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情节,感知内容。
2.赏析环境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主题的作用;
2.理解“孤独之旅”的深刻含义;
3.分析杜小康的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体会成长的艰辛与意义;
2.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与挫折。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说"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孤独之旅》,体察主人公成长中的孤独和他少年时”痛苦的风度”。
二、检查预习,积累常识
1.作者简介
曹文轩,出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2019年,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 长篇小说典藏”。
2.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改。《草房子》曾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油麻地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故事。
三、速读感知,感知“孤独”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1)杜小康辍学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2)杜小康在孤独中放鸭,经历了磨难,最终变得坚强的成长故事。
屏显: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尤其不得不“孤独”,但他逐渐学会面对“孤独”,驱除“孤独”,最终成长、变得坚强。
小结:概括内容时学会抓住关键词——孤独、驱除、成长。这三个关键词不仅可以用来表述故事情节,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密码。
四、赏读描写,见证“成长”
1.曹文轩说:“我一向认为,景物描写很重要,尤其是写给孩子看的书,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快速阅读文章,寻找并赏析景物描写句,写下批注。
示例:
第2段: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批注:“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的环境就像杜小康的前途一样充满未知,令人迷茫,所以他才会对父亲说出:“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这样抗拒的呐喊。杜小康孤独之旅的第一站就出师不利,逃避孤独 的心理牢牢占据上风。然而事与愿违,前行是纯粹的,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
预设:
(1)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批注:杜小康没有想到的是现实比想象中还要可怕。当他见到从未见过的真正的芦荡,他第一回真正感到了害怕。“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作者连用了两个比喻“浪潮大山“写出了芦苇荡的广阔无边和高耸茂盛,而两个动词“涌”“围”则精准地传达出芦苇荡带给人的令人窒息的裹挟感、压迫感。这样的孤独之旅又怎能不让人害怕、让人胆怯呢
(2)第24段: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 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第25段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第26段: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批注:芦苇荡不仅有令人害怕的一面,也有令人沉迷的一面!这里作者善于调动多感官,从嗅觉和视觉结合的角度写出了芦苇荡神奇的萤火虫之夜的独特浪漫。文章的节奏似乎在这里舒缓了下来,环境描写给人美的享受,然而这样怡人的美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内心的恐慌。作者这里“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3)第33段: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批注:好在“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第33段写到的这一缕孤独的炊烟和浩荡的芦苇构成的苍茫景象,让老师联想 到大家八年级学过的一句边塞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环境虽是艰苦孤独,但当你开始习惯孤独之后,却有一种苍凉的悲壮美代替了恐慌。
(4)第36段: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 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批注:这里作者用视听结合的真实体验感,用虚实结合、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特效叠加,渲染了世界末日一般的恐怖。但是杜小康选择了做那高翔的海燕,迎着那猛烈的暴风雨直扑而去!
(5)第38段: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 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批注:轰隆隆的雷声是战士激昂的伴奏,他的脸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滴着鲜血;他的脚被芦苇旧茬儿戳破,钻心地疼。但是他绝没有退缩。他从一个个畏畏缩缩逃避的男孩,成了一个勇于承担孤独的责任、无所畏惧的少年。
(6)第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批注:借景衬情,因为他的心情别样明亮,此时此刻的他再也不会紧紧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再也不会在深夜梦到母亲而哇哇大哭。此时此刻的他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以鸭为伴,静静地沉沉地睡着,在孤独中享受一份宁静之美。
小结:这就是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心理成长变化,由“逃避、害怕、恐慌”再到“习惯、承担、享受”,每个人的成长路都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像这样一条崎岖坎坷的“之字路”。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文中出现的鸭子有何作用
明确:
(1)杜小康的蜕变轨迹,除了显现在对芦苇荡、暴风雨、天空月亮的描写中,也隐藏在鸭子的茁壮成长的过程里。
(2)当杜小康经历了暴风雨历练成熟后,“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鸭子的成长之旅就是杜小康成长之旅的一种隐喻与象征。
(3)最后鸭子下蛋的惊喜则是在这一场成长之旅中,孤独回馈给鸭子,更是孤独回馈给杜小康的最美好的成长礼物。
3.总结本文中景物描写作用。
明确:
(1)舒缓情节,营造美感:如24-26段清香、萤火虫、水鸟;
(2)渲染氛围,衬托心情:如芦苇荡、鸭群、明亮夜晚;
(3)推动故事发展,为后文做铺垫:如36段暴风雨的描写;
(4)隐喻象征意义,暗示人物成长:如50段鸭群描写。
拓展延伸
结合链接材料,仿照示例,解说”孤独”。
屏显:千古文人孤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示例:从这些材料,我们发现“孤独”不仅是种心理,更是一种文化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独吟到李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从到 ,孤独与寂寞像一个因子,刻进中国文人的骨髓里。它是中国文人独立精神花园,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与内蕴。
预设:从苏东坡的“拣起寒枝不肯栖”的不合流俗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凄凉。影子镶嵌在他们的生命中,使得”孤独情结”蓬勃地生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
这些千古文人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他们在孤独中挣扎,用自己的倔强与高傲 坚守着心灵的自由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子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与 孤独结伴而行”能促进人迅速的成熟这一道理。愿同学们学会品味孤独,并走进中国古代文人最美丽的精神花园,品味中国古代文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布置作业
1.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2.课后阅读《草房子》中的系列成长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等,感受少年成长的故事。