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杨庄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杨庄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07 22:19:24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杨庄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024六上·山亭月考)使用放大镜,能清晰看到草履虫有细细的纤毛。(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草履虫的纤毛非常纤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不足以清晰观察到,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故说法错误。
2.(2024六上·山亭月考)美国和中国的小朋友一定在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存在时差,美国与中国经度差异大,日出时刻不同。故说法错误。
3.(2024六上·山亭月考)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视野更大。(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同一个微小的物体看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观察工具通常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所以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视野更小。
4.(2024六上·山亭月考)圭表由水平的“圭”和垂直的“表”组成,用于测节气、定季节和制定历法。(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晷
【解析】【分析】圭表由水平的 “圭” 和垂直的 “表” 组成,通过测量表影长度变化,可测定节气、季节和制定历法。故说法正确。
5.(2024六上·山亭月考)银杏树到冬天会落叶,这是它对冬天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有些植物的外部形态会与环境相适应,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中的水分、阳光和温度等条件的结果。银杏树到冬天会落叶,这是它对冬天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6.(2024六上·山亭月考)现在,人们认识到太阳是不动的,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非宇宙中心;且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并非正圆。故题干说法错误。
7.(2024六上·山亭月考)当我们处于夏季的时候,去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城市悉尼旅游,我们应该准备好羽绒服帮助我们抵御严寒。(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解析】【分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冬季,需准备御寒衣物。题干说法正确。
8.(2024六上·山亭月考)登山爱好者小明暑假去衢州的东边温州雁荡山游玩,欣赏了雁荡山的日出美景。他发现,雁荡山的日出比衢州的日出时间要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温州在衢州东边,故日出更早。故题干说法正确。
9.(2024六上·山亭月考)微生物使新鲜的食物腐败发霉,还引起伤寒、鼠疫霍乱,对人类都是有害的,我们要努力清除所有微生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并非都对人类有害,许多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例如:酵母菌可用于发面、酿酒;乳酸菌能制作酸奶、泡菜;部分微生物还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如果清除所有微生物,会破坏生态平衡,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微生物都有害并试图清除它们。故题干说法错误。
10.(2024六上·山亭月考)用圆形鱼缸养鱼,从侧面观赏鱼缸内的鱼,看到的那条鱼应该比实际的鱼大。(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圆形鱼缸装水后相当于凸透镜,从侧面观察时,鱼的像会被放大。方形鱼缸没有放大的作用。故题干说法正确。
11.(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上白天和黑夜,其时间长短是不断变化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这使得除赤道外的地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春秋分昼夜平分;南半球则相反。即使赤道,虽全年昼夜平分,但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近日点公转快,远日点慢,导致全球昼夜时长每日有微小差异。因此,地球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确实不断变化。
12.(2024六上·山亭月考)在模拟实验中,如果“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人们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解答】由于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昼夜更替的现象,所以如果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那么人们迎来黎明的市价先后就会产生不同。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地球指的是地球绕地轴转动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其周期为24小时。
13.(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在自西向东不停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题目说法正确。
14.(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的公转运动对动植物的影响比较小。(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比如动物的迁徙、冬眠,植物叶子的脱落等。
15.(2024六上·山亭月考)食用菌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食用菌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属于真菌,是微生物的一种。
16.(2024六上·山亭月考)所有的微生物都非常微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它们属于真菌。
17.(2024六上·山亭月考)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因此会对植物产生影响,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白天开花,有的夜间开花;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
18.(2024六上·山亭月考)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相同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9.(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解答】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4.地球自转
【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它本身不发光,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那一半,形成白昼,而背对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形成黑夜,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0.(2024六上·山亭月考)将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后,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会改变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然后固定就是简易显微镜了,所以将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后,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会改变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物体不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装上水的透明袋 B.没装水的玻璃杯 C.透明的玻璃球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考查放大镜的知识,没装水的玻璃杯是不具有放大作用的。
22.(2024六上·山亭月考)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大。
B.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C.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与图像大小、视野范围成反比关系。当放大倍数提高时,视野(可见的观察区域)会变小;同时,物体被放大的程度增加,图像会变大。选项A错误,因为倍数增大时视野会缩小而非扩大;选项C则完全颠倒了图像大小与倍数的关系。例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低倍镜下能看到多个细胞(视野大、图像小),切换到高倍镜后,细胞图像变大,但只能看到少数几个细胞(视野小)。故答案为:B。
23.(2024六上·山亭月考)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  )
A.被染色 B.微生物繁殖 C.有杂质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鱼缸水发绿的核心原因是微生物繁殖,这是因为水中的绿藻等浮游微生物大量滋生。绿藻的生长依赖光照、温度和水中的营养物质。当光照充足、水温适宜时,绿藻会快速繁殖,使水体呈现绿色,有时甚至会形成悬浮的绿色絮状物。B选项正确。
24.(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科学家中,发明了“巴氏消毒法”的是(  )。
A.巴斯德 B.弗莱明 C.袁隆平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 发明了“巴氏消毒法”的科学家是巴斯德 。巴氏消毒法是利用低于100摄氏度的热力杀灭微生物的消毒方法,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于1863年发明,至今国内外仍广泛应用于牛奶、人乳及婴儿合成食物的消毒 。
25.(2024六上·山亭月考)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当我们观察到(  )就可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A.地球模型一半被照亮,一半没有被照亮
B.地球模型上被照亮的区域始终不变
C.地球模型的不同位置出现不同时的期暗变化
【答案】C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指地球地球自转形成的,也就是地球模型上不同位置随时间交替出现明暗变化。A 是昼夜现象,B 不符合 “交替”,故选 C。
26.(2024六上·山亭月考)“傅科摆”在摆动时,由于惯性,摆动的方向始终不变,但摆尖在刻度盘上留下的痕迹却发生了偏转,这是因为(  )。
A.地球在公转 B.地球在自转 C.月球在公转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傅科摆的偏转是由于地球自转,摆的摆动方向因惯性不变,而地球自转导致刻度盘相对移动。地球公转和月球公转不符合题干,故选C。
27.(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四季的形成与(  )无关
A.地轴的倾斜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答案】C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每季三个月。由于地轴的倾斜,造成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因而四季形成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球自转会引发昼夜更替现象,因而四季形成与地球自转无关。
28.(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特点是(  )。
A.运动的方向 B.运动的周期 C.运行轨道形状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和公转(自西向东)的方向相同;周期(自转 1 天,公转 1 年)和轨道形状(自转绕地轴,公转是椭圆)不同。故选A。
29.(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公转过中,同一地点的正太阳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
A.地轴的倾斜方向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断变化
D.地球自转产生的位置不断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
30.(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微生物共同特点的是(  )。
A.采用卵生的方式繁殖
B.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C.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繁殖方式多样,如细菌分裂生殖、酵母菌出芽生殖,并非都 “卵生”;B(对外界刺激反应)和 C(需要一定环境)是共同特点。故选A。
31.(2024六上·山亭月考)某同学用显微镜对水进行观察时还碰到一个问题,在使用显微镜时,发现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都不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走,那么可以确定,污点在(  )。
A.目镜上 B.玻片标本上 C.物镜上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A:若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排除 A);
B:若移动玻片标本,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排除 B);
C:当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动时,说明污点只能在物镜上。故选C。
32.(2024六上·山亭月考)在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草履虫”运动时,除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外,还需要(  )。
A.滴管、碘酒、镊子、脱脂棉
B.滴管、镊子、脱脂棉
C.小刀、镊子、碘酒、培养皿
【答案】B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观察草履虫时,需用滴管取培养液,镊子放置脱脂棉(限制草履虫运动以便观察);无需碘酒(会杀死草履虫)和小刀。故选B。
33.(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三个节日中,白昼时间最短的是(  )。
A.劳动节 B.春节 C.儿童节
【答案】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北半球白昼最短在冬至(12 月 22 日左右),春节(1-2 月)接近冬至,白昼较短;劳动节(5 月)、儿童节(6 月)白昼较长。故选B。
34.(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平时发面用的酵母菌是对人体有害的
B.让我们得病的病菌可以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C.让我们得病的病菌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 错误(酵母菌对人类有益);B 错误(病菌微小,使用需显微镜观察);C 正确(病菌体积小,使用显微镜观察是必要工具)。故选C。
35.(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比较适合培养微生物的是(  )。
A.自来水 B.稻田中的水 C.纯净水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稻田水中含有较多有机物和微生物所需营养,适合微生物生长;自来水(消毒过不适合微生物生长)、纯净水(过滤消毒过营养少)不适合。故选B。
36.(2024六上·山亭月考)人类利用(  )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了,可以使制成的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A.细胞 B.酵母菌 C.霉菌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酵母菌在无氧时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内部疏松多孔,人类用其发面已有悠久历史。故选B。
37.(2024六上·山亭月考)小明将报纸紧靠在下面四个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观察杯后的报纸文字,文字会被放大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圆形鱼缸装水后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从侧面观察鱼时,像比实际鱼大。空杯子和立方体装有水的立方体杯子不能放大文字;故B正确。
38.(2024六上·山亭月考)馒头发霉的条件是(  )。
A.温暖、干燥 B.寒冷、干燥 C.寒冷、潮湿 D.温暖、潮湿
【答案】D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 馒头放在温暖的潮湿环境下,就容易发霉,变坏。因为在恶劣的潮闷环境下,馒头会产生大量的霉菌感染,导致馒头就易发霉变质。
39.(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差异的,图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
A.昆明 B.北京 C.哈尔滨
【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三个城市中,哈尔滨经度最东,最先看到日出。故选C。
40.(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公转到与太阳最远的距离时(  )。
A.北半球是冬天 B.北半球是春天 C.北半球是夏天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远日点在 7 月初,此时北半球正值夏季(太阳高度越大,气温越高)。北半球冬天和春天的太阳高度比较大,温度也低。故选C。
41.(2024六上·山亭月考)连线题。
①哥白尼 A.发现细胞
②托勒密 B.“地心说”
③莱昂·傅科 C.“日心说”
④罗伯特·胡克 D.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⑤列文虎克 E.发现微生物
【答案】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科学家成就 :①哥白尼 C. “日心说” 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实际是太阳系中心),否定 “地心说”。
②托勒密 B. “地心说” 提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已被证实错误)。
③莱昂 傅科 D. 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通过傅科摆实验,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
④罗伯特 胡克 A. 发现细胞 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切片时,发现蜂窝状结构,命名为 “细胞”。
⑤列文虎克 E. 发现微生物 自制显微镜,首次观察到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
三、探究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30分)
42.(2024六上·山亭月考)显微镜的发明,让人类看到了神奇的微观世界。
(1)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目镜“10×”,物镜“20×”;乙:目镜“5×”,物镜10×),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   显微镜,若要将细胞放得更大,应选择   显微镜。
(2)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我们必须制成玻片标本。请按正确的顺序给下面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制作过程排序。(填字母)
染色和吸水 放表皮 撕表皮 盖盖玻片 滴清水
A B C D E
(C)→   →(E)→   →(A)
(3)图D的操作方法是倾斜着盖盖玻片,可以避免产生   。
(4)图A染色通常用   。(填液体名称)
【答案】(1)乙;甲
(2)B;D
(3)气泡
(4)碘液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微生物;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正确认识其结构、掌握使用方法,能帮助我们扩大视野,发现微观世界的规律。
(1)显微镜放大倍数 = 目镜倍数 × 物镜倍数。甲(10×20=200 倍)放大倍数大于乙(5×10=50 倍)。要看到更多细胞(放大倍数小)选乙;要放大更大选甲。
(2)洋葱表皮装片制作步骤:撕表皮(C)→放表皮(B)→滴清水(E)→盖盖玻片(D)→染色和吸水(A),故空缺为 B、D。
(3)盖盖玻片时倾斜放置,可避免产生气泡(气泡会影响观察)。
(4)观察细胞时常用碘液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晰。
(1)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乙显微镜。因为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较小(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能看到的范围越大,因此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胞。若要将细胞放得更大,应选择甲显微镜。因为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较大(目镜“10×”,物镜“20×”),放大倍数越大,细胞在视野中看起来越大。
(2)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制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撕取表皮:将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露出内表皮。使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块洋葱表皮。
放置表皮:将撕下的洋葱表皮放置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央。
滴加清水:使用滴管在表皮上滴加一滴清水,使表皮展开并贴附在载玻片上。
覆盖盖玻片:倾斜着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避免产生气泡。
染色和吸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或其他染色剂)。用滤纸从另一侧吸去多余的染色剂,使碘液均匀浸润到标本上。
所以正确的排序是:C → B→ E→ D → A
(3)图D的操作方法是倾斜着盖盖玻片,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避免产生气泡。如果直接平放盖玻片,容易在玻片与载玻片之间留下气泡,影响观察。
(4)图A染色通常用的液体是碘液。碘液可以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
43.(2024六上·山亭月考)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工具。
(1)观察写有字母“b”的装片,一般正确的方式应该是   眼望着   镜观察,同时另一眼   (填“睁开”或“闭着”),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   。
(2)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装片时的视野,若使视野甲转变成视野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填“右上方”和“左下方”)
【答案】(1)左;目;睁开;q
(2)左下方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正确认识其结构、掌握使用方法,能帮助我们扩大视野,发现微观世界的规律。
(1)观察时左眼望目镜,右眼睁开(便于画图和记录);显微镜成倒像,“b” 的像为 “q”。
(2)视野中甲的物像在左下方,说明实际装片的物像也在左下方,需向左下方移动装片,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即视野乙)。
(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写有字母“b”的装片时,正确的方式是左眼望着目镜观察,同时右眼睁开,用右手记录所观察到的图像。因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是倒置的,所以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实际上是一个倒置的“q”。
(2)显微镜下的物体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甲图中的图象在左下角,要使像移到乙视野中在中央的位置,应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44.(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在探究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实验中,我们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请观察模拟实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是春季。
(2)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京地区正午日影最长。
(3)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4)当地球从A位置运行到B位置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    (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D;C;C;降低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四季形成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相关。因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移动,导致不同位置获得光热不同,昼夜长短变化,进而产生季节更替。
(1)地球公转至春分点(假设为 D)时,北半球是春季,全球昼夜平分。
(2)北京正午日影最长时,太阳高度最低,对应北半球冬至(假设为 C),此时地球公转到该位置。
(3)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是冬至(C 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4)从 A(假设为夏至)到 B(假设为秋分),太阳直射点南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降低。
1 / 1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杨庄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024六上·山亭月考)使用放大镜,能清晰看到草履虫有细细的纤毛。(  )
2.(2024六上·山亭月考)美国和中国的小朋友一定在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
3.(2024六上·山亭月考)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视野更大。(  )
4.(2024六上·山亭月考)圭表由水平的“圭”和垂直的“表”组成,用于测节气、定季节和制定历法。(  )
5.(2024六上·山亭月考)银杏树到冬天会落叶,这是它对冬天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  )
6.(2024六上·山亭月考)现在,人们认识到太阳是不动的,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
7.(2024六上·山亭月考)当我们处于夏季的时候,去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城市悉尼旅游,我们应该准备好羽绒服帮助我们抵御严寒。(  )
8.(2024六上·山亭月考)登山爱好者小明暑假去衢州的东边温州雁荡山游玩,欣赏了雁荡山的日出美景。他发现,雁荡山的日出比衢州的日出时间要早。(  )
9.(2024六上·山亭月考)微生物使新鲜的食物腐败发霉,还引起伤寒、鼠疫霍乱,对人类都是有害的,我们要努力清除所有微生物。(  )
10.(2024六上·山亭月考)用圆形鱼缸养鱼,从侧面观赏鱼缸内的鱼,看到的那条鱼应该比实际的鱼大。(  )
11.(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上白天和黑夜,其时间长短是不断变化的。(  )
12.(2024六上·山亭月考)在模拟实验中,如果“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人们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
13.(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
14.(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的公转运动对动植物的影响比较小。(  )
15.(2024六上·山亭月考)食用菌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
16.(2024六上·山亭月考)所有的微生物都非常微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  )
17.(2024六上·山亭月考)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  )
18.(2024六上·山亭月考)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相同的。(  )
19.(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0.(2024六上·山亭月考)将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后,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会改变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物体不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装上水的透明袋 B.没装水的玻璃杯 C.透明的玻璃球
22.(2024六上·山亭月考)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大。
B.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C.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23.(2024六上·山亭月考)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  )
A.被染色 B.微生物繁殖 C.有杂质
24.(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科学家中,发明了“巴氏消毒法”的是(  )。
A.巴斯德 B.弗莱明 C.袁隆平
25.(2024六上·山亭月考)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当我们观察到(  )就可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A.地球模型一半被照亮,一半没有被照亮
B.地球模型上被照亮的区域始终不变
C.地球模型的不同位置出现不同时的期暗变化
26.(2024六上·山亭月考)“傅科摆”在摆动时,由于惯性,摆动的方向始终不变,但摆尖在刻度盘上留下的痕迹却发生了偏转,这是因为(  )。
A.地球在公转 B.地球在自转 C.月球在公转
27.(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四季的形成与(  )无关
A.地轴的倾斜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28.(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特点是(  )。
A.运动的方向 B.运动的周期 C.运行轨道形状
29.(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公转过中,同一地点的正太阳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
A.地轴的倾斜方向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断变化
D.地球自转产生的位置不断变化
30.(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微生物共同特点的是(  )。
A.采用卵生的方式繁殖
B.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C.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31.(2024六上·山亭月考)某同学用显微镜对水进行观察时还碰到一个问题,在使用显微镜时,发现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都不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走,那么可以确定,污点在(  )。
A.目镜上 B.玻片标本上 C.物镜上
32.(2024六上·山亭月考)在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草履虫”运动时,除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外,还需要(  )。
A.滴管、碘酒、镊子、脱脂棉
B.滴管、镊子、脱脂棉
C.小刀、镊子、碘酒、培养皿
33.(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三个节日中,白昼时间最短的是(  )。
A.劳动节 B.春节 C.儿童节
34.(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平时发面用的酵母菌是对人体有害的
B.让我们得病的病菌可以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C.让我们得病的病菌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5.(2024六上·山亭月考)下列比较适合培养微生物的是(  )。
A.自来水 B.稻田中的水 C.纯净水
36.(2024六上·山亭月考)人类利用(  )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了,可以使制成的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A.细胞 B.酵母菌 C.霉菌
37.(2024六上·山亭月考)小明将报纸紧靠在下面四个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观察杯后的报纸文字,文字会被放大的是(  )。
A. B. C. D.
38.(2024六上·山亭月考)馒头发霉的条件是(  )。
A.温暖、干燥 B.寒冷、干燥 C.寒冷、潮湿 D.温暖、潮湿
39.(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差异的,图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
A.昆明 B.北京 C.哈尔滨
40.(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公转到与太阳最远的距离时(  )。
A.北半球是冬天 B.北半球是春天 C.北半球是夏天
41.(2024六上·山亭月考)连线题。
①哥白尼 A.发现细胞
②托勒密 B.“地心说”
③莱昂·傅科 C.“日心说”
④罗伯特·胡克 D.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⑤列文虎克 E.发现微生物
三、探究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30分)
42.(2024六上·山亭月考)显微镜的发明,让人类看到了神奇的微观世界。
(1)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目镜“10×”,物镜“20×”;乙:目镜“5×”,物镜10×),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   显微镜,若要将细胞放得更大,应选择   显微镜。
(2)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我们必须制成玻片标本。请按正确的顺序给下面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制作过程排序。(填字母)
染色和吸水 放表皮 撕表皮 盖盖玻片 滴清水
A B C D E
(C)→   →(E)→   →(A)
(3)图D的操作方法是倾斜着盖盖玻片,可以避免产生   。
(4)图A染色通常用   。(填液体名称)
43.(2024六上·山亭月考)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工具。
(1)观察写有字母“b”的装片,一般正确的方式应该是   眼望着   镜观察,同时另一眼   (填“睁开”或“闭着”),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   。
(2)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装片时的视野,若使视野甲转变成视野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填“右上方”和“左下方”)
44.(2024六上·山亭月考)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在探究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实验中,我们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请观察模拟实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是春季。
(2)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京地区正午日影最长。
(3)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4)当地球从A位置运行到B位置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    (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草履虫的纤毛非常纤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不足以清晰观察到,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故说法错误。
2.【答案】错误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存在时差,美国与中国经度差异大,日出时刻不同。故说法错误。
3.【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同一个微小的物体看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观察工具通常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所以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视野更小。
4.【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晷
【解析】【分析】圭表由水平的 “圭” 和垂直的 “表” 组成,通过测量表影长度变化,可测定节气、季节和制定历法。故说法正确。
5.【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有些植物的外部形态会与环境相适应,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中的水分、阳光和温度等条件的结果。银杏树到冬天会落叶,这是它对冬天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6.【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非宇宙中心;且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并非正圆。故题干说法错误。
7.【答案】正确
【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解析】【分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冬季,需准备御寒衣物。题干说法正确。
8.【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温州在衢州东边,故日出更早。故题干说法正确。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并非都对人类有害,许多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例如:酵母菌可用于发面、酿酒;乳酸菌能制作酸奶、泡菜;部分微生物还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如果清除所有微生物,会破坏生态平衡,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微生物都有害并试图清除它们。故题干说法错误。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圆形鱼缸装水后相当于凸透镜,从侧面观察时,鱼的像会被放大。方形鱼缸没有放大的作用。故题干说法正确。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这使得除赤道外的地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春秋分昼夜平分;南半球则相反。即使赤道,虽全年昼夜平分,但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近日点公转快,远日点慢,导致全球昼夜时长每日有微小差异。因此,地球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确实不断变化。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解答】由于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昼夜更替的现象,所以如果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那么人们迎来黎明的市价先后就会产生不同。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地球指的是地球绕地轴转动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其周期为24小时。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在自西向东不停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题目说法正确。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比如动物的迁徙、冬眠,植物叶子的脱落等。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食用菌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属于真菌,是微生物的一种。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它们属于真菌。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因此会对植物产生影响,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白天开花,有的夜间开花;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
18.【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解答】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4.地球自转
【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它本身不发光,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那一半,形成白昼,而背对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形成黑夜,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然后固定就是简易显微镜了,所以将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后,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会改变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21.【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考查放大镜的知识,没装水的玻璃杯是不具有放大作用的。
22.【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与图像大小、视野范围成反比关系。当放大倍数提高时,视野(可见的观察区域)会变小;同时,物体被放大的程度增加,图像会变大。选项A错误,因为倍数增大时视野会缩小而非扩大;选项C则完全颠倒了图像大小与倍数的关系。例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低倍镜下能看到多个细胞(视野大、图像小),切换到高倍镜后,细胞图像变大,但只能看到少数几个细胞(视野小)。故答案为:B。
23.【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鱼缸水发绿的核心原因是微生物繁殖,这是因为水中的绿藻等浮游微生物大量滋生。绿藻的生长依赖光照、温度和水中的营养物质。当光照充足、水温适宜时,绿藻会快速繁殖,使水体呈现绿色,有时甚至会形成悬浮的绿色絮状物。B选项正确。
24.【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 发明了“巴氏消毒法”的科学家是巴斯德 。巴氏消毒法是利用低于100摄氏度的热力杀灭微生物的消毒方法,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于1863年发明,至今国内外仍广泛应用于牛奶、人乳及婴儿合成食物的消毒 。
25.【答案】C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指地球地球自转形成的,也就是地球模型上不同位置随时间交替出现明暗变化。A 是昼夜现象,B 不符合 “交替”,故选 C。
26.【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傅科摆的偏转是由于地球自转,摆的摆动方向因惯性不变,而地球自转导致刻度盘相对移动。地球公转和月球公转不符合题干,故选C。
27.【答案】C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每季三个月。由于地轴的倾斜,造成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因而四季形成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球自转会引发昼夜更替现象,因而四季形成与地球自转无关。
28.【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和公转(自西向东)的方向相同;周期(自转 1 天,公转 1 年)和轨道形状(自转绕地轴,公转是椭圆)不同。故选A。
29.【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
30.【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繁殖方式多样,如细菌分裂生殖、酵母菌出芽生殖,并非都 “卵生”;B(对外界刺激反应)和 C(需要一定环境)是共同特点。故选A。
31.【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A:若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排除 A);
B:若移动玻片标本,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排除 B);
C:当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动时,说明污点只能在物镜上。故选C。
32.【答案】B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观察草履虫时,需用滴管取培养液,镊子放置脱脂棉(限制草履虫运动以便观察);无需碘酒(会杀死草履虫)和小刀。故选B。
33.【答案】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北半球白昼最短在冬至(12 月 22 日左右),春节(1-2 月)接近冬至,白昼较短;劳动节(5 月)、儿童节(6 月)白昼较长。故选B。
34.【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 错误(酵母菌对人类有益);B 错误(病菌微小,使用需显微镜观察);C 正确(病菌体积小,使用显微镜观察是必要工具)。故选C。
35.【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稻田水中含有较多有机物和微生物所需营养,适合微生物生长;自来水(消毒过不适合微生物生长)、纯净水(过滤消毒过营养少)不适合。故选B。
36.【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酵母菌在无氧时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内部疏松多孔,人类用其发面已有悠久历史。故选B。
37.【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圆形鱼缸装水后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从侧面观察鱼时,像比实际鱼大。空杯子和立方体装有水的立方体杯子不能放大文字;故B正确。
38.【答案】D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 馒头放在温暖的潮湿环境下,就容易发霉,变坏。因为在恶劣的潮闷环境下,馒头会产生大量的霉菌感染,导致馒头就易发霉变质。
39.【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三个城市中,哈尔滨经度最东,最先看到日出。故选C。
40.【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远日点在 7 月初,此时北半球正值夏季(太阳高度越大,气温越高)。北半球冬天和春天的太阳高度比较大,温度也低。故选C。
41.【答案】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科学家成就 :①哥白尼 C. “日心说” 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实际是太阳系中心),否定 “地心说”。
②托勒密 B. “地心说” 提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已被证实错误)。
③莱昂 傅科 D. 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通过傅科摆实验,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
④罗伯特 胡克 A. 发现细胞 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切片时,发现蜂窝状结构,命名为 “细胞”。
⑤列文虎克 E. 发现微生物 自制显微镜,首次观察到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
42.【答案】(1)乙;甲
(2)B;D
(3)气泡
(4)碘液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微生物;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正确认识其结构、掌握使用方法,能帮助我们扩大视野,发现微观世界的规律。
(1)显微镜放大倍数 = 目镜倍数 × 物镜倍数。甲(10×20=200 倍)放大倍数大于乙(5×10=50 倍)。要看到更多细胞(放大倍数小)选乙;要放大更大选甲。
(2)洋葱表皮装片制作步骤:撕表皮(C)→放表皮(B)→滴清水(E)→盖盖玻片(D)→染色和吸水(A),故空缺为 B、D。
(3)盖盖玻片时倾斜放置,可避免产生气泡(气泡会影响观察)。
(4)观察细胞时常用碘液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晰。
(1)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乙显微镜。因为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较小(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能看到的范围越大,因此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胞。若要将细胞放得更大,应选择甲显微镜。因为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较大(目镜“10×”,物镜“20×”),放大倍数越大,细胞在视野中看起来越大。
(2)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制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撕取表皮:将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露出内表皮。使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块洋葱表皮。
放置表皮:将撕下的洋葱表皮放置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央。
滴加清水:使用滴管在表皮上滴加一滴清水,使表皮展开并贴附在载玻片上。
覆盖盖玻片:倾斜着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避免产生气泡。
染色和吸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或其他染色剂)。用滤纸从另一侧吸去多余的染色剂,使碘液均匀浸润到标本上。
所以正确的排序是:C → B→ E→ D → A
(3)图D的操作方法是倾斜着盖盖玻片,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避免产生气泡。如果直接平放盖玻片,容易在玻片与载玻片之间留下气泡,影响观察。
(4)图A染色通常用的液体是碘液。碘液可以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
43.【答案】(1)左;目;睁开;q
(2)左下方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正确认识其结构、掌握使用方法,能帮助我们扩大视野,发现微观世界的规律。
(1)观察时左眼望目镜,右眼睁开(便于画图和记录);显微镜成倒像,“b” 的像为 “q”。
(2)视野中甲的物像在左下方,说明实际装片的物像也在左下方,需向左下方移动装片,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即视野乙)。
(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写有字母“b”的装片时,正确的方式是左眼望着目镜观察,同时右眼睁开,用右手记录所观察到的图像。因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是倒置的,所以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实际上是一个倒置的“q”。
(2)显微镜下的物体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甲图中的图象在左下角,要使像移到乙视野中在中央的位置,应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44.【答案】D;C;C;降低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四季形成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相关。因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移动,导致不同位置获得光热不同,昼夜长短变化,进而产生季节更替。
(1)地球公转至春分点(假设为 D)时,北半球是春季,全球昼夜平分。
(2)北京正午日影最长时,太阳高度最低,对应北半球冬至(假设为 C),此时地球公转到该位置。
(3)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是冬至(C 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4)从 A(假设为夏至)到 B(假设为秋分),太阳直射点南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降低。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