构成,利用力学原理(如杠杆、斜面、轮轴等)简化工作,提高效率。
28.A.木犁是耕作工具,用于翻土耕地,与粮食加工无关;
B.轧籽机主要用于碾压油料作物(如油菜籽、芝麻)以提取油脂,并非加工粮食成粉;
C.石磨由上下两块圆形石盘组成,通过转动使粮食在石盘间被研磨成粉,是古代将小麦、玉米等粮食加工成粉状的主要工具。
因此,正确答案是C。
29.桔槔是古代利用杠杆原理的汲水工具,由横杆、支点(如竖杆)和悬挂的重物(阻力)、水桶组成。
用力时,人在横杆一端施力(动力点),力先传递到中间的支点,再通过支点传导至另一端悬挂重物或水桶的位置(阻力点),完成汲水动作。其力的传递顺序为: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对应选项B。
30.机械臂的工作流程遵循 “感知 - 决策 - 行动 - 反馈” 的逻辑闭环。首先 “感知”: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如目标位置、障碍物);接着 “规划”:基于感知数据制定运动路径和操作方案;然后 “执行”:按照规划指令驱动机械臂完成动作;最后 “反馈”:通过传感器监测执行结果,若有偏差则调整,确保任务精准完成。这一流程符合机械臂的工作原理,故步骤为感知、规划、执行、反馈,选C。
31.桔槔的核心是杠杆原理,即通过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的受力平衡实现工作。
①剪刀:两刃绕中间支点转动,通过杠杆作用实现剪切,是杠杆;
②老虎钳:以轴为支点,手柄为动力臂,钳口为阻力臂,利用杠杆省力,属杠杆;
③羊角锤:拔钉子时,锤柄绕接触点(支点)转动,施力端为动力点,钉子处为阻力点,是杠杆应用;
④镊子:以顶端为支点,手指施力处为动力点,夹取端为阻力点,虽为费力杠杆,但本质仍属杠杆。
因此,四种工具均与桔槔同属杠杆类简单机械,选A。
32.老虎钳的剪口部分呈楔形,两侧为倾斜的平面,符合斜面的结构特征。斜面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延长作用力的距离来省力,老虎钳的剪口利用这一特性,使刀刃能更轻松地切入物体(如电线、铁丝),实现剪切功能。选项A正确。
33.要让最后一个齿轮顺时针快速转动,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齿轮总数为奇数(因啮合齿轮转向相反,奇数个齿轮可保证首尾同向);二是后续齿轮齿数依次减少(齿数与转速成反比,齿数越少转速越快)。选项 C 的齿数组合为 60 齿→40 齿→20 齿→10 齿,共 4 个齿轮(偶数)。由于偶数个啮合齿轮的首尾转向相反,第一个齿轮顺时针转动时,第四个齿轮会逆时针转动,不符合 “顺时针” 要求,且虽齿数递减能实现增速,但转向错误,故无法满足条件。
六、一个短跑或跨栏运动员,起跑反应时间的长短,对决定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反应不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各异,就算同一名运动员也极不稳定。而且其差异多到几百毫秒。所谓起跑反应,指的是发令员发令(鸣枪,击物或规定的信号)使电动计时器启动,到运动员的脚蹬离起跑器的这一瞬间。对二十三名运动员总计进行了293次反应测验,总平均数为0.3秒。
34.(2025六上·阳西期末)对提高起跑反应的方法没有明显的效果是(  )。
A.每天准时作息 B.多练习游泳 C.多练习起跑训练
【答案】B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提高起跑反应的核心在于增强神经反应速度、肌肉爆发力及动作协调性。
A.“每天准时作息” 能保证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状态,减少疲劳对反应的影响,间接提升反应能力;
B. “多练习游泳” 主要锻炼心肺功能和肢体协调性,与起跑所需的下肢爆发力、起跑动作模式及神经反应针对性无关,对提高起跑反应无明显效果;
C.“多练习起跑训练” 通过反复强化起跑动作的神经反射弧,形成肌肉记忆,直接提高起跑反应速度;
因此,答案为B。
35.(2025六上·阳西期末)睡眠不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期的睡眠匮乏会使人在身体和精神上感觉不适,影响身体健康
B.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睡眠给大脑进行休整的机会
C.小学生应该更多的时间学习,每天只睡6个钟就够了
【答案】C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A.正确。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均有负面影响。
B.正确。睡眠是大脑休整的重要过程,能促进神经修复、巩固记忆,是维持大脑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C.错误。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睡眠需求高于成人,每天需 10-12 小时睡眠。仅睡 6 小时会严重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学习效率及身体健康,并非 “足够”。
因此,说法不正确的是C。
36.(2025六上·阳西期末)下列哪些反应是不受大脑控制的(  )。
①眨眼反应 ②缩手反射 ③起跑反应 ④望梅止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由脊髓等低级神经中枢完成)和条件反射(受大脑控制)。①眨眼反应:异物刺激时自动闭眼,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参与。②缩手反射:手触烫物时迅速缩回,由脊髓直接调控,属于非条件反射,不受大脑控制。③起跑反应:听到指令后启动,需大脑分析信号并支配动作,受大脑控制。④望梅止渴:由 “梅子酸” 的经验引发唾液分泌,是大脑参与的条件反射,受大脑控制。故不受大脑控制的是①②,选C。
37.(2025六上·阳西期末)在“你的反应有多快”的实验中,身体对实验作出的反应的顺序依次是(  )。
A.大脑→眼→手 B.眼→大脑→手 C.手→眼→大脑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在 “你的反应有多快” 实验中,反应流程遵循神经传导的基本路径。眼(感受器):首先观察到刺激(如尺子下落),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大脑(神经中枢):接收眼部传来的信号,迅速分析判断,下达动作指令;手(效应器):接收大脑指令,做出抓握等反应。整个过程是 “感受器接收信号→神经中枢处理→效应器执行”,对应顺序为眼→大脑→手,故答案为B。
38.(2025六上·阳西期末)始祖鸟、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恐龙是远古的爬行动物,和鳄鱼没有亲缘关系。恐龙是鸟类的祖先,鸟类正是源自这种古代巨兽
B.恐龙是远古的爬行动物与鸟类没有关系
C.恐龙是远古的爬行动物,和鳄鱼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始祖鸟在进化上处于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类型
【答案】C
【知识点】进化论
【解析】【分析】A.错误。恐龙与鳄鱼同属爬行动物,亲缘关系密切(同属主龙类),并非 “没有亲缘关系”。
B.错误。大量化石证据(如始祖鸟、带羽毛恐龙)表明,鸟类起源于恐龙中的兽脚亚目(如迅猛龙类),二者存在直接演化关系。
C.正确。恐龙和鳄鱼均为双孔类爬行动物,亲缘关系近;始祖鸟化石兼具爬行动物(牙齿、尾椎骨)和鸟类(羽毛、翅膀)特征,是二者的过渡类型,印证了演化联系。
因此,正确答案为C。
39.(2025六上·阳西期末)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得晚,由此可知(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的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是从物种A进化而来
【答案】B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顺序反映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越古老的地层,化石对应的生物结构越简单、低等;越晚近的地层,化石生物结构越复杂、高等。A错误,化石出现早晚与物种数量无关,仅反映时间先后。B正确,物种 A 化石出现晚,说明其更晚近,结构通常比更早出现的物种B更复杂C、D错误,化石出现顺序仅表明进化先后,不能直接证明物种A与B存在直接演化关系(可能为不同分支)。故正确答案为B。
40.(2025六上·阳西期末)生物进化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上、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正确的动物类进化依次顺序是(  )。
A.低等动物→两栖动物 B.鸟类→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D.鱼类→爬行动物
【答案】C
【知识点】进化论
【解析】【分析】生物进化遵循从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需明确各类动物的演化关系。
A.错误。“低等动物” 涵盖范围过广(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等),两栖动物的直接祖先为水生的鱼类,而非笼统的低等动物,该表述不精准。
B.错误。鸟类和哺乳动物均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二者是不同演化分支,不存在 “鸟类→哺乳动物” 的顺序。
C.正确。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兽孔类,是爬行动物进化出的高等类群,符合 “从低等到高等” 的规律。
D.错误。鱼类先进化为两栖动物,再由两栖动物进化为爬行动物,“鱼类→爬行动物” 跳过了两栖动物阶段,不符合实际演化步骤。
因此,正确答案为C。
七、实验题探究题。
(2025六上·阳西期末)请根据探究强风与翅膀的实验步骤排序:
①将一些小纸片折叠成“身体”和“翅膀”,用回形针夹起来,模拟正常翅膀的昆虫。
②将书本堆叠起来,模拟“小岛”。
③再将一些小纸片折叠成“身体”,用回形针夹起来,模拟无翅膀的昆虫。
④将这些“昆虫”随机放在“小岛”上,用电吹风平吹小岛,当风力加强时,
41.正确的步骤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42.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  )昆虫可以留在“小岛”上。
A.①中的 B.③中的 C.①和③的
43.(  )昆虫被吹走。
A.①中的 B.③中的 C.①和③的
44.在马德拉岛上,无翅或者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所以不容易被呼啸的海风吹到海里,长着发达翅膀的昆虫出于抵御强风所以也生存下来了。而长着正常翅膀的昆虫,由于翅膀不够强壮,常常被强风吹到海里,无法生存。这个例子说明了(  )。
A.自然选择
B.马德拉岛有强风
C.昆虫也有很多是残殖
D.只有长着发达翅膀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
45.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适者生存 B.人工选择 C.进化
【答案】41.C
42.B
43.A
44.A
45.A
【知识点】进化论;自然选择
【解析】【分析】上述实验与实例围绕自然选择展开。实验先搭建 “小岛” 环境,制作有 / 无正常翅膀的模拟昆虫,经强风测试,无翅昆虫留存,有正常翅膀的被吹走,体现环境对生物形态的筛选。马德拉岛昆虫与海洋蜗牛的例子进一步印证:强风筛选出无翅 / 发达翅昆虫,蟹类捕食使厚壳蜗牛比例上升,均说明生物中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易存活,即 “适者生存”,这正是自然选择的核心体现。
41.实验需先搭建环境,再准备实验材料,最后进行实验操作。步骤②“堆叠书本模拟小岛” 是搭建实验环境,应最先进行,为后续放置 “昆虫” 提供基础。步骤①和③是制作实验材料(有翅膀和无翅膀的 “昆虫”),需在环境搭建后进行,且二者无严格先后,但需在实验操作前完成。步骤④“放置昆虫并用电吹风模拟强风” 是实验操作,应最后进行。因此,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④,答案选C。
42.实验中,①模拟有翅膀的昆虫,③模拟无翅膀的昆虫。强风(电吹风)吹向 “小岛” 时,有翅膀的昆虫因翅膀受风力影响更大,易被吹离小岛;无翅膀的昆虫受风力干扰小,更易留在岛上。这模拟了自然选择中,强风环境对昆虫翅膀形态的筛选 —— 无翅个体更适应强风环境而存活。故正确答案为B。
43.实验中,①模拟有正常翅膀的昆虫,③模拟无翅膀的昆虫。强风(电吹风)吹袭时,有翅膀的昆虫因翅膀面积大,受到的风力作用力更强,更容易被气流吹离 “小岛”;而无翅膀的昆虫没有翅膀带来的额外风力影响,受气流干扰小,更易留在岛上。这一现象模拟了自然选择中环境对生物形态的筛选,即强风环境下有翅个体更易被淘汰。因此,被吹走的是①中的昆虫,答案选A。
44.该例子核心体现的是自然环境对生物的筛选作用。马德拉岛的强风是自然环境因素,不同翅膀形态的昆虫在此环境中存活率不同:无翅 / 残翅昆虫因不易被吹走存活,发达翅膀昆虫因能抵御强风存活,而正常翅膀昆虫因抗风能力不足被淘汰。这正是自然选择的典型表现 —— 环境条件(强风)对生物的变异(翅膀形态差异)进行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留存,不适应的被淘汰。故正确答案为A。
45.该现象体现的是自然环境中生物的适应与存活规律。蟹类的捕食是自然选择压力,海洋蜗牛种群中,外壳较厚的个体更能抵御捕食,存活概率更高,因此其在种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加。这符合 “适者生存” 的核心含义 —— 具有适应环境特征(厚壳)的个体得以留存并繁衍,不适应的个体(薄壳)被淘汰。故正确答案为A。
(2025六上·阳西期末)小明将四块木板搭在同一高度的木块上形成四个斜面(如下图),然后分别用这四个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用测力计测出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在下表中。
  直接提起 斜面1 斜面2 斜面3 斜面4
铅笔盒 5.0N 4.2N 3.4N 3.8N 2.8N
一盒钩码 11.5N 8.0N 5.3N 7.1N 3.8N
46.这个实验中不变的量是(  )。
A.斜面长度 B.斜面高度 C.木板宽度
47.最省力的是(  )号斜面。
A.2 B.3 C.4
【答案】46.B
47.C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这类简单机械,被称为斜面。它的核心作用是省力,能帮助人们更轻松地提升物体。斜面的省力程度与坡度密切相关:坡度越小(即斜面越长、倾斜角度越小),提升物体时所需的力就越小,也就越省力;反之,坡度越大(斜面越短、倾斜角度越大),则越费力。值得注意的是,当斜面的高度保持不变时,上述规律依然成立 —— 坡度小的斜面更省力,坡度大的斜面则省力效果较差。这一特性让斜面在搬运重物等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6.实验目的是探究斜面省力与斜面特征的关系。根据题干,四块木板搭在 “同一高度的木块上”,且 “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说明斜面高度始终不变。不同斜面由不同木板搭建,长度必然不同(否则无需用四块木板),这是实验的变量;表格数据未涉及木板宽度,且宽度并非本实验探究的因素。
因此,实验中不变的量是斜面高度,选B。
47.实验中,判断斜面是否省力的依据是拉动同一物体所需的力的大小,用力越小则越省力。提升铅笔盒时,4号斜面用力2.8N,小于2号的3.4N和3号的3.8N;提升一盒钩码时,4号斜面用力3.8N,小于2号的5.3N和3号的7.1N。两种重物的测试结果均表明,4号斜面所需拉力最小,因此最省力,答案选C。
(2025六上·阳西期末)李军也做了以下的实验,研究后得到如下数据:
斜面的状况 直接提起 A斜面 B斜面 C斜面 D斜面
铅笔盒 3.0牛 1.7牛 1.35牛 1.25牛 1.0牛
一盒钩码 11.5牛 8.0牛 7.1牛 5.3牛 3.8牛
一本书 4.8牛 3.3牛 2.9牛 5.3牛 7牛
48.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
A.由“A斜面”依次到“D斜面”,坡度越来越大
B.由“A斜面”依次到“D斜面”,坡度越来越小
C.由“A斜面”依次到“D斜面”,坡度都是一样的。
49.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这组的数据有错误。
A.铅笔盒 B.一盒钩码 C.一本书 D.没有
【答案】48.B
49.C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是一种能省力的简单机械,其省力程度与坡度密切相关。坡度越小(即斜面越长、倾斜角度越小),提升同一物体所需的力就越小,省力效果越明显;反之,坡度越大,越费力。例如,搬运重物上汽车时,搭一块长木板(坡度小)比短木板(坡度大)更省力。实验数据也表明,同一物体在不同斜面上,斜面坡度越小,所需拉力越小,印证了斜面的省力特性。
48.表格中,提升铅笔盒和钩码时,从 A 到 D 斜面,用力依次减小(铅笔盒:1.7N→1.35N→1.25N→1.0N;钩码:8.0N→7.1N→5.3N→3.8N),说明省力程度递增,即坡度逐渐减小。虽书本数据有波动(可能操作误差),但多数物体的规律一致,故由A到D斜面,坡度越来越小,选B。
49.斜面的规律是坡度越小越省力(用力越小)。表格中,铅笔盒和钩码的数据均显示从A到D斜面用力逐渐减小,符合坡度减小的省力规律。但一本书的数据呈现异常:A到B斜面用力减小(3.3N→2.9N),符合规律;但B到C、C到D斜面用力反而增大(2.9N→5.3N→7N),与坡度减小应更省力的规律矛盾,存在明显异常,故这组数据有错误,选C。
50.(2025六上·阳西期末)两颗长短、粗细一样的螺丝钉,一颗螺纹密些,一颗螺纹疏些,用同样的螺丝刀旋动它们的时候(  )。
A.螺纹密的不但省力,还转动圈数少
B.螺纹疏的虽然费力,但转动的圈数少
C.用力和转动圈数一样
【答案】B
【知识点】螺丝
【解析】【分析】螺丝钉的螺纹可看作绕在圆柱体上的斜面,螺纹越密,相当于斜面越长、坡度越小,越省力,但需要转动更多圈数;螺纹越疏,斜面越短、坡度越大,较费力,但转动圈数更少。题目中两颗螺丝钉长短、粗细相同,螺纹密的省力但圈数多,螺纹疏的费力但圈数少。因此 “螺纹疏的虽然费力,但转动的圈数少” 的描述正确,选B。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